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十一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975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十一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十一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聖天菩薩  

         玄奘大師法尊法師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十一課

這以上把本品中占篇幅最大的第二科「廣說如何修彼之理」學完了,下面要學修的是本品的第三科,也是全品最後一個偈頌。

丁三、明隨念如是無常之勝利

本品開始時,聖天菩薩用這個偈頌「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猶安然睡,有誰暴於彼」,宣說了諸行無常死之自性,接著又用廣說作了深入的引導,接下來聖天菩薩將要開示的是隨念死無常的殊勝利益,來鼓勵大家積極修習這些殊勝的無常教言。

設問:雖然前去靜處修行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對「我」和「我所」有貪著的人,還是不敢這樣去做。

若誰有此念,思我定當死,

彼已捨貪故,於死更何畏。

頌文直解

如是依於上面的種種方便,若思維我必定會死,在有此隨念無常的相續中,不久將會捨棄對「我」和「我所」的貪著,也就捨棄掉了對生命的貪著。那時他對死主將毫無畏懼,必將進入到解脫涅槃當中。

釋義

有人想,自己的貪欲執著很強,還是很難放棄家人,因此不敢前去寂靜地方修行。

但是只要按照正理如實地思維,在心中有了隨念死無常,並串習成熟後,就可以對治這些貪欲執著。真正修好隨念死無常的人,他心中最強的念頭是,我是必定要死的,並且我會馬上死。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命都要馬上沒有了,他會非常著急,他怎麼可能還會去對自己的身體,對那些財富、名譽、親友,產生貪欲執著呢?這樣,雖然他的「我所」執和「我」執還沒有徹底斷根,但是他對「我」和「我所」的貪著會越來越少,因此對生命的貪著,也就越來越淡薄,直到徹底斷除。這樣,死主的第一大威脅——「對今世割捨不下而產生的憂苦」,對他就不會產生作用。

死主的第二大威脅是「對失去自我的恐懼」。一個減少、甚至是消除了對「我」貪著的人,在將死的時候,就根本不會產生要失去自我的恐懼。

死主的第三大威脅是「死後將墮入三惡道受苦」。一個串習念死無常的人,必然是一個精進修行的人。因為他完全知道世間全都在無常遷變,全都在輪迴之中,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地方,唯一能依靠的,那就是具有出世功德的佛法僧三寶。因此他會比沒有修習念死無常的人,更加堅定地歸依三寶,更加堅定地聞思修行,更加堅定地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等等。因為他對三寶生起了信心,就能得到三寶的加持,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這樣即使他還沒有產生證悟的殊勝功德,但是他的心裡會非常踏實,對後世會非常有把握,完全消除了死後墮入三惡道的恐懼等。

《增壹阿含經》中,導師佛陀教授了念死無常的殊勝利益:「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死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那麼大家想想,像這樣一個連死主都不怕,能產生各種殊勝功德的修行者,就更不會害怕放下世間的財產、離開親友,前去深山靜處精進修行了。

《四百論廣釋》中說:有個人手上戴著戒指,每次用餐,他都要用這枚戒指來檢測食物中是否有毒。同樣地,有智慧的人也要保持串習無常正念,來對治掉常有的顛倒執著。

懈怠放逸、拖延聞思修行的最大原因,就是沒有隨念死無常;精進聞思修行的最大動力,就是來自於隨念死無常。隨念死無常是否成功,是決定接下來幾品能否修行成功的關鍵,對此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第一品小結

「破常執品」的無常法義到這裡學完了。聖天菩薩對打破我們的常有執著,進行了善巧的引導。大家要知道,只有放下對萬法勝義和世俗自性的妄執,才能究竟成佛。那麼本論後八品的方便生瑜伽,就是這種妄執的無上正對治。為了能順利、有效地修習方便生瑜伽,大家就先要把方便瑜伽思維好、串習好,尤其是要把這第一品「破常執品」思維好、串習好,因為這對於聞思修行佛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基礎。

