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記
第十五課
第六、皆得天眼徹視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是成就往生者廣大天眼通的大願。天眼通也叫「生死智通」。是以天道的眼來取名字。天人的眼睛能見到自地和下地無量種種的粗細色法,能見到很廣大範圍裡眾生生死去來的狀況。肉眼的功能很有限,只能見障內、不能見障外。而天眼能見到障外。比如在屋子裡,能見到一個城市中每一幢樓、每一間房裡的人在幹什麼?或者每一座山、每一條河裡的動物在怎麼生活?野獸怎麼在洞穴裡居住?魚怎麼在大海裡游行?在天眼前,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到。
天眼有種種廣、狹級別。龍樹菩薩講:二乘當中,小聲聞不作意能見一千個世界,如果作意,見得到兩千個世界;大聲聞不作意能見到兩千個世界,作意能見到三千個世界;小緣覺不作意見兩千世界,作意見得到三千世界;大緣覺不管作不作意,都能見到三千大千世界;而佛菩薩能見到無量世界。
這裡佛的本願是要使淨土天人無論作不作意,最低都能見到百千億那由他數佛國中,無數眾生造業感果、生死去來的事,所以遠遠超過聲聞緣覺的神通。
這裡也要認識到往生後得到的天眼通極其廣大。「那由他」翻成億,這個「億」在古代是泛指詞,可以指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但無論如何和百千億相乘,就是極大的量。這裡天眼的開闊程度,大概介紹一下。首先以一個佛國為基本單位,一個佛國是10億個世界的區域。也就是須彌山半腰有日月,山下有四大部洲圍繞,這樣成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所以是三個千連乘,等於109,也就是10億個小世界。這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而是一個大千世界,由於是三個「千」連乘,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現在極樂世界天人天眼的能見程度如何呢?最低程度是見到百千億那由他的佛國,程度高的見到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佛國。
這就證明,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會得到極大的天眼,能看到十方無數世界眾生生死的狀況,也就是在超過百千億那由他佛國的範圍裡,六道每一類眾生怎麼從這裡死亡、從哪裡出生,住在哪個世界、哪個國家、哪一地區,生在哪個家庭、做哪種職業,一切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楚。
這樣,要救度生生世世的父母就有辦法,知道他們生在哪一道,就好化身去救度。確實能做到遍入十方世界,救度一切父母。
成就天眼通的利益
首先可以這樣說,只要生到了西方淨土,開發了廣大天眼,就能極大地拓廣見識,發生心理的轉變。
比如:看到十方世界有無數眾生悲慘地受報都是由造惡所感,就會畏懼造惡;見到十方世界無數眾生受用安樂都是由行善而來,也會欣求行善;見到無數惡趣眾生正在受極大的苦難,也會油然生起悲愍心;見到前世無量的父母等有大恩德的人都沉溺在輪迴苦海裡等待自己救援,也會發迫切的報恩心。
所以由於天眼極廣大地見苦、知苦,就能迅速激發起菩提心。這不是看看書稍微想一下,而是親眼目睹了無量無邊的眾生正陷在輪迴大苦海裡無止境地漂流。如果墮入了惡趣深淵,更是晝夜分分秒秒都在劇烈的大苦中煎熬。這樣的苦太漫長、太重、太可憐了!由不得你不發起普度眾生的悲心。而且見無數眾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兒女等,也不可能不發悲心救度。所以,上求下化的關鍵、厭苦報恩的要道就是成就廣大的天眼。
所以,往生西方確實能很快發起無上菩提心,能迅速圓滿普賢行願,然後以廣大的行願力遍入十方無數世界裡普度眾生,這一切都和彌陀本願加持眾生成就廣大神通息息相關。
