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第三課
再講講穩重品德的重要性。
成佛之道是非常漫長的,要從一個凡夫修到成佛,中間有很多過程需要一步步地完成。那在這段時間裡,就必須要有穩重的品德。有了穩重,具有那種「十年磨一劍」的恒心和毅力,這種人終究是會成功的。如果不穩重,半途而廢,就像燒水才燒到五十度又冷下來,冷到二十度再繼續燒,燒了三十度又冷下來,這樣燒燒停停、停停燒燒,就永遠都燒不開。如果有很堅固的穩重的品德,他就能把握得住,能做到始終安住在正法上,那是長年累月、有條不紊地按次第進行,初善、中善、後善,這樣到一定的量時,自然會凝結成一股力量,最終會由量變達到質變。
穩重是指我們的心有一種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來進行,在聞、思、修的每個地方都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這樣才聞有聞的成就,思有思的成就,修有修的成就。這樣具有穩重的品德,就顯得極其重要。
很多人看起來也很聰明,但是沒有穩重的品德,不能長期堅持,結果都成了半途而廢。在初步的階段,就已經放棄了,所以沒辦法成就。從這裡你也可以看到,穩重的品德對於修道有多麼重要。比如「打一個七」要想有收穫,也要求在七天裡全身心投入在所修上,時刻不離,不能輕浮散動,否則是沒辦法修成的。
你從這裡去體會,這個菩提道上要完成持戒、聞思修等等,哪一樣能夠離開穩重的品德呢?別解脫戒要盡形壽持,菩薩戒要生生世世持,如果沒有穩重的品德,這個戒律就沒辦法時時處處去堅守啊!
再說,真正要得到大乘圓滿的見解,這裡面又有多少事情要做!這不是像想像那麼容易的。我們必須付出長期的努力,必須拿出一顆誠心,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今天是這麼做,明天還是這麼做,後天還是這麼做,天天都這麼做。不會因為天氣、身體、外在的五欲六塵、世俗的人情事故,而有動搖。不穩重的人,那是「牆頭草,隨風倒」,遇到東邊的緣就跑到了東邊,遇到西邊的緣又跑到了西邊,這樣怎麼能完成聞思修呢?
剛才說了,就是一個正見上的問題,這並不是二、三個月能完成的。這是從最初很無知的狀態,被接引到佛教裡,這以後第一步就是重新建立見解,要把過去心裡染上的種種邪見,逐漸地洗掉。排毒的過程也是相當艱巨的,需要認真地緣著教法,一點一點地薰陶、理解。然後原先的見解就會被排掉,心中換成很清淨的見解。而且見地會一步一步地提升,越來越圓滿。像對世俗的法怎麼認識苦、無常,又怎麼認識人無我、法無我、如來藏,方方面面都要打開來,最終要開啟一個圓見。
這件事從一開始著手到最終完成,按照一個人的根器、因緣,必須要走這麼一段過程,如果他沒有穩重的品德,不能長年持久地努力,而把身心的力量分散在其他地方,這樣是終究無法完成的。有很多人學到後面,都成了灰溜溜的狀態,這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他的品德有欠缺。所以根器大成就才大,根器小成就就小,不是根器就沒有成就。
古代開悟的大禪師,像南陽慧忠國師,他在六祖那裡得受心印之後,住在南陽白崖山四十多年不下山。利踪禪師也是住在子湖四十五年不下山。從朗禪師住山期間,三十年不出雷池一步。慧朗禪師住在潭州招提寺,三十年不出門一步。大同禪師住在投子山三十年。南泉禪師在池陽三十多年不下山。大家讀過《壇經》都知道,六祖大悟之後,在獵人堆裡十五年長養聖胎。如果沒有這樣的持重,怎麼會有大成就呢?
