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10 月27 日』
主持人致辭:
請全體起立,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尊敬的索達吉堪布!下面,請允許我對堪布做個簡單介紹。
索達吉堪布是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大法師,對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乃至傳統文化,堪布都有深入研究。
除了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佛學大師,堪布還是深受當代大學生喜愛的心靈導師。近幾年,堪布應邀在國內外多所高校演講,與知識分子們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他的開示充滿智慧和幽默,像一股潺潺的清泉,淨化了人們的心靈,開啟了人們智慧的寶庫。
能邀請到這樣一位大師,對我們來說是個殊勝的機緣。機會來之不易,希望各位放下煩惱,放鬆身心,專心聆聽。好,下面有請堪布給我們帶來“慧悟人生荷擔科學未來”!
感謝主持人的熱情推介!也感謝山東理工大學提供今天這個交流的機會!
淄博是齊文化發源地,歷史上曾湧現過無數智者和高僧,來到淄博,我感受到了深厚的歷史底蘊。我想,置身於這種環境,各位對傳統文化應該有著濃厚的興趣。
接下來,我將和各位分享對人生和科學的一些想法。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共同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下午。
一、慧悟人生
今天,人類正享受著物質發展和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我們的生活有了極大改善,不再像過去那樣吃不飽、穿不暖。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已經擁有了幸福的人生?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生活已有保障,可是許多人依然不滿足,還在追求更奢華的生活——吃得更好、穿得更靚、住得更高檔……換言之,人們的六根還在追求更大的刺激——眼追逐更好的美色、耳追逐更好的妙音、鼻追逐更好的香氣、舌追逐更好的美味、身追逐更好的樂觸、意追逐更多的信息。這一切,使得人們的生活異常忙碌。
我們看“忙”這個字,左邊是“忄”,右邊是“亡”,合起來意思就是“心亡則忙”。這就是現代人的真實寫照。
在忙忙碌碌中,許多人已經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此,我們不妨放慢奔波的腳步,讓浮躁的心靜下來,對人生作一番思考。
曾有人問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我回答說:“追求幸福。”我覺得這是個普適性的答案,的確,不管對什麼人而言,幸福都應該是根本的需求。
可悲的是,雖然人人想擁有幸福,真正幸福的人卻寥若晨星。更糟糕的是,隨著物質條件越來越優越,人們的幸福感反而越來越低,內心的空虛、憂傷和焦慮則越來越多。
這個時候,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大家也要從佛學和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否則,在這個迷亂不堪的時代,不要說擁有幸福,恐怕連面對現實的勇氣都不會有。
前幾天我在上海交大講學,有一位老師講述了他學佛的因緣:“幾年前的一天,當我步出一棟大樓時,見到一位美女從寶馬車出來,匆匆走進大樓。幾分鐘後我回到大樓,剛到樓下就听到一陣驚呼:'跳樓啦!'緊接著,'砰'的一聲,一個人落到堅硬的水泥地上。我定睛一看:不就是那位女士嗎!我的腦海一陣轟鳴:怎麼會這樣?剛才還好好的,現在已成為血肉一灘!目擊這場悲劇後,我不得不開始思考: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不久我遇到了佛法,佛法給了我問題的圓滿答案。從那以後我的生活悄然改變,工作之餘,我開始抽出時間學習佛法。”
各位或許沒有這麼血淋淋的經歷,不過,死亡照樣在我們身邊不斷發生著,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有意無意忽略了這個事實。因此,大家也應反躬自思: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二、荷擔科學未來
(一)、重新審視科學
21 世紀是科學昌明的時代,為了讓科學更好地服務於人類,我們首先應該對科學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1. 科學的負面效應
