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大寶法王、宗薩欽哲、詠給明就、創巴仁波切說明禪修的必要

您是本帖的第 412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大寶法王、宗薩欽哲、詠給明就、創巴仁波切說明禪修的必要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大寶法王、宗薩欽哲、詠給明就、創巴仁波切說明禪修的必要

                                                     我的深切祈願 (十七世大寶法王)

        佛陀初始時即開示:「一切合成之物皆是無常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窗子,透過這扇窗子,每個人看到、感覺到的都不一樣。重要的是,我們面臨外界各種境相時,是否能覺知到現象的無常,時時觀修,了知如何分辨取捨,得獲身心的喜悅安樂。一切有情眾生,不論是否相信佛法,皆有離苦得樂之心。

        廿一世紀由於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造業的力量以無與倫比的速度增加中,已得珍貴人身的我們,有具足的因緣使我們的生命有覺性、生活有方向;因此我們必須思惟,什麼是這個世代真正有效對治的知識與方法,使我們的生命有意義、生活有快樂。每一個眾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的覺受經驗也是獨立的。

        兩千五百年前,佛陀透過「體悟實證的經驗」,得證本智的心,開展了遍知的智慧,佛陀知道所有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正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因果的道理,這是利益一切眾生方法的智慧,虔信佛法者,可依循著這樣的方法生活,以得平安與喜樂。

        第七世明就仁波切,以他精進修持與心識理知的「體證」,通過西方科學的實驗儀器,將「大手印根道果」的生活哲學和實修方法,圓滿地予以驗證。明就仁波切如此將佛陀教理的體證經驗與現代科學方法相結合,在本書中以慈悲與智慧指引著修行的道路,真是「發掘心靈伏藏」的老師,我為仁波切利益眾生的努力而歡喜。

        人類文化的重要發展大多起源於希望和清晰的遠見。佛陀的法教,本為幫助所有眾生覺知本心自性,使自心的光明覺性得到開展,身心自然喜悅安樂。如今,隨著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中文版的付梓,我希望閱讀此書者,能超越時空感受佛陀佛法的德輝,可以更細微的觀察自心,從而生起利他的光明心,進而能以實際的行動去關愛眾生,如此,社會穩定與世界和樂自然可期,這是廿一世紀守護自己的最好方法,也是我深切的「祈願」。

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佛曆二五五二年 (西元二00八年二月一日)



詳全文 (1)您知道嗎?快樂指數竟然能夠測量?《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詠給.明就仁波切是怎麼辦到的?-快樂學苑.台灣-新浪部落 http://blog.sina.com.tw/happy_taiwan/article.php?pbgid=69107&entryid=579552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1 上午 08:38:38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2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問:第三,針對忙碌的修行者,請求給予一個簡單的修持法。


      宗薩欽哲
仁波切: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通常要求人們修“止觀”,事實上那非常簡單。但我開始瞭解到,對某些人來說,由於它很簡單,他們不信任這個,因為它如此單純。我幾乎忍不住想給他們一幅唐卡、一串念珠,以及一些可供持誦的咒語。因為我覺得如果我給他們,他們就會住嘴。我一直告訴他們要修觀。事實上有些人就在這裏,我順便是在跟你們講。我告訴你們修觀,只要坐五分鐘,至少五分鐘。因為我們認為這條道路得是複雜而充滿異國風情的。但情況是,如果我真的教他們某些外來的東西,一些可以持誦的東西,他們又有別的藉口:我沒有時間,我不能做這個,我不知道怎麼做……

     
     
你似乎是第一次提出這個請求。我有點嚴肅,因為關於這點,我已經對某些人講過許多次。它非常簡單。坐著,不要回應你身體上的需求,像是抓癢、打哈欠。在這五分鐘內,如果手機響了,不要接,也不要關上它。如果你忽然發覺廚房裏茶壺的水煮開了,而且發出聲響,在這五分鐘內不要動。不論什麼進入你心裏,只是看著它。我會試著解釋清楚。你坐著,沒有想法出現,只是看著。觀音出現在你心裏,只是看著。凡庸的思想,像是馬桶裏的污漬,無論什麼,只是看著它,此外別無其他。只管這麼去做,試著做完至少一百小時,如果可能的話,三百小時。我訂一個規則:如果你想做……你們不用遵照我所說的去做,我只是建議。如果你做,任何少於五分鐘的都不能列入你的一百小時裏。如果你今天做到了六分鐘,明天六分鐘,總共就是十二分鐘。所以後天另外六分鐘,再加上去。另一條規則:別在三個月之內做完這三百小時,然後回來找我;至少要用一年或二年。你得延續它,持續性是很重要的,量不重要。而且拜託拜託,我請求你們,因為你們許多人似乎在做,你知道許多人是怎麼做的……

      還有,我是在跟這裏某些特定的人講話,所以如果今天早上我聽起來有點傲慢的話,請原諒我。我有點激動,因為這些人一再地回來找我。比方說,我教他們怎麼開車,一開始這些人甚至不進車子,而他們已經問了六百個問題。然後,有些人進去了,一天坐了一秒鐘就回來說,我做了,但什麼也沒發生,車子沒有移動:而他們問很多問題。因此我開始認為,也許這些人只是想跟我說話,他們只是想花時間跟我講話。我很感動,你們想跟我在一起,跟我說話,但我沒有時間。而且坦白講,一再地跟你們講這個,讓我覺得火大。所以當你們完成一百小時或者三百小時,我會教你們一些東西。順道一提,你不必依循我所說的去做,如果你真的有同情心,你不應該照我說的做。因為當你不遵照我說的去做時,我覺得責任比較輕,因為我總是可以說,你不聽我的!

讓我們開始講下一品,下一品是第五個金剛句...(摘自究竟一乘寶性論開示)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10/1 下午 08:39:10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1 上午 08:38:58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3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LIVING BUDDHIST MASTERS

序一     創巴仁波切(Ven. Chogyam Trungpa)


佛法歷經二千五百年已演變成各式各樣的宗派和形式。在不同的文化和環境裡,活生生的法總是藉著新的型態展現出來。不過禪修仍是它們的核心,佛陀曾親身示範並以此教導人們。唯有透過禪修,學佛的人才能使焦慮不安的心放慢下來,開始看清楚世間的真相。否則,他仍將持續增添無明,繼續掠奪性的執取以肯定自我。沒有禪修,就沒有聖賢和開悟的道路,也根本沒有佛法可言。

對二十世紀日益縮小的世界來說,禪修提供了一項特別有效的訓練。在這個科技時代,人們也喜歡製造一些靈修的把戲──一種新型、改良式的靈修,保証快速見效。然而腳踏實地、親身力行的方式一直是真正精神修鍊的基石,但宗教郎中卻捨此不顧,大肆推銷他們自己的教義,推銷神奇、便捷的花招。

本書裡的老師是真正佛法的化身,他們是綿延不絕教法的傳承者,成功地保留佛法的精純原貌並為人演說。這些老師的教法以及他們本身的範例,鼓舞激勵後來的修行者正確且圓滿跟隨法的路徑。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1 上午 08:40:00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4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大寶法王為憂鬱症患者開示

近來全世界各地,特別像是在中國、台灣、香港等華人地區,出現了「憂鬱症」的疾病,這些人的內心變得緊繃慌張,很不快樂。

這種疾病的產生當然不是無緣無故的,這是各種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要想辦法不要得到這種疾病,首先要探討原因是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我的經驗來推論的話,我們的內心變得緊繃慌張、不快樂、出現自殺等等的惡業,主要是自己內心不能夠知足的緣故而造成。在任何方面,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懷著強烈的期望,有時期望太強烈,而不能夠實現,這樣的痛苦強烈折磨下所以導致了自殺。

同樣地,現在這個世界,經濟發展非常繁榮的緣故,許多大都市變得非常忙碌,因為非常忙碌所以形成一種壓力,影響了我們的內心。內心變得煩躁不安,導致內心不能放鬆、清閒悠然,內心自然就不快樂,進而造成自殺這種情形。總之,有許多因緣條件,所以我們首先要去探討這些原因是什麼,明白瞭解這些原因,思維要如何把這些原因消除掉,而且我們要學習正面調適的道路。

佛教義理中提到,我們要消除這種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我的看法,就是要多多思維業力因果,業力因果是真實不虛的,不會造假的,如果能夠明白瞭解業力因果理論,當我們內心有強烈期望的時候,非常痛苦的時候,都是有一些幫助的。