法藏菩薩心裡想的是,凡夫的力量確實很小,煩惱業障又很重,心裡又有各種狹隘的偏執習氣,怎麼來讓凡夫的心得到迅速轉化?這不能在很小的範圍裡操作,不能像螞蟻以小小的步伐上高山那樣,如果眾生只憑自己的力量,不知道要經過多長的時間,才能使他的心量、悲心、菩提心等逐漸成熟起來。然後從一個下劣、庸俗的凡夫,變成以救度法界無量眾生為己任的大菩薩。之後再開出廣大的神通,入在十方無數世界裡普度眾生。照一般的情況衡量,確實要經過特別漫長的時間。
對一般人來說,要在一生幾十年裡達到高深的修證,恐怕無法企及。比如一晃就是二十年,自己在修行上有飛躍嗎?開悟了嗎?身心上有大的轉變嗎?信心、願力、智慧、悲心等有明顯的提升嗎?這些如果沒有,生了真實的出離心嗎?如果連出離心也沒有,在解脫和成佛的路上邁出了幾步呢?這樣檢查就看出凡夫依靠自力修道特別不容易。
所以,法藏菩薩很瞭解凡夫的難處,知道凡夫只憑自力修行的艱難、曲折和緩慢,中間會有很多退墮。種種因素加起來,讓眾生沿著一般的道修行成佛,確實時間太漫長!所以他要建立功德極殊勝的淨土,讓眾生一往生就能快速圓成菩提,這就是一乘悲願的要點。
阿彌陀佛的著眼點不在其他地方,不是只給眾生一些很好的享受,或者只成就阿羅漢的果位,而是要使得無量眾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都得到佛力強大的加持,無論見識、心量、願力、悲心、智慧等等,都能迅速拓展到極其廣大的程度。
《往生論註》裡開示極樂國土的量功德,講到這不像人間住在狹小、壓抑的環境裡,心量怎麼也展不開,由於極樂世界極其開闊廣大,在國土的任何一處都是無盡的空間,這使得極樂天人的心量極其開闊,無論發什麼願、做什麼行為都是極大的量。同樣,這裡由於開發了極廣大的天眼,就會極大地拓展往生者的見識。
現在我們沒有天眼,連一個縣、一個小鎮裡人們生存的狀態都不太瞭解,所以一般都處在狹小的心量裡,考慮的都是個人問題、小家庭問題,其餘都不聞不問,這和菩提心的要求相差很遠。但生到西方開了天眼,最低能見到百千億那由他世界裡無數眾生輪迴受苦的情形,怎麼不發出離心、大悲心和菩提心呢?
看到了無數眾生的所作所為、他們在輪迴裡的處境,看到了地獄、餓鬼等眾生特別可憐,受著千刀萬剮、飢渴難熬等的痛苦,沒有一刻止息,怎麼不發起盡未來際救度眾生的悲願呢?這樣發悲願,不是只照書本稍微想一想眾生的苦,而是親眼目睹到了,當然有極大的觸動。
要想到彌陀願海裡一切的設計,確實是要迅速激發眾生的菩提心。在此基礎上,顯發他本性裡具有的無量恆沙功德,這樣來圓成普賢行願。
要從這裡體會彌陀大誓願海的高深和不可思議,大願海對眾生惠予極大的恩德。它的方便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能使下至三惡趣的眾生由於往生就得到遠遠超過人天和阿羅漢的神通。這叫做報得神通。不是自己長期勤苦修行而漸次證到。它的關鍵點是以極大的信心來投入彌陀願海,領取加持。彌陀本願是極強的增上緣,它的作用力量不可思議,能夠加持往生者迅速得到極廣大的神通。
法藏菩薩當時是觀察到了十方世界無數眾生的狀況。他看到有些淨土,聖眾雖然具有天眼,但是不夠廣闊,只能看到三千個世界等,並不能見到無量的世界。或者有的淨土雖然具足天眼,能見到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的色法,但是還不具足佛眼、法眼、慧眼等,不能具足五眼。所以,法藏菩薩當時發了很特殊的願:願我成就的國土裡,首先是眾生生到裡面,開的天眼不要量太小,要讓他最少見到百千億那由他個世界。
實際上,這裡天眼代表五眼。按照後面的願成就文,極樂菩薩圓具五眼。所謂「肉眼清澈無不分明,天眼通達無量無限」等等,這是講會圓滿地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這又是為什麼呢?就是要使眾生在往生之後,都能普遍見到無數國土,知道無量眾生的情形,是怎麼在輪迴裡流轉的。所以這時確實會發特別廣大的普度眾生的心。因為親眼見到了真相,而且時時都能見到,這樣現見了眾生苦、不忍眾生苦,就會激發「我要成佛,度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的心,就會使得菩提心由於不斷地激發,而很快得到堅固。
