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樓
陳餘(?-前205年),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秦末漢初代王。
陳餘之父仕於魏國。陳餘通儒術,早年,陳餘遊學趙國苦陘。趙國富豪公乘氏嫁女給了陳餘。這時,陳餘結識了張耳。陳餘年少,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張耳,並且效法藺相如、廉頗,結為刎頸之交。
前225年,秦國滅亡魏國,秦王政聽聞此兩人是魏之名士,懸賞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改名換姓,一起到了陳地,作里監門吏謀生。兩人相對。里吏一次因故鞭笞陳餘,陳餘想反抗,張耳阻止了他,使他受笞。里吏走後,張耳帶陳餘到桑下數落他:「我和您怎麼說的?今天難道因小辱而欲死於小吏手中嗎?」陳餘同意了他的話。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陳勝佔據陳地,張耳、陳餘投奔陳勝。陳勝大喜,二人在陳勝處為官。陳勝要稱王,張耳、陳餘主張立六國宗室為王。陳勝不聽,張耳、陳餘想脫離陳勝,便建議進攻趙地。陳勝任武臣為將軍,張陳二人被任為左右校尉,率三千義軍攻趙。武臣從白馬津強渡黃河,范陽人蒯通說降范陽令,連得趙地十餘城。八月,武臣率義軍趨至邯鄲。這時陳勝在陳地稱王,陳餘等人亦勸武臣稱王。武臣遂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將軍。陳勝為了武臣去援救周文,承認了武臣稱王。武臣卻只想割據一方,派韓廣北攻燕地,李良攻常山郡。李良兵力不足,求援時,被武臣的姐姐侮辱,李良一怒之下,殺死了武臣的姐姐,又殺死武臣、邵騷,降秦。武臣死後,張耳、陳餘等立舊趙國王族趙歇為趙王。定都信都。陳餘擊敗李良。李良投奔秦將章邯。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章邯攻殺項梁後,派部下王離進攻趙國,攻克了邯鄲。王離圍攻張耳、趙歇所在的鉅鹿,張耳向常山的陳餘求援。陳餘北收常山數萬人,率援軍到鉅鹿城下見章邯軍勢強,不敢進攻,屯駐於鉅鹿之北。張耳派部下張黶和陳餘的親族陳澤作為使者求援,斥責他不顧刎頸之交。陳餘說自己不能白白送死,要活下了為張耳、趙歇報仇。最後借5千兵給張黶、陳澤,讓他們進攻章邯軍,結果5千兵全軍覆沒。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項羽率軍北渡漳河,巨鹿之戰俘虜王離,解鉅鹿之圍,十二月,張耳見陳餘,責其不肯相救。陳餘怒解印綬推給張耳,起身去廁所解手,張耳一時不知所措,幕僚對張耳道:「此乃天賜於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張耳收陳餘兵權後,陳餘常獨自與軍中好友數百人漁獵於河上澤中,從此二人失和。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此時張耳同各路諸侯入關。項羽素聞張耳之名,乃分趙地北部,立張耳為常山王。最初張耳、陳餘有隙,陳餘聞知大怒,對人道:「張耳和我功相等。今張耳為王,我卻稱候,項羽對我不公。」陳餘使門下說服田榮發兵,加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張耳敗走,投靠漢王劉邦,陳餘立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自己不去代國,在趙國以太傅的身份輔佐趙歇。漢王劉邦招降陳餘,陳餘要張耳的首級才肯降,劉邦以假首級誆騙了他,陳餘降漢。在彭城之戰後,陳餘知道張耳沒死,便背漢。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十月(秦歷,按夏曆和公曆仍是前205年),韓信滅魏豹後,與張耳出井陘擊趙。陳餘不聽李左車之言,井陘之戰敗於漢軍,陳餘及趙王歇被韓信俘獲,斬首。漢高帝四年(前203年),韓信報請漢王劉邦以張耳為趙王,劉邦同意。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張耳病逝,卒諡景,子張敖嗣立為趙王,尚高祖長女魯元公主。
司馬遷評論張耳、陳餘說:「張耳、陳餘,舉世稱為賢才,他們的門客,甚至僕役,也都是天下的俊傑,在他們所在的國家裡,全取得宰相級的高官。張耳、陳餘貧賤時,互相誓言為對方效死,並不是一句虛話,他們都有那種情操。可是,一旦身居高位,爭權奪利,竟至兩敗俱傷。為什麼從前相愛如彼之深,現在卻相恨如此之苛?豈不仍是勢利之徒?」
柏陽曰:
人際之間的關係,親密易,信任難,諒解尤難。張耳和陳餘的友情,並不虛假,但他們並沒有發展到絕對信任和絕對相諒的程度。所以,鉅鹿被圍之日,也就是張、陳二人友情瓦解之時。張耳日守危城,城隨時會破,人隨時會死,唯一的盼望就是陳餘那支軍力,而陳餘卻按兵不動,張耳豈不憤懣?可是陳餘瞭解,只要出擊,軍必潰,身必亡,對局勢毫無補益。從張黶、陳澤的例證,可說明他的烏合之眾確不堪秦軍一擊。張耳獨責備陳餘不死,而他的兒子張敖也率軍在外,同樣一動都不敢動,置老爹的生死不顧,張耳對兒子為什麼不發一言?如果說陳餘背叛老友,張敖豈不是背叛老爹?形勢猶如山崩,張黶、陳澤之事,不過火上加油。司馬遷稱二人是勢利朋友,那麼,張耳、張敖難道是勢利父子?
張耳即令相信陳餘絕不會背叛(猶如他相信他兒子張敖絕不會背叛一樣),縱然沒有人從中挑撥,縱然不把印信收回,二人的友誼也已無法恢復原狀。相愛越深,一旦不信不諒時,譴責也越烈。此時如果張耳拒收印信,表面上還有和解可能。然而,二人當初不過兩個光棍,如今各有各的搖尾系統,搖尾系統「效忠」到極致,一定會煽動主子之間互相仇恨,甚至火拚,以便從中取點小利。所謂主子,在搖尾系統掇弄下,身不由己,父子都能被掇弄得反目,何況已經互相生疑的朋友?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12/26 下午 05:09:43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