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往生之路1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105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往生之路1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往生之路1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十課

上堂課我們講到,必須斷除對於輪迴的愛執,才能修集真正的往生資糧。並且以《楞嚴經》中的教理對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作了詳細的解釋,知道往生的根本為什麼是「輕愛」和「一念」。古德也說,這兩句是往生淨土最真切的教誡。我們今天再來繼續講講這個問題。

憨山大師在《示念佛切要》[1]中引用這句話之後,解釋說:愛是生死的根本,它不是從今生才有,也不是只串習了一、兩生。無始以來,在輪迴之中不斷地生生死死,就是因為有愛。到今天為止,想想過去,有哪一念暫時脫離了愛執之心呢?因此要知道,正是由於多生累劫以來,把愛執之心積聚得極其深厚,才導致輪迴無窮無盡。現在雖然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但是如果連愛是生死的根本都不知道,不去斷除它,那麼就會有一邊念佛,一邊增長生死因緣的狀況出現。這樣再怎麼念佛,也跟了脫生死毫不相干。雖然一生念佛,但是到臨終的時候,心中現前的卻是對於生死的貪愛執著。那時候才知道自己平生的念佛、修行等絲毫不得力,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這裡講得很清楚,一邊念佛,一邊增長生死因緣,明顯是沒修到往生資糧。結果到臨終的時候,由於愛根未斷,就會現前對世間的貪愛執著。我們前面也講過,臨終的時候如果淨業沒有成熟,則必定不得往生。所以,在這個重要的問題上,大家一定不能輕視。

那麼,對於臨終來說,哪種愛執會成為往生的最大障礙呢?

家庭恩愛,臨終障緣

按照現在大多數人的狀況來看,臨終時最大的往生障礙,很可能是家庭。

一切因緣法本來沒有自性,往什麼方向發展,最後的結果是好是壞,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好。家庭也是一樣。如果你在這上面沒有調配好,就會受到它的牽連,往輪迴的方向走,這樣家就會成為往生的障緣。如果你能夠調配好,以智慧控制,讓整個家庭在隨順正理的軌道上運行,就會成為往生的助緣。而是否能夠把握好,關鍵在於自己的心。但是,我們很多人由於心沒有力量,只能任憑貪愛煩惱的擺佈,結果自己的心就會隨家庭而轉,所愛的人就會成為往生極樂的最大障礙。

為什麼會這樣呢?對你來說,關係最密切的就是家庭成員,無論是否天天在一起,他們都是你最牽掛的人。所以,到臨終的時候,你不會牽掛鄰居,也不會牽掛單位裡的同事,更不可能牽掛什麼陌生人。你最牽掛的無非就是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的財產……就是圍繞在你身邊的這些人和事。只要有一個放不下,就會纏縛住你的心,就會導致無法正念往生。

這一點你觀察一下現在的情況就很清楚。比如說你出門在外,那麼你的心會常常想起什麼?會想鄰居嗎?會想那座城市裡的什麼建築、公園嗎?顯然是不會的。你只會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發生地震、火災等的時候,你第一個念頭肯定不是想周圍的飯店、超市怎麼樣了,或者鄰居家會不會有事,肯定是不假思索地給自己的家人打電話,心裡最在乎的是自己家裡的人。

平時,他們稍微有一點什麼事,馬上就會牽住你的心,你會因此心亂得非常厲害。比如家人得個感冒,你都會心痛不已;孩子咳嗽幾聲,你就會覺得自己的心好像揪在一起了。如果條件允許,會趕緊送到醫院,想盡一切辦法幫他減輕痛苦,一心盼望他能快快痊癒。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家人生病,就會沒什麼感覺。比如,自己周圍的其他人已經病入膏肓,每天都痛苦萬分,自己的心也很可能無動於衷。或者,當看到醫院裡其他病人的時候,哪怕是癌症患者,自己的心也可能會很麻木,覺得反正跟自己沒關係,根本懶得去想他們。偶爾造作地想想病人真可憐哪,自己也覺得挺假的,完全沒有擔心自己家人的那種感覺。

