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的8月12日,朱棣在榆木川臥床不起,生命垂危,只剩最後一口氣了,卻突然滿眼悔恨,拼盡全力說了一句:「夏原吉愛(護)我!」然後帶著遺憾離開了。
倘若不翻看史書查閱,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夏原吉是誰?他到底是何身份?也不明白朱棣臨終前為何會對他念念不忘?
明朝歷史上,夏原吉並不是叱吒政壇的風雲人物,不過官也不小,當上了戶部尚書。他也沒有什麼可以大書特書的傳奇經歷,履歷非常簡單,從洪武年一直到宣德年,歷經五朝,均在戶部任職。
縱觀整個明王朝276年,夏元吉都算是一個奇蹟,這二百多年間共換了127個戶部尚書,平均每個就是幹了兩年多,有的只幹了幾個月,而夏原吉卻幹了27年之久,堪稱屹立不倒的政治楷模。
最重要的是,夏原吉任職期間是在洪武和永樂年間,這才是奇蹟的根源。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窮人出身,年少時吃盡了人世間的苦頭,平生最痛恨貪官污吏。因此,他當上皇帝以後,對於貪腐行為零容忍,弄出了許多規定來防止朝廷官員貪贓枉法。其中有一條是但凡貪污六十兩以上的銀子,不用坐牢了,一律直接梟首(即砍頭)。
卻不料,這貪官污吏是越殺越多,弄得朝廷都來不及補充,許多地方政務根本無官員處理,最後只好讓那些罪責較輕的官員帶著鐐銬去辦案,搞出了「犯人審犯人」的千古奇觀。
所以說,如果哪個官員能在朱元璋手下幹過三年,都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夏原吉一直掌管著戶部(相當於現在財政部),每天直接跟錢糧打交道,難度可想而知。
那麼,夏原吉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夏原吉是湖南湘陰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幸虧他的老丈人招他入贅做女婿,才得以安身立命,考取功名。
23歲那年,夏原吉經由地方官舉薦前往京師國子監學習。
有一天,朱元璋偶得空閒,突發奇想來到國子監,想看看在國子監念書的學子們。
走進國子監,他卻發現裡邊空空蕩蕩的,連學生的影子都沒見著,剛想發怒,又瞥見一個人正襟危坐在角落裡抄寫文章,此人正是夏原吉。
人們常說:「盡人事,聽天命」。所謂天命大致是指運氣,而人事則要依靠自律。
世間事就是這麼巧,朱元璋可能一年都不會去國子監,而學生們出去玩也情有可原,偏偏這一次偶遇,就只有夏原吉這個自律的人在學習,真是說不明也道不清。
不久之後,朱元璋便欽點夏原吉在宮中擔任文讀官,後來轉入戶部任職。
夏元吉的過人學識,很快就得到了時任戶部尚書郁新的欣賞,在他的栽培之下,六年之後,夏元吉升任戶部左侍郎。
不過,即使人有機遇,以及領導的提攜,還只是一個人成功的第一步,位居高位而長期不倒,跟一個人的心胸和性格也密不可分。
夏原吉一生當中,最嚴峻的一次考驗是發生在朱棣登基之初。
朱棣登基之前,此時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其實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舊臣。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原本就是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上搶來的皇位,對於他的舊部自然不想重用,何況夏原吉還掌管整個朝廷的經濟命脈。
至於朱棣最後為何還會重用夏原吉,背後的原因史料並沒有記載,只能從後來發生的事情去推測。
朱棣交給夏原吉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往浙西治水。當時吳淞江發大水,弄得老百姓顆粒無收,苦不堪言,這是一件關乎百姓生計的大事。
當然,這也可以說是朱棣對於夏原吉的一次考驗。