同樣的,觀修慈心、悲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更特別的是要能夠安心,心能夠寧靜的方法是安止,就是觀修安止(止觀),肯定的,如果用安止的方法使內心得到了寧靜,實在是非常好的。安止方面對這個疾病是非常有用的,我是這樣想的。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1 上午 08:44:05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5
積分:5596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5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1 上午 08:45:54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6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問題8:對初學者來說,打坐是不是更重要?
宗薩欽哲仁波切答:非常重要!特別是「只管打坐」。

http://tw.myblog.yahoo.com/jw!Nnd8OZGFGBaCe331W4qPztAMOZy2Usc-/article?mid=5909&prev=5910&next=5908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2 上午 09:14:40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7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宗薩欽哲仁波切針對國內朋友(禪修類)問題的回復

問題1:禪修時當我看到念頭,但還是被念頭所轉或者被情緒煩惱所轉。然後開始懊悔,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答:這個懊悔是很好的。這個懊悔能指引你去到一個好的層面。花時間在這上面吧。因為至少你瞭解到你所不該做的是什麼。當你知道你不該做什麼的時候,你有更大的機會走向你應該做的。而且,同時這個懊悔也是覺醒的曙光。

問題2:有時候我能察覺到散亂,這時如何通過禪修回到並停留在正確方向上?
仁波切答:有幾件實際的事情可做。一是做短時間的修行,但很多座。這非常重要。舉例來說,若你想要成為酒鬼,就必須喝點、再喝點,做很多次以建立習慣。大約一個月之後,你就變成完美的酒鬼。如果你一次硬喝下一瓶,就再也不想見到酒。第二,持續性。如果你一個月做很多禪修,接下來九個月什麼都不做,那行不通。我寧願你每天做五分鐘禪修,連續做上數個月。然後禪修和非禪修之間的間隙應該愈來愈小。我的意思是,我們往往坐在佛像前的座墊上禪修,然後一出門就把這全忘了。例如,就在這一刻,當我喝咖啡的時候,若我能夠覺知到它僅僅是很短暫的片刻,那就可以被視作非常有益的禪修。不要只將你的修行限制在佛堂內或在聖地前。修行也在廁所、廚房、酒吧、百貨公司。

問題3,當我們看著念頭時,您說我們不要跟隨念頭。但在這兩者中間,似乎還有一種,就是給念頭貼標籤,或者說辨識念頭。現階段我們應該這麼做嗎?
仁波切答:給念頭貼標籤實際上是種很細微的跟隨。

問題4,仁波切剛剛談到,禪修時看著自己的念頭,但不跟著念頭。這該如何做呢?看著念頭但不跟隨念頭?
仁波切答:跟隨念頭意味著捲入,你就被干擾分心了。

問題5,仁波切曾說過禪修或修行就是去習慣。我們要習慣的是什麼?
仁波切答:努力安住當下,這個很難習慣,我們不是執著過去就是執著未來。

問題6,在禪修中,賊入空室是一種什麼樣的程度?
仁波切答:哦,是相當高的境界。

問題7,仁波切,禪修是證悟的唯一入口嗎?
仁波切答:不,不是唯一的。
學生問:那是最重要的?
仁波切答:是廣為流傳的。

問題8:對初學者來說,打坐是不是更重要?
仁波切答:非常重要!特別是「只管打坐」。

問題9、我最近每次打坐總是昏沉,並且幾乎每次對抗都失敗,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答: 縮短打坐的時間。不要擔心,別讓現在遇到的問題讓你失去修行的心。

問題10,閉關是不是在「閉」中學著頂果欽哲仁波切說的「開放」。
仁波切答:是,修習「不分心。

問題11,「只管打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念頭該如何面對?
仁波切答:只管打坐就是只管打坐,(對於念頭)只管看著。

問題12,什麼都不管,只管打坐會不會變成一種發呆?
仁波切答:不要擔心結果。

問題13、禪修就是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當念頭來的時候,就讓它來。當念頭走的時候,就讓它走。那麼,禪修和我們平時的想有什麼不同呢?
仁波切答:在我們平時的思考中,當念頭升起的時候,你並不知道。

問題14、我正在從網站上聽您的課程。非常感謝您和那些為這些視頻工作的人!在您的課裡,您提到在聲聞乘的傳統裡,禪修者可能會有色界或者無色界的經歷。對想證悟的人,這是一個不可避免必須要經歷的經歷嗎?
仁波切答:不一定。

問題15,幾年前看了仁波切的《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根據書中止觀方法修夢幻觀,現在的狀況是:思想情緒有時達到空無一物的狀況這是開悟了嗎?
仁波切答:當我們靜坐時,會生起多種經驗。對於這些經驗,(過去大師給的教導中)最重要的是把它們全部忘記。當然不要把它寫在紙上,甚至不要把它寫在你的腦裡。

問題16、對於趨近證悟,念誦儀軌和打坐的不同點是什麼呢?
仁波切答:端看你的動機 —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簡單地念誦經文就可以帶你成佛。但如果動機不正確,即使打坐打得很好,它也沒有辦法給你什麼。
問題17、在靜坐過稱中,極個別時,胳膊和手會自發出現一些柔和的動作,如雙手移置頭頂合十,或分至兩側如接物狀等,應該任其自然還是控制?
仁波切答:順其自然。而且不要去想它有多了不起,多特別。

問題18,什麼大圓滿的禪修——打坐需要睜開眼睛,凝視虛空。這樣的做的原理是什麼呢?是和氣脈有關嗎?
仁波切答:是。

問題19,有一件事情讓我很糾結:我很喜歡您講的只管打坐,但是我的師父說這並不適合我。師父說很多這些「普講」的內容是針對於初入門的修行者。我想請問仁波切,是否像打坐這些所謂的實修的方法,還是需要一個老師單獨教授弟子?
仁波切答:不需要。

問題20,想請仁波切談一下關於「止觀」與「氣脈明點」在修持上的異同?
仁波切答: 「氣脈明點」只用在金剛乘裡,而「止觀」在南傳、大乘、金剛乘中都可以找到。

問題21,您曾說:禪修很重要:只管打坐。以前我每天有三至四個小時的修行時間,剩下一個半小時禪修。現在我只是打坐。其他都不做了。是這樣嗎?
仁波切答: 你應該繼續做其它的功課,因為禪坐很難抓得准(英文字譯:很滑),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真的在禪坐。而至少做其他的功課時,你做了唸咒等等的功課。

問題22,打坐的時會看到自己的期待和恐懼,看到自己很不好的地方,有時候會很難繼續坐下去。請問仁波切我是只是看著念頭,還是選擇減少座上的時間呢?
仁波切答: 不,你應該繼續坐下去。

問題23.我們可以像佛陀一樣只要打坐,而不用讀任何的經典就證悟嗎?
仁波切答:佛陀曾經接受過許多的教法。佛陀也曾經累積了許多的福德資糧。佛陀研讀過經典,也省思過自己。佛陀並沒有只是打坐而已。

問題24,在禪修時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修煉才能達到不同的境界。比如說想自己可以持續保持心靈平靜,有一些西方心理學的東西,例如:催眠,它能在幾天之內就能讓人達到這個境界,因此像禪修是否可以通過比如說催眠西方方法達到?
仁波切答:首先當們要定義一下禪定的力量。現在西方學家們對禪修非常感興趣。我在牛津大學參觀他們的正念中心,那裡有些神經病學專家談到禪定的力量,如果把它理解成寧靜的心靈之類的話,的確有很多其他的手段都有幫助。動人的音樂、看著美麗的景色或一杯美酒或許能幫到。有很多其他的玩意好像都能達到讓心靈平靜的目的。你看生活的壓力讓你需要去按摩,去慢跑。或通過禪修來消除壓力,但我得告訴諸位,從究竟角度來說,讓心靈寧靜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瞭解實相。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佛教老師寧可你有一個動盪但看到實相的心,而不是一個長久平靜卻見不到實相的心。
    我給你們講個故事:有位大成就者紐修龍多和侍者一起去西藏朝聖,在途中遭遇搶劫,強盜們不但搶走了所有東西,他們還毆打紐修龍多。當紐修龍多的侍者看到強盜毆打上師時覺得忍無可忍。他開始回擊強盜,他馬上打翻了幾個強盜。紐修龍多,喝令侍者收手,當時侍者已經氣得怒髮衝冠,無法看清眼前的一切。紐修龍多抱住侍者。讓侍者當下看著自己的心。就是這樣在動盪的狀況中,侍者見到了實相。從此侍者對生命的所有價值觀全改變了。過去他曾經認為珍貴的東西,再也不覺得珍貴了,別人對他的批評再也不令他煩惱了。所以說讓心靈平靜是件好事,但是你們要知道,嚴格來說,在佛教裡了悟實相更重要。