如果你一個人在異國他鄉,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就會想家,想念自己的親人,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會想到,如果自己現在和家人在一起,合家團圓,那是多麼美滿幸福。如今一個人孤孤單單,舉目無親。心裡會自然湧現無盡的傷感。這就是由於過去那種情執的積累,遇到這種境緣,在這個時刻,就會不由自主地現出來。曾經的感情有多深,這時思念的痛就會有多強。這就是情感的執著引生的痛苦。

所以,心上的因因果果是絲毫不會有差錯的。你最割捨不下的就是那些最親的家人。因為感情上的牽纏最多,由於過去的愛執,自然會去想他。而你不會去想陌生人或者仇人,因為對他們從來沒有愛執過。

既然愛執是如此的深,那麼到臨終的時候,頓然之間就要全部捨棄,你又怎麼能忍?你心裡一定會割捨不下,這是心的必然規律。大家都看過很多愛情方面的電視、電影,戀人在分別的時候都是很難受的。傷心欲絕,痛徹心扉。我們觀察自己或者身邊人的經歷也能發現這一點。比如自己要到遠方上學,必須離別家鄉,離開親人;畢業的時候要離開關係非常好的朋友、同學;或者跟相愛的人分居兩地,偶爾才能見面;或者要去異國他鄉工作等等。總之在短暫離別的時候,都會出生強烈的愛別離苦。尤其在車站、機場就能看到,親人或者戀人分開的時候,大家都會哭,都特別的難捨難分,心裡特別痛苦。這就是因為彼此的心和心已經纏繞在一起了,就不想分開。愛得越深,就越是難以割捨。

以此類比臨終時的狀況,那時已經到了生死關頭,要永遠的訣別。那不是一年半載見不到,而是長劫都不會再相見了。你想想看,在這種時刻,人的心怎麼可能不留戀?想到從此之後再也見不到了,肯定是不願意離開。看看現在的狀況就知道,比如自己最愛的人平時在外地工作,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到家鄉,合家團圓。剛回來的時候很開心,想到幾天後就要離開,當時可能不會特別難過。但是到了臨別之時,眷戀的心自然就現起了,那時會難以抑制的生起愛戀,特別不想跟他分開,是不是?或者自己平時認為不是很執著的家人,突然之間去世了,你心裡也會非常難受,很長一段時間走不出哪種痛苦的狀態,對不對?可能自己也覺得奇怪,我平時不是很貪戀他,為什麼離別會這麼難過?這就是由於心底還深深地埋藏著愛種子。只是平時沒發現,甚至還會認為天天在一起生活挺煩的。但是一旦要面臨離別,在那個關鍵時刻,愛戀的心必定會顯發出來。所以,讓你現在想想臨終時的情況,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不會眷戀什麼人,應該能往生。但是,如果現在沒有以對治法斷除愛執,到時候愛戀之心必然會現行。那時候,所愛的家人就會成為你往生的最大障緣。因為自己的心絲毫沒有對治的力量,所以不得不在貪愛煩惱、輪迴染業的牽引下繼續流轉生死,無法順利往生。

平時離愛,臨終無憂

因此,現在就要儘快解決自己心上的問題,不要讓愛執再加深了。如果不去對治,愛執必定會在心裡不斷地增長。這樣發展下去,情越來越厚,越來越濃。在你心裡,家人的感情成為最重,淨業的勢力就很微弱了。到了臨終那一刻,你的心沒有時間作太多的選擇,不是此就是彼。如果你的心一直這麼戀著家庭,心裡就難以割捨。哪裡還會存著一份心去求生西方呢?