在本品中,聖天菩薩首先用「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猶安然睡,有誰暴於彼」這一偈頌,顛覆了凡夫執壽命為恒常的邪執;然後用無常四際,善巧而詳盡地傳授了無常瑜伽;最後用「若誰有此念,思我定當死,彼已捨貪故,於死更何畏」這一偈頌,引導大家明了這樣的無常瑜伽,具有完全能斷除對死主怖畏的殊勝利益。

在學修無常法門時,如果能進一步明了顛倒常執的嚴重後果,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對修習無常瑜伽的信心。下面就對此嚴重後果來做一些介紹。

常執的嚴重後果

嘉曹杰大師在對本論的注釋中說:「如上所述,三世間眾生受死主控制而決定當死,且死無定期,當於此義數數思維。因若能對此於自心練習成熟,則諸上上道無功用而能生起,否則,如善知識博朵瓦尊者所云:『心中若未生起死無常,則生證德之道堵塞不通』。故於粗無常及細無常二者,當恒常修習。」

一個修行者證悟功德的道路如果堵塞不通的話,那麼他即使花再多的時間,也不可能產生修行的功德。很多人修行不得力的時候,懷疑是不是魔來干擾了,其實首先應該要檢查一下自己的見解,如果有顛倒的常執,那麼就是這種邪執,才導致修行沒有起色,因此要好好地聞思、串習本品這樣的關於無常的殊勝瑜伽。

那麼顛倒常執為什麼會使證德之道堵塞不通呢?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前行念誦儀軌‧解脫明道》中作了明確的回答。全知麥彭仁波切先引導了無常真相:「諸行無常變滅如閃電,念想器情何者亦壞滅,決定當死不定何時死」,然後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顛倒常執的嚴重後果,即「然為執常之心所欺誑,我等渾然住於放逸中」。可見正是因為常執而放逸,使得一切證悟功德的道路都被徹底截斷了,所以全知老人家接下來以慈悲心引導弟子來祈禱三寶的加持,修好無常修法:「三寶總集上師悲愍視,能念無常死亡求加持。」

那麼顛倒常執引起的放逸,具體有什麼樣的嚴重後果,也就是說,證德之路是如何被一點點堵塞的呢?根據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作的開示,有下面這些過患。

在實現暇滿人身價值時,有四種顛倒。其中將無常的萬法執著為常,即是第一損害之門。常倒執著有粗細兩種,其中粗的是將死無常執著為不死,這就打開了損害的大門。而且,雖然也知道最終肯定要死,但是每天之中,甚至是到了臨終的時候,心裡都想著「今天我不會死今天我仍然不會死」,直到死時他都執著自己不死。如果被這樣的心障蔽,而不進行對治的話,那麼就會認為自己能一直活下去。只要有這樣的心,他就會想「這個也需要,那個也需要」,只會去考慮今生離苦得樂的辦法,不會考慮後世、解脫、一切智等的重要問題,所以就不會想到要去修法。即使偶爾進行聞思修行等等,也只會為了今世的利益,這使得不管行持什麼善業,力量都很微弱。而且,因為夾雜了自性罪和佛制罪等,因此這些善行很少有不混雜惡趣之因。即使能夠為了後世而修行,也難以阻止「日後再去修吧」這種拖延懈怠。於是以睡覺、昏沉、閒聊、吃吃喝喝而度日,因此不能精進地作如理修行。如果被此身、此命能長住的願望所誘惑,就會對利養、恭敬等生起猛利的貪心。而且,如果有人對你貪執的利養、恭敬等作障礙,或者你害怕有人會對此作障礙,那你就會生起猛利的嗔心。不了知這些過患,則又生起了愚癡。由貪圖利養等的緣故,引起猛利我慢、嫉妒等的根本煩惱和隨煩惱,就像瀑流一樣相續不斷。再者,由於希求身、命長住的常執,每天都在增長,因此力量會很大,能引生出惡趣的猛利大苦、身語意所造的十不善業、無間罪、近無間罪、毀謗正法等的不善業。又以此常執,能使人逐漸放棄用來對治這些惡行的甘露一般的正法善說,由此斬斷了增上生及決定勝的命根。在今生被死主摧壞後,就將被惡業牽引到痛苦粗猛、熾熱燃燒、不可愛樂的惡趣險處。所以哪裡還有比常執更為愚蠢的呢?

