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28424642
眾所皆知,德國納粹在二戰期間集體屠殺了600多萬猶太人,然而後來我們卻發現猶太人遭到屠殺,德國納粹並非是唯一的兇手,手染鮮血的還包括廣大「沉默的共謀者」。
過往關於二戰屠殺猶太人題材的電影,幾乎都用道德的角度來批判德國納粹的暴行,而電影《沉默的共謀者》卻用不同的觀點,來探討人性的黑暗面。種族的仇恨、財富的貪婪,使得60年前這波蘭小鎮祖先們痛下殺機,並隱藏證據,嫁禍德軍;《沉默的共謀者》劇情觸及了波蘭及猶太民族間最不願提起的過往,對於當年波蘭人對猶太人屠殺的共謀,身為波蘭人的導演非但未避重就輕,更以此電影對當年波蘭人的惡行給予最直接的控訴與警醒。但這部電影在波蘭上映時卻引起兩極反應,甚至有地區禁演,不願承認這歷史真相。
二戰前波蘭曾是猶太人在世界上第二大聚居地(美國是其第一大聚居地),二戰前夕生活在波蘭的猶太人約達350萬,人口占波蘭總人口的10%。然而18世紀開始出現波蘭反猶排猶的現象,二戰中90%以上波蘭猶太人死於集中營,得以逃生的波蘭猶太人在戰火熄滅後,波蘭政府將其包括土地、房屋等財產分給了波蘭人,為避免讓已屬於自己的財物“物歸其主”,一些波蘭人便對剛剛逃離戰火、滿懷希望返回家園的猶太人舉起了屠刀。
1946年,波蘭僅餘20萬猶太人,在2000萬人口的波蘭只是小族群,卻因反猶暴力失掉500-1500人,“一部分別有用心的波蘭人,將第三帝國對猶太人的暴行裹上民主的斗篷承接過來。” 1945-1946年,克拉科夫等地曾發生了至少50次謀殺猶太人的案件,被謀殺者都是大屠殺中的倖存者,謀殺者施暴的目的是阻止那些猶太人重返家園。1956-1957、1968-1969兩次大規模反猶浪潮,生活於波蘭近千年的猶太人大規模遷出。1946年7月4日,波蘭的凱爾採80名左右猶太人被波蘭平民、警察、士兵甚至童子軍殺害一事,全城有1/4成年人口捲入這場殺戮,這成為20世紀歐洲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屠殺猶太人行為。
分析其原因一是對財產和地位的爭奪。猶太人被趕進集中營屠殺,騰出的階層空間被貪婪的新興小資產階級填補——波蘭約有50萬人如此得益。倖存的猶太人回到原來住處,存在本身提醒鄰居所行不義,故屢屢被害。
其二與政治密切相關。有些波蘭人認為“反猶”即反對被蘇維埃強加的現政權,是猶太人將共產主義引入波蘭,因波蘭共產黨中若干重要人物為猶太人。
其三,人類醜陋險惡本性。波蘭人反而感謝希特勒——解決了德國的猶太人問題,順手解決了波蘭的甚至全歐洲的。在納粹鐵蹄下共患難的命運並未帶來同情和寬容,波蘭人反倒於戰後仍不遺餘力消滅猶太人。如此劣行自然有其複雜心理原因,在被摧毀尊嚴的猶太人面前他們有了優越感。另外,隨意殺戮猶太人不會遭到社會輿論批評和官方嚴厲制裁。
《沉默的共謀者》故事的主軸就在這一段,電影想表達的幾個重點都在這。
其一是,這裡的村民利用「納粹德國」追捕「猶太人」的名義,殺光這些猶太人而不會有人追查起。
其二,全部村民都是沉默的共犯,就像中文片名取的那般,所有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瓜分猶太人的土地)而對於這起駭人聽聞的屠殺百人事件三緘其口,甚至想謀殺掉「可能不小心追出真相」的弟弟與「想調查此案」的哥哥。你可以說這部電影對於人性黑暗面的描述相當深刻。
但既使在西方世界已開始反省的今天,反猶排猶在波蘭從未銷聲匿跡過。波蘭是天主教國家,同其他許多歐洲國家相比,其民眾的排猶情緒相對較濃。1989年以後,反猶出版物可以較自由地發行,其傳播力和範圍在不斷擴大。而且,波蘭戰略地位重要,在其1000多年的歷史中充滿了戰爭和衝突,各政治集團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往往將猶太人作為轉嫁矛盾的對象。
波蘭是聯繫東西歐的橋樑,是歐洲列強的必爭之地,列強們為控制波蘭,竭力在波蘭國內政治黨派中尋找自己的代言人。許多政治組織及其領導人出於爭權奪勢的需要,不惜標榜、縱容反猶排猶,以獲得反猶集團和組織的支持。
再者猶太人雖然已經在波蘭生活了幾個世紀,但由於歷史、宗教等等原因,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至今仍難以把自己看作波蘭人,雖然波蘭有關的公開出版物大多已肯定了猶太人在波蘭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但有相當一部分波蘭人並未將其列入自己的主觀意識中。現在波蘭仍然可以看到反猶排猶的標語和宣傳品。
最後,反猶排猶現象的存在,使西方世界對波蘭進入歐洲聯盟的“誠意”感到懷疑。在許多西方人眼中,當今反猶排猶是新納粹的行為,與現代世界主流、與歐盟所遵循的“民主原則”相悖離,故對波蘭加入歐盟持保守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