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賴妥善的產業政策,興利及除弊,胡蘿蔔和棒子,缺一不可,而最佳的策略是大禹治水。政府目前對於房地產業的飆漲又重蹈過去只知圍堵打擊的覆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房地產業的暴起暴落,將對國家的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二○○八年由美國房利美、房地美所捲起的全球金融風暴,殷鑑不遠。房地產何以每隔約十年就要歷經一次暴起暴落的惡性循環?主因在於,政府對這個火車頭產業欠缺妥善的發展政策。平時以自由經濟之名,把它做為美化GDP指標的工具,一旦房價過高,造成社會指責聲浪,又拿它來祭旗。如此不穩定的外在環境,讓它的經營賭性十足,也普遍側重政商關係,短利是圖。
這樣不穩定環境下的賭徒心態,加上政府長期的土地、稅賦和金融政策進退失靈,當然就會共同造成社會貧富差距失控和民眾居住正義失當的巨大後遺症。房地產業本身也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風險和危機。
房地產價格高漲是去年三一八學運的導火線,也是民眾普遍對政商關係和兩岸經濟高度懷疑的源頭。二○○八年以來,遺產等稅賦的降低,加上鮭魚返鄉投資的鼓勵,造成巨額匯流回台的台商資金,卻因長期找不到產業投資或參與國家建設的出路,紛紛轉而大量流入房地產市場。此是國家欠缺完整的政策所致,房地產和台商卻飽受罵名。
荷蘭十八世紀國力的衰退,格外值得我們借鏡。荷蘭當時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也是世界的金融霸權。但是,國內長期的產業投資缺乏導致民間資本競逐於房地產投資,造成產業競爭力愈來愈差,貧富差距卻愈來愈大,中產階級也愈來愈少,最後被英國及法國打敗,拱手讓出強權的地位。台灣過去十幾年正在步入同一後塵。
台灣因為房地產的暴起所導致的貧富差距,已到不容坐視的地步。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台灣前十%的富人占全國總財富比例,已由二千年的五十四.三%,一路攀升到二○一四年的六十二%。根據美國財經雜誌《富比士》的「台灣四十大富豪」排行榜,二○一一年前四十富豪的財產躍升至九二七億美元,漲幅高達卅二%,卻多非靠勞務賺錢,而是資產上漲所致。這豈是國家社會之福?政府不能只知用稅率、匯率和利率三招,應該同時思考健全產業環境的永續發展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