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通西域的貢獻
張騫建立了漢王朝與西域各國廣泛的經濟文化的聯繫,也對漢武帝開發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絲綢之路對促進東西文化的交流有哪些作用
(一)連貫歐亞之大動脈:絲綢之路克服了自古以來歐、亞各國之間的閉塞狀況,大大促進了中國同羅馬等西方大國的交往。對火藥、印刷術等先進文明之西傳大有助力。
(二)推動中國文明西傳:絲路促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國文明向西傳播,首先自然是絲綢的大量西運,此外,漢朝之大規模屯田西域,鐵器和鑿井挖渠方法(今新疆稱 「坎兒井」)的西傳,中國紙在西域的大量發現,部分西域國家衣、食、住和喪葬方式之華化,都表明了中夏文明之西被。
(三)促進西域文化東來:西域的物質、精神文化亦通過絲綢之路而輸入中國,包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胡瓜等植物,毛皮和毾氈、氍毹等毛織品,龍文、魚目、汗血等良馬以及各種珍禽怪獸,箜篌、琵琶、胡茄、胡笛等樂器,各種西域樂曲和藝技,印度的佛教與梵典、婆羅門書,犍陀羅藝術和西域繪畫。
佛教如何東傳入中國?
佛教來華,時間當在漢武帝之後,明帝時印度沙門來華時,朝廷基於尊重緣故,於是記載入史籍,流傳於後世。其後西域譯經大師相繼東來,宣譯佛經,中國有志之士也相繼西行求法,所以釋迦世尊的經教就漸漸在中國流傳了。
為何當時的中國能接受佛教信仰
當時中國諸子百家之爭鳴餘音未了,各種文化融合更為深入並成相互輔佐之勢。所以佛教傳人根本不可能是強制性的輸入與文化侵略。所以它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與中華文化融合,找到與其共存的結合點,找到適合中華民族的傳播方式,並在義理上做一些發展與深化,與中華文化相適應、協調發展,使自己能更快更好地在中華大地上紮根光大。
法顯不惜生命不畏艱險赴印求法,其勇往直前的氣概目的和意義何在
法顯西行求法,是為了使佛法在中土進一步完善與弘揚,特別是當時中土戒律的不完善至使僧眾沒有一個真正的依憑,同時有感于當時僧眾威儀的不嚴整又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去衡量。在法顯以前,中國早期佛教的傳入大都以西域為中介向漢地傳入。這樣就引起了在傳入佛法當中,漢地佛法不是直接由梵語而譯而是經過西域的胡語而譯,這樣在翻譯佛典中難免會因語言不通而出現差異。同時,由天竺到漢地直接傳入的經本較少,至使許多經本不全而義理不通,法顯西行也是因為律本的不全,使其在平常的行持中遇見問題沒有合理的律本得以解決,這是支持其西行求法的精神力量之一。
玄奘西行求法對中印的邦交,其影響為何?
(1) 促成中印邦交
中印於唐代以前極少政治上的聯繫,在玄奘赴印後,邦交才逐漸展開。其後天竺多次派遣使節到長安向唐太宗進貢,兩國間的文書來往由玄奘負責過目。歷史學家對玄奘促成中印邦交一事上有極高評價。
(2) 重建印度歷史
印度雖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卻沒有自身歷史的記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詳盡記述印度歷史、宗教信仰和語言文字,並按照本來的面貌記述,不少著名的印度佛教遺蹟,例如那爛陀寺、聖地王舍城、鹿野苑都因《大唐西域記》提供的綫索才得以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大唐西域記》為重建印度史作出極大貢獻,故此被研究印度歷史和宗教的學者視為瑰寶。
何謂西域文化?
西域文化從總體上講是一種東西方文化匯聚、綠洲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與屯墾文化並存、多種宗教文化輝映的多源發生、多元並存的複合型地域文化。
說明從西域傳入中國的飲食文化
在漢唐時期,中原內地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蕓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