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經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欲普度眾生,須與眾生結緣,若不恆順眾生,則無法化導眾生。而「恆順眾生」意即恆常隨順一切眾生,「恆順」二字有隨緣攝受之意,因此菩薩以種種善巧方便,隨緣攝化一切。如何攝化眾生呢?經論中提出四種方法,合稱「四攝法」。
一、布施攝:用財施、法施及無畏施來攝化眾生。如佛陀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割肉餵鷹、捨身餵虎,布施自己的身體、性命利益眾生。而現代人捐款濟貧、當義工,布施自己的時間、體力及財物等,都是布施的具體表現。例如:鼓勵的話語、歡喜的微笑……等舉手之勞,都很容易做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皆可當菩薩,行布施攝。
二、愛語攝:就是遠離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而以柔軟語、讚歎語、良善語來鼓勵眾生。眾生都喜歡聽好聽的話,親近對自己有益的人,因此常行愛語,可增進人際關係,家庭、社會亦會一片祥和。例如後漢龐統,每次稱讚人都言過其實,人們問他為何如此?他回答:「因為現在善人少、惡人多,若人於行善時受到讚歎,肯定能加強其行善的意願。」因此菩薩隨其所好,行愛語攝來度化眾生,眾生受益,就願意親近及聽聞佛法,乃至信受奉行。
三、利行攝:《大智度論》中談到,佛陀為視力不佳的老比丘穿針,老比丘感動萬分,佛陀並為他說法,因此啟發慧眼,同時也恢復了視力。佛陀雖已成佛,卻不捨一小善,如此度化眾生,使眾生樂於親近,進而接受教化。因此,我們修行學佛也要以身口意三業來利他,例如到道場發心,或出坡、或擔任義工、或為臨終之人助念,以及關懷親朋好友、鄰里等,藉由利行攝的具體落實,菩薩與眾生都能同霑法益、增益福慧,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四、同事攝: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名叫「醜鬼」的人,因長相醜陋,被父親送到深山,因自形慚穢而自卑退縮。佛陀為了度化他,就變成比他更醜的比丘來親近他,與他為友,並示現入定後容貌變莊嚴的模樣。醜鬼問其原因,佛陀趁機教他「觀佛相好」的方法,結果醜鬼相貌愈來愈莊嚴。醜鬼發現醜比丘原來是佛陀所化現,便隨佛出家修行,不久即得道證果。因此,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隨同眾生之所好,作眾生的善友,並以身示教,度化眾生。
總之,四攝法即是因應眾生不同的需求而施設的方便法門,菩薩如果沒有方便,即無法度化眾生。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恆順眾生,令眾生歡喜,才能隨緣度化,使其聽經聞法、修行學佛,最後圓成佛果。
一、布施攝:用財施、法施及無畏施來攝化眾生。如佛陀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割肉餵鷹、捨身餵虎,布施自己的身體、性命利益眾生。而現代人捐款濟貧、當義工,布施自己的時間、體力及財物等,都是布施的具體表現。例如:鼓勵的話語、歡喜的微笑……等舉手之勞,都很容易做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皆可當菩薩,行布施攝。
二、愛語攝:就是遠離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而以柔軟語、讚歎語、良善語來鼓勵眾生。眾生都喜歡聽好聽的話,親近對自己有益的人,因此常行愛語,可增進人際關係,家庭、社會亦會一片祥和。例如後漢龐統,每次稱讚人都言過其實,人們問他為何如此?他回答:「因為現在善人少、惡人多,若人於行善時受到讚歎,肯定能加強其行善的意願。」因此菩薩隨其所好,行愛語攝來度化眾生,眾生受益,就願意親近及聽聞佛法,乃至信受奉行。
三、利行攝:《大智度論》中談到,佛陀為視力不佳的老比丘穿針,老比丘感動萬分,佛陀並為他說法,因此啟發慧眼,同時也恢復了視力。佛陀雖已成佛,卻不捨一小善,如此度化眾生,使眾生樂於親近,進而接受教化。因此,我們修行學佛也要以身口意三業來利他,例如到道場發心,或出坡、或擔任義工、或為臨終之人助念,以及關懷親朋好友、鄰里等,藉由利行攝的具體落實,菩薩與眾生都能同霑法益、增益福慧,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四、同事攝: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名叫「醜鬼」的人,因長相醜陋,被父親送到深山,因自形慚穢而自卑退縮。佛陀為了度化他,就變成比他更醜的比丘來親近他,與他為友,並示現入定後容貌變莊嚴的模樣。醜鬼問其原因,佛陀趁機教他「觀佛相好」的方法,結果醜鬼相貌愈來愈莊嚴。醜鬼發現醜比丘原來是佛陀所化現,便隨佛出家修行,不久即得道證果。因此,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隨同眾生之所好,作眾生的善友,並以身示教,度化眾生。
總之,四攝法即是因應眾生不同的需求而施設的方便法門,菩薩如果沒有方便,即無法度化眾生。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恆順眾生,令眾生歡喜,才能隨緣度化,使其聽經聞法、修行學佛,最後圓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