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樓
全文
2012年11月講座
--------------------------------------------------------------------------------
學生問:真理是什麼?
老師答:在佛教裡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元素,可能對個人、對整個社會有很大幫助。在這裡只提幾個,其中之一就是“具有批判性的思考”。佛學是最早把批判性精神帶給大家的。佛陀最早的教法中有這樣說法:“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做你的主人。”“僧迦”這個概念也是從 “批判性精神” 裡出來的。僧迦是一個社群的概念,是一個團體;所以沒有一個人是權力性的,我們所有人不需要對某人頂禮膜拜。第二個重要的元素是“思維”聞、思、修的思維。另外一方面就是佛教徒對真理的渴求。究竟的真理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也不能通過概念來看到它;想要理解究竟的真理。就像《道德經》中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是不能用語言表達,是超越語言的。但是佛教為什麼特別殊勝?就是它有一個系統化的道路,雖然究竟真理是超越語言,說不出來、看不到;但是佛教系統的道路是能夠表達出來,能夠讓我們理解,能夠看得到,而且大家能觀想,然後我們能夠沿著這條道路一直下去,最後能夠領悟,能夠看到這些說不出來的究竟真理,這就是佛教特別的地方,和道德經不一樣的地方。大家好像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些矛盾,一方面在心經裡我們講: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些都沒有,但同時我們又會供花,供香,做大禮拜,這樣的有和沒有的東西是完全和諧統一在一起。為什麼這些哲學會和我們個人相關?如果你不尋求幸福的話。這些都與你不相關,但我覺得所有的人都不希望痛苦,都想要得到幸福。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哲學和我們相關。我們多花些時間來講“思維”,就是聞、思、修中的“思維”,這非常重要。當代社會最不好的地方就是缺少“思維”,特別是把自己作為物件的“思維”。自我思維就是把自己作為思維的物件,覺知它,知道自己的一種狀況,當在社會中沒有自我思維的文化,那我們自己的身份會被外在的其它事物來構建。什麼是外在呢?我不知道你們鑲金牙的有多少,你們的拖鞋是在哪裡製造的,現在最流行的髮型是什麼樣的,口紅的顏色是什麼樣的,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外在的。這些東西並沒有錯,特別是當你在“思維”自己時,所有這些外在的東西都不需要放棄,你能夠更享受它們,至少比原來多三倍地享受它們。這就是為什麼“思維”非常地重要,我們會簡單的談一下“思維”。一方面是因為你們在菩提伽耶聖地。如果你們是佛教徒的話,菩提伽耶就是一個聖地,非常神聖的地方。歡迎你們到這個印度最糟糕的地方。菩提伽耶這個地方被一個人來領導,(仁波切說了菩提伽耶隸屬地區比哈省的領導人名字)。業力普遍存在,在印度有種姓制度,種姓高的看不上種姓低的人。但是在比哈省,反而是那些低種姓的人把這個地方搞的特別亂,因為比哈省所有的議員基本上都是來自低種姓的人。這些低種姓的人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遠大的願景,但是因為民主的這種選舉,他們突然得到了權力,所以這些沒有受過教育,又比較心胸狹隘的人就把這個地方變成了這樣。最後印度的中央政府找到了一個理由把比哈省的這位領導關進了監獄裡,但這位領導在監獄裡給州裡打電話,州裡的人把他妻子選成新的領導人。一眼看上去,這些人沒有特別好的運氣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也許好幾個世紀他們都不是太特別幸運。但是最後他們有了權力以後,他們就把這個地方變得更加糟糕,真的非常糟糕。幾年之前,比哈省的議會才換的人,也是通過民主選舉換的人。這是一個非常貧困的省,而且比哈省是非常讓人痛苦的地方,特別是在菩提伽耶有很多的綁匪。二十年以前我試著在菩提伽耶想建一個塔,三十年之前我買了一塊地,二十年才通過了一些手續,所以我放棄了。雖然這樣,如果是新加坡的政府突然有這個權利能夠控制菩提迦耶的話,我會更加難過。新加坡政府會把菩提迦耶變得很乾淨,所有的事情都變得很枯燥無聊,就沒有這麼有意思了。這裡雖然是這樣的情況,但是有個魔幻的奇跡。在新加坡只有乾淨的街道,只有我們可以買好東西的地方,但是沒有奇跡。我們生命的80%應該是有奇跡的,只有20%應該是循規蹈矩。為什麼我們喜歡性生活,因為它是奇跡的,但是婚姻就是循規蹈矩的,我們並不知道它能不能運作。很多時候婚姻不能運作,但是婚禮本身,結婚的那一天可能是奇跡。我們怎麼樣創造這個奇跡?你們必須要學習去“思維”。我想讓你們幾秒鐘的時間真正的“思維”我是誰。並不是讓你們去思維:“我是中國人”;“我的護照號碼多少”,這些循規蹈矩的事情,也不是思維“我是男的”或是“女的”是超越這些問題。就是思維:“我是誰”。
學生問:如何能找到“我是誰”,非常想知道答案。
老師答:當佛陀在菩提樹下坐的時候,第一個星期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上。我想告訴你:對於你提出:如何能找到“我是誰”,這個問題本身非常重要。我並不是說它沒有答案。但在佛教裡,尋找“我是誰”本身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學生繼續問:是不是因為問題本身讓我們去思考?
