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 【轉貼】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口業之過失與功德

您是本帖的第 130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口業之過失與功德
善達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小飛俠
文章:1206
積分:2385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10月28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善達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口業之過失與功德
《說文解字注》闡述「話」字之義,即是會合善言。所以,真正會說「話」之人,所說之言,必是善語,令聞者心開意解,清耳悅心。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佛所說之言,不唯是善語,更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能令眾生解脫煩惱,得大自在。經云:「持口如佛口,常說誠實語……,若生於世間,謂諸香莊嚴,猶如香山水,流入涅槃河。」倘能學佛,口業清淨,常說正語利益眾生,即能口出妙香,咸令聞者歡喜信受,亦能同登自在解脫的涅槃聖地。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口業之過失與功德


慎護口業,不犯四過

   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口說善言能令人心生歡喜;口出惡言,除了令人生惱,還須自受惡業苦報。口過有四種: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為人處世要經常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這四種過失,如果有,馬上就要慚愧、懺悔、改過,否則口業不清淨,講出來的話,別人都無法信受;或招感口腔惡疾、被人毀謗欺誑等,這些都是口犯四種過失所產生的惡報。所以,種了什麼因,將來就感什麼果,佛法因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四種口過

  兩舌  「兩舌」即是於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如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就說張三不好;或是見他吵架,甚至於打架,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就是兩舌。俗諺云:「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常撥弄是非者,未來便招感聾啞、眷屬乖離等報。

   惡口 「惡口」是以粗言惡語罵人,致使他人起煩惱;或逢天雨、颳風,令身心感覺不適,即開始罵風罵雨;乃至罵畜生,不論罵詈的對象是有情或無情,這些都屬於惡口。一般人對一些不經意的惡口講成習慣,自己不容易察覺,境界一現前,很自然就講了出來,話一出口,壞了事還不知道。

  例如四川有句口頭語「格老子」,一般人不先講出這句話,好像後面的話就講不出來,雖是口頭語,也是屬於一種惡口的習慣。有一次,一個北方人到四川去賣東西,與買東西的人發生議價的問題,四川人一開口就先溜出一句話「格老子」,就好像是開場白一樣。北方人一聽,心想:「你當我的老子,這還得了。」於是上前一個巴掌打過去。這位四川人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挨打,便說:「格老子,為什麼打人?」對方又是一巴掌打過去,「格老子,為什麼又打人?」這就是惡口,無意中說了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修行沒有其他的捷徑,就是要時時刻刻返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位畢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到恆河對岸去化緣,每次要過恆河時就跟水神講:「小婢,我要過河了,給我開路!」水神一聽馬上幫他開路,河裡立刻就現出一條路,讓尊者通過,到達對岸。因為畢陵伽婆蹉尊者是證到羅漢的聖者,堪受三界眾生所尊重,所以水神一聽到尊者的話,馬上就幫他開路。但是時間久了,水神心中起了煩惱:「奇怪,我幫尊者開路,尊者不但不感激我,還罵我是小婢,這口氣實在很難嚥下去。」就去找佛陀,對佛說:「世尊!您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經常到恆河對岸去化緣,我每次都幫他開路,這對我來說也是修福報,但他卻罵我是小婢,懇請世尊評評理。」世尊於是對水神說:「我找畢陵伽婆蹉尊者來向你道歉、賠不是。」畢陵伽婆蹉尊者一來,佛即告訴他:「你每次到恆河對岸化緣托缽時,水神都幫你開路,你怎麼還罵他是小婢!實在不應該,你應該向水神道歉。」畢陵伽婆蹉尊者心想:「對呀!他幫我開路,我怎麼還罵他是小婢,自己實在是不應該。」於是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現在向你道歉。」他向水神道歉還是叫他小婢。雖然尊者已證羅漢,粗的根本煩惱已斷除,但是細的習氣還存在,故仍叫水神小婢,卻不自知。

