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性格缺陷是其無法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
我們可以先分析歷史上其他成功的帝王在統一前的行為,基本上沒什麼大的過錯,比如劉邦,雖然史稱其出身無賴,後以殺功臣被罵,但統一天下前卻守身愛士,幾無劣跡,甚至能以約法三章等大得民心,而其對手項羽卻正是因為性情殘暴,失掉了天下士子和百姓的擁護。劉秀和李世民就更不用說了,本身都是講究仁愛禮讓的知識份子,從頭到尾品德儀容都大體無可挑剔,天下士人皆望風而從,民心思服。即使後世名聲頗惡的朱元璋,在統一前也和手下稱兄道弟,表面親密無間,贏得了劉基、徐達等人的歸順,直到統一後才敢大開殺戒。由此可見,得人心者得天下,古今同焉。道德敗壞的人主,別說得天下,即使再有才華,恐怕也只能像項羽和隋煬帝一樣令天下歸而複反,最終成就旁人。
再說曹操,家族勢力並不缺乏,無論是大將夏侯諄還是曹洪這些本家子弟都是有一定實力的武將,曹操本身又漢末初期討伐黃巾軍和董卓的領袖之一,比起後面發家的劉備和孫權,本身就有相當的實力基礎和威望,可以說上天對曹操並不薄,這比起很多白手起家的人顯然具有太多的先天有利條件,但曹操自己做得怎麼樣呢?
霸業還未統一,就有若多殺人甚至誅殺忠良的惡行,如殺邊讓等人,跑了陳宮,陳宮和呂布一度成為曹操北方最大的對手,困擾曹操多年,否則如果北方早定,恐怕江南孫氏兄弟根基未必穩固,更別等著劉備奪巴蜀,若一鼓而下,天下豈有旁人的份兒?還有張繡投降,曹操納其嫂,激張繡叛變,殺死了曹操的兒子曹昂和愛將典韋,自己也幾乎死掉,這在歷朝開國君王的征戰中非常少見,甚至可以用愚蠢來形容。還有陶謙領徐州牧,曹操因其殺父來攻,一路上屠殺百姓,最終導致本來可以德威並用而降服的徐州,卻變成陶謙寧願把城池給另一梟雄劉備,也不願降曹,這一事件的另一後果是,後來新野百姓聽說是曹操來攻,竟然寧願跟著劉備走,也不願意事曹,天下人心竟然可以對曹操恐慌到這種地步,無疑給自己的潛在敵人幫了忙,這些恐怕都只能怪曹操本人的品格實在無法做到差強人意了。最後是殺孔融、許攸和楊修,殺皇室的董承、伏後、皇子、皇后等,包括夢中殺人,這也令曹操已經得到的所謂“天時”因素幾乎削失貽盡,天下甚至因此反稱曹為“漢賊”,這些表面上似乎沒什麼,但對當時人心的影響卻不可估量,諸葛亮、龐統甚至除庶這些當時號稱天下數一數二的智囊,為何寧願選擇毫無勢力範圍和根基的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恐怕也和對各梟雄的道德評價是分不開的。正因為這些,曹操即使才華卓越,終其一生也未一統江山,卻被看似沒什麼才華的劉備和孫權分了江山,最後曹氏自己未竟統一之功而強代漢室稱帝,後面卻靠坐大司馬懿來抵禦諸葛亮的進攻,最終豐其羽翼,被篡了位,恐怕也是理所應得的!
因此,曹操雖然身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身的才能非常令人敬佩,官渡之戰也表現出曹操非凡的謀略和膽識,但他並不完美,也實屬性情中人,太不善於壓抑自我的缺點,直來直去,吸引了一部分人才,又引起相當多人的反感,最終只能靠著起兵時的家族勢力和“挾天子以令諸侯”時贏得漢室的那些將領和大臣,最後一直打到末尾,而再後面肯投降的曹操的人就很少了。相反,觀其對手,劉備卻一直扯著“仁義”的大旗,可以不斷吸引到荊州、川蜀等地的士人,最終可以和曹操分庭抗禮,難道這些不都是曹操自己品格本身導致的敗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