不可否認的是,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科學也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
拿互聯網來說,一方面它非常便利,許多事情上網就能完成;另一方面,它也戕害了不少年輕人。由於思想不成熟,缺乏抵制誘惑的能力,許多未成年人成天泡在網上,沉迷於網絡遊戲和色情網站,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鑑於此,不少有識之士甚至將網絡比喻為“電子海洛因”。
通過上網,雖然可以學到一些知識,可是對網絡的過度依賴,也使得人們無法像老一輩人那樣,從生活中直接感悟真理。
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作家莫言這樣說:“我小學五年級就被學校趕了出來。我牽著兩頭牛,一個人在田野裡放牧。家太遠,有時候中午也不回家吃飯,我就帶一點乾糧充飢。只有牛跟我在一起,我經常可以從牛的眼睛裡看見自己的倒影……直到現在,我寫作動用的依然是20歲以前積累的生活資源。”
我很贊同莫言的說法。不一定非要在大城市,不一定接受科班式的教育,不一定天天上網,才能培養出人才。有時候,到廣闊的大自然中體驗一番,或許更容易發現真理,這種直接源自生活的感悟是科學訓練無法替代的。
在這裡,我順便引入一則故事。哈佛大學有一任校長,他向學校請了三個月假,之後告訴家人:“不要問我去了哪裡,我會定期給你們報平安。”隨後,他獨自去往美國南方。
他在農場、餐廳打過短工。打工過程中,有時他背著老闆偷懶,有時他和工友說說笑笑,這一切都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悅。最有趣的是,他做過一份刷盤子的工作,乾了四個小時後,老闆對他說:“可憐的老頭,你動作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三個月後,他重返哈佛。面對熟悉的環境,他開始以一種謙下平然的心態做事。此時,工作對他來說已經成了全新的享受。
客觀地說,知識分子往往有根深蒂固的傲慢習氣,遇到不如自己的人,會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各位可能也是如此。這種心態非常要不得。古人云:“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人一旦有了傲慢,就既看不到別人的功德,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再也不可能有進步的餘地了。因此我建議:如果有機會,你們也像那位校長一樣前往他方,過一段平凡甚至卑下的生活。這種經歷或許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言歸正傳,既然科學存在種種不足,我們就要想辦法補科學之不足。在前陣子的“世界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上,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從大乘佛教的視角剖析了科學的不足,並指出只有以佛法引導科學,才會給人類帶來真正的進步。我很贊同這種觀點。
由此我也想到,老師應該發展出開闊的眼界,既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又重視學生的心靈塑造,方能培養出有用之才,忽略了任何一者,都不能算成功的教育。
總之,我們應當謹記:作為運用科學者,首先必須是個好人,要怀揣一顆善良之心,具備這個前提,自己掌握的科學方能造益自他。
2. 科學不應被迷信
科學的職責在於探索真理,但科學並不等於真理,面對科學家的觀點,我們不能輕易交出自己的思考權,否則很可能被誤導。
試舉一例。現代人深受“進化論”的影響,這就是科學對人類的一大誤導。1831年,達爾文進行了一次環球考察,根據沿途的觀察,他推測:地球上的生物遵循著一條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規律,最早地球上只有海洋動物,這些動物逐漸進化為爬行動物,之後進化為哺乳動物,最終進化出人類。1859年,他出版了《物種起源》,正式提出了“進化論”。
“進化論”問世後,恩格斯對其大為推崇,將其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受恩格斯影響,“進化論”一路東傳,從西方到蘇聯,從蘇聯又到中國。短短一百多年,“進化論”已牢牢統治了中國人的大腦。
事實上,“進化論”只是達爾文的猜測,從一開始,它就缺乏充分的化石依據。時至今日,以科學的最新成果衡量,進化論更是立不住腳了。
根據“進化論”,人類的祖先是猿猴,猿猴進化為原始人,原始人再進化為現代人,因此現代人比古代的人聰明。但實際上,這種觀點很難成立。從心靈到外境,在許多方面,古人都有不輸於現代人的出色表現。