  所以惡口不容易改,自己要多注意,經常檢討反省,講話的時候是不是有過失,時時要「三思而後行」。如此,不斷地薰修,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慢慢地就能修去惡口的習氣。

   妄言 說謊話欺騙他人稱為「妄言」。現在社會上一般人為了做生意,容易打妄語;有時修行人為了名聞利養,也會打大妄語。例如自己沒有開悟證果,卻說自己已開悟證果,乃至說自己是如來轉世、迦葉轉世,說了這些大妄語,造了惡業,將來惡業果熟,就會墮入地獄,受地獄之苦。所以無論在家、出家眾,千萬不可說大妄語。

  然而,有時為了要成就一件善法、功德,講實話不容易成功,此時即可開個方便,稱為方便妄語。所謂方便妄語,指話講出之後,對自己沒損失,而別人聽了不但沒有損失,而且還有功德,讓對方從中得到利益。過去有位老和尚在山上修行,一日打坐時,遇到一位獵人在獵兔子。兔子聽聞到槍聲就跑,驚慌中,急忙鑽到老和尚的衣服裡躲起來,以保全自己的性命。獵人隨後追了過來,就問這位老和尚:「我剛才在獵捕兔子,看到兔子好像跑到這邊來了,師父!你看到沒有?」老和尚講:「看見了,從我右手邊跑到山裡面去了。」獵人於是就追了過去。這就是方便妄語,明明知道兔子躲在自己的衣服裡,卻說跑掉了,對自己沒有損失,也保全了兔子一條性命,這就是善意的開方便。所以,修行學佛要知道佛法的精神是活用的,為救護眾生,成就善法,不得已時即可用方便妄語;但是若不是為了成就善法功德,則不可說妄語。

  社會上有些從商的居士,想發心受五戒,但又認為做生意當中,極難真正說老實話,認為沒辦法持守不妄語戒。其實,任何事情都不離因緣果報,想要生意興隆,便須誠實、信用。過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續經營,不外乎是本著童叟無欺的理念,只要以真誠不妄之心待人處世,這個事業就是值得人們信任的金招牌,如此何須擔心無法成功。

  古人季布「一諾千金」,然而現代道德觀念淡薄,卻喜歡打妄語到處騙人,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過去古人結繩記事,兩人有約,打個結就好了。現在打結行不通了,要寫契約;打了契約還不行,還要請律師來作證;請了律師還不算,還要到法院公證;就算是公證了,可能還會耍賴,什麼原因?喜歡妄語的關係。世間上的人會打妄語,有些出世修行人為了面子,也容易說些欺騙的話,謀取他人的尊重;之所以如此,不外乎執著一個我相,為名、為利。從社會上去觀察,打妄語的人很多,然而一切皆有因果,自己打了妄語欺騙人,現在造惡業,將來惡業成熟,就會墮入惡道。

  綺語 「綺語」是指言不及義的輕浮言語,例如講黃色笑話、言情小說令人打妄想,甚至說些取笑他人的話,自己卻認為講得很幽默,這些綺語都是一種惡業。若現世與人言談喜論綺語,未來便會召感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的果報。 

口業不淨,法不入心

  羅目侯羅年幼即出家,擔任佛陀侍者時喜歡開人玩笑。有人來拜訪佛陀,佛在精舍時他就說佛不在,佛陀不在時他卻又說在。一日,佛陀喚羅目侯羅用澡盆取水來洗足,洗畢將水倒棄後,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後又叫他注水,羅目侯羅心想:「覆盆怎麼裝得進水呢?」此時佛陀訓斥:「這就像無慚無愧的人,喜歡打妄語,使自性被覆蓋,道法不能入心一般。」犯口四過,不但損福缺德,心中亦難與道相應,由此可知口業清淨對修行之重要性。 

