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音聲法門主張
由於法相宗在「會昌法難」以後就沒有專宗寺廟,也就沒有屬於該宗的清規,自然也無法得知該宗的修行規定與課誦內容,所遺留下來的僅有與念(讀)誦相關的教義。在此分成兩個部分來介紹,一是讀誦經典,二是陀羅尼的教法。
(一)音聲行法的相應之道
法相宗將讀誦經典的教法歸屬於「聞所成地」部分來討論。《瑜伽師地論•卷十三•聞所成地》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名聞所成地。」聽聞如來教法,經由領受,讀誦及憶念如來名號,這樣獲得智慧成就即是所謂的「聞所成地」。讀誦的重要性可見一般。《瑜伽論記•卷九》則說明讀誦最主的功能要是在於引導第六識(意識)作分別染污法與清淨法,並導引清淨種子作第八意識的熏習,使能轉識成智。天台宗「四種三昧」法門的儀軌就是以第六識,也就是心意識來修行目標,道理即在於此。
本來善心是不一定要聽聞佛法後才會生起,但只有在聽聞與讀誦佛法後,才能生出般若的妙智慧來。誠然《百法明門論》將「名身、句身與文身」判作是「心不相應行法」,但如《攝大乘論》所說佛語是「殊勝語」,是佛陀本著慈悲願力而說,因此瑜伽論典就有一個修法:聽聞與讀誦經典的行者可以觀想如來在自己的對面親口宣說,本來了解文字名相是得自於意識作用,但以此法讀解經典文義是以佛菩薩功德的力量攝受行者身心,藉以資助行者獲得定力,始能透視法性,以這個方法用功獲得的智慧稱為「聞慧」。如同《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所說:「聲上屈曲。離聲無體。故假從實體即是聲。……若能詮體。即聲、名等。經體雖二。今取能詮聲、名、句等。正教體故。」經雖有文與聲二體,聲文但能成就般若,藉假修真妙理,由此不難得知。
因此法相宗視讀誦經典為重要的法門,如《辨中邊論•卷三》說到十種修行大乘經典的方法,即所謂的:「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這十法將使行者「獲福聚無量」。因此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說到:「受持、轉讀、究竟流布,名『聞所成慧』。」特因讀誦經典可以轉識成智緣故,因此《瑜伽論記•卷四十八》說讀誦經可以入三摩地得解脫,便是如此。
(二)持誦陀羅尼
「陀羅尼」原來是梵語,漢譯為「持」,作用在於「持法不妄」,因此名為「持」。因為佛所說的咒術不妄,稱為「咒術陀羅尼」這就是持咒的意義。小乘並無陀羅尼教,僅有菩薩乘才有,一般都依《大般若經•陀羅尼品》為理據,但法相宗探討陀羅尼法毫不遜色,頗為精要。
法相宗以為陀羅尼有四種,此說以《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為代表,即所謂:
1. 菩薩法陀羅尼:持誦這類的陀羅尼,菩薩可以獲得該陀羅尼的念慧力加持,並藉由此力加持,可將未曾聽聞的法語,未溫習與不曾通利的,甚且是錯綜駁雜的文句,及無量數未見到的經典,見聞後便能持誦不忘,是名菩薩法陀羅尼。
2. 菩薩義陀羅尼:大體和前面敘述一樣,差別的地方是在於法義,在未曾溫習,尚未通利的經典法義,見聞後便能持不忘,這就是所謂的菩薩義陀羅尼。
3. 咒陀羅尼:持誦此陀羅尼能夠獲得自在力,並由此自在力加被,可除卻一切有情的災患。並使諸咒章句悉皆神驗,無所唐捐。這就是所謂的菩薩咒陀羅尼。。
4.
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受持此類陀羅尼能作正確無誤與堅固的因地修行,並能具足妙慧,獨處空閑,寂無言說。而且知量而食,不隨便吃污雜穢食物。常行禪坐而夜不倒單,少眠多寤。於佛所說關於菩薩忍各種咒語章句能行正思惟而獲得真理,並於這些咒章句義能夠審諦思惟,籌量觀察,而起正行,不必從他人聽聞自能通達,了知這些咒語章句都是無有意義,卻是圓成實義,但只是無意義,因此就不費心思去求其他意義,這可說是妙善通達咒章句義。菩薩既然已經通達這些咒語章句的正解,也就不需要從他人處聽聞,自己可以正確通達一切法義。由於此義理善巧通達緣故,便能獲得最勝最廣大的喜樂。因此菩薩可以因此獲得這個陀羅尼所安立的「菩薩勝忍」,也就是菩薩法的正理,決定性的智慧緣故,就能得到淨勝意樂,安心自在。這就是所謂的「菩薩法陀羅尼」的義理。
至於如何修此陀羅尼法?法相宗論典《地持義記》以為修習陀羅尼的目標是在於得所謂的「忍」,即「證智」,也就是正法義理,因此能獲得大定力與大智慧。然《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提出修行的條件,那就是菩薩須具備四種功德,方能獲得這些陀羅尼法益。這四種功德是:一、於諸欲中無所貪著;二、於他勝事不生姤忌,不嫉他榮;三、一切所求等施無悔;四、於正法中深生忻樂。
《地持義記•卷四》則主張修持陀羅尼有四個要點:即「聞、思、修、證」。即聽聞軌理,思惟其中的慧義,以持咒術修行開智慧,以期證到禪定修慧自在。而解釋《瑜伽師地論》的《瑜伽論記•卷二十一》就濃縮成三個要點,即:一是以無義咒詞為思惟境、二於咒句正起思惟、三由思惟成忍勝義利。本來咒語章句有二種:一是有義,二者無義。法相宗強調思惟的方法要以無義咒詞來觀察,目的在於了知一切言語自性皆不可得,藉此法性證得「陀羅尼忍」,也就是證入該陀羅尼的智慧實相。就此《瑜伽論記》強調對咒語章句修法次序是這樣的:
1.
正起思惟:以無義的咒語為對象,觀察通篇咒語章句都是無意義的,放棄對咒語章句意義的執著。
2.
深信咒語是可以達成「圓成實」的境界,然本質仍是無義。通過此咒文之外別無可求。
3.
依此一心持誦,別無他求。
從上面看來,法相宗其實是用「無相」的觀念來持誦咒語。這很重要,如實了知此章句所謂的「無義」,而過此咒文之外別無餘義可求,可以打破自己對此咒語的執著,一心持誦,別無所求。因此窺基大師特別說:「謂此咒無有義,但唯有名,謂此章句義所謂無義,是故過此咒文之外無餘義可求。」咒語沒有意義但有名稱,因此誦此無義之咒用來破除對萬法的執著,而以一心精進故能入真觀,證成菩薩忍。因此《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一》便說:「應知諸菩薩,恆依陀羅尼,聞法及持法,作業皆如是。」由是觀之,法相宗修陀羅尼之法就在於得菩薩忍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