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天菩薩
造
玄奘大師/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二十八課
上一科瞭解了偉大的導師佛具有的智悲力三種妙德,用心學習之後就會對佛生起至誠的歸依心等。那麼接下來,就要來學習成就佛智悲力的妙德之因。
丙二、說因大乘道之自性分三:一、說意樂於大菩提發心 二、說加行遍智道之自性 三、明具如是意樂加行之利益
要成就佛不可思議智悲力的妙德,當然需要因,那麼這個因,就是大乘道。對於因大乘道自性的學習,分為意樂與加行兩部分。意樂的自性,就是為了能夠像佛那樣利益做過自己母親的一切眾生,從而生起志求佛果的誓願。加行的自性,就是遍智道,也就是獲得遍智的成佛之道。最後聖天菩薩闡明了這樣的意樂和加行的利益。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加行,不是五道十地中的加行道的意思,也不是像五加行那樣在正行前所做的加行,而是為了成佛而加功用行的意思。
丁一、說意樂於大菩提發心分三:一、總說意樂力大之力用 二、別說菩提心力之力用 三、特說勝義菩提心之大義
聖天菩薩先是總的宣說心的巨大作用,引導大家在心上用功,生起清淨的善心;然後進一步來宣說善心之中的菩提心的力用,引導大家發起世俗菩提心;最後再進一步來特別宣說勝義菩提心的巨大意義,引導大家發起勝義菩提心。
戊一、總說意樂力大之力用
前一科闡明了佛的究竟涅槃妙德,那麼希求如是佛的遍智的人,該如何學習獲得遍智的因——大乘道呢?聖天菩薩這樣說:
除心則行等,不見有福等,
是故諸業中,唯意為主要。
難詞釋義
行等:「行」是身的行動、行為,如繞著佛塔行走、殺生等;「等」包括語的誦經、妄語等。
福等:福報與惡報,「等」即惡業。
頌文直解
總的來說,就像「諸法依緣生,住於意樂上」的經文一樣,對於大大小小的任何善法,除了起最主要作用的心的等起外,其他比如身繞佛塔等的殊勝所依,語念誦經文等,都不見會有像心那樣殊勝的福德產生。所以,在諸身語所造的善業中,唯有意才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釋義
偈頌中說:「除心則行等,不見有福等。」這隱含了一個道理,就是世間眾生造身業、口業和意業,目的都是為了離苦得樂。
樂報來自於善業,苦報來自於惡業。那麼這些善惡業,又是怎麼造下的呢?首先要來認清思業和思已業。世間眾生所造之業,從世俗本體上分為思業和思已業兩類。《俱舍論自釋》中說:「然心所思即是意業,思所作業分為身語二業,是思所等起故。」從這個解釋中可以知道,思心所在心中所造的就是思業,也叫意業,思心所進一步在身、語上的表現,就是身業和語業。由此看來,身、語二業,就是思等起的。這裡的等起是用作動詞,等起另外也可以用作名詞,表示思心所。「等」是表示身業、語業的善、惡、無記性上與思心所相等,也就是思心所是善的,那麼身業、語業也是善的等等;「起」表示由思心所引起了身業和語業。
那麼當思心所生起的時候,如果同時伴隨了以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為主的善心所,那麼這個思心所造下的就是善業;而如果伴隨了無慚、無愧、貪、嗔、癡為主的煩惱心所,那麼這個思心所造下的就是惡業。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造業時起主要作用的依然是心和心所,身、語只處於次要的地位。當然,在佛塔等等三寶的所依面前,僅僅以無記心來作供養、轉繞等的事,也能種下解脫的種子,但是,因為心是起到主要的作用,所以如果以清淨的發心攝持,那麼所產生的功德將更加巨大。
這樣再來看偈頌「除心則行等,不見有福等,是故諸業中,唯意為主要」,就會發現聖天菩薩說得非常精練。根據這樣的原理就知道,無論是求出世間的解脫,還是求世間的福報,最關鍵的地方,都是自己的發心。那麼對於希求遍智佛果的大乘修行者,就更要從修練自心下手,要把重點,放到端正見解、消除我執和煩惱、提升自己的發心上。
這裡還可以回答一個有關前一個偈頌的問題。前面偈頌說「佛知作不作,應說不應說」,有些人就這樣問:佛既然知道應說與不應說的話,那為什麼佛會呵斥提婆達多,以至於提婆達多生起了嗔恨心,分裂僧團呢?
