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 攝於2010年
堪布的弟子越來越多,然而不論其地位高下、財富多少、文化教育背景如何,他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在他面前從來沒有所謂的大居士、大弟子。有一次在扎西持林,當地一位活佛帶著一位“大居士”來拜見希阿榮博堪布。這位居士是活佛比較重要的施主,活佛對她非常客氣,甚至對她無意中流露出來的傲慢態度也視而不見,一再遷就。交談中希阿榮博堪布得知活佛擔心居士路上坐長途車太辛苦,準備用自己的車親自送她回成都。為了不讓居士難堪,希阿榮博堪布用藏語對活佛說:“這樣做不太公平吧,對待其他弟子你不是這樣。上師接受弟子的供養,弟子應該為此高興,應該感激上師給了她積累福報的機會;而不是反過來,上師感謝弟子的施捨。”然後,堪布又用漢語開導這位居士說:“佛陀三十二種相好之一是頭頂的肉髻,這是在因地時接送上師積累福報的顯現。如果你接送上師的話,將來成佛時也會有這種相好。可是現在你卻讓自己的上師親自開車接送,這樣做完全顛倒了,除非上師本來有事外出,開許你順便搭車,否則很不如法。”
有人說修學密宗需要上根利器,而在希阿榮博堪布眼裡,弟子們沒有賢愚之分。他說:“學習佛法的人不要執著所謂的根器,只要對上師三寶具足信心,就一定會得到上師三寶的加持。”有一位弟子問堪布:“師父,您看我的耳朵這麼小,是不是福報很差,不太適合學大法?”堪布笑著說:“不會的,弟子!豬的耳朵倒是很大,難道更適合學法嗎?”
如果說希阿榮博堪佈在弟子當中,偶爾會表現出些許偏愛的話,那麼他偏愛的就是性格穩重、心地純良的弟子。對於他們,希阿榮博堪布不會當眾大加褒獎,而是不著痕跡地給予特別的加持。賢善人格是修行的基礎。曾有人問堪布:“如果有兩個弟子,一個博聞強記,飽讀經書,但性格輕浮,人品低下;另一個正直穩重、心地純良,卻對佛法一竅不通,這樣兩個弟子,哪一個會是更好的修行人?” 希阿榮博堪布不假思索地回答:“人格好的那個。暫時不懂佛法不要緊,只要有好的人格,一旦學佛,進步就會很快。”
龍樹菩薩曾說:一般人性情多變,見異思遷。現在想的事,一會兒就變了,如同在水面上寫字、畫畫,馬上就會消失,一點不可靠。有一類人性格比較穩重,如在土上畫的花紋,雖然比水上的花紋穩定得多,仍經不住風雨考驗。最好是性格穩重如岩石上刻的圖畫,經過百年千年風吹雨淋,仍是筆劃清晰,毫不含糊。自己屬於哪一類人,仔細觀察就知道,不必去問空行母、瑜伽士。學佛是一輩子的事,無法一蹴而就,內心不穩定,朝秦暮楚,最後只能一無所成,枉自煩惱。
從前阿底峽尊者手疼時,把手放到弟子仲敦巴的懷裡說:“請您給我加持一下這隻手,因為您有一顆善良的心。”善良的人時刻關心著他人的感受,不論做什麼,首先想到的都是不要傷害別人的感情。希阿榮博堪布自己每天都發願,也要求弟子們發願:在任何時候都不擾亂、傷害眾生的心。哪怕自己再怎樣受苦、受委屈、受傷害,都永不放棄內心的善良。
俗話說三寶門中好修福。為了讓弟子高興, 更為了給弟子積累福報,不管什麼樣的供養, 只要不是太貴重,希阿榮博堪布都會珍重歡喜地接受。大部分物品,他都稍微使用一下,隨即便布施給他人。至於收到的錢財,他從不貪戀積累,幾乎全部用在了三寶事業上。他常說:“我個人除了吃的、穿的以外,不需要什麼錢。”
熟悉希阿榮博堪布的弟子都知道,他對吃穿根本沒有什麼要求,也從不在意。弟子供養衣服,綢緞也好,麻布也好,他拿來便笑呵呵地穿到身上,左右顧盼,高興得像個孩子。第二天他也許一時找不到新衣,就隨手又拿出一件二十年前打滿補丁的袍子穿上,依然是笑呵呵的。對生活中某些細節心不在焉的老脾氣還是沒變。現在倒不會找不到鞋穿,只是兩隻腳上穿的襪子經常不配對。
生活富足也好,貧困也好,希阿榮博堪布對物質受用的態度都是同樣的不執著。1986年隨法王如意寶去五台山朝聖前,希阿榮博堪布與同學秋嘎喇嘛一起到他的家鄉阿木村為民眾講法。阿木村坐落在山坳裡,完全與外界隔絕,沒有公路,進出只能步行或騎馬穿越崇山峻嶺。為了表示感謝,村民們向兩位喇嘛供養了兩袋酥油和奶渣,馱在馬背上,請他們帶回。途中經過一座陡峭的山峰,馬抬前蹄時,背上的食物滑落進旁邊的山谷裡。兩大袋酥油和奶渣,價值不菲,帶回學院能吃很長時間。儘管谷底深不可見,秋嘎喇嘛還是打算下去把食物找回來。希阿榮博堪布卻說繼續趕路吧,有了這兩袋食物,我們也不會變得富有;沒有呢,只不過跟來時一樣,路上反而輕鬆。秋嘎喇嘛不依,堅持下到谷底去尋找。堪布則優哉游哉地在山頂靜坐等候。幾個小時後,食物找回,兩人才重新上路。
希阿榮博堪布弘法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每到一處必受到盛情款待,但對他來說,最美味的食物仍然是來自高原的糌粑。一碗糌粑粉兌上奶茶或水,捏一捏,就是一頓美餐。生活本來如此簡單!希阿榮博堪布曾對侍者說過:“我死了以後,你們看看如果我還有什麼財物,就都拿去放生。”
希阿榮博堪布的寬容、直率、無私,讓人們願意親近他。無數人通過他接觸到佛法的光明,走上通向覺悟的精神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