問題25:關於禪修的問題。仁波切,在開始的時候您提到簡單。我是否可以理解為禪修簡單化就是了知?
仁波切答:就目前來說可以,但是過段時間,能知者和所知之物的不同之處將會變得越來越小,距離也越來越近。然後所謂的散亂和專注會變得越來越接近。對於初學者,剛開始散亂與專注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散亂了,你當然就不是專注。過段時間後,你散亂的那一剎那,你就是在專注。就好像你在做夢。比如說你從懸崖上墜落下來,假如說你知道你身在夢中的話,那麼你就不會恐懼。如果你有恐懼的話,你可能一半會感到恐懼,而另一半會說,這只是個夢而已,不會太糟糕。好,當散亂和專注變得越來越接近的時候,你就會看著此生和夢的例子。不管你經歷什麼,是好是壞,都無法對你起作用。現在,任何事情都能對我們起作用。比如說我們今晚上去吃了個晚餐。假使說我們有點拉肚子。然後你會想,是否是我們吃的什麼東西有問題,沒錯,那個點心是有點味道。接下來你會追查這個餐廳是否是非法的等等。你看,芝麻大小的事情都能令我們大動肝火。而其荒唐之處在於,不管我們是否大動肝火,我們對它也無可奈何。即便是我們無可奈何,我們裝著做些什麼卻令我們感到些許滿足。這就是可持續的經濟。這就是為何有各種各樣的玩意在出售,比如說襪子。兩千年前我相信是沒有襪子的吧?我們做這些古怪東西來穿真是匪夷所思。我們目前尚沒有鼻套,或唇罩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經濟來說可是重要的。其實我覺得學習佛教對商業人士是很重要的,因為它真的就是學習幻象。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2 上午 09:18:56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8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慈誠羅朱堪布

通過禪定訓練,我們能夠把所有的好與不好的雜念降低到一定層面上。為什麼要用禪定修法調伏意識呢?因為無始以來我們都沒有調伏內心的意識,每天有成千上萬個雜念生生滅滅。雜念只給我們帶來輪迴的因,沒有留下任何好的東西,只讓我們在輪迴中流轉,因為我們沒有去調伏它。世間所有的痛苦和幸福,我們以為只跟外界的環境、家庭、金錢有關,其實無關,痛苦和幸福只是內心和意識的態度。比如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以負面的情緒對待它,好事也不會發展出一個好的結果,也不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又比如原來是一個壞人,但我認為他是好人,並對他產生貪慾心,把他當成好人一樣去依賴、信賴和喜歡,見到他就高興,愉快。那麼這個壞人對我來說,他就不再是一個壞人,而是一個好人。這都是我們的意識在起作用,與他本身是好是壞無關。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2 上午 10:10:35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9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宗薩欽哲仁波切:

禪  修

禪修是訓練心靈最直接、最實用、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許多論典中都認為,即使你非常博學,做了廣泛的分析,也聽聞了許多教法,除非能把這些應用到實修上,否則就像種了稻卻不去收成的農夫一樣,你沒有完成最主要的工作。

禪修的方法有無數種,有些禪修只要讓心安住在本來的狀況,而有些禪修則用一些技巧強迫心進入一種更清晰、更鮮明的無礙境界。有些法門用相反的思惟對治煩惱波浪,譬如以慈悲觀對治憤怒;有些法門則用類似的念頭或煩惱來對治那個煩惱。

大火可以用水去熄滅,但是另外一種有效的方法則是以火攻火,也就是放一些小火或利用爆炸控制大火,以阻止大火的蔓延。同樣地,有些禪修技巧本質上和你所具有的問題很相似,例如,假設你的貪欲很強,你可能適合修虔誠心的法門,因為虔誠心與貪欲的性質很相近;因此你可以依據自己的性向來修虔誠心,讓自己的心受虔敬對象的吸引。

不管用哪一種技巧,禪修基本上就是讓自己習慣於某種特別思考方式的過程。過去偉大的修行者學者,經由他們的修行,發現了一些思考的方式與心靈行為的類型,從這些發現中,發展出創造或喚起特殊心態的技巧。如果我們能規律地修禪定,就會逐漸地習慣於這些心態或是思考方式,使這些成為自然。

雖然我們不這樣稱呼它,但是我們隨時都在禪修。冬天的時候,你可能幻想和某個朋友共度夏天,心中浮現出你們兩人在海灘上的景象,接下來到喜歡的餐廳晚餐,再去某個地方看電影。如果你重複播放這個幻想,它就幾乎成為你的一部分,只要你要,就可以立刻想到它——這就是禪修。

你的身分也完全是禪修的產品。我們出生時,不知道自己是誰;如果被別人抱去養,由於受到完全不同的影響,現在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人。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命名,然後和我們生命中的其他人,透過語言和行動,開始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是什麼樣子。他們也告訴我們:我們是好是壞、是聰明還是愚笨、是美麗還是醜陋、是可愛還是不可愛,以及其他種種。我們吸收了其他人投射出來的「我是誰、我是什麼」,以別人對我們的影響作為基礎來想自己,於是我們的心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形象。

剛開始你看著自己的形象,幾乎不斷地想:「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甚至在你意識地想著其他事物時,還在無意識地思考它。經過多年的修持來做那個人之後,你對於成為「他」或「她」已經完全習慣了;所以,現在你就自動地是「你」了,你不用再去檢查來確定自己是誰,你只是毫無疑惑地假設你是這個人——禪修也是一樣地運作。

用同樣的技巧,你幾乎可以改變對一切事物的觀感。你可能覺得窗外的景色很難看,但是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去思考,並且努力地由新觀點去看,就可以改變對景色的觀點,而認為景色很好看;一旦當你習慣視它為美好的,再讓你想像它很難看,就又變得很困難了。你目前感到很平常、很熟悉的一切事物,從你吃的食物到最親密的伴侶,剛開始都需要習慣的過程。使自己習慣於某種事物,一般而言,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操作,而禪修則把它轉為意識的操作。

有時候人們會認為,對要工作、要做生意的人而言,禪修並不實際,他們想像禪修會使他們太置身事外或太恍惚,無法實事求是地和其他人交流。然而反過來才是真的。禪修會使你到達前面所提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境界,這種不把事情過分誇大的心態,很自然地會投射出來,別人就能感受到你很有彈性、很隨和,而你的人際關係自然就充滿著和諧的氣氛。

溝通有效與否,決定於:訊息是透入了你心中,還是只碰到表面就彈走了。如果你的心很閉塞,無法接收任何訊息,也就無法和別人溝通;如果你的心很開放,能接收到訊息,並知道如何反應,甚至和你溝通的人本身很閉塞乃至不穩定也沒關係。禪修的人是最好的溝通專家,因為禪修敞開了心胸,使得溝通非常容易。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2 上午 10:18:42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0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毗婆舍那》

.我們馬上要開始禅修。那些已經學過禅修的人知道要怎麽做;對于初學者,把脊背坐直,把臀部墊高,讓它比腿還高,都是不錯的方法。

你可以呼吸;如果需要,可以眨眼睛或吞口水。除此之外,在我說結束之前,不管發生什麽事,都不要動。即使覺得哪裏癢,也不要去抓,只要看著那個感覺。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不論當下生起什麽念頭,就只是看著它。不需要想過去的事,也不需要計劃未來。如果沒有念頭,那也很好。如果你的腳踝酸痛,或覺得想咳嗽,不要動,不要清喉嚨。如果你忘記關手機,而它響了,不要去關,只要看著這個內疚不安的感覺。基本上,什麽都不要做。你所必須要做的只是保持覺知。好,我們就開始了。