口業清淨,功德不思議

  佛陀有三十二相好莊嚴,其中一相為「梵音聲」,就是真正做到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所感得的果德。佛於無量劫來未曾打過妄語,所以具清淨梵音,說法音聲能遍傳十方國土,而且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說一句法,什麼人都能夠了解、契悟,不僅台灣人聽得懂,日本人也聽得懂,乃至世界各國的人都能理解,甚至於畜生、餓鬼、地獄道眾生也能聽得懂。另外,一個人如果口業清淨,三世不打妄語,舌頭一伸就能到達鼻尖的地方,這也是因為過去口業清淨所感得的果報;佛不只三世,乃至三大阿僧祇劫,都修六波羅蜜,口業清淨,所以佛的舌頭,一伸即能覆面至髮際,稱為「廣長舌」,這也表示佛說法廣大無礙,無遠弗屆,無人能及。這些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時,口業清淨所感的殊勝果報。

  有一次,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連尊者,為了想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究竟能夠到達多遠的地方,於是就用神通來測驗佛的音聲,看看飛到什麼地方,才聽不到佛的音聲。於是用神通飛過了無數千萬億個佛國世界,但是還聽得到佛的梵音聲。目連尊者最後飛疲倦了,便停留在其中一個世界休息,佇足一看,這個世界的人都長得很高大,自己與他們的報身比起來就像一隻小蟲子一般;此時這個世界的如來正在與弟子共進飯食,尊者剛好停在一個有如山一樣高的大缽缽緣。如來的弟子一看,奇怪!那裡飛來一隻似人身的蟲子,還身著袈裟,於是告訴如來眼前所見之事。如來說:「你們千萬不要看輕他,他不是什麼蟲子,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為了測驗他的師父──釋迦牟尼佛的梵音聲能夠到達多遠,所以用神通飛過了無數個世界,現在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休息一下。」接著又告訴目連尊者:「佛的梵音聲,是無遠弗屆的,縱使你經過無量億劫,繼續不斷地飛,還是無法測出佛音聲的邊際!」

  眾生內心有瞋心、嫉妒、驕慢等煩惱,因而易犯種種口過,或說話挑撥離間、惡口罵人、說不實的話欺誑他人;或說穢語、無意義的話,乃至毀謗佛、法、僧及一切眾生等。由於口犯種種過失,導致今生有所言說,人不喜聽、亦不信受;乃至後世貧窮下賤、容顏醜陋。而修行若能遠離四種口過,未來即能感得如佛的清淨梵音聲,說法度眾無有障礙。此外,口不犯四過,以真誠心待人處世,不但能得人信賴、尊重,念佛、持咒、誦經也會有感應,因為口業清淨,自然有清淨的功德效用產生。

  古德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足見一句話的影響甚大!常說是非,口業不淨者,人見人厭;反之,常以好言,真誠稱讚別人的長處,人際關係必定很好。一個家庭裡,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間,彼此不和,產生嫌隙,這個家庭必定無法和樂興旺;社會裡,人與人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經常互相攻訐,這個社會必定亂象頻仍。若是人人都能淨守口業,多觀察、學習別人的優點,多稱讚他人的長處,這個社會就能充滿和諧。

 

發自心中的愛語

  學習說愛語要從內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捨,所說的話便是慈悲喜捨。﹗


                            文/普廣精舍住持 見憨法師

口業如山,苦難擔 

  當今社會人們對口業的觀念愈趨薄弱,有些媒體充斥著不實的消息、互罵攻訐的言語,這些現象皆由於心中的瞋恨,挑撥離間的惡念,因而造下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口業。有些人不僅自己喜歡動口造業,還樂於邀約大眾一起討論。如此,僅因好奇、無聊,而讓是是非非占據己心,不僅紛擾心念,不得自在,甚至動之於口舌,造下口業,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因此,若周遭友人喜好談論是非,自己應當保持正念、覺性,不隨之附和,否則同流合污,造了口業,將來就要承受苦果。