當年佛在王舍城時,提婆達多向佛要求來做僧眾的領袖,《十誦律》中這樣記載說:「世尊:年已老耄,可以眾僧付我,佛但獨受現法樂。令僧屬我,我當將導。」僧團是以戒為師,一切事務都遵行律制,佛雖然是三寶之一,但是自己也是隨順僧團,而並不是僧團的領袖。因此提婆達多這個要求是完全錯誤的,所以佛呵斥說:「舍利弗、目連有大智慧神通,佛尚不以眾僧付之,況汝啖唾癡人死人,而當付囑。」
「啖唾」,是指提婆達多想巴結阿闍世王子,曾用神通變成兒童,吃阿闍世唾液的事情。《雜阿含經》中記載說:「(提婆達多)又化作小兒,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在阿闍世膝上。時阿闍世抱取嗚唼(也就是親親他),唾其口中(就是說唾液流入了他的口中)。提婆達多貪利養故,即咽其唾。」
如果佛對提婆達多不作呵斥,那麼很多人就會跟隨他,會捨棄佛所講的解脫正道,而進入提婆達多所說的惡道。佛是為了遮止罪業,所以需要作這樣的呵斥。這完全是應說的,而不是不應說的。
佛有無垢的無二慧,有大悲的方便,因此一切言行都能利益有情,而不會有無意義的言行。佛很善巧,有時為了遣除無意義的事,會說不好聽的話,佛這麼做的密意,是為了饒益有情的緣故。以饒益有情的動機而引起的語句,即使是不好聽的語句,也完全是善的,而不是不善的。
聖天菩薩在這個偈頌中,闡明了為了獲得遍智而成佛,著重應該修心,應提升自己的發心。那麼修持成佛的菩薩道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發心呢?下面聖天菩薩就來解答這個問題。
戊二、別說菩提心力之力用
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難詞釋義
意自在:即意被自在而轉,亦即意被菩提心自在、攝持的意思。
頌文直解
以「唯意為主要」的緣故,菩薩通過世俗菩提心的意樂,能將一切善與不善的身語所作,全都變成妙善。這是因為,意已經被菩提心攝持的緣故。
釋義
我們先來瞭解什麼是不善、善,和妙善。會導致苦及惡趣果報的,是不善法;能導致善趣果報的,是善法。但是,善雖然能引向善趣,但是依然難以避免生老死等種種苦果,所以不是妙善。那麼什麼是妙善?妙善就是能遮止輪迴的因,而且還是成辦無上正等正覺的資糧。而菩薩具有的世俗菩提心,就具備這兩個因素。因此能使所作的一切善與不善的業,都能變成妙善的業。
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又被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意樂、菩提願等等。菩提是佛的果位,其中緣世俗的菩提發心,是世俗菩提心,緣勝義的菩提發心,是勝義菩提心。世俗中有眾生,也有遍智佛,有輪迴,也有大涅槃,所以世俗菩提心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發心。《現觀莊嚴論》中說世俗菩提心的體相,是「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即以大悲引發,為了利益曾做過自己母親的一切眾生,發願證得正等菩提。在發起了世俗菩提心後,就成為了名義上的大乘菩薩,進入了大乘下資糧道,開始成佛的修行。
偈頌中說:一切諸業中,意為主要的緣故,因此對於心已經獲得自在,能完全安住於菩提心的菩薩來說,他們具有使眾生無論是現前,還是究竟,都獲得饒益的意樂,所以他們身口意的行為中,無論是布施等等的善行,還是造罪等的不善行,還是行住坐臥等等無記的動作,無一例外,一切全都成為增上生及決定勝的妙善之因。
這裡有的人會有疑惑,認為如果把善的行為變成妙善,還可以理解,但是不善和無記又怎麼能成為妙善呢?這是因為,在菩薩的心中,不會產生不善,而能自在地產生善的意樂,因此在他人眼裡的不善以及無記法,菩薩則是以利他的殊勝菩提心攝持而行持的,所以都成為了妙善。
比如說,一般情況下,砍別人的手指當然是惡業,但是一個人的手指被毒蛇咬傷後,醫生為了防止毒液擴散,保住他的性命,於是砍掉了他的手指,這就是善業。現在的醫院裡,也經常做截肢等的手術,雖然手或腳被截掉了,但是命卻保住了,截肢成功後,病人和家屬非但不會怪醫生,反而還會非常感謝醫生。