以心靈的智慧來說。孔子生活於公元前500年,直到如今,他的學說仍然深刻影響著中國人。釋迦牟尼佛活動於2500多年前,佛陀一生的說教被集結為《大藏經》,直至如今,也沒有任何智者能指出《大藏經》存在錯誤。
建築方面,古人也有遠超現代人之作。埃及金字塔建於4000年前,在沒有現代工程設計學和大型建築工具的古代,埃及人就能建造如此宏大的建築,這不得不令我們驚訝。
西藏的布達拉宮也是個奇蹟。這座石木結構宮殿始建於公元7世紀,歷經1400多年的風風雨雨,它仍然傲然屹立於青藏高原。
另外,佛經中記載,早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就有個名叫耆婆的醫師做過開顱手術,他打開一個少女的頭顱,取出顱內的寄生蟲,最終令病人恢復健康。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所以有些人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自己肯定比老祖宗有智慧。事實上,古人絕非如某些人認為的那麼落後。我看過《人類曾經被毀滅》一書,書中記載了大量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古代奇蹟。大家也可以看看這類書籍,試著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
由於“文革”的遺毒,中國人染上了蔑視古人的大病,直到今天,許多人還沒有痊癒。各位應當反思,要避免這種心態。今後,大家要虛心向古人學習,肩負起振興傳統文化的重任,切莫讓傳承數千年的文明在我們手中斷掉。
(二)、科學工作者應注重內在的成長
我相信,在座各位對專業都應該很重視,知識時代的今天,這當然是理所應當的。不過我要提醒的是,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心靈的成長,倘若缺乏健全的心智,縱然你學富五車、滿腹經論,在現實中也難有用武之地。
如果各位有志於提升內在的境界,以下建議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1. 有一個正確的信仰
信仰是內在成長的重要基礎,所以各位應該試著去了解宗教,發展出對宗教的興趣。
當然,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你們有沒有信仰或者信仰哪種宗教,完全取決於你們自己的選擇。
佛教的特點是隨順眾生,佛陀在世時,信仰佛者固然多,但不信佛者更多,佛陀並沒有試圖把所有人都變成佛教徒。在傳授佛法時,佛陀也隨順眾生。相應眾生的根機,佛陀開演了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密乘等無量法門。
順帶說一句,我甚至相信,對於暫時不具佛緣者,只要對他們有利益,佛陀也會鼓勵他們信仰其他宗教。
所以,信不信佛教,完全是你們自己的事,對我來說無利無害。不過,站在對各位負責的角度,我要提醒你們:在人心極度迷亂的今天,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信仰,想獲得幸福是相當困難的!
法國文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信仰,是人們所必需的,什麼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
有一位智者也說過:“如果一個人甚麼都不信,很可能變成什麼都不怕。無所顧忌的人生往往會偏離正軌。”
聽說你們學校有傳統文化課程,我非常贊同這種做法。事實上,許多世界名校都有宗教課程。美國的哈佛大學有一所400年曆史的神學院,這所學院最初只從事基督教的教學和研究,後來擴大到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該院面向全世界招生,只要達到錄取標準,任何人都可以就讀。
在國外,許多年輕人都有宗教信仰,無信仰者僅佔少數。我在香港時,一個就讀於哈佛的香港女生曾說:“在班上,無信仰者只有我,其他人都有信仰。雖然老師和同學不排斥我,可是從表情和語氣上,我能感覺到他們對我的不解。”
而在國內,情況則大不相同。如果某學生信佛,其他人都會在背後指指點點,好像信佛跟信鬼一樣。
其實信佛沒那麼可怕。以我本人而言,潛心研究佛法至今已30年,在此過程中,自己越來越覺得佛法是宇宙萬法的究竟真理。
我這麼說,絕非自讚毀他。佛教有個原則:即便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能以虛偽之辭讚歎,即便對怨敵,也不能無中生有加以詆毀。我很清楚這個原則,如果佛法不能以正理說服我,我絕不會違心地替佛法打廣告。
現在人們口口聲聲談發展,但很不幸,上至領導層,下至基層工作者,人們關注的往往是物質的發展,精神的提升卻有意無意被忽略了。其實,與物質發展相比,精神的提升更為重要。如果人的精神得以提升,縱然物質條件一般,內心也會充滿幸福,如果精神沒有提升,經濟再發展,也不可能幸福。