老師答:是的,所以大家應該持續地去思考“我是誰”。距離菩提伽耶不遠的靈鷲峰,很多菩薩曾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我是誰”。其中有觀世音菩薩,舍利子等。但是我想說:在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上會碰到很多的挑戰,其中有很大的誘惑,這個誘惑就是“想得到答案”。因為人類有種習慣,就是我們想要很快的解決問題,我們要警覺這種誘惑。我想讓你們去問,“我是誰”。但是我對你們的答案並不是很有興趣,我只是對你們不斷的去問自己“我是誰”這個問題更感興趣。讓我來給你們一些啟示,怎麼樣來問這個問題。你們用手去拉自己的耳朵。這樣耳朵會變大。同時也會有一種感覺,對嗎?是誰在感覺它?是誰在感受?還有一些例子:例如:你在公眾面前忘了拉褲子的拉鍊,或一位女士忘了扣上衣的扣子,這時你突然想:啊,我希望沒有人看到!誰是這個人特別荒謬的在想:拉鍊拉起來沒有?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帶著拉鍊生下來,我們也不是帶著這些鈕扣生下來。然後更糟糕的是,這時你感覺到內疚,丟面子,鬱悶,感覺到空虛,感覺無聊、孤獨。我們應該去尋找“我是誰”的答案,但是所有的這些無聊啊,是不是扣扣子,是不是拉拉鍊,面子,罪惡感,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我,就像海上的燈塔一樣。在找自我的過程當中,在黑暗中,“我是誰”?“我是誰?”這些就是一些燈塔的光亮,Hi,我在這兒,我在這兒!作為一個佛教徒,我祈禱,希望你們總是覺得鬱悶,感覺到內疚,忘記拉拉鍊,忘記扣紐扣,在那裡你真的會發現一個赤裸裸的人,無聊和孤獨非常的重要,當然這需要在你知道如何運用它們時。但大部分的時間,當你覺得無聊孤單時,你是怎麼做的呢,你會去上微博,上Facebook,看電影啊,參加晚會啊,在這樣的情況,你就已經不再尋找“我是誰”的答案了。
學生問:出離心與菩提心兩者如何相容?因為當出離時,我會覺得很多東西都是空的,怎麼又能保持那種菩提心?
老師答:理論上很簡單。你有出離心時,因為你看到輪回是很沒有意義的,當你看到很多眾生他們被限制在輪回當中,感覺非常痛苦時,你就能夠體會他們,想去拯救他們,然後你就有菩提心了。
學生問:如何做一個精進的菩薩?
老師答:對菩薩的管理訓練有四個要點。為了幫助眾生,1,你必須要慷慨,2,你必須要有禮貌的,很輕柔的對別人說話,3,你必須要根據對方的情況來行為自己,4,然後你的行為不應該和佛教的教義相違背。比如說你到了一個地方,這裡的人相信殺戮不是壞事情,不是不道德的事情。你在這個野蠻人的地方,你還要對他們很慷慨,你還要說野蠻人的語言,然後你還要針對他們的情況來行為自己。但是一旦他們要你去傷害別人,你必須記住佛陀說的話。就是“菩薩應該怎樣顯現自己,呈現自己”。
學生問:佛陀坐在菩提樹下想到了什麼證悟了?
老師答:第一個星期,佛陀在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但是第二個星期,第三個星期,第四個星期,他思維的內容和主題就太大了。仁波切開玩笑說:“我也是無名的眾生,怎麼能表達佛陀的證悟。我只能象徵性的介紹下佛陀經歷些什麼,佛陀說:我渡過了血淚的海洋;我穿過了屍骨的山巒;我使手掌的大小等同於整個虛空;我將整劫放入刹那,而刹那未曾變大,劫也未曾縮小,然後佛陀說:我已脫離羈絆,我已放下重擔。
此時,附近的皇宮鳴響了第一聲鑼,而這是如此之吉祥,因為它象徵著勝利與覺醒;因為它同時也喚醒了村民與國民。此時此刻,地球顫動,樹木禮敬,百花齊放,天人和阿修羅停止了爭戰,百鳥百獸都湧向佛陀…,佛陀的每個表達我們都需要我們用一整天的時間來討論。“淚水和鮮血”就這點都非常的令人感動。當佛陀成佛之前還是一個菩薩的時候,魔王來了,這個魔王是佛陀最後的一點我執,魔王說,我們怎麼知道你已經做了這些呢?佛陀說:“大地是我的證人”。因為在這塊大地上,佛陀經歷了無數的磨難。魔王又問:“我們怎麼知道你已經做了這些,那些呢?”於是佛陀寫了一個祈願文,叫做“月藏經”,(編者注:在宗薩欽哲仁波切所著的《朝聖》書中第154頁,有這個祈願文);
佛陀說:我有百分之百的理由相信每個人都是好人。為了去尋找這個真理。佛陀放棄了自己的孩子,妻子,大象,珍寶,包括整個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