你們或許知道,一些國際主要報紙報導過,禅修有益健康。現在科學家們也了解到,禅修有益于纾解壓力、放松身心等等。如果你是佛教徒,真正的佛教徒,那麽,我們不是爲了健康,也不是爲了放松身心。誰在乎你是不是神經緊繃,因爲當人們說到放松,那意思是短暫放松一下,然後又再回到狂亂不覊,不是嗎?所以在短暫的冬眠之後,他們可以做更多傷害自己和別人的事,這就是他們尋求放松的原因。如果你真的是釋迦牟尼佛的追隨者,保持放松或免于緊繃不是你的目標,或至少你對放松和緊繃的定義應該有所不同。什麽是神經緊繃?依照佛陀的看法,任何分別都是緊繃。凝視日出或日落可能是緊繃,依據佛陀的教導,這比較像是緊繃,而不是放松。什麽是放松?離于分別的心才是放松。以這樣的概念,我們才是在尋求究竟的放松。我們真的想要去除一切緊繃的根源,亦即「分別」。

禅修是一種方法。你可能會納悶:「它如何幫助我們發現佛性?」它的作用非常大。事實上,像我們剛剛進行的禅修可能是最安全、經濟、方便、容易使用的方法。目前,每當念頭生起,我們就跟它交織、交配。我們可能有許多不同的交配方式,正面的方式像是欣賞日落、做愛、做慈善、或擁抱。或者可能是極爲凶惡的強暴方式,比如當瞋心生起,你心裏想:「噢,這樣不好」,于是因爲你的瞋心,沮喪、內疚、氣憤都隨之而來;這就是我所說的強暴,你在強暴你的念頭。不管哪一種情況發生,你都忘記戴保險套,而且你像只兔子,每回你都可以達到九次高潮,這些高潮的每一滴都生出許多兔寶寶。這就是爲什麽一直會有兔子在你腦海裏跑來跑去,所以你看不到佛性。我們剛剛的禅修方法——不管發生什麽,只是看著,即便這個「看著」就已經有點像是交配,但在目前這個階段沒有關系,這是你唯一能夠進步的方法。如何進步呢?你開始學習如何忽視念頭。

什麽是「忽視」?這麽說吧,如果你在宴會上忽視一個人,這是什麽意思?這意思是說,你知道他在那裏,但是你沒有直接看著他,是不是?這是我們所說的「忽視」。如果你根本沒看見他,就不能算是忽視他,對吧?那只是單純的沒看見他而已。禅修的時候,你看著念頭,知道它們在那裏,但你忽視它們。你沒有款待正面的念頭,也沒有勸阻負面的念頭,就只是看著,所以你沒有跟它們交配。沒有交配,就沒有繁殖,沒有一群兔子,如此一來你就不那麽忙碌了,因爲你不必去追逐或喂食這些兔寶寶,你會非常自由。這就是禅修的理由。

禅修顯然是個好東西,但要持之以恒卻不容易。缺乏紀律、缺乏熱誠、缺乏環境,都使這件事很困難,主要是缺乏紀律。持續性則是關鍵,如果禅修數小時,接著幾個月都沒修,你就退回到起點了。如果每天禅修五到十分鍾,持續大約一年,你就會對禅修産生一些喜悅和熱忱。那種喜悅是很難産生的,因爲禅修很無聊,它沒有一點娛樂性。什麽都不做是很困難的,禅修是什麽都不做的藝術,尤其是對追求迅速效果的現代人來說,它真的很難。事實上,禅修的效果很快就出現,但它的效果非常微細。我們喜歡具體、生動、明顯的效果,喜歡普拿疼這種止痛劑,這就是現代文化。所以,尤其在剛開始,要建立這種喜悅是不容易的,因爲禅修的效果那麽微細,縱使它已經出現,但卻無法看得見。

只是看著一般的、粗顯的念頭,這還算容易。假設你正在禅修,忽然聽到小孩尖叫,這尖叫聲觸怒了你,你就只是看著這個惱怒。這樣很好,就是應該這樣!但接著,有許許多多其它的念頭生起,它們過來,它們離去,這樣來來去去好幾回,而你都沒有察覺到它們,這些是非常非常微細的念頭。後來當你察覺到它們的時候,二十分鍾的禅修大概已經過了十五分。白日夢,由極微細的念頭所造成的全然渙散,這些都不像是覺知到由小孩尖叫聲所引起的惱怒那麽容易。接著發生什麽事?你感到後悔。後悔的時候,你又在交配了。後悔是另一種交配,「噢,我不該有這些念頭,我應該專心禅修才對。」這個時候,你應該也只看著「後悔」。事實上,這個交配的傷害性小多了,因爲沒有那麽親密。有一種更糟糕的情況就是,當你感覺這次真的沒分心:「哇!我完全覺知一切,沒有分心。」這時候你其實是在交配,非常親密地交配,很難松開,你很想停留在這種狀態之中。

不管怎樣,如同我剛才說的,禅修的持續性很重要,時間短、清楚、但次數頻繁。依照龍欽巴的開示︰「時短而次數多」。時間長卻僅修一次,不會有太大效果。每天持續,不要限定只在早上或晚上才修,每當你能坐著時就應該修。一陣子之後,你甚至可以站著或在跳舞的時候禅修。但對于初學者,打穩基礎比較好,所以我認爲先坐著修很重要。

禅修時,如果覺察出妄念,正知就在那兒。但有時候,對強烈的煩惱可能會有困難。如果妳發現妳的男朋友欺騙妳,妳卻試著運用毗婆舍那,那是相當困難的,因爲我們的驕慢,所以有清償宿怨或尋求報複的習慣。或者,如果家庭出了問題,雙方都知道分手是唯一辦法,但倆人都在等待看誰先說「我們分手吧」。剛開始時,專注很困難,因爲心總是追逐問題。不過,假設你是比較成熟的禅坐者,當忌妒、占有、驕慢、不安在禅坐中生起時,你只是看著它們,這樣很好。可是當鬧鍾一響,你立刻回到「好,現在我們要做什麽?」(仁波切一手握拳打在另一手的手掌上)的狀態去了!

只是看著,不投入、不交配,慢慢地你會變得更熟練,座上禅修和座下禅修之間的壁障會漸漸垮掉。目前,座上禅修和座下禅修之間隔著一面很大的牆。不過沒關系,我想你們需要它,否則初學者沒辦法開始。一段時間之後,這面牆會開始垮下來。

座下的時間,當你被忌妒惹惱時,你會懊悔、內疚、失望、挫折:「爲什麽我沒有保持專注?」一方面,你知道不該卷入或與這個問題交配;另一方面,你仍將繼續卷入眼前的問題。當這種情形發生時,就應該受獎勵了,因爲你那時已經修得不錯了。假設你一天可以數到十次挫折、失望或內疚,那就很好了,至少有點禅修者的樣子。當你因爲分心而感到挫折,這是什麽意思?想想看!當你知道分心時,這自然意味著你知道什麽沒被分散注意,你就接近智慧了。所以,祝你一直感到挫折。

「毗婆舍那」的意思是非凡的了悟或深透的洞悉,因此稱爲「內觀禅修」,它基本上是禅修智能。智慧與佛性是一件東西的不同名稱。現在你明白了,佛性或智慧,毗婆舍那的那種智慧,不是任何超乎自然、超乎常人、非常神聖,或是某種需要培養的東西。我們到底在說什麽?我們說的是,「智慧已經在那兒。」它就像一股清泉,但爲什麽我們體驗不到?因爲我們一直攪和在交配當中。那麽要如何才能體驗智慧呢?要藉由什麽都不做,藉由不攪和,藉由隨它去。當你不再交配,不再隨著一個念頭而起心動念,無判斷的智慧就出現了。這個智慧是什麽?就是無分別,不是嗎?那麽無分別是什麽意思?以非常粗略的形式來說,無分別基本上就是不判斷。你所要做的就只是看著,不要涉入,不要動念。看著念頭,但忽視它們,不作判斷。這可能只有非常短暫的片刻,但在這個只是看著、什麽都不做的片刻裏,你已經體驗到無分別,已經體驗到智慧。這就是我們所要培養的,也是你們必須去做的。多麽奇妙的修道啊!不會失去任何東西,卻得到所有東西。得到什麽?我們全都是有控制癖的人,對吧?我們都希望下命令,都希望成爲操控者。要如何操控呢?用這個方法〈譯:毗婆舍那〉。如果你起心動念,就沒有獲得控制權,對吧?慢慢地你會成爲操控者,這對于像我們這種有控制癖的人來說是再完美不過了。你們都將會坐在駕駛座上,先忘掉開悟這檔事,就只去做個厲害的操控者。這個方法有效!