同樣地,菩薩在非常有必要時,也會做世間人認為的不善業,而實際上卻更大地利益了眾生。
比如《大寶積經》中記載,在燃燈佛時,有五百商人去大海中求寶,當時同行的還有一個惡人,計謀殺死同船的人,一個人占有所有珍寶。船上領頭的人名叫大悲,夢到海鬼神來給他托夢,告訴他這個事情,並且說這五百人都已經發菩提心,如果惡人殺了他們,惡業深重的緣故,在這五百人成佛之前,惡人都會墮在地獄。大悲商主想:如何能夠讓這個惡人不造惡業,從而不會墮入地獄,而五百菩薩也可保全性命。當時大悲商主考慮了七天,後來下了決定,即自己去殺死惡人。經中說:「大悲導師如是思惟:我今當自殺之,我以殺此人故,雖百千劫墮惡道中受地獄苦,我能忍之,不令惡人害五百菩薩,作此惡緣受地獄苦。」
大悲商主的這個菩薩行的結果是什麼呢?經中說:「我於爾時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時彼惡人命終之後,生善道天上。」
那麼是否所有生起了世俗菩提心的人都可以效仿大悲商主這樣的行為呢?當然不是的。仁達瓦上師在《中觀四百論釋•顯句義》中說:具足真實世俗菩提心的凡夫信解位菩薩,應該以修練菩提心的方式,在意樂上作利他的事,但不應該以實際行動去行持。原因是:第一,煩惱力強;第二,對治力弱;第三,不了知眾生的意樂和根機,不如實了知調伏有情的方便。而具有勝義菩提心的菩薩恰恰與這三點相反,因為消除了這些障礙,所以他們就能用實際行動,去積累六度萬行的廣大資糧。
對於已經生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的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都還是要以修心為主,不能去做很多事情,那麼對於還沒有生起菩提心,還沒有進入大乘道的初學者來說,那就更加應該著重修心,而不能以身口為主,去做很多事情了。
有的初學者,學了菩提心的教法後,以為自己也馬上有了菩提心,就學菩薩行持六度萬行的樣子,去做很多很多事情了,這並不符合大乘佛法的教導。這裡有兩個基本的概念要分辨清楚,學發菩提心,和真正發起了菩提心,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學佛人聞思了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後,也希望能夠成就佛果,救度眾生,這是對菩提心產生了嚮往,是學發菩提心的開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已經真實生起了菩提心,因為對於現在的絕大多數人來說,菩提心是需要通過專門聞思修四無量心、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等方便,才能在心中生起的。這些四無量心等的方便,也是需要在心中修持,在心中來串習,而不是直接去境上鍛煉。這就像一個人看別人開車,心裡很羡慕,也想去學,這只是表示他會去學開車,而不代表他已經學會開車了。那麼在這學習的時候,如果他直接就開車去到馬路上的話,那是要翻車,要出重大的交通事故的。
一個人如果內心還沒有經過調伏,還沒有成熟,就憑著熱情去做各種善事,這時無二慧他沒有,菩提心他沒有,出離心他也沒有,甚至厭離今世的心,他也還沒有生起,這樣在做的過程之中,遇到各種對境的時候,心中因為沒有穩固的善心來攝持,因此必然還會按照原有的煩惱習氣作出反應,這樣就產生各種各樣的煩惱,造下各種各樣的惡業。這樣的人,名義上是在做利益眾生的事,但是控制不住地會說妄語、綺語,甚至兩舌、惡口都說出來了,而意上的貪、嗔、癡,就更是數都數不過來了。這樣本來是想做善事的,結果變成了惡事,本來想累積功德的,結果卻造下了惡業。
這些是大家應該分辨清楚的地方,所以要首先去調伏、修練自己的心,這是至關重要的。
點擊瀏覽該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