要怎麼來使眾生達到不退轉,這也是一個方便。沒有這麼大的量,不是真正見到了十方眾生怎麼受苦,這個菩提心會很疲軟,發的時候也很微弱。但是如果親眼見到了眾生受無量無邊的苦,那是有強烈觸動,會猛利地發心,會迅速強化度眾生的悲願。就像一種物質,在烈火持續地灼燒下,能很快煉成。就因為強度很大,觸發力、轉化力特別大。
比如人口頭上也會說要憐憫病人的苦,但這只是在房間裡高談闊論,實際上對病人怎麼苦從來沒見過,沒體會過,就只是口上談談而已。但如果是做醫生的人,天天見病人受苦,那是自然起憐憫心,那就不一樣。
又比如一個女人從沒做過母親,就很難體會到做母親的心。只有她自己做過母親,才知道什麼叫母親的心。同樣,只有見到了十方眾生的狀況,才瞭解他們具體是怎麼受苦的。像《瑜伽師地論》開示了一百一十種苦,就是要具體、詳細地瞭解苦,即使只是文字上的瞭解,只要瞭解得很多、很深、很具體,也比只瞭解一點好得多。對眾生的苦瞭解得越多,悲心就越多。
阿彌陀佛是來個現場展示,並不需要佛天天跟你講這、講那,在一個要點上先把你廣大的天眼開出來,讓你自己見到,能不發悲心嗎?所以,極樂世界裡「二乘種不生」。這裡面不會出現二乘種性。國土的教化力、阿彌陀佛的方便力,不會讓任何眾生墮在二乘種性裡。
所以,要把無數的大願都歸結在「往生」這條根本的願上,因為一往生就這一切都會實現。不必愁,我修不上、我發不起菩提心、我開不了悟、我無法修普賢行願等等,一切不要愁,第一步就是盡可能要在因上隨順彌陀本願,知道往生後得到佛力加持,一切都能實現。所以現在就要發大心,就因為堅信彌陀願海的力量。堅信一生到了淨土,就決定會成佛。
第七、皆得天耳徹聽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這是成就天耳通的大願。天耳通,就是能聽到障內和障外眾生苦樂憂喜等的聲音,而沒有障礙。要知道法藏悲願在各個方面都發到極致,在成就往生者的神通上,是發願五通齊發,而且都達到極廣大的量,這些都體現了悲願極大,由此才有淨土法門的圓頓特色。信解了彌陀本願,就知道淨土法門是極圓頓的法,這樣說一點不過分。
這不是慢慢來,先開天眼,再開天耳等等;也不是先達到見一千個世界,再見兩千個世界,逐步逐步地經過特別漫長的過程才達到了見百千億那由他個世界。這樣就太慢。法藏菩薩的發心是很乾脆的,眾生只要生到我的國土,就要頓時使他的眼、耳、心、足等的功能全面地開發,而且是極大量地開發!
所以,這裡談到極樂聖眾的天耳通,同樣是遠遠超過了阿羅漢,一上來講到最低都要達到能聽到十方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說法。唐譯是從距離上講,能聽到一億那由他百千由旬之外的諸佛說法。這是極殊勝之處。
大家要想一想:阿彌陀佛是怎麼設計讓我們快速成佛。這個問題要不斷地想下去,在學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要這樣思維,才知道從一個下劣凡夫怎麼快速成佛的全過程的事,佛都全面地考慮好了,幫助眾生的最好方便,佛都一一做好了。這樣就要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至誠一心地和阿彌陀佛相應,一切聽佛安排,按佛的教導去做,要這樣來完成佛道。這就是自他二力相合來成佛的辦法。
像這裡,要讓我們達到最低能聽到百千億那由他國土中每一尊佛說法的音聲,都能夠清清楚楚地聽到。
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頓時,十方世界海就呈現在自己心前。這樣,就不是一臺電視機的功能了。電視現在能接收幾十個電臺的節目,能接收到東京、紐約、巴黎、羅馬等地的電視,但這只是一次調一個頻道收一個電臺,還是特別有限,只是收小小地球上各個國家的電視節目,而且一次只能收一個電臺。所以這也只是小菜一碟,根本不足為奇的。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之後,自己就能接收十方世界無數諸佛說法的音聲。
所以,生極樂就是生十方。當下藥師佛在琉璃剎土怎麼說法?不空佛在北方宮殿怎麼說法?蓮師在羅剎國怎麼說法?像這樣,無數世界裡的諸佛怎麼說法,你隨便聽。想一想,這樣怎麼會退轉呢?