〈宗薩欽哲仁波切于2006 年5 月24 日在澳洲新南韋爾斯的拜倫灣佛教會(Byron Bay Buddhists)給予這個開示。此開示已由澳洲悉達多本願會制成DVD,詳細資料請參考悉達多國際網站siddharthasintent.org,並點選Teachings。這個摘錄由Lynne Macready 謄寫編輯而成,刊載于英文Gentle Voice 第29 期,陳志銘中文翻譯,馬君美審稿。〉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2 上午 10:20:06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1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禪定

  禪定是一個非常廣泛的題目,長久以來這方面大有發展,同時也在不同的宗教傳統中產生多種變化。概略地說,禪定的基本特性可分為兩種形式,分別源自於不同的教法;第一種教法是有關對存在的意義的發現,第二種則涉及與外在的或宇宙性的上帝的溝通。禪定在兩種形式中都被視為將教法付諸實行的唯一方法。

  對於認為有一個外在的、更高的〔生命體(Being)存在〕的概念來說,必然同時也認為存在著一個內在的個體——被稱為〔我〕或〔自我〕者。在這種情況下,禪定修習成為發展與外在生命體溝通的一種方法,表示一個人自覺是較次等的而想設法與更高等、更偉大者有所接觸。

  基本上,這是一種內向型的禪修,在印度教的法教中很著名,著重在進入內向的三摩地狀態,深入自心。我們可以在基督教的正教法教(Orthodox teachings Christianity)中發現類似的修習方法,他們用心祈禱並強調對心的專注,是一種將自己與外在生命體融合為一以自我淨化的方式。這種信仰基本上相信人雖與上帝(God)是分開的,但其間仍有環結相連,因此人仍是上帝的一部分。有時混淆不清的情況會產生,因此一個人必須向內下工夫,以期將個體的標準升到較高的意識來將混亂澄清。這種做法是利用感情與虔敬的修習,目的在於與上帝、諸神或某位聖人接觸,這類虔敬的修習也可能包括念誦咒語。

  另外一種主要的禪定形式在方法上與上述者幾乎是南轅北轍,但最終卻可能導致相同的結果。在這裡,沒有關於較高、較低的信念,不同層次的或處於未發展狀態的生命體的觀念也不存在;一個人不覺得自己低劣,而他試圖達成的也並非高於自己的某種東西。因此,這種禪修不要求內向對心的專注,也沒有集中於中央的概念;即使像專注於輪(chakras)或身體的超越感中心(psychic centers)的修習,也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的。

  雖然佛教中某些法教提及輪的概念,但相關的修習並非基於一個內向中心的發展。這種基本的禪定方式是與探討真如實相有關的,它有許多種變化,但一般說來不外乎以各種方法打開自己,因此,這類禪定所能成就的也不是經由長期的艱苦修習到達更高境界,也沒有必要進入某種內在的出神狀態。我們或可稱這種為〔工作禪定〕(working meditation)或外向禪定,必須結合善巧方便(skillful means)與智慧,使它們就像鳥的雙翼一般。這不是個試圖自世間撤離的問題,事實上,如果沒有外在的世間、現象界的世間,可以說幾乎沒有修習禪定的可能,因為個人與外在的世間原本是一體的、共存的,因此,想要與某種更高的生命體溝通、合而為一的概念根本無從產生。

  在這種禪定的修習中,〔當下(nowness)〕的概念非常重要,它實際上是禪定的精要所在。一個人所做的一切以及試著修習的的有法門,目的都不在於要達到某種更高的境界,或者遵奉某種理論或理想,而只是沒有任何目的與企圖地去觀看此時的此地。我們必須透過佛教傳統中開發出來專注於呼吸的法門,使自己感知當下這一刻。這是根據對於〔當下〕的認識加以發揮的,因為第一呼一吸都是獨一無二的,是〔當下〕的一種表情。每一次呼吸是和下一次分開的,你完全看到、完全感受到,那不只是限於在感官的形式上,也不只是幫助我們專注的方法,而是應該完全地、適當地去處理的事。

  正像一個飢腸轆轆的人,當他吃東西的時候,他甚至不覺得自己正在吃,因為他全神貫注在食物上,以致將自己全然融入正在做的事件中,幾乎與食物的美味以及啖食的樂趣合而為一了。同樣地,對於呼吸來說,重點是試著去看穿時間的那一刻,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想達到某種更高境界的概念根本不會產生,意見也無關宏旨。就某種意義而言,意見提供你一條逃避的路,它製造一種怠惰來障礙你清明的洞察力。

  預設的概念會模糊我們的意識,因為那會讓我們將一切所見試圖塞入既定的架構中,或設法將它嵌入我們的預想,因此,概念與理論——以及,就這點而言,甚至於神學——都可能成為障礙。於是,你可能會問:研究佛教哲學究竟意義何在呢?因為有佛經與典籍,也必定有某些哲學是要去相信的,那難道不也是一種概念嗎?那須視個人而定,但基本上並非如此。從一開始我們就試著超越概念,試著以可說是非常批判的方式去探究實相。我們必須發展批判的心態,因為那會激勵我們的智識。這在開始時可能會使一個人對上師所言或書中所寫的加以排斥,但是逐漸地,他開始有所感受,並找到某些他自己的東西,這就是所謂想像與現實的會合。某些文字、概念與直覺的知識接上了頭,或許是以相當模糊而不明確的方式,你也不能確定自己正在學的是對或是錯,但你感覺到即將有所發現——我們無法真正從完美開始,不過必須從某種東西開始。

  如果一個人培養這種智識的、直覺的洞察力,然後逐漸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如此,真正的直覺感便會增長,而想像或幻覺的因素會逐漸被澄清而終至完全消失了,最後,模糊地有所發現的感覺變得清晰分明,幾乎再也沒有疑惑存在了。即使到這一他階段,你仍然可能無法將你的發現說出來或以文字表示,而事實上,如果你試著這樣做的話,將局限了你的範圍,會是相當危險的事。不過,當這種感覺逐漸增強,你終於可以獲得直接的知識,不過仍不是得到什麼自身以外的東西。就像那個非常餓的人的例子,他與吃這件事合一了,這只有經由禪修才可以達成,因此禪修幾乎就是一種練習——工作上的修習,那不是要向內達到某種深度,而是要向外拓寬、擴展。

  以上所述即是兩種禪修方式的基本差異。可能某些人符合採用第一種,也有適合用第二種,但絕不是誰比誰更高明或更正確的問題。不過,無論哪一種禪修,我們首先必須克服一項重要的障礙——強烈的有所求心與野心。

  有求於某人,譬如上師,或野心勃勃地希望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獲得某種成就,都是起於累積的慾望或貪求,而那種貪求是一種集於中央的意念。這種意念基本上是盲目的,好比你只有一隻生在胸前的眼睛,當你試著走路的時候,你不能靠轉頭朝各個方向看,而只能看見有限的範圍;因為只能朝一個方向看,所以你缺少轉頭的智識,以致你有很大的危險可能會跌倒。貪求心就像是薄紗,成為發現當下那一刻的障礙,因為貪求心不是根據未來,就是根據想要繼續以前存在的某種東西,如此,當下便完全被拋諸腦後了。或許還有某些努力集中於當下,便最多不過二成而已,其餘的則分散在過去與未來,因此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直視眼前的一切。

  無我的法教在此也扮演重要的腳色。這並不只是否認自我存在的問題,因為自我是是個相對的東西。如果認為有一位外在的更高生命體,或某種與自身份開的東西存在的話,我們很容易會想:既然外面有東西,這裡面一定也有東西,外在現象有時變得威力懾人,它似乎具備各種誘人或侵略性的特質,因而我們架起防衛機制去對抗它,卻沒能看出這防衛機制本身也是外物的延續。我們試著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這是在自身當中製造了一個鉅大的氣泡,除了空氣和水——就此例來說,是對外在物的恐懼與反射——什麼也沒有,鉅大的氣泡完全堵塞了新鮮空氣的進入,而那就是〔我〕——自我。所以,自我是以這種意義存在的,事實上,它是虛幻的。