畢竟夏原吉是前朝舊臣,如果他的才能值得信任,品行廉潔,辦事勤勉的話,就姑且留下來,倘若他的工作能力不行,也就直接掃地出門了。
夏原吉當時並沒有想得太多,皇命難違,趕赴浙西,仍舊以一貫的勤勉,兢兢業業的作風做事情。
有一天,夏元吉正在浙江治水的工作中,突然有人給他送來了一堆水利書籍,說是朱棣派專人給他送來的。
當時,夏元吉很納悶:我不缺水利書籍,皇上為什麼要給我送書來呢?經過幾天苦思冥想之後,夏元吉最終明白了朱棣賜書的真正用意。
那就是,朱棣心裡其實一直帶著一個篡位的包袱。所以他在很多形式上要做得更加極端,更加果決一些。他要竭力表現出來自己是一個能幹的帝王,他一定想要後世留名……
最終,夏原吉效仿大禹治水引三江入海的辦法,一舉根治了江南水患。
通過這件事情,夏原吉也對朱棣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看法。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謀」。夏原吉雖為臣子,可以給帝王服務,但是這個朝代要是不符合他的預期,他大可以辭官而去。現在如此操勞政事,廉潔奉公,也是想為國家和百姓做點實事,既然現在朱棣也有同樣的想法,就最好不過了……
同時,夏原吉也明白,朱棣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有為之君,登基不久就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朝貢、賦稅、勞役等制度,並且這些制度都非常簡便易行,為明代初期著名的永樂盛世拉開了序幕。
而通過浙西治水,讓朱棣和夏原吉這對君臣有了默契,對彼此的政治理想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事實上,朱棣的大名之所以能夠彪炳青史,也正是因為夏原吉這個幕後功臣。
因為朱棣的皇位在世人眼裡,怎麼都有些不那麼「名正言順」,所以他要拼命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皇帝,比別人幹得更好,這樣一來,那就必須做成幾件大事,足以影響後世的大事。
那麼,就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大事需要花大錢,這時夏原吉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比如編修《永樂大典》,全書共計22937卷,11095冊,大概三億七千萬字,可以說把天下各種各樣的書都要歸集起來,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為了修訂永樂大典,朱棣投入了多大的成本呢?光是購買圖書就近8000種,動用人員2000多人,前後總共花了六年時間。至於總共要花費多少銀兩,恐怕沒法算清楚。
還有就是著名的鄭和六下西洋。據史料記載,鄭和下一次西洋就要耗費白銀六百萬兩,這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支出的兩倍,而且還不包括造船和修船的費用。
當時鄭和的寶船,那可是世界上最早的「萬噸巨輪」,它比哥倫布航海的旗艦足足大了100倍,如果現在要仿造一艘這樣的寶船,造價得上億人民幣。
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遷都。當年朱棣遷都,無數大臣都表示反對,因為當時南京的明王宮,無論是規模還是精美程度,跟北京故宮相比,都毫不遜色。
按照一種流傳廣泛的說法,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加強明朝帝國對於北方的防衛,為了更有效地遏制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即所謂「天子守國門」的版本。
眾人皆知,長城在冷兵器時代,可是中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防衛工程。但是在明朝,除了在位時間極短的幾任皇帝之外,只有朱棣沒有修長城,為什麼呢?
