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會深受兩個問題的困擾,一個是觀想不清楚;第二是打坐的時候心靜不下來。
心靜不下來,需要修寂止的修法。觀想不清楚,則是因為觀想的修行不到位或不懂觀想方法和技巧。在《慧燈之光》的《金剛薩垛修法》當中,曾簡單地講過這個方法,下面再有針對性地強調一遍。
剛開始修生起次第的時候,需要一個外在的對境,如果沒有這個因素,純粹依靠內心去想像,只有上等根基的修行人才能做到,其他人很難憑空臆想出佛菩薩的形象。
但目前的現狀卻令人啼笑皆非,無論根基如何,所有人都是按照上等根基的觀想方式在修,根本不依靠任何外緣,所以結果肯定會失敗。
此處所說的外在對境,就是唐卡。修金剛薩垛修法,需要金剛薩垛的唐卡;修文殊菩薩的修法,需要文殊菩薩的唐卡……先看唐卡,然後不看唐卡憑記憶觀修,最後把唐卡中的佛像遷移到自己身上,也即把自己的身體觀想為本尊,這樣一步一步地修。
觀想用唐卡中的佛像尺寸,一定要符合《造像度量經》中所規定的標準。另外,觀想用唐卡與普通唐卡的構圖也有所不同。普通唐卡除了中間的主尊之外,周邊還有很多傳承上師、佛菩薩、供品等等;觀想用的唐卡就只允許有中間的主尊,而不能有太多干擾視線的圖案。在準備好唐卡之後,還要經過開光,這樣才可以用於觀修。
具體修的時候,先將唐卡掛在採光比較好的地方,既不能因逆光而過暗,也不能因光線直射而過亮,並在唐卡前供一些簡單的供品,然後在唐卡前面以毗盧七法坐姿坐下來,再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地凝視唐卡。首先觀看唐卡的整體,然後觀看佛像的細節——面部、身體(左手、右手、左腿、右腿)、首飾、衣服等等。自己感覺比較熟悉的時候,就把眼睛閉上,看能不能在眼前顯現出剛才所觀想的佛像。如果能觀想,就儘量閉著眼睛觀想;如果還不能觀想,就要睜開眼睛繼續觀看唐卡。
觀想細節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上等根基的觀想方法。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只是心裡直接觀想。比如觀想忿怒金剛額頭上的第三只眼睛時,心裡一下子就能非常清楚地觀想出來;
第二種,是中等根基的觀想方法。觀想的時候,不是依靠唐卡,而是依靠自己的聲音、語言來觀想,嘴裡念念有詞地提醒自己:佛的眼睛有五種顏色,中間的瞳孔很黑,然後是白色,最後是紅色等等,不一定要什麼儀軌,就是用普通的語言也可以,邊說邊觀想。就象觀想時念儀軌所起的作用一樣——僅念不觀沒有用,僅觀不念也很難。念的速度一定要慢。
第三種,是下等根基的觀想方法。需要借助觀想部分的細節圖。比如給佛像的眼睛拍照或掃描後放大,之後列印成觀想用的圖片。然後按照前面觀想整體的方式反復訓練。
真正修生起次第的人就是這樣觀想的,而不是像我們一樣,觀想的時候只能想出一個模糊而大致的形象。
開始的時候,睜開眼睛看佛像的時間要長,閉上眼睛觀想的時間要短,之後慢慢延長閉眼觀修的時間。按照以前修行人的慣例,如果一天修四座,則白天的兩座,是借助陽光觀看佛像與閉眼觀想交替進行;清晨與晚上的兩座因為光線太暗,故只能閉著眼睛觀想。現在不一樣了,即使是夜晚,燈光也很亮的,所以我想白天晚上都一樣,應該可以隨意安排。
如果觀想的時候,有些地方比較清楚,有些地方比較模糊,就要反復觀看模糊的部分。如果觀想的佛像和顯現的佛像不一致——觀想一個坐著的佛像,閉著眼睛顯現出來的,卻是站立的佛像;或者觀想一個芝麻大小的佛像,卻顯現出一個很大的佛像;觀想一個彩色的佛像,閉著眼睛觀想出來的,卻是黑白的佛像等等,還是要反復、認真地觀看佛像,之後觀想變形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觀想清楚以後,為了鍛煉禪定工夫,還需要觀想佛像的行、住、坐、臥等各種姿態;或者將佛像觀為一座山那麼雄偉,或一粒芝麻那麼微小等等,如果能達到觀想自如的境界,就算達到觀想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