內觀自省,口業清淨

  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在修行中,口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如十善中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業──不貪、不瞋、不癡,其中口業即佔了十分之四。身欲造殺盜淫時,警覺性高者,一察覺馬上就避免。可是在口業當中,有時我們不會馬上看到言語對別人的傷害、影響,乃至未來的果報;反而容易輕忽而犯罪。古德云:「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山海。」因此,千萬不要忽略自己脫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話,不要逞口舌之快,因為「口」具有傳播及造惡的力量,其影響所及實不容輕忽。

  收攝口業,可以令心保持正念及清淨。清淨口業的方法很多,例如在行住坐臥中,口念一句佛號或持咒,取代喜說是非、八卦、綺語的習慣,且誦念佛號及持咒,感得的即是清淨的法界。此外,更要時時反省檢討──每天在睡前回想自己這一天說了那些話,是否犯了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的過失?是否真心讚歎別人?說話的目的及動機,是否都是為了利益大眾?透過反省檢討,會讓我們在下一次講話時,更能提高覺性,注意講話的內容、善加觀察是否適時、適地、適人。如此,知時、知地、知人,說話得宜,不僅能令口業清淨,更能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說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智慧,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短短的一句話,能令大眾和合,也能令彼此的關係破裂。曾有一對夫婦準備從高雄開車到台北,當太太一上車,看到車窗上厚厚的一層灰塵,便說道:「咦!玻璃很久沒擦了!」先生立刻回道:「對呀!可是沒有人幫我擦!」於是兩人開始責怪對方,為了車窗的不乾淨,兩人一路上足足吵了四小時。類似這樣的情況,其實只要先生或太太說一句:「我們改天找個時間再一起清理吧!」則一切相安無事,但卻沒有一人願意先退讓一步。

  佛法常說:「功德歸三寶,好事歸他人,壞事自己反省檢討。」遇到事情,如何解決問題才是重點,更何況多做一點並不吃虧,因為吃虧就是佔便宜──佔到的是平靜、自在,寬大的心懷。所謂「施比受更有福」,布施的人總是為他人的利益著想,無形中人際關係更加和諧;而自私的人總是想到自己,在斤斤計較中,與他人之間的衝突日益加深。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學佛,就是學佛的身、口、意,學習佛菩薩的廣大心量,以種種愛語,讚歎、包容大眾。言語,同時是心念的反射,當心中充滿讚歎及愛語,心則光明;若是心中懷著嫉妒排斥,則墮入黑暗。因此,若能學習每天發願,願口中所說出的言語,皆是正語、讚歎三寶,藉著不斷地薰修與發願,即能「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將原來不習慣以愛語讚歎、關懷他人的心,轉成喜說愛語、柔軟慈悲的心。所以,當心念不同時,所說的話也隨之不同。

常說愛語攝眾生

  愛語,令聞者生起信心,讚歎與鼓勵有著一股積極的作用。因為眾生都有我執,皆希望別人對自己是讚歎、鼓勵與肯定。愛語,便是因應眾生的心,所講出柔軟、讚歎、鼓勵的言語,令眾生聞言心生歡喜,充滿信心、希望。事實上,一般人聽到責難時容易失去信心,而真正能夠接受大眾批評,且聽聞批評後還能如飲甘露者,可說是少之又少。因為,對眾生而言,要放下我執,畢竟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有一位居士初次到精舍上禪修課,穿著時髦,如果當下就直接指責她的穿著不適合道場,不僅令對方難堪、不安,也枉費她對打點自己的用心;反之,若先讚歎她對衣著的別出心裁、品味獨到,進而令其了解在道場簡樸的衣著,更能讓自己收攝六根,專注用功。如此一來,居士感受到道場對她的肯定及善意,即能產生信賴與好感,因而更喜親近佛法。