徹悟大師說:「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要想成功往生,臨終的時候,就必須把世俗萬緣全部放下,只有這樣,一念阿彌陀佛才能提得起來,才能直接跟佛相應。否則,你的心如果放不下這些感情,已經緊緊地被纏縛住了,哪裡還能騰出一心,求生西方呢?想想看,平時都沒辦法斷掉執著,臨終的時候,你有能力一個反彈就超越這些情執嗎?平時都沒辦法一心念佛、求往生,臨終的時候,能拿得出那種真信切願嗎?一般人沒那麼大的根器,是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平時就要把這些處理好,臨終的時候才能沒有後患,才能自在往生。因此,現在就要把世間的感情看清楚,想明白,這樣才會往好的方向轉。世俗的情能夠淡一分,往生的心才會深一分,往生的把握才會增一分。

具體來說,首先最好能夠把對家人的世俗感情,轉化成法上的情義,不要以世俗的感情來打交道。否則在一起的時間越長,纏繞在心上的情就是越難以割捨。

而且要訓練自己的心,讓自己平時跟家人分別的時候就沒有貪戀。比如說,跟家人在一起幾十年,今天突然要離開一個月,看看你能不能斷然就走。如果你的心能夠不生眷戀,毫不猶豫地離開家人,臨終的時候才有可能發起直接求往生的心。如果你現在都是猶猶豫豫,難捨難分的,分開一個月都不願意,那麼,到臨終的時候能不憂惱,能斷然放下嗎?

這個問題大家現在就可以想想,如果此時此刻讓你做選擇,是馬上往生極樂世界,還是留下來陪家人。可能很多人會選擇後者。會認為我的兒子還沒結婚,或者孫子還沒考大學,還有什麼事沒交代好……總之,心裡會想:往生雖然很好,但是我現在還不能走。要等到什麼什麼事都做完了再往生淨土。所以現在最好還是在這兒待著,跟我的丈夫、兒女們在一起,同時我還能好好念佛。或者乾脆認為現在的生活挺好的,最好來世再做人,一家人繼續在一起,永遠不分開更好……如果你的心裡有這種想法,就說明心裡的貪戀執著太嚴重了。這樣往生的希望就會很渺茫。當然,如果你選擇前者,願意現在就往生,心裡能脫開這世界上的一切。無論是什麼人、事、物等等,全部能夠放下。管它家裡怎麼樣,孩子怎麼樣等等,我一切都不管了,就是一心念佛,趕緊求往生。這說明你的出離心還算可以,還有點往生的把握。(當然,這並不是叫你忽視現前的責任和義務。)

另外,可以看看自己平時念佛的時候,能不能把這些世俗的感情全部放下。平時能放得下,到臨終的時候才有希望放下。

比方說,作為一個女人,最難放下的就是自己的兒女,心裡對於這方面的執著最重。那麼就要從這裡下手,首先心裡要明白,貪著兒女就是我往生的最大障礙。然後就要在這方面訓練,一點點地放開。比如,原來自己的孩子稍微有點什麼事,就執著得不得了。心馬上無法安住了。那個時候根本念不了佛,只能是動動嘴巴。甚至連嘴上也不念了,直接就沖出去了。後來能夠做到像對別人的孩子那樣,不那麼貪著。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一心念佛,以佛法的智慧來處理問題。這樣就很好,對此看得越來越淡,越來越想得開,就說明你的修行有進步。所以,要經常訓練自己的心,如果你能夠讓念佛的心超過念兒女的心,那麼臨終的時候就會比較有把握往生。但是如果念兒女的心超過了念佛的心,就很麻煩了。

憨山大師也說[2]:如果念佛的時候,放不下心中的愛執。這樣愛是心裡的主宰,念佛只是表面形式。結果只能是佛號在一邊念著,愛執在心裡增長。所以,你現在就要觀察自己,比如兒女的情現前的時候,看看口裡念的這句佛能不能敵得過愛?如果斷不了這個愛,那又怎麼可能了斷生死呢?要知道,自己心中的愛已經串習得非常純熟了,而念佛才剛剛開始,很生疏,心又不夠懇切,就很難得力。如果現在貪愛的境現前時,自己的心做不了主,那麼臨終時必定做不了主。所以,勸現在的念佛人,首先一定要知道生死大事要緊,要發起懇切了脫生死的心。要在生死的根源上念念斬斷,那麼每一念就都是了生死的時節!這樣,念念真切,刀刀見血,就一定能出離生死。所以,無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要知道生死心是自己內心的種種愛,這樣就知道了生死是念念在生死的根源——愛上截斷。除此之外,哪有別的妙法?