要想到,這麼廣大的天耳通一旦開通之後,一來,悲心會堅固、會究竟,因為聽到了地獄眾生在烈火中號叫,聽到了餓鬼飢腸轆轆、乞求飲食的聲音,聽到了動物界和人間的哭聲、哀怨之聲,由不得你不起悲心,由不得不尋聲救苦。
二來,諸佛的法音都有極大加持。像人間聽到古琴的聲音,當下能靜息妄念,這就是聲音的妙用,何況諸佛的梵音呢?這樣,是已經開通了十方無數佛國電臺的頻道了,能接收到十方無數諸佛說法的音聲。而且這些音聲一聽到心裡,就加持自己的心,得到寂靜、得到法樂。這樣什麼法聽不到呢?這就叫「天耳徹聞」。而且聞到佛說法,都能受持在心。不光是聽聽,無量的法語由耳根入了心,都能總持在心裡而不失壞。這個智慧有多大?恐怕連一般的聖者在顯現上也大為遜色了。
第八、皆得知他心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這是成就他心智通的大願。他心通就是能照見一切眾生內心的起心動念,就像明鏡裡清楚照見萬物的形狀那樣。
這一願的利益是非常關鍵。像世俗當中為人處事,瞭解別人的心理非常重要。如果不知道別人的心理,怎麼因勢利導,怎麼教導人、幫助人或者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人事糾紛等等呢?每個人都有自己心裡的想法,有種種不同的執著、煩惱,有各種的困惑、心裡解不開的疑難等等。如果不知道別人的心理,就沒辦法做到善巧地開導他,解開他的心結;也不可能做切中他病根的教誡,給予他忠告;或者根據他的心理需要,安慰他、鼓勵他,幫他提起心力等等。
比如你只知道她在哭、在難受、在痛苦,但不知道她是怎麼苦的,怎麼做適當的開導呢?如果能知道她是感情失敗、事業失敗等等而痛苦,那就可以應機說法,幫助她從困境中走出來。或者他有種種心理問題,比如耽戀異性、貪著名聲,或者嫉妒某人,或者是以什麼不良的性格導致身心不健康,這樣才能因病予藥,幫助他解除心病。
比如他是因為男女的愛情而苦悶,那就要跟他講愛情是怎麼回事,這樣說了才能使他心量放開。或者他是非常愛慕虛榮、貪著名譽,他不高興是因為沒得到榮譽。那就要針對這上面來做開導,說別的就對不上號。
不明了別人的心,很多時候都是對牛彈琴,話不投機就等於白說。說來說去繞著彎子轉,不能切中要害。如果能直接看到他的心,說出的每一句話要說到他心裡去,讓他願意聽從教導,才能打開他的心結。經過開導之後,他會開始明白:我在哪一點上錯了,我以前那種心態或者對待人、對待事的做法完全不對,應當怎麼改正、克服等等。如果他問題出在這裡,是有這個毛病,卻說到不相干的地方,那有什麼用?
這樣才知道,菩薩要能做到善巧地教導眾生,對治眾生的毛病,就一定要有了知他心的能力。這樣,才能像神箭手一樣一箭中的,直中要害。
阿彌陀佛完全知道對於菩薩普度眾生,具有他心通的能力是何等重要。這些願都是佛已經最周全、最細緻地給我們考慮好了。確實我們大家都要仰仗阿彌陀佛的大恩大德。這不只是世間父母那樣的心,為了孩子的成長,從小能夠受好的教育、長大能有大的出息、有個好的家庭和事業等等,會方方面面很周到地為孩子考慮。這只是讓孩子在世間過得好的一個想法。畢竟,父母只有這麼大的見識和能力。
但阿彌陀佛不是這個量,佛是要為一切眾生架設好成佛的高速公路。總的目標是要讓一切眾生拔除生死勤苦之本,要讓下至三惡趣的眾生在往生之後都快速成就佛果。這條路怎麼上去?那是有方方面面細節的,也有很多個大的要點。
阿彌陀佛想到:我的這些孩子們怎麼能夠快速具有像神箭手一樣應機度生的能力,那這裡面不可缺少的就是他心通,所以要讓我佛國裡的聖眾不經勤苦修持,一往生就自然得到了知他心的大神通,能相應無量眾生的根機、意樂做極恰當的接引,在利益眾生時,不會由不瞭解眾生的心理而盲目行事。
所謂「下至」,從廣度來說,就是他心神通的能力,最低能知道百千億那由他個佛國中種種眾生的起心動念,這是非常不得了的事。上等的程度,是了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裡任何一個眾生的起心動念。
從這裡也知道,到我們往生之後,以阿彌陀佛的神力加持自己的心,會頓時開發廣大的他心智通,心會像明鏡一樣照見無數眾生的心念,就是自心大海中映現各式各樣的影像,這個量是極廣大的。比如說,如果有人能知道整個城市幾十萬人的所思所想,大家一定會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人,但是這裡他心通遠遠不是這樣的量!不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地球、一個銀河系,也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是最低要達到百千億那由他個三千大千世界。在這樣極廣大的範圍裡,下至地獄、上至天界,無數眾生心裡的所思所想,都一時呈現在自己心前,這是不得了的。你想一想這個量,也就知道彌陀願海的力量。