  心直口快,缺乏對他人的關照及體諒,說出來的話反而會有反效果。我們總以為直言進諫便是真心的表現,尤其看到他人種種的習氣、煩惱時,總想勸諫對方,甚至不吐不快。其實,如此直接的指責,未必會達到預想效果。佛法是一種教育,其目的無非是希望對方接受佛法的教化,進而改變自己,開創積極、光明的人生。但在勸諫的過程中,常常不自覺的也混雜著個人的感受與情緒,因此尺度常拿捏不當,結果往往沒有解決對方的問題,反而又令對方重增一層煩惱。

  佛法中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勸諫他人時,如能善加觀察,因應根機,採取對方最能接受的方式,如此流露的言語便是充滿慈悲、包容與智慧。

真誠湧出的愛語

  人與人真正的溝通是在於心,但是心念無形無相,感受不出來,則需透過語言文字來表示,這都是心的作用,也就是溝通的方式。語言當中有著許多不同的相狀,或疾言厲色,或雄辯滔滔,或能言善道,或沉默寡言;有人說話結巴,但予人誠懇樸實的感受;有人講話天花亂墜,卻予人油腔滑調的感受;而當人們為令大眾和合,或為鼓勵他人用功而讚歎,或因恭敬心而由衷讚歎三寶,這些都是一種善法。反之,若為求自己的私利、升官發財、攀附關係而去讚歎,則是巧言令色。因此,語言的善惡,並非從話的表相來決定,而是要省視說話時的因心,是善、是惡。

  學習說愛語要從內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捨,所說的話便是慈悲喜捨;反之,內心充斥憤恨鬥爭,說出口的話,便充滿憤恨鬥爭。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透過聽經聞法,反覆薰修,心中具有正知正見,則說出來的話就是善語、淨語,如此即能將眾生心慢慢轉成菩薩心、佛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持守清淨口業,除了消極的不說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之外,更要積極的隨喜讚歎,在合時宜的因緣下,自心中湧出真誠的愛語,能讓聞者如沐春風,令周遭充滿歡喜。

 
  

說話的省思

  語言,是人類交換訊息、增進了解、建立共識和傳承文化的主要工具。之所以要說話,是為了透過溝通來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仁法師

  話,人人會說,只是不見得人人會說話。

  有許多人在台下吱吱喳喳,上台,則臉紅脖子粗,半天講不出幾句得體合宜的話來。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不忍卒聽;或者閒來沒事就喜歡東家長、西家短說些扯也扯不清的是非話。又有的人所謂伶牙俐齒,好與人爭辯,常常爭得面紅耳赤,即便能把對方說得啞口無言,也不過是愛狡辯、逞口舌之快。更甚者,用狠毒的話把對方刺得遍體鱗傷,這類專說狠話的人又怎懂得少說兩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孫子說:「贈人以言,重如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傷人的話說出口,會讓朋友變成敵人,親人變成仇人,這種話又何必要說呢?所以,知道有話要好說,但是不見得人人說好話。

  語言,是人類交換訊息、增進了解、建立共識和傳承文化的主要工具。之所以要說話,是為了透過溝通來達成共識、解決問題,但有時其結果卻未必如此。我們因為說話招致的困擾,比因說話而解決的問題,恐怕要多出不少。

  中國人最常聽到:「說話要多留些口德。」其實每一個人所說的話,都代表著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價值觀及意識型態等,假使思想觀念有所偏差,再怎麼會說話,也難保沒有西洋鏡被拆穿的一天。如果整個社會籠罩在道德淪喪、只圖私利、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錯亂價值觀下,每天薰染的都是些彼此抹黑、攻訐謾罵的惡口中,所聽所說的,除了謊言、騙局外,又何來的「善言」呢?所以真正的善言必來自於善念。

  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話,卻很少人會意識到自己話說的對不對?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多想一想。如果我們謹記古人「一諾千金」的君子風範,怎會有不負責任的隨便說說?如果記得「謹言慎行」的誠信態度,怎會有不經大腦的衝口而出?如果知道「刀傷易痊,舌傷難癒」的覆水難收,又怎會有伶牙俐齒的尖酸刻薄?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話少的人不一定笨,愛說話的人也不一定會說話。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縱使生平無大志成一家之言,至少要會說話,才不至於有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之患。

