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1940日本政治宣傳紀錄片《南進台灣》第一卷:台灣的重要性及台北州簡介
帝國及其殖民主義的統治,除了具體可見的軍事、政治與經濟的壓迫制度之外,通常還伴隨著隱晦未明之文化的論述霸權,而此一論述霸權的主要形構,往往正是來自於殖民者對於殖民地及其人民的各種凝視,透過觀看與被觀看的中介,建構著彼此的權力關係,並徵召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意識的主體位置。
2003年,一批珍貴的影像史料在嘉義出現。2005年,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進行了「日治時期電影資料整理及數位化計畫」。2008年,完成總計175捲膠捲影片與138本准演執照的修復工作,並正式對外發行名為《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之影音光碟暨專刊,而《南進台灣》正是其中一部以紀錄片形式所呈現的政宣影片,主要以環島一周的紀實影音來建構並宣傳「南進論」的意義。
《南進台灣》的內容包括了:闡述台灣的重要性、日本領有台灣主權的歷史說明、台灣地理(包括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台灣製糖事業、高雄州、台灣對外交通、花蓮港廳、台東廳、高砂族)的簡介,以及南進基地政策之說明。
從《南進台灣》的紙本准演執照可知,台灣總督府的檢閱日期為「昭和十六年拾月拾六日」(1941年10月16日),因此,影片製作完成必在此之前;其次,影片一開始的字幕即有「明治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 台灣總督始政以來四十餘年」的文字,也可推估影片製作完成是在1935年之後;再者,影片中出現「台灣總督海軍大將小林躋造閣下」、「台灣總務長官森岡二朗氏」等官員的形象,而其同時任職的時間約在1936至1939年之間。另外,從《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裡,得知《南進台灣》應當有兩個版本,最早的版本是在1937年,並於該年4月在日本上映,而第二個版本是在1940年所製作完成的,因此這次所出土的紀錄片應是後者的新版。
那麼,其時的電影生產與殖民政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面貌呢?原本在1915年只是由調查南洋的南洋協會所提出的「南進論」,歷經1936年所成立的台灣拓殖會社(負責向華南、東南亞經濟擴張),正式轉變為國策,並宣示將台灣皇民化、工業化與南進基地化。
就電影的政策及活動而言,也正是進入電影作為政治的宣傳之階段。在政策上,包括了從消極性檢查到積極性統制的變遷,也就是透過檢閱的制度來展現殖民者的權力;在活動上,則是更積極地透過電影來承載並宣傳意識形態。此點可以從《南進台灣》的製作團隊看出端倪,包括了「幕後製作群:台灣總督府、台灣憲兵隊 檢閱濟」、「國策紀錄映畫 台灣總督府後援」與「製作提供:實業時代社 財界之日本社」。
因此,《南進台灣》是在1939至1940年之間,由台灣總督府等官方支持,並由實業時代社等單位製作,再依電影檢閱法規通過,透過民政局學務部下的台灣教育會,與台灣各州廳(在這裡是台南州教育課)所合作的電化教育之文本。
影片一開始便詳述製作此電影的目的:「我日本民族每年增加百萬人口,僅居住在狹小的島上,貧弱的天然資源遭開發殆盡,然而,今日的世界拒絕日本移民,排擠日本商品,我們為了打破這種情勢,必須在北方構築強固的國防線,更在南方開拓產業及經濟的生活線,在此種情況,在我們之前佔有重要地位的是什麼呢?即台灣,也可說是帝國向南延伸的基石的台灣,必須深度再認識,作為我們往南延伸的第一課程。」
綜而言之,這部影片採用的是紀實的形式,但於再現真實的過程之中,卻是將現實逕行拆解並去脈絡化,再透過所選擇的影像(例如特別強調祭祀鄭成功及其生母的開山神社,並強化其具有日本血統),重新脈絡化於一套文化論述之中,這套論述重新改造了歷史與空間,卻由於紀實性的力量而產生自然化的效果。這不僅是在召喚被殖民者的主體意識,也是在確認作為殖民者的主體認同,尤其是對於日本內地的觀眾而言,只有從「他者」的建構才能使主體認識自身,其中包括了主體想要成為什麼人、擁有什麼地方,以及贊成什麼國策等內容。
從《南進台灣》這部影片,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日本帝國如何日益控制電影的生產,並且以之作為意識型態與政治宣傳的工具;就紀實的形式而言,它透過再現真實的影像與全知客觀的旁白,發揮著「眼見為憑」的說服力量,就南進的視角而言,它透過南進的方向與空間的想像關係,不斷定義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就環島的觀看而言,它總是將被選擇的真實去脈絡化並重新組合,以建構再脈絡化之後的帝國觀點。
本段影片內容包括:
一、幕後工作群
.台灣總督府、台灣憲兵隊、實業時代社、財界之日本社等
二、製作電影的目的
.製作台灣紀錄電影給世人
.北方構築國防,南方開拓產業與經濟生活線
.台灣是帝國向南延伸的基石
三、台灣的重要性
.日本領土中唯一跨亞熱帶及熱帶
.南國之夢、寶島
四、日本領有台灣主權的歷史說明
.下關條約(馬關條約)