幽溪大師也說:「欲輕其愛者,莫若一其心。」要想減輕對娑婆世界的愛,沒有比一心念佛更好的了,也就是讓自己念佛的心盡量純熟專一,來使貪愛世間的心逐漸淡薄。古德在詩[3]裡也說:「求生清泰法何饒,善導遺風最可標,提家不遠,萬緣俱絕路非迢。」意思是說,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哪裡需要很多呢?善導大師的方法堪為最好的模範。也就是只要肯一心持名,萬緣放下,那麼極樂故鄉離自己就不再遙遠了。

專心繫念,成熟淨業

現在大多數人,對於極樂世界不是心心念念地嚮往。也很少有人肯下功夫,讓自己念佛的心達到念念相續。結果就是,對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的心一厚一薄,一重一輕,在用心的程度上相差太懸殊。因此,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扭轉到極樂世界方面。換句話說,就是要把自己對於娑婆世界綿綿不絕的愛,換成對極樂世界念念希求的心。

幽溪大師在《淨土法語》裡也講到:「能輕娑婆之愛,未必能一極樂之念。能一淨土之念,必能輕娑婆之愛。」也就是,能夠減輕對於娑婆世界的愛執,未必能夠一心繫念極樂世界。但是,只要能夠使求生極樂淨土的心達到專一,則必定能減輕對娑婆世界的愛執。

要想讓自己一心求生極樂世界,就要在這方面多串習。也就是要多看極樂世界方面的書,多瞭解西方淨土的功德莊嚴,多想西方的依正妙相等等。正所謂「熟處轉生,生處轉熟」。你要讓自己的心,逐漸對於輪迴疏遠,讓愛執娑婆的心不像過去那麼濃厚。並且要讓自己的心,常常緣在極樂世界上面,對這些越來越熟,薰習地越來越深,這樣欣求極樂的心自然會變得越來越重。這樣,西方淨土的習氣就會逐漸成熟,自己的氣氛會跟極樂世界越來越相應。也就是說,要讓自己心上墮入輪迴的力量和往生淨土的力量此消彼長。一旦往生的勢力強過輪迴的力量,你就有把握往生了。

我們都學過十二緣起,在流轉輪迴方面解釋,它的根本就是愛取有。其實這個道理在往生淨土方面也是一樣的。其中「愛」就是指愛西方淨土裡的一切。如果再再加強這種對極樂國土的信心、好樂心,就會發展為心心修淨業,念念求往生,唯一「取」清淨的善法。這樣你的心裡就會出現「有」。也就是已經有了決定往生西方的淨業勢力。這樣在世的時候就可以得到授記,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剛開始串習淨業確實比較難。但只要肯精勤地努力,等到淨土方面的力量逐漸加強到量,就會變得很容易。那時,你的心自然會跟娑婆世界很疏遠,跟極樂世界很親近。所以,大家趁著現在還年輕,有因緣、有精力的時候,就要在這上面用功,在往生正因上加強,把自己規範在修淨業的軌道上面。

閉關勤修,專心用功

以我們現在的狀況,就應當常常閉關,盡量多花時間修持淨業。這樣才能讓自己真正做到一心繫念極樂淨土。

這裡說的「閉關」就是指閉絕輪迴因緣,關上生死之門。當然,不是要你閉三年關、五年關,或者三十年關,畢竟現在的人做到長期閉關比較困難。暫時的要求就是,每天擠出一些時間,不跟一切世間法打交道,保持清淨的身心狀態。也就是要杜絕外緣,把一切世間的事全部放下,同時也要放下自己心裡的執著。在一個安靜的屋子裡,把六根全部收回來。眼不看輪迴的法,耳不聽輪迴的聲,舌不嚐輪迴的味等等。