這以上是宗大師殊勝開示的大致內容。大家要知道,已經學佛的人,世間目標應該越來越減少,修行的目標應該越來越增加。但是常執使人麻痹,使人難以斷除對世間欲樂的追求,雖然對於世間人來說,這些世間目標來不及做,也做不完,但是還是在不斷增加,這樣就很有可能變成利用佛法,來追求世間目標。比如口裡雖然在念誦殊勝無比的《普賢行願品》作回向,但心裡卻在希望以聞思修的功德,能讓身體健康、壽命增長、獲得名聞利養等等,想去獲得這些被老病衰等苦所控制的世間福報。

因為常執,人們會覺得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因此會懈怠散亂、拖延修行。這樣聞思修行這輛車就會開開停停,幾年都開不了幾公里,白白浪費了暇滿人身,失去了往生極樂世界等即身解脫的機會,後世墮入到三惡道中,長劫受苦。那時要再後悔,要脫離三惡趣,就很難再有這麼好的條件了。而如果把常執破了,對生、高、聚、合這些恒常執著放下了,聞思修行的這輛車就會像加滿了油一樣,一直不停地在解脫道上奔馳下去,這樣各種各樣的聞思修行功德都能順利產生出來。所以修念死無常就像是出現在廣大佛弟子修行路上的一座獨木橋,如果不走過這座獨木橋,那麼修行的路就走不下去;如果走過了這座獨木橋,那麼後面將是一馬平川的陽關道了,那時聞思修行功德將會迅速地上升。

大恩上師聖者法王如意寶說:「認認真真地思維這些真理:此身也決定死亡、死無定期、死時除正法外一切都無利益。真正明白了這些道理後,會下定決心並迅速精進修行善法。」對於聖者的這些金玉良言,大家一定要銘記在心、信受奉行。

四個學修方法

為了能使大家更好地思維、串習聖天菩薩這些善巧的引導,這裡我針對這段時間大家在學修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結合第一品的偈頌,來講講四個方面的學修方法。

第一、消文要深入、真切

我發現有些道友在學習時,消文還不夠深入和真切,導致還不能完全領會聖天菩薩的本意。

比如說「常倒」這個詞,很多人沒有把「倒」理解到位,導致口裡說著「常倒」,心裡卻還習慣性地把「常」當作是正確的,這樣對獲得法義的加持就產生了嚴重的障礙。其實看到這個「倒」,就要理解到像是一個人在頭朝下、腳朝上在看東西一樣,他所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完全顛倒了,如果對此沒有體會,大家可以去靠著牆,倒過來試一試,這樣對「倒」這個詞的理解才能到位。這樣將詞和它的原意一一對應了之後,就知道了這個詞的深度,也會發現自己常執的錯誤程度。這樣當認為自己還不會死,自己的青春、健康、財富等等還會繼續保持的時候,就能知道自己是在以顛倒黑白的方式看問題了。

再比如說,還有人認為「生」和「存活」是和死完全相反的階段,因此有些人生日到了的時候,還想著要高高興興地去慶祝生日。其實這說明對「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理解得不夠透徹,「生」和「存活」的吉祥含義,是第六意識作意出來的倒世俗,是完全錯誤的。凡夫總覺得「生」和「存活」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能夠將死的哀傷和絕望隔離得遠遠的,但是它們不但沒有隔離開,恰恰是它們帶來了死。因為凡夫所謂的活,就是被老、病、衰等苦控制,並一步步帶到死這個不吉祥的目的地的過程,所以它就是死的前奏,是死的準備階段,沒有別的價值。因此到了生日,就應該提醒自己,正是常倒等的執著,才使自己不斷在輪迴中投生,因此生日那天要串習無常修法,才是有意義的事。