今天的中國,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自殺率節節攀升。調查結果顯示,許多人自殺,並非因為物質匱乏,而是思想出了問題。他們錯誤地將幸福建立在物質、感情或者其他事物上,忽略了對內心的調伏,遇到挫折往往無法面對現實,結果做出輕生之舉。
大家應當審慎思考,盡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否則,將來走上社會後,面對複雜甚至殘酷的現實,很難說會不會重蹈某些人的覆轍。
在引導學生樹立人生觀方面,老師負有重要責任。今天早些時候,我和貴校的老師進行了交流,結果令我倍感欣慰,我發現他們很關心學生,很想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今天,這樣的老師還是很難得的。
不過,你們也不能完全依賴老師,大學生活比較自由,不像中小學的時候,老師天天拿著教鞭盯著你。如果沒有自覺性,四年一混就過了,不僅專業知識欠缺,人格更欠缺,到社會上根本無法立足。所以大家不能懈怠度日,學好專業之餘,也要汲取一些佛法的營養。
我要提醒一點:作為知識分子,在接觸佛教過程中,應該著重從智慧趣入。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智信,如果學佛之人缺乏紮實的理論基礎,弄不好信心會淪為迷信。
其實佛教的殊勝性,就在於她是究竟的真理。這不僅為佛教徒認可,甚至為外教徒所認可。在香港講學期間,有一個信基督的教授曾對我坦言:“我對各宗教都有涉獵。我個人覺得,在所有的宗教中,當屬佛教的理論最為嚴密,我最佩服的就是佛教。 ”
說一千道一萬,人必須有正確的信仰,只有這樣,內心才會有歸屬感,遇到不幸才會有思考的餘地。否則,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不僅難以從痛苦中自拔,甚至會做出極不理智的行為。
2. 培養慈悲心
佛教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不管在任何團體,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都需要慈悲心。缺乏慈悲心的人無視其他生命的感受,甚至對自己的父母、家人都漠不關心,這樣的人相當可怕。
科學工作者尤其需要慈悲心,否則,科學不僅不會給人類帶來利益,甚至會成為毀壞人類的利刃。
回顧過去,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造成如此悲劇,我認為原因有二:1.科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冷兵器時代,戰爭不可能奪去如此多生命;2.運用科技的人沒有慈悲心。
在座各位反躬自思,看自己有沒有慈悲心。或許有人認為自己慈悲心不錯,其實不然。人的相續非常隱蔽,只有真正遇到境界時,才會暴露你的真實面目。
慈悲心是衡量人的首要標準。如果一個人沒有慈悲心,其他方面再優秀,也不值得稱道。為了維護一己私利,他們不憚於損害他人。相反,如果有慈悲心,即便不太能幹,也是值得信賴的好人。
在大乘佛教中,上師的法相有許多條件,所有條件均可包含於是否具足慈悲心。這個道理很簡單:一個老師如果有慈悲心,他肯定會為學生負責,他會很努力地工作;如果老師沒有慈悲心,那他只會考慮自己,即使水平再高,對學生也起不到作用。
現在的人找對像只看相貌、財產、地位、文憑,很少有考察人品的。這種擇偶標準顯然是錯誤的。有些人雖然外在條件優秀,內心卻慘不忍睹,連基本的善心都沒有,到了關鍵時刻,連最親密的人也會拋棄。如果和這種人成了家,不後悔是不可能的。
從我們自身來講,如果想獲得快樂,也要有慈悲心。斯坦福大學一位博士在《慈悲與科學》一書中說:“雖然美國掌握了全球25 ﹪的資源,許多美國人依然孤獨、焦慮、抑鬱……因此美國人的痛苦不在於物質匱乏,而在於缺乏慈悲和愛。”
此外,熟悉大乘佛教的人知道,大乘的心要是菩提心,而菩提心有三種因——無二慧、大悲心和大慈心,因此,如果我們有了慈悲心,就具足了大乘的根本。
既然慈悲心如此重要,我們就應想方設法推廣慈悲的理念,最好是從娃娃開始抓起。孩子的心隨大人而轉,有些孩子之所以沒有信仰,就是因為父母師長沒有信仰。所以,如果家庭和學校給予足夠的重視,孩子們肯定能生起慈悲心。
在這方面,藏區的學校做得比較不錯。我去過不少藏區學校,在我的感覺中,藏族學生慈悲心普遍較重,看見病人、乞丐,他們會為之惻然,看到遭殺的動物,他們會立即設法營救。
而在別的地方,由於教育理念的偏頗,遑論慈悲一切眾生了,學生們甚至認為動物生來就該被人類利用——肉可吃、皮可穿……
這種殺氣騰騰的觀念實在可怕,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也許將來除了人類,地球上再不會有其他生命了。那個時候,甚至可能上演人吃人的慘劇!