  建立起自我之後,一般說來,我們會想要創造某種外在的偶像或依恃。在下意識裡,我們知道這個〔我〕只是個隨時可能破滅的氣泡,因此我們想極力去保護它 ——可能是有意識地或下意識地。事實上,對於保護這個自我,我們可算是經驗老到,已將它保護數百年之久了。就好像某人有一付非常寶貴的眼鏡,他將它放在一個盒子裡或其他容器中以確保安全,如此,即使別的東西打破了,它仍能完好無缺。他可能覺得別的東西經得起困苦,但知道這件不行,因而這件東西就保持得比較久。

  同樣地,自我所以耐久,是因為我們感覺它隨時會爆掉,我們擔心它會遭到破壞——果真那樣,我們會受不了,我們會感覺太暴露,於是,在我們自身以外有這號人物、有這般迷人的模型樹立起來。那就是為什麼〔無我(egolessness)〕的概念並非真正有或沒有〔我〕的問題,或者上帝究竟存在或不存在的問題,而是將氣泡移開的問題。如果去除氣泡,我們毋須刻意去摧毀自我或刻意去否定工作;一旦障礙被撤除,我們可以擴展、可以勇往直前。這只有透過禪修才能達成,而禪修必須以非常實際且簡單的方式去做,然後,喜樂的、恩寵的、或任何其他神秘的經驗,將可在每一事物中尋得,這就是我們想由修〔觀〕(vipassana)〕或〔洞察力〕(insight)去達到的。

  一旦我們建立起持戒的基本模式,發展出規律的禪修方法——數息、走路或任何你所使用的方法——之後,到了某個階段,這些技巧會逐漸消逝,真理則會逐漸擴大,到那個時候,我們根本毋須再使用技巧了。在這例子敘述的情況中,我們並沒有必要專注向內,而可以向外一再擴張,擴張得愈大,就愈接近對於無中心的存在證悟。

  以上是這種禪定的基本摸式,它是以三個因素為基礎:第一,不專注於內向;第二,不求變得更高超;第三,與此時、此地完全合一。這三個要素貫穿整個禪定的修習,從開始直到證悟的一刻。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2 上午 11:58:38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2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三、禪坐

 

 

 

 

 

 

 

 

 

 

 

 

 

愚人

 

 

 

 

 

  在瞭解自我及神經質,並認識了我們遭遇的情境之後,我們現在應當怎麼辦?我們必須以簡單、直接的方式對待心理上的好論是非以及情緒,而不扯上哲學。我們必須從現有的材料——自我的心結、證件、誆騙下手,然後開始瞭解到,要如此做非得具備某種不起眼的證件不可——徵信的證物是必要的,少了它們,我們無法開始。我們用簡單的方法練習打坐、呼吸就是那不起眼的證件。這真有點諷刺:我們正打算學習不要證件的佛法,而今卻在做這莫名其妙的事;我們正在做自己方才批評過的事,我們對整件事感到不對勁與難堪。這難道不是另一套騙術、另一種自我主義嗎?是否還是同樣的把戲?這種教法是在拿我開玩笑、愚弄我嗎?我們非常懷疑。不過那沒有關係,那表示我們的智力更敏銳了。開始時能這樣很好,但是,我們終究還是得做一些事——我們必須放下身段,承認自己縱使學養豐富,但對於心的真正理解卻是很粗淺的;我們只有幼稚園的程度,還不會從一數到十,因此經由坐下來修禪定,我們才瞭解到自己是傻瓜——這是具有奇效且必要的辦法。我們像傻瓜般開始坐下來靜坐,也只有當我們開始明白自己確是十足的傻瓜才來做這種事時,才開始瞭解何以這種方法有像枴杖般的效用——我們不能抓住枴杖不放,也不能賦與枴杖重要、神秘的意義;枴杖不過是一種工具,需要時立即可用,用過則置於一旁。

 

  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做個徹底的普通人,那意指我們接受本來的自己,用不著試著變得更偉大、更純潔、更有靈性、更見遠思深。如果我們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點,那麼我們可以加以運用,使之成為我們修行之道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試圖除去這些缺點,它們就會成為我們走向「自我改善」之路的敵人與障礙——對於呼吸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就將呼吸看做是呼吸,而不試著用它來改善自己,那麼它才能成為我們修行之道的一部分,因為我們不再用它做為個人野心的工具。

 

 

 

 

 

單純

 

 

 

 

 

  禪修是以去除二元的偏執為基礎,拋棄好與壞的掙扎。你應以自然、平常、不懷野心的態度走上修行之道——即使你在累積善業,卻仍是在播撒業的種子。修行的重點是要超脫整個業力的過程——超脫惡業也超脫善業。

 

  在密續典籍中,多處都提到大樂(great joy;梵文 mahasukha),其所以被稱為大樂,乃因它是超越希望與恐懼、痛苦與快樂之樂。「樂」,在此非指普通的歡樂,而是一種絕對、根本之自由的感受,一種幽默感,洞悉自我遊戲之譏諷面的能力,翱翔兩極之間的舒放自如。如果一個人能從空中看自我,就能看出自我的幽默性質,因此,我們應以非常單純的態度來禪坐,而非為了得樂或離苦——禪坐其實是一種以對治苦與樂為其道的自然過程。

 

  你並非要利用禪修的方法——祈請、誦咒、觀想、儀式、數息法——來製造快樂或肯定自己的存在;不是要對自己與禪修法分開,而是試著融入方法以產生圓融一體之感——方法是模仿非二元對立的方便道。初學者是將方法當做一種遊戲,因為他想像自己是在禪坐;而方法,諸如身體的感覺、覺受與呼吸等……,是非常實在的,它幫助你腳踏實地。對於方法應持的態度是:別以為它有魔力,或視之為奇跡、某種玄奧的儀典,只應將方法視為簡單的過程——極端的簡單。方法越簡單,步入歧途的危險就越少,因為那樣才不致引起各種的奇幻、誘人的期望與恐懼。

 

  在禪坐的初期,只處理心的基本問題——你與你的投射、你與你的念頭間的混淆關係。當一個人能夠看出這種方法的單純並以平常心對待時,即可將自己與自己的思想模式連結起來。你開始將念頭視為單純的現象——不論是善念、惡念或關於日常瑣事之念;不將念頭歸入某一特定種類——好的或壞的,只將它看做是單純的念頭而已。當你過於關切、著意於念頭時,實際上是在助長它們,因為念頭需要你的注意方能生存,一旦你開始注意它們、區分它們,念頭即變得強而有力,是你在供給它們能量,因為你不把它們看做單純的現象。如果試圖平服自己的思緒,那也是變相的助長。因此,我們初習禪坐並非為求快樂,也非為了達到心靈的寧靜或平和,雖然它們可能是靜坐的副產品,但靜坐不應被視為躲避煩擾的假期。

 

  事實上,當一個人開始練習禪坐時,反而會掀出各種問題;所有性格上的隱藏面都被揭露,只因為這是你生平頭一遭讓自己看到自心的真正樣貌,頭一遭不是在評斷自己的念頭。

 

  你開始越來越能欣賞單純之美,首次真正「完全地」做事——也許只是呼吸或走路,或任何一種你使用的方法,你只是開始做,並且單純地做下去;複雜也僅是透明的複雜,而不是實心堅固的複雜。因此對治自我的第一步,是以非常簡單的對治念頭的方法為起點。對治的意思並非令之安靜無聲,而是觀看它們透明的性質。

 

  禪坐必須與日常生活的覺知練習(awareness practice)相輔為用。在覺知練習當中,開始感受禪坐的後效:你與呼吸以及與念頭間的單純關係持續下去,生活中的任何情境都變成一種單純關係——你與廚房水槽的單純關係,與車子間的單純關係,與父親、母親、孩子間的單純關係……。當然,這不是說一個人突然超凡入聖了,慣常的煩擾依舊存在,但它們只是單純的煩擾、透明的煩擾而已。

 

  日常的瑣事或許看來微不足道,但是若以非常簡單的方式處理它們,卻是極為可貴與有益的。如果一個人能夠看出事物本然的單純,那就等於全天候都在禪修了。你開始感覺海闊天空,因為你不必嚴厲監控自己;相反地,你成為境況的領受者。當然,你可能仍在評論或觀察此一過程,但是當你靜坐時只是單純地靜坐,並未應用呼吸或任何其他方法;你抓住了竅門,最後,不再需要一位翻譯或監察員,因為你已經聽得懂那些語言了。

 

 

 

 

 

正念與覺知

 

 

 

 

 