.樺山海軍大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文化台灣、新興台灣
.治理政績如此之好,世界殖民史少有
五、臺北州
.台灣總督府、臺北州廳官方單位、學術單位、交通單位、文化景點、名勝古蹟
2003年,一批珍貴的影像史料在嘉義出現。2005年,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進行了「日治時期電影資料整理及數位化計畫」。2008年,完成總計175捲膠捲影片與138本准演執照的修復工作,並正式對外發行名為《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之影音光碟暨專刊,而《南進台灣》正是其中一部以紀錄片形式所呈現的政宣影片,主要以環島一周的紀實影音來建構並宣傳「南進論」的意義。
《南進台灣》的內容包括了:闡述台灣的重要性、日本領有台灣主權的歷史說明、台灣地理(包括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台灣製糖事業、高雄州、台灣對外交通、花蓮港廳、台東廳、高砂族)的簡介,以及南進基地政策之說明。
從《南進台灣》的紙本准演執照可知,台灣總督府的檢閱日期為「昭和十六年拾月拾六日」(1941年10月16日),因此,影片製作完成必在此之前;其次,影片一開始的字幕即有「明治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 台灣總督始政以來四十餘年」的文字,也可推估影片製作完成是在1935年之後;再者,影片中出現「台灣總督海軍大將小林躋造閣下」、「台灣總務長官森岡二朗氏」等官員的形象,而其同時任職的時間約在1936至1939年之間。另外,從《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裡,得知《南進台灣》應當有兩個版本,最早的版本是在1937年,並於該年4月在日本上映,而第二個版本是在1940年所製作完成的,因此這次所出土的紀錄片應是後者的新版。
那麼,其時的電影生產與殖民政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面貌呢?原本在1915年只是由調查南洋的南洋協會所提出的「南進論」,歷經1936年所成立的台灣拓殖會社(負責向華南、東南亞經濟擴張),正式轉變為國策,並宣示將台灣皇民化、工業化與南進基地化。
就電影的政策及活動而言,也正是進入電影作為政治的宣傳之階段。在政策上,包括了從消極性檢查到積極性統制的變遷,也就是透過檢閱的制度來展現殖民者的權力;在活動上,則是更積極地透過電影來承載並宣傳意識形態。此點可以從《南進台灣》的製作團隊看出端倪,包括了「幕後製作群:台灣總督府、台灣憲兵隊 檢閱濟」、「國策紀錄映畫 台灣總督府後援」與「製作提供:實業時代社 財界之日本社」。
因此,《南進台灣》是在1939至1940年之間,由台灣總督府等官方支持,並由實業時代社等單位製作,再依電影檢閱法規通過,透過民政局學務部下的台灣教育會,與台灣各州廳(在這裡是台南州教育課)所合作的電化教育之文本。
影片一開始便詳述製作此電影的目的:「我日本民族每年增加百萬人口,僅居住在狹小的島上,貧弱的天然資源遭開發殆盡,然而,今日的世界拒絕日本移民,排擠日本商品,我們為了打破這種情勢,必須在北方構築強固的國防線,更在南方開拓產業及經濟的生活線,在此種情況,在我們之前佔有重要地位的是什麼呢?即台灣,也可說是帝國向南延伸的基石的台灣,必須深度再認識,作為我們往南延伸的第一課程。」
綜而言之,這部影片採用的是紀實的形式,但於再現真實的過程之中,卻是將現實逕行拆解並去脈絡化,再透過所選擇的影像(例如特別強調祭祀鄭成功及其生母的開山神社,並強化其具有日本血統),重新脈絡化於一套文化論述之中,這套論述重新改造了歷史與空間,卻由於紀實性的力量而產生自然化的效果。這不僅是在召喚被殖民者的主體意識,也是在確認作為殖民者的主體認同,尤其是對於日本內地的觀眾而言,只有從「他者」的建構才能使主體認識自身,其中包括了主體想要成為什麼人、擁有什麼地方,以及贊成什麼國策等內容。
從《南進台灣》這部影片,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日本帝國如何日益控制電影的生產,並且以之作為意識型態與政治宣傳的工具;就紀實的形式而言,它透過再現真實的影像與全知客觀的旁白,發揮著「眼見為憑」的說服力量,就南進的視角而言,它透過南進的方向與空間的想像關係,不斷定義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就環島的觀看而言,它總是將被選擇的真實去脈絡化並重新組合,以建構再脈絡化之後的帝國觀點。
本段影片內容包括:
一、幕後工作群
.台灣總督府、台灣憲兵隊、實業時代社、財界之日本社等
二、製作電影的目的
.製作台灣紀錄電影給世人
.北方構築國防,南方開拓產業與經濟生活線
.台灣是帝國向南延伸的基石
三、台灣的重要性
.日本領土中唯一跨亞熱帶及熱帶
.南國之夢、寶島
四、日本領有台灣主權的歷史說明
.下關條約(馬關條約)
.樺山海軍大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文化台灣、新興台灣
.治理政績如此之好,世界殖民史少有
五、臺北州
.台灣總督府、臺北州廳官方單位、學術單位、交通單位、文化景點、名勝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