不管站在哪個角度,教育的基本方向都應該是培養慈悲心。2009年佛誕日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學習佛陀的大悲精神,他的永恆教言可以幫助我們駕馭許多當今面臨的全球性問題。”
他說到了問題的關鍵。慈悲心不是奢侈品,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不是古人需要慈悲,現代人不需要,也不是一個地方的人需要慈悲,其他地方的人不需要,人人都需要這種善心。
回顧人類歷史,為什麼一再上演互相殘害的悲劇?究其根本,就是因為缺乏慈悲心。如果有了慈悲心的滋潤,人的內心自然會調柔平和,如此一來,大到國家、民族間的戰爭,小到家庭、團體內部的爭鬥,都會從根本上平息。
3. 注重道德修養
道德是個很大的話題,限於時間,在此我只提一點具體要求——心存感恩。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存在這種毛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從來不知感恩他人。這種心態非常不好。
我在向他人提供幫助時,經常會要求受助者說聲“謝謝”。如果說得不好,我會要求再次說。我並不需要“謝謝”這兩個字,我只是想讓他們知道感恩。
更糟糕的是,不僅沒有感恩心,許多年輕人還時常怨天尤人。這種心態的產生,很大程度源自網絡。我們知道,網絡是個缺乏約束的虛擬世界,在網絡上,平時不能說的話可以隨便說,不敢做的事可以隨便做,在這種環境下,好東西很難學到,學到的往往是毛病。
有時候看起來,在網上泡大的年輕人和以前的人差別太大了。過去,人人有做人的準則,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不會輕易違越正軌。現在的人則無所顧忌,什麼惡俗之事都做得出,甚至在街上裸奔也不以為恥。
但願大家不要這樣,你們應當保持頭腦清晰,要用道德約束自己。否則,如果無視一切準則,認為紅燈綠燈都一樣,什麼都可以亂來,只會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話說回來。之所以要常存感恩心,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生活在他人的恩澤中,只是自己不知而已。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走得太疲憊,躺在路邊睡著了。一條毒蛇從草叢中鑽出,昂頭吐著毒信子,爬向沉睡中的人。這時另一個人經過這裡,他趕走了毒蛇,卻沒有驚醒沉睡中的人,隨後悄悄走開了。
和故事中的熟睡者一樣,生活當中,我們也蒙受過許多幫助。可惜我們往往不知感恩。你們想想:為了自己,老師付出了多少,自己感謝過老師嗎?也許直到畢業,你們都不會對老師說聲“謝謝”。明知於己有恩的老師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說了。
這樣的忘恩負義不能再繼續了,從今天開始,我們要有一個大轉變,要時常反思:我擁有的一切源自於誰?今後,我該如何對待為自己付出過的人?
三、結語
心理學家發現,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智商僅起到30%的作用,情商(心理素質以及人際關係能力)和逆商(承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則起到70%的作用。現在大多數人只關心智商,卻忽略了更關鍵的情商和逆商,這是極大的錯誤。
具體到今天的話題,要荷擔科學未來,除了紮實的專業功底,還要有健全的心智,信仰、慈悲心和道德底線都是不可缺少的。希望大家今後於此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