第九、皆得神足飛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是成就眾生廣大神足通的大願。法藏菩薩發願:假使我成佛,國中的人天不能得到神足通,最低程度不能在一念頃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土,我就不取正覺。
神足通有三種:一、運身通:就是能在空中像鳥一樣飛行;二、勝解通:就是極遠的地方通過作意思維,就能快速到達;三、意勢通:也是極遠方,只要心一緣就到了。而這裡說的是第三種——意勢通,一剎那間就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數的佛國,速度無數倍超過了今天最快的宇宙飛船。這是指所到之處極其遙遠。宋譯中說:「周遍遊歷,供養諸佛,深植善本。」這是指所遊歷的國土極多,所做的事業極廣,而這些全部在一念間完成。這顯示了極樂聖眾事事無礙、一多相即、延促同時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一時的心」是一,「周遍化現在無數國土中,供養無數佛,做無數事業」是多,一即是多,叫「一多相即」。實際就是「一即無量」。一念頃是「促」,所作是無量劫之事是「延」,同時完成,因此是「延促同時」。)
我們說往生為什麼能把無數劫漫長的修行縮短成一生成辦,原因就是有彌陀大誓願海神力的加被。這個願海稱為「一乘弘願」,就是要使一切眾生都快速成佛。在這過程中,非常關鍵的就是要打開眾生的心量。所謂成就這麼廣大的五眼六通,這已經遠遠超出常規。這就是修行上的飛躍,因為量級不同、所依不同(所依是彌陀願海無上的神力,它的功能力用即使諸佛窮劫演說也說不盡。所以我們要以最深的心來奉持、頂戴彌陀願海)。
我們常說其他方式好比螞蟻上高山,以那麼小的步伐一步步地登上山頂,何其艱難。要看到,它借助的是螞蟻弱小的身體,它的方式是一點一點地前進,每次只前進一點,這樣積累起來,要攀上山頂,確實時間非常長。但如果是以坐飛機的方式來上山頂,那瞬間就到了。
這就要體會阿彌陀佛的悲心。阿彌陀佛對成佛的道路是徹知徹見的,他是無上導師,知道成佛最核心的要點在哪裡。眾生一旦在這上面突破了,就會產生飛躍的效果。所以,阿彌陀佛以力量加被眾生的地方,就是在成佛之道的幾大關鍵點上快速地證到。在當時法藏菩薩發願的時候,一開始的起點就是這樣,要給予眾生從天眼到神足五種神通的能力,量級是以「百千億那由他」為下限,著眼點就在這裡。不是人天、聲聞緣覺、地前菩薩等成就的量。一往生之後,就要能迅速打開他的心量。
照一般來講,關鍵是要證到本性。著眼點是,眾生本身是佛,本性是周遍的,靈通妙用、無所障礙。心離開障垢,就自然能洞視、徹聽、徹知、速疾周遍等等。見眾生的本性原本就是這樣遍周法界的量,能無礙地遍入一切法。所以,著眼點就是要以佛力加被眾生的心,使他的心能很快打開。這樣就開始超出以虛妄分別做事的那種方式了。
如果一直陷在凡夫妄識的境界裡,那是受很大局限,力量只有這麼大,做事就局限在一種小步伐的方式中,比如去做供養,就只能一次去一尊佛那裡完成供養。只有依次一步一步地做,而沒辦法超越。但是一旦突破了這個量,就什麼都是無量、什麼都是圓的,這樣是能在一剎那間遍入無數佛剎,廣作無數供養。(這就是「一即無量」的方式)這樣在每尊佛前都供養、禮拜、聽法等等,無數的事件在一念當中完成,這哪裡是凡夫的情見能測量到的呢?這已經不是低級的修行方式了,也因此能夠極快速地圓滿資糧。
確實,通過往生,得到佛無上願力的加持,會產生飛躍,超出過去那種有限有量、漸次完成的範疇。無論做什麼,都是在本性之中起用,都是圓的。要知道,這時已經突破了時間、空間、身體、物質等等的妄執,會入到事事無礙的微妙境界裡。
由於物質、空間等本身沒有實法,也就能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在一個芥子裡可以容納無數世界,在一個剎那中能夠現出無數大劫。所以說,無量時空不離當下,都在一心中圓。
這樣才知道,確實彌陀不異遮那,極樂不異華藏。深入淨土,就會證入實報莊嚴土,就會出現事事無礙的境界。阿彌陀佛實際就是法身毗盧遮那。
點擊瀏覽該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