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與腦-開悟如何改變大腦的運作
Zen and the Brain
本森(Herbert Benson)強調,在安靜環境打坐的人,會培養鬆弛反應。他的受試者,練習一種「簡單、非教派技術」的打坐。他們安靜舒適地坐,放鬆所有肌肉,在呼氣時靜靜地說「一」,維持平靜態度,並用自己的步調調整鬆弛。這種打坐方法,與禪修中的「只管打坐」頗為相似。經過幾週、幾個月後,打坐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皆降低,心律不整頻率也減低。當他們處在引發壓力的情況時,血中正腎上腺素的濃度上升,但是他們的心跳和血壓沒有上升。賀爾梅茲(Holmes)回顧23篇打坐報導後下結論:打坐不一定會一致地減低心跳、皮膚電阻、呼吸、血壓和生化變化;簡單休息反而有以上的效果。所以,打坐引起的生理變化,還要進一步的追蹤研究。
勤練打坐的人確實會感覺到,他們的感官變得更敏銳。速讀器(tachistoscope)的測試顯示,打坐者偵察單一閃光更快,對連續出現的閃光的區別也更準確。資深的打坐者,對心靈或知覺的反應過程也更敏感;有些人甚至可以看到單一閃光的開頭、持續和消失。包爾斯(Boals)認為,把打坐當做只是一種放鬆的技術,這是有限的觀點。他下結論,打坐是學習如何運用專注力的複雜過程。有幾世紀歷史的禪傳統,支持此種比較廣大的觀點。
打坐用生理方法評估,有其困難之處。早期的研究顯示,有10~20年打坐經驗的禪師和和尚,在坐禪中,他們的基本代謝率會大幅降低。最近的研究對此項結果另有解釋。超覺靜坐的研究顯示,受試者起初有緊張反應;過後,他們的代謝率才會下降。作者們認為,此種下降是因為受試者習慣實驗室的環境,導致心情和肌肉放鬆的結果;所以,觀察到的下降效果不一定完全由打坐引起。這種解釋可能只是片面。例如,有些有經驗的打坐者將自己歸類為「緊張」型的人,但是他們在打坐時,耗氧量下降13.5%。
目前對打坐的研究,亦有其他的限制。最關鍵性的是,生理和生化的測量,無法定義打坐時當下覺醒的主觀性質,更不用說其後的情況。許多報告只是簡短的初步研究(pilot studies),且只有單一取樣。大多數的研究,不重複實驗,也不用充分的人數。這表示,這些實驗缺乏縱向的觀察。
「打坐」不分派別。我們已經強調,打坐有幾種不同的方式。這是另一種理由,為什麼打坐研究不能做簡單的推論。超覺靜坐和瑜伽傳統採取閉眼的技術,禪傳統強調半開半閉的方式。禪本身也有幾種打坐練習和生活方式。不足為奇,貝卡拉(Pekala)最近評閱28篇打坐報導時,發現沒有一篇有令人滿意的實驗方法。
打坐與睡眠週期
打坐者會小睡(nap),正像正常人一樣。61%的正常人一週小睡一次以上,每次小睡1小時以上;小睡時間通常在下午2點到4點,和體溫上升的時候。小睡可以恢復體力。例如:大學男生若習慣小睡半小時到2小時,他們的效率和警覺性會增加,腦波頻率、心跳和體溫也增加;他們的反應時間縮短,皮膚反應電阻增加。
小睡對打坐研究應有所幫助,但往往被忽略。另外,打坐者打坐時會睡著。超覺靜坐的研究顯示,靜坐時睡著,19%的人在第一階段睡眠,23%在第二階段,17%在第三或第四階段。雖然有人認為,打坐是長時間的嗜睡,是一種部分睡眠,這種觀點忽略三項事實:其一,打坐會導致長期的、正向的態度改變;其二,打坐增加專心和觀照頻率;其三,人人晚上睡覺,某些人白天會小睡;但是他們不會產生新態度,也不會產生專注和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