  禪坐對治我們的快速、我們的不安、我們不停的忙碌。禪坐提供空間或場地讓不安可能發揮效用:可能有地方容它不安、可能因不安而放鬆。如果我們不去干涉不安,不安就只是空間的一部分——我們不去控制或攻擊無濟於事的慾望。

 

  禪坐並非試圖使心達到催眠狀態或製造安適感。使心安住的企圖,反應出一種匱乏的心態;追求心的平靜,即是在防禦心的不平靜——這意味著有一種不斷的偏執與限制感。我們感到須要謹防突發的激情或憤怒可能將我們征服,使我們失去控制,這種防衛過程使心受到拘限,使它無法無條件地敞開、接納。

 

  相反地,禪坐應該反應出一種富足的心態,那表示心中所產生的一切皆可為我們所用。因此,如果我們提供不安足夠的空間,讓不安在其中發揮作用,然後能量就會停止騷動,因為基本上它可以信任自己。禪坐是將一頭躁動不安的牛放到一片廣闊肥沃的草原上,牛在草原上可能一時靜不下來,但是到了某一階段,因為有偌大的空間,不安顯得無足輕重了,因此牛一直吃草、吃草,終於輕鬆平靜地睡著了。

 

  注意到不安的存在並認同它,需要正念(mindfulness);提供茂盛的草原與一大片空間給躁動的牛,則需要覺知(awareness),因此正念與覺知總是相輔相成的。正念是對於個別情況直接、準確、確定的處理過程,以簡單的方式來溝通、連接問題或惱人的情況,那其中牽涉到無明、牽涉到不安、牽涉到激情,也牽涉到嗔恚——它們只應被當做是一時的疾病發作,毋須去誇獎或責難;它們是制約的情況,但是不受制約的正念卻能夠正確無誤地將它們看個一清二楚。正念像一架顯微鏡,對我們透過它觀察的細菌而言,顯微鏡既非防衛性質與非攻擊性質的武器,它只是使存在的東西清楚地顯現而已。正念毋須參考過去或未來,它全然存在於當下;它同時也是涉及二元觀點活躍的心,因為那種辨別性的判斷在起初是有其必要的。

 

  覺知是看見正念所發現之物,我們毋須刻意去除或保留心中的東西,正念的精確使我們可隨順它,因為它有自己的環境、自己的空間,用不著我們決定是該丟棄還是珍藏,因此,覺知是更進一步地走向對狀況的不作選擇。覺知的梵文 smriti,意思是「認識」、「憶起」;此處「憶起」並非指記得過去,而是指認識正念的成果。正念提供了一些餘地、一些空間,使我們得以認出嗔恚、激情等等。正念提供的是主題、術語或文字,而覺知是文法,它貫通文意,並將術語安置於正確的位置。瞭解正念的精確無誤之後,我們可能自問:「我該拿它怎麼辦?我下一步該做什麼?……」此時,覺知再次向我們保證,我們其實什麼也不必做,只管留它在原處就是了。那好像在叢林中發現一朵美麗的花,我們該摘它回家或讓它繼續留在叢林裡?覺知說留它在叢林,因為那是它生長的自然環境。因此,覺知是不去攀緣正念之所發現,而正念即是精確性——直見事物的本貌。正念是覺知的前驅,我們對準情況打一下閃光燈,然後讓那分專注攝入覺知。

 

  因此正念配以覺知,使我們能接受生活情況的原貌,我們不須認為生活值得抵制或沉迷——生活的各種情境是覺知與正念的糧食,少了其中的挫折與激奮,我們無法禪修。我們要穿著輪迴的鞋,透過禪修不停地走,才能將鞋子穿破;結合正念與覺知,支持我們繼續此一旅程,因此禪修或精神上的成長有賴輪迴。若從空中俯視,我們可以說毋須有輪迴或涅盤,因為這趟旅行是無用的;但既然我們是在地上,走這一趟則妙用無窮。

 

 

 

 

 

厭煩

 

 

 

 

 

  我們必須以人身為類比,來描述自我的發展:基本的二元觀、感覺、衝動與概念,可比做身體的骨骼;情緒似身上的肌肉;下意識的絮語以及所有微細的心理活動,有如供給肌肉養分的循環系統。因此,正常運作的身體必須具備肌肉系統、循環系統以及支撐它們的骨骼。

 

  禪修以處理我們的念頭——自我的藩籬——為起點,是一個撤藩的過程。如果你要解剖、檢視「我」的身體,要先將皮膚畫開,然後切入動派;因此,不想為證件所縛的修行者,應該先動一個手術——證件是一種疾病,須以手術將之割除。如果你有病,你會想藉疾病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我病了,我必然是實在的,因為我感覺到痛。」手術是要去除你因有病在身而自認是重要人物的想法。當然,你若說自己有病,會獲得多方的關注,因為你可能打電話告訴親朋好友你生病了,而他們會來探望你、幫助你。

 

  那是證明自己存在的卑劣手法。證件就是有這種用途,它們能證明你有病,因此使你得到朋友們的關注。我們必須為這種人動手術醫治他的證件病,不過如果你給他上麻藥,他就無從知道他必須放棄多少東西,因此我們完全不用麻醉劑;那應該像自然生產、像母親看著自己的嬰孩出生一樣——他如何從她身體裡出來、如何降臨世間。不附有證件的佛法之誕生也應如此,你應目睹整個過程,應該直接被送進手術室。現在,在手術房裡,第一步就是用一把非常鋒利的手術刀——文殊菩薩之劍,慈悲與智慧之劍,在你說痛的部分畫開一個小口,只是個小口而已,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痛。

 

  坐下來打坐就是你動脈上的一個小口。你或許聽說過靜坐是極端枯燥困難的,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且似乎相當容易——你只不過坐在那裡而已。那動脈——你心中下意識的閒話,是用特殊技術切開的,諸如利用呼吸或走路等各種方法。在你來說只是個小姿勢——只是坐著,不去想什麼,任由呼吸進、出,只是自然的呼吸,沒什麼特別的呼吸,只是坐著慢慢培養出對自己呼吸的注意。那不是指專心致志於呼吸上——專心致志涉及對某物的把持、緊抓住某樣東西不放,而是指你在「這裡」試著專注於在「那裡」的某種東西上。我們是要練習正念,而非專注;我們是要看到那裡發生的事,但不是在培養以目標為取向的專心。與目標有關的事必涉及由某處到某處的旅程,然而正念的修習沒有目標、沒有旅程,只要關照「那裡」正在發生的事即可。

 

  沒有愛、光或任何幻象的許諾——既無天使也無魔鬼,沒有事情發生,那簡直無聊透頂,甚至使你感覺很愚蠢。常有人會問:「是誰在騙誰呀?我是要上去某處嗎?還是沒有?」你沒有要「上去某處」,修行之道意思是要你從所有東西上下來,無一處可棲。坐著並感覺你的呼吸,與它同在;然後你開始明白,你動脈上的那一刀並非在你開始練習禪坐時畫下來的,而是在你練劍到厭煩時才畫下的——真正的厭倦。「我應該從佛法與禪坐中有所收穫,我應該到達不同層次的證悟;可是我沒有,我真是煩死了。」甚至連你內在的監視者也不同情你,開始嘲弄你。厭煩很重要,因為厭煩是反證件的;證件會讓你感覺有趣,因為它總是帶給你新的、生動的、奇妙的東西,以及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當你去掉證件的觀念之後,厭煩自然就來了。

 

  我們在科羅拉多州有一個電影工作室,在那裡曾討論過是娛樂大眾重要,還是拍一部好影片重要。我所說的是,觀眾或許會覺得我們拍的東西很枯燥,但是我們必須將觀眾的智識與水準提升到我們所呈現之影片的程度,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們對娛樂的要求與慾望。一旦試著去滿足觀眾對娛樂的慾望,你就會不停地去屈就,彎下去再彎下去,直到整件事荒誕可笑為止。如果一位製片者將他自己的理念有尊嚴地表現出來,他拍的片子起初可能不受歡迎,但觀眾的水準跟上來之後,卻可能大獲讚賞——那影片可以提升觀眾的欣賞品味。

 