第二、學修要結合自相續

大家知道,一切經論法寶的聖言,都是讓眾生進行修行的教授。既然是關於修行的教授,學習時就必須要結合自相續,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這些教授,運用這些教授。這就需要善於反思,善於發現自己的問題。

經論中要麼是從反面來指出、斷除凡夫的缺點,要麼是從正面來傳授正見,因此,反思也同樣要從正反兩方面進行。

(一)反思自己的缺點。當經論中指出凡夫缺點的時候,就要反思這類缺點在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的?並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比如這一品的品名是「破常執品」,那就首先要反思自己心中有哪些常執?自己把它們執著為常有的理由是什麼?本論的偈頌,是聖天菩薩根據眾生的未知、邪知和疑惑來展開的,這從偈頌之前的設問可以明顯看出來。根據設問,就應該反問自己的內心,是否也存在著這些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這樣就為學習偈頌做了準備。在學習偈頌時,也要結合自相續進行反思。

比如在學習「只顧未來利,不顧生命盡,誰說自賣身,稱汝為智者」時,就要反思自己對今世、未來的計劃是什麼為什麼有那樣的計劃?自己有沒有認識到生命正在耗盡?為什麼沒有考慮到?自己是否正在自賣自己的人身?自己是否承認這是愚癡的事情?為什麼自己會做這樣愚癡的事情?又比如在學習「何故自為質,造作諸惡業,汝定如智者,對我已離染」的時候,反思自己有沒有在造惡業是否認識到了這是在將自己作為後世異熟痛苦的抵押品?這樣是否是一種魯莽的做法?自己原先為什麼沒有考慮到後世的安危,而放縱了自己的身口意三門?

(二)檢驗自己的見解。當經論在作正面傳授的時候,要先來檢驗自己的心中,對相關的內容持有什麼樣的見解以及為什麼有那樣的見解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接受教導。比如學修「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為死,非是為存活」這個偈頌,就要結合講記,來反思自己認為生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成家立業、為了享受生活的美好等等的存活,還是為了最終難以逃避的死?自己那樣想的理由是什麼?另外,存活的世俗本性是什麼?是及時行樂、創造美好的未來等等吉祥的過程呢?還是在老苦、病苦的驅趕下,奔向死的不吉祥過程?還有,現見到的各種現象,是在增上眾生的健康、長壽等現世的安樂,還是在為死做準備工作?

所以這個偈頌,為我們開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大智慧,非常有力量,非常有加持,足可以讓我們走向解脫道精進聞思修。現在大家學的法,說多確實不多,相比於精通經律論三藏的三藏法師,學得當然很少,佛陀宣說的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教典很多都沒有學過。但是說少也已經不少,一年到頭每個星期都不間斷地在學一些、看一些、念一些咒等等。如果沒有將佛法和自相續結合,心裡就會不踏實,而如果和自相續結合了,效果就會非常好。而且這樣在內心中還會真正認識到,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度化眾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廣轉法輪,讓眾生聞思修佛法,並且會感覺到上師和佛菩薩真正是導師,加持非常大,恩德也非常大。

第三、學修時要如理觀察

佛法的智慧,都是對萬法進行如理觀察的必然結果。而凡夫的愚癡,都是未對萬法進行如理觀察的結果。因此學習時,要抓住如理觀察這個核心。

如理觀察,要抓住三個要點:觀察的內容、觀察的視野、觀察的方法。

(一)觀察的內容

觀察的內容必須要確定,並且在思維和研討中不輕易變換,否則就會像猴子掰玉米那樣,忙碌半天,而仍然一事無成。

(二)觀察的視野

如果觀察的視野越開闊,那麼看到的現象就越接近事實,得出的結論就越正確。比如,如果能用宿命通,或者借助比量推理,觀察到前世,那麼就可以消除常見和斷見。又比如,如果能觀察到橫遍十方的無數眾生,在輪迴中互相之間結成過親友和怨敵,那麼對眾生的平等捨心就自然能夠生起。