不論什麼事都需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夠成熟,比如十月懷胎,如果在母親胎裡有很好的孕育,時間上都滿足了,生下來的身體就很好。如果孕育的時間不夠,六、七個月就生下來,那要麼夭折,要麼多病,就長不健全,這也就是「欲速則不達」的意思,孕育、培養的時間沒有到量,就難以成就。
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由漸漸積累而成功的。比如世間法上,學做木匠都要三年才畢業,何況學無上的大道呢?按照次第來的話,初開悟以後,一般都要閉關很多年,實際已經保到了圓熟,在境界裡不會走作,才能放任,這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如果沒有穩重的品格,長期地養育,就很難有高深的成就。因為在還沒成熟的階段,就已經過早地放棄,結果不能圓滿。
下面講不穩重在現代人身、語、意上的具體體現:
身不穩重的表現:上網、逛街、搞一些聚會慶宴活動、跑道場、節假日說是朝山,其實就是旅遊。看看我們學院道友,到冬天假期時,下山的人有多少,一看就明白。也許有些人會說:我身體不好、家裡有事、要辦身分證……總之,是不是真實的理由呢?反正現在下去的人是越來越多。作為修道人,身體都定不下來,心能安住在法上嗎?
語不穩重的表現:現代人喜歡信口開河亂評論,尤其在網上,到處都可以隨便評論幾句,反正說話不必負責,先說幾句個人的看法,圖個口快。
而且現代人喜歡說一些偷換概念、顛倒安立的語言,就覺得說這樣的話很時髦,說起來有時代感。比如「走我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其實這是我行我素的一種無愧的心理,而很多人就喜歡說這樣的話。這就是隨喜邪說,語言不穩重。
又比如在大眾場合中,有一種自我表現或不甘示弱的心理,總要發表一點別出心裁的觀點,不然我在這個場合裡不說兩句特別的話,自己就不會被大眾吸引、不會成為一個焦點、好像沒有自己的位置,其實這是嘩眾取寵的心態,也是語不穩重的表現。
我們學佛人要有語言穩重的品德。語言是心志的表白,語言不亂說,才能保證心地的真誠。所以平時口裡話要少,如果一定要說,當順理成章地說,不能隨意亂說。
意不穩重的表現:就是想法變得很快,一會兒覺得聞思很重要,就開始學大經大論,一會兒又覺得人生短暫,還是實修吧,又放下聞思;要麼早上的打算,到上午就變卦了。緣著外面十種境界,就能冒出十種想法。所以要斷外緣,不斷外緣,就會心猿意馬,不停地想東想西。有十種境界,就有十種想法牽引身、口的力量;有二十種境界,就有二十種想法牽引身、口的力量……這樣多頭意識太強了,心就住不了。
意穩重就是要好好管理你的心,不要對貪嗔癡的境,多起念。
以上雖然分開來講了身、語、意三種不穩重,歸在根源上,只是一個意不穩重。所以要時時管好自己的心。
又好比說「慮遠」,也是講一個人的素質,他看問題非常遠,不只是考慮眼前的蠅頭小利。眼光很遠的人,就不是看小事了,就像天空中的雄鷹,視野非常之遠,所以能展翅高飛。而一隻小老鼠,就只是在很小的一個範圍裡活動。如果是這樣的「鼠目寸光」,就只考慮很短淺的現實名利和眼前的享受,這樣怎麼能成道呢?
所以成道是要有根器的。他是「薄帝王將相而不為」,就是要有那麼大的心。這為什麼呢?就因為著眼點不同。如果眼光遠大,這個短淺的利益看起來就沒什麼意義;如果眼光不遠大,就會把現在的一些小事看得無比重要,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這上面,也就沒有大的作為。
這裡,要好好檢查自己的心:平時是不是有一種長遠的考慮,還是胸無大志?只是想到今天搞個吃的、明天看大片、後天逛一個街、再後天到哪個地方去旅遊一下。這樣子是不會成就的。
一個心無遠慮的人,他只考慮今生現實的利益,根本不會想到後世、解脫、成佛;而今生,也只是想到眼前短短的這幾年;在這幾年中,也只是想自己的吃穿享受的五欲問題。
其實這樣沒有遠慮的人,三士道都入不了。因為從上士道來說,菩提心是給予一切眾生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從時間上說,是盡未來際;從空間上說,是十方法界;從對象上說,是輪迴中的一切眾生。中士道,是要自己從輪迴中解脫,得到永遠的涅槃樂。下士道,也要考慮來世的利益。這樣一觀察,發現自己是個沒有入道的人,儘管嘴上說得頭頭是道,但心上一點法的內涵也沒有,這就是缺少遠慮的品質。
所以人的素質不一樣,就造就他的行為、願力、德相、成就都不一樣。古人就看器量,如果他的器量很宏大,那這個人就是可造之才,好好培養,一定會有成就;如果器量小,成就就很有限。所以一切都是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