  同樣地,枯燥乏味在禪修上也很重要,那增強行者心理上的成熟度。他們會開始欣賞這種單調無聊,轉化自己的修養,直到無聊變成清涼的無聊,如同山中的溪流,流著流著,有條不紊地、源源不斷地流著,但那水非常清涼,非常提神。山永不厭倦為山,泉也永不厭倦為泉,因為它們的堅忍不移,使我們開始欣賞它們,這中間確有微妙之處。我無意將這整件事說得特別羅曼蒂克,我原本試著畫一幅黑色的畫,不過我有點失手。無聊是一種很好的感覺,不停地坐、坐……。第一聲鑼,第二聲鑼,第三聲鑼,還會有更多的鑼聲。坐、坐、坐、坐……,畫開動脈,直到無聊變得異常強而有力,我們必須下很大的功夫。

 

  在此階段,談不到真正研究金剛乘,或甚至大乘,我們的程度還不夠,因為我們還沒有與無聊建立起關係——我們得先從小乘著手。如果我們要從精神的唯物或附證書的佛法中自我解救,如果我們要進入沒有證件的佛法,單調重複的練習極為重要,缺之則成功無望。這確是真話——無望。

 

  枯燥無聊有特定的格調。日本的禪宗在寺院中發展出一套特定的無聊風格:坐,燒飯,進食,坐禪與行禪等等,但是對於到日本或在美國參加傳統式禪修的美國初學者而言,單調無聊這一訊息卻未能適當地傳達。如果我可以這樣說的話,我覺得那一套無聊方式變成了對軍事化的嚴峻或美學的簡約之欣賞,未能真正使一個人覺得無聊,而它真正的原意絕非如此。對日本人來說,禪修就是普通的日本式生活情境,在其中,你只是做你的日常工作並經常禪坐;但是美國人喜歡一些例如如何用手上的碗、如何以禪坐姿勢進食……之類的小細節,這些本來是特意讓人感覺厭煩的,可是美國學生卻將之當成藝術,譬如把碗清乾淨,洗好,將餐巾紙摺起來等等,也變成了生活表演。至於黑色座墊,本來是用來表示沒有任何色彩、完全的單調無聊,但對美國人來說,只不過象徵軍事化的嚴格與乾脆罷了。

 

  傳統上刻意強調單調無聊,那是紀律的窄路必要的一面,但實行起來卻變成去做考古或社會學調查般的好玩事情——那種你可以走告朋友的經歷:「我去年秋天在一座禪寺裡整整待了六個月,我看著秋日變成嚴冬,我坐禪,每樣事都那麼精確、美麗;我學會怎麼坐,甚至怎麼走路、怎麼吃東西。那真是一次美妙的經驗,我一點都沒有覺得無聊。」

 

  你告訴朋友說:「去吧,非常有意思。」你又搜集到一張證書——為了要毀掉證書反而製造出另一張證書。消滅「我」之遊戲的首要重點即是嚴格的禪坐修習,沒有學術的臆測,也不用談哲理,單單坐下來做就是,那是發展無證書佛法的第一招。

 

 

 

 

 

佛陀之道

 

 

 

 

 

  單調無聊有許多方面:感覺沒有事發生、感覺可能有事將要發生,甚至覺得我們期待的事可能代替未至之事發生;或者,一個人可能喜歡單調乏味而視無聊為可喜之事。禪修可說是與清靜的無聊、提神的無聊、山泉式的無聊相關的。禪修很清新提神,因為我們毋須做任何事、期盼任何事;但是如果我們要超越那種想取代無聊的輕浮,就必須訴諸於紀律,這也就是之所以要用呼吸來訓練禪定的原因。單只練習呼吸是非常單調、無趣的——我們沒有發現有第三隻眼睜開,或看見法輪(cakras)出現;那就如一尊石佛坐於沙漠之中,絕不會有任何事情發生。

 

  在我們知道無事發生的同時,很奇怪地,我們開始察覺確有某種尊貴的事發生。沒有浮躁與急進的空間,我們只是坐在那裡呼吸,然而此中卻有某種令人滿足而健康的東西,好似享用了美好的一餐,那種心滿意足之感,與藉著吃喝滿足自己是迥然不同的——那是一種使自己神志清明的極簡單方法。

 

  根據記載,佛陀曾領受多種印度禪修法:他曾經用火燒自己,藉由各種觀想體驗密續的能量,他按住自己的眼球可以看到幻光,按住耳朵可以聽到所謂瑜伽之音的幻音。他親身經歷凡此種種之後終於明白:這些現象只是噱頭,而非真正的三摩地(samadhi)或禪定。也許佛陀是個缺乏想像力的笨瑜伽學生,不過,我們願意追隨他的笨,以這位覺者、正遍知(samyaksambuddha)——完全證悟者為楷模。

 

  這些禪修方法演變到後來,佛陀瞭解到花巧噱頭原只是精神病態的矯飾。他決定向簡單、實在之物中探索心與肉體的關係,探索與他所坐的吉祥草墊以及他頭頂上那株菩提樹之間的關係——他以非常簡單、直接的方式審視自己與各物間的關係,那一無特別令興奮之處——沒有耀眼的閃光,但卻是令人安心的。在佛陀證悟之初,曾有人問他:「你有什麼證件嗎?我們怎知你確實證悟了?」他以手觸地說:「這堅實地大地可為我作證。這堅實的大地,同樣的大地,就是我的證人。」清楚、紮實、確定,沒有想像、沒有概念、沒有情緒、沒有輕浮,返樸歸真——這是證悟的狀態,亦即我們禪修要傚法的榜樣。

 

  就佛陀而言,更重要的不是他當時所說的話,而是話中的涵義;而做為佛弟子的我們,有這種所謂觀(vipashyana)的方法。「觀」,字面這意為「慧見」,系指不僅見事物之本身,並瞭解其一切涵義——包圍著它的空間與事物之整體。呼吸是禪坐時注意的對象,而呼吸時週遭的環境也是禪坐的一部分。

 

  佛陀於證悟後轉法輪,闡明四聖諦:苦、集、滅、道。這一切皆因他發現有包羅萬象的靈感存於無限的空間所獲得之啟示。有苦,也有苦之根源週遭的環境,使整個變得更擴大、更開放。他畢竟不是那麼差勁的瑜伽學生,很可能他並不精於哈達瑜伽(hatha yoga),但是他洞悉哈達瑜伽與呼吸鍛煉(pranayama)周圍的一切。

 

  佛陀對於根本的禪智清明所做示範是非常自然的,他不曾以一般的方式說教或傳授,但是由他所透露出來的慈悲力量與無限寬容之內涵,人們開始有所領悟,我們修「觀」的目標即是要達到如佛陀那般的境界——那是認識空間包含物質,但物質卻無所求於空間,空間也無所求於物質;那是一種相互的、開放的情況。一切都源自於慈悲與開放。慈悲非指感情特別豐富之意,像是你為有人受苦而感到難過,或你自覺高人一等必須幫助他們之類。慈悲是佛陀那種徹底的敞開,他沒有地盤也沒有疆域,他甚至算不上是個人,而只是無垠沙漠中的一粒沙;透過他的微不足道,他成為「世上的覺者」,因為這中間完全沒有爭鬥。他教導的法是沒有愛慾,完全不帶侵略性的——愛慾是執取,是要抓緊自己的地盤。

 

  因此,如果我們依佛陀之法,那麼我們的禪修是在修習無愛慾、不侵犯他人,那是要對治侵略性的佔有:「這是我的修行之旅,我不要你干涉,離開我的地盤!」精神性或具有「觀」的慧眼,是一切盡收眼底的境界,你可以來去自如,你與世間的關係是完全敞開的——那是非暴力的極致。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10/2 下午 12:02:00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2 下午 12:00:02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13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禪定

 

  下一度是禪定度。禪定有二種,第一種是菩薩的禪定。於此定中,菩薩因慈悲精進,而不斷有著全面的覺知。禪定的本義就是「覺知」,或處於「覺」境;但這並非單指正式的禪修。菩薩從不追求出神、極樂或專注的境界,他只是如實覺悟生活情況。他尤其知道禪定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的連續性。他經常有著「覺悟」之感。

  另一種禪定是天道所修之定。天道的禪定跟菩薩的禪定不同之處,主要是菩薩雖處理實際生活情況,但心無所住。菩薩於禪定中不建立中央權威,不監視自己的行為或禪修,所以他的行為永遠是禪定,而他的禪定也永遠是行為。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10/2 下午 12:03:14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2 下午 12:02:10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6
積分:5721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14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8/8/1 上午 05:25:54

 14   1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959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