因為朱棣認為北方沒有所謂的防線和國境,那都是咱中華家的領土。他希望的是親自肅清北元的殘餘勢力,統一大漠南北。
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理解朱棣的偉大的報負,然而夏元吉卻從心底裡邊認同了朱棣的想法。
夏原吉作為戶部尚書,工作壓力根本無法想像,但是他一直咬著牙想方設法保障紫禁城建設的開支用度。而修建紫禁城先後歷時14年,所費錢糧難以估量。
為了儘可能的節省開支,夏原吉也是殫精竭慮,用盡了洪荒之力。
當年鄭和從大西洋回來,夏原吉就曾經把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胡椒、蘇木等之類的物品折合成月俸祿,然後發給了官員。
夏元吉這麼做,第一是國庫確實沒錢了,錢都被鄭和用去下西洋了。
第二是鄭和從國外帶回來的很多貨物,有些稀罕物品,國人從來都沒有見過,官員們可以拿去市場換錢,而國庫也因此節省了不少開支。
所以說,夏原吉以實物發工資,只是將貨物轉賣到民間的一種方法,也是在為國家理財。
當然,夏原吉對於朱棣的執政理念有認同的地方,也會有不認同的,並不是一味地唯命是從,也有自己堅持的原則。
當年浙西水患平定之後,有人提出趁河水泛濫,淤肥成田,可以讓百姓立即開荒耕作。朱棣聽了自然高興萬分,讓戶部立即執行,可是這個命令卻被夏元吉給馬上勸阻了。
夏原吉認為因為水患問題,當地百姓已經疲憊至極,不宜加派勞作,而且當時已經過了耕種時間,強行開荒於國於民都不利,反而會讓老百姓產生怨恨情緒,導致社會不安定的情況發生。
朱棣把他的話聽進去了,這件事情後來才不了了之,從這個角度去思考的話,就能看出夏元吉的為官原則。
朱棣在位20年,還幹了一件大事,曾五度進擊漠北,所用軍費那也是不計其數,還是夏元吉要兜底。
夏元吉是朱棣堅定的支持者,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和理想。不過,朱棣要第五次出兵之時,夏元吉實在是忍無可忍了,一直堅決表示反對。
一來是因為連年征戰的確給百姓增加了不少沉重的負擔,二來則是朱棣已經60多歲了,身體大不如前,如果要有個三長兩短,對於國家的未來走向將會產生重大影響。
這一回,朱棣聽不進去了,就在駕崩之前一年,發動了他一生當中的第五次北征,也是最後一次北征。
夏原吉或許是實在兜不住了,以前連辦了那麼多件大事,大明朝國庫早已空虛,於是便苦苦諫阻。
朱棣的耳朵都聽出繭子了,最後龍顏大怒,一氣之下,就把夏元吉下了詔獄,還派錦衣衛去抄了他的家。
錦衣衛到了夏元吉家裡,個個都不由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堂堂戶部尚書的家裡,只有布衣瓦罐,壓根就找不出一件像樣的東西來,更別提值錢的物件了,甚至家裡邊連個傭人都沒有……
要知道,此時夏原吉執掌戶部近二十多年了,每天從他的手裡出去的錢糧那都不是小數目。
一個人一時不貪很容易,可是要一生都清廉卻難如登天,夏原吉卻守住了自己的底線,肥了朝廷,瘦了自己,跟錢糧打了一輩子交道,卻從不占半點便宜。
或許,也可以說,這就是夏原吉能夠在明朝政壇長期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比較可惜的是,朱棣直到臨終之前才終於明白夏原吉的良苦用心。因此,他才會在彌留之際,說出那句「夏原吉愛護我」的遺言。
不過也好,朱棣的長子朱高熾肯定是聽進去了,就在朱棣駕崩三天之後,立刻著急忙慌地去了一趟監獄。
朱高熾雖然是太子,也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可是也有朱高煦這個實力強勁的對手,同樣也在惦記著皇位。自古皇權之爭,一子落錯,就是滿盤皆輸,即有可能淪為臣子,或者人頭落地,誰都不敢絲毫大意。
所有的親信都以為,朱高熾這一次跑去監獄,一定是去釋放自己的老師楊璞,令人意外的是,卻是去釋放夏原吉!
聽到朱棣病亡的噩耗,夏原吉大聲哭倒在地,心情久久無法平靜,覺得天都要塌了……
朱高熾安撫許久,誠心與他商議喪禮事宜,再三詢問赦免詔書該寫什麼,隨後將他釋放出獄。
不久,夏原吉官復原職,還被朱高熾賜以少保兼太子少傅的頭銜,再次得到重用。
夏原吉認為,目前朝廷應該賑濟饑民,減省賦役,停罷下西洋的取寶船……朱高熾全部一一聽從了。
正是因為夏原吉提出並開展的一系列惠民利國的良策,才有了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繁華實現。
《明史》記載,夏原吉在任五朝戶部尚書期間,「吏治修明」,「民風和樂」,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也就難怪朱棣一直對夏原吉另眼相看,青睞有加,總是對其如此信任和賞識,甚至臨終前也都念念不忘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12/9 下午 08:09:20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