在世俗諦中,世間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因此對世間事物的觀察,也應該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才符合世俗真相。凡夫的視野狹小,通常只看到眼前的這段非常短暫的時間,並且想當然地認為,眼前的狀態,是會一直延伸,不會改變的,雖然他一直見到的,都是無常遷變,也隱隱地知道,自己不可能萬壽無疆,但是這種無常的智慧,幾乎沒有在他心裡產生過作用。這就是一般凡夫常執的表現。

如果將輪迴比喻成一條長河,眾生比喻成河水,那麼河水是不會停留的,是註定不斷流下去的,後面的河道,是不可能和當前是一樣的。但是有常執的眾生,會產生一種錯覺,會覺得眼前的會延續到永遠,這相當於把某一段流經的河道,當作了全部的河道一樣,這種錯誤,是非常明顯的。比如,現在自己還「活著」,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會一直活下去,雖然他也知道人總歸是要死的,也看到周圍的人在不斷地死去,但是這種理智很少發揮作用,很少能讓他把自己和死聯繫在一起。即使已經是風燭殘年的老年人、已經是奄奄一息的垂危病人,也還是想當然地認為,眼前這種日子雖然不理想,但還是會繼續下去的。這就是非常主觀、愚蠢地將眼前的感受執為常有的顛倒常執。

因為凡夫想當然地認為現在的狀態會延續,所以就沒有後顧之憂,覺得自己很安全,因此就會去追求各種欲樂,浪費難得的人身。這樣當死真的來臨,眼前的狀態無法再持續下去的時候,他就會充滿驚恐,並且手忙腳亂,但這時已經來不及了,只好隨業風漂泊去了。

我們再來看這兩句:「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很多人只看當前,認為死主只在今世的最後時刻出現,現在還沒有出現,所以死主就被忽視了。但是如果眼光放遠,預見到此生的死,那麼偈頌的意思就比較明顯地呈現在心裡了。如果眼光再放遠,以整個輪迴為背景來看,那麼更加可以見到在人道中,眾生「存活」的時間非常短暫,才剛出生為人,很快就被老、苦、衰等驅向死亡,結束了一期生命;與此相反的是,在地獄之中,眾生的壽命就非常長,地獄眾生的出生,就是為了漫長時間的受苦,而不僅僅是為了死。

如果從無量眾生的角度,看到所有眾生在人道中都是「為死故而生」,那麼這種規律就可以更加明顯地見到了。所以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的現象。

再來看「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猶安然睡,有誰暴於彼」。如果也從縱向的時間和橫向的無量眾生上看,那麼死主作為三世主的地位,和無教者的特點,就更顯得一清二楚。這樣安然而睡的愚蠢也就更加明顯。

(三)觀察的方法

觀察的方法,總的來說,就是觀察緣起。緣起是一切有為法最根本的規律,抓住這個規律,就能找到有為法的真相。

具體來說,在學習的時候,法義中提到的每個要點、每個名相,都要對它們的前因後果去深入地作一番思維,這樣就能對它們有全面、正確的認識,也能對它們所表達的完整法義,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我們還是拿「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為死,非是為存活」這一頌來舉例說明。在這一頌裡,就要對生、死、隨他行這三點的前因後果理解出來。先來看「為死故而生」。生是死的前提條件,有生才有死,而死是生的最終結果,無論經過怎樣的「存活」過程,最終無一例外都是死。從觀察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發現「生」的使命,就是最終赴死。再來看「隨他行本性」,老、病、衰等苦會產生什麼作用呢?它們的作用,就是使人的生命力減弱,這樣死亡就更加接近了,所以說「存活」本性,就是隨他行。

 視頻網址:https://www.youtube.com/user/zfwtv/videos?sort=da&view=0&flow=grid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點擊瀏覽該文件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9/23 上午 09:09:08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343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