幽溪大師也說:「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要想讓自己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心念達到專一,最好的方法就是杜絕無關的境緣。要知道,我們大多數人現在還是凡夫,很難做到像維摩詰大士那樣,身處塵勞,一塵不染。也就是說,周圍的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很大。長期處在染污的環境裡,只會增長染污習氣。所以,這時候就應該給自己尋找淨處,遠離染污的境緣,保護、增長淨業因緣。當然,什麼時候你能達到「身處塵勞,心在淨土」,能夠做到在塵不染,就不必拘泥於每天找一個淨處來積累往生資糧。就可以在塵勞裡練心,達到動靜一如。但是那些都是大修行人的事,要知道,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暫時在世間的環境裡還做不了主,所以一定要盡量選擇好的、對修行有利的環境。所以世間的事能減則減,能免則免。這樣自己善加安排、盡量節省時間,減少外緣,多修淨業,來增加往生的把握。

所謂修淨業,就是要讓自己的心念念緣阿彌陀佛,一心繫念西方淨土。或者禮拜西方三聖;或者口中持念佛號、心咒,同時耳中聽著這句佛號,心也專注在上面;或者一心觀想極樂國土的功德莊嚴,觀想自己當下就在極樂淨土,身處在清淨海會大菩薩眾當中,這裡只有清淨的色聲香味觸,處處法音宣流、佛光遍照……像這樣,凡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裡講到的極樂國土的功德莊嚴,都應當一一地去觀想。這樣之後,自然會發起欣求的心。等到串習純熟的時候,必定能夠達到淨念相繼。這時念念積累的都是淨因,沒有一點輪迴的染業,這就是真正的往生資糧。

那麼,怎麼才能真正有質有量地觀想、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呢?這就必須先學好淨土經教。否則你心裡連想的境相都沒有,更不可能出生後後的薰習了。上一堂課我們引用善月大師的教言,講到斷除自障和自蔽,決定能夠往生。其中「自蔽」,就是指懷疑之心,而遣除這種心的方法也唯一是學習淨土經教。

總的來說,首先要深入、細緻地聞思淨土方面的教典。心裡徹底瞭解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然後常常緣這些方面作意、思惟,讓自己不斷地生起希求、嚮往之心。並且從方方面面串習淨土習氣。等到訓練純熟之時,自然能夠達到一心。同時,自然能夠斷除對娑婆世界的貪愛。

到此為止,《往生之路》的講解暫時告一段落。從總體上說,就是要讓大家生起、增上以及圓滿信願行三資糧。這裡我主要以實修引導的方式在講。並且反覆強調出離心的重要性,以及讓大家發現並解決自己心上存在的種種往生的障礙。這些問題都十分關鍵,也是每個人心上存在的具體問題。

在這些問題上,我能做的就是給大家提醒一下,講一點解決的方法。但是能不能真正解決你心上的問題,還要看你自己。如果你能聽得進去,能夠真正反省自己,懂得把法義用到自己心上,那麼從此之後,你心的方向就會發生轉變,就會成為一名真正修集往生資糧的淨業行者。這樣,解脫生死,往生極樂就會很有希望。當然,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懂了,之後不去看、不去再再地對照自己的心反省、思惟,也不會有大的收穫。畢竟自己心裡的問題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解決。如果你的心始終那麼剛強、麻木,不肯去真正地發現錯誤,改正缺點,那麼貪戀世間等的障礙也不會無緣無故消失,求生極樂的信願也不會無因就生起。結果聽再多的法,心還是老樣子,誰也沒辦法幫助你了。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清醒一點,覺悟一點。真正自愛的人,就應當順應緣起的正道去走,要針對自己的實際問題,多下功夫,如理如法地去做。往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往生的因要靠自己去積聚,別人是替代不了的。所以你自身一定要想清楚,至少也要從現在開始,排除障礙,真正踏上回歸極樂故鄉的往生之路。

往生之路》第十課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6XyS96MlPM&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feature=c4-overview



[1]《憨山老人夢遊集·示念佛切要》:「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2]《憨山老人夢遊集·示念佛切要》:「……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者一聲佛,果能敵得者愛麼?果能斷得者愛麼?若斷不得者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知了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3]土承恩集》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2/6 上午 01:16:40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