  
  
     

用心說話結善緣

  說話如同呼吸空氣般,像是必需品影響我們的生活、生命。如何讓必需品延續我們的生命,而非駕馭我們的生活?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頻法師

在生活中,學習說話


  記得小學五年級,某日下課回家,一進門便見母親滿臉怒色,氣沖沖地說道:「小孩有耳沒嘴(台語),誰叫你去傳說某某人吵架。」當時滿頭霧水的自己,才意識到自己闖禍了。因為聽到大人談話,知道同學的伯父母吵架,無心地向同學提起,沒想到同學回家後大概也跟自己一樣,無心地向父母提起,結果自己就成了肇事者。那次經驗學會了說話要有揀擇,揀擇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就學時,某日回家,同班同學問起自己住那兒?「好遠,為什麼不住校?」一待同學說完,立刻回答:「你自己怎麼不去住?」語畢,只見那位同學加快腳步,先行離去。同行另一位同學笑著告訴自己:「你怎麼那麼直?」那次經驗學會了說話要懂得婉轉。從此,書桌前貼了張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謹言慎行勿傷人,虛懷若谷勿自誇。」

  畢業前,平日幽默風趣的國文老師,有天義憤填膺地告訴我們:「不要相信報紙所言。」原來某事件主角是老師的鄰居,而報導所言不符合事實,老師從此不看報紙。那次,見識到說話的影響力。

一言一語,不離因果

  工作後,某日和同事參訪承天禪寺,無意間看到《佛教聖眾》一書,讀到墓魄太子公案。太子出生十三年來從不講話,國王錯信妖言欲將太子丟棄深山,後來真相大白。原來太子過去生曾為國王名須念,正法治國,有天宴請遠來的各國國王,廚師為了準備各類佳餚美食,前去稟告國王要殺牛羊等六畜,須念國王原本仁慈不殺生,為了款待嘉賓,點頭說好,結果死後墜入地獄六萬年,飽受煎煮剝裂苦報。由於過去生事,記憶猶新,墓魄太子畏懼地獄痛苦,為了徹底斷絕口業是非,出生後便不開口說話。墓魄太子一言之失的因果業報,讓自己體會到說話不只是這一生對自己的言語負責任而已,更有未來世的果報。

  出家後,聽聞城東老母公案時,訝異竟然有人不想聽佛陀開示?佛陀幾次想度城東老母,無奈城東老母就是不願意聽。佛陀入定觀察,羅目侯羅與城東老母有善因緣,故派羅目侯羅前去度化她。所謂「佛度有緣人」,原來說話與因緣有著巧妙的關係。

常說「正語」自利利他

  成長過程的經驗,教會自己說話是要練習的。一路走來慢慢練習,時時提醒自己。雖然常說錯話,話不圓融,卻一步一步用心學習。從不懂得分辨、揀擇,到練習說話要經過大腦思惟。從別人提醒的不知不覺,到話說出口才後悔的後知後覺。從毫無意識說話的影響力,到了解說話的因果業報。從不清楚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到體會說話與人際間的因緣關係。因為因緣不好而未能好好說話,又因未能好好說話,致使因緣雪上加霜。更遑論態度要負責,言詞要婉轉,內容要揀擇了。如此惡性循環,始終無法達到良性溝通。

  當今人與人的溝通問題,及社會的種種亂象,皆與說話脫不了關係。言語如利劍能刺傷人。又儒家亦言:「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說話影響的層面,小至個人,大至國家,乃至世界。說話如同呼吸空氣般,像是必需品影響我們的生活、生命。如何讓必需品改善我們的生命,而非駕馭我們的生活?多數的我們願意學習,尋求各種管道改善說話技巧,或是看書或是參加訓練班,皆是希望將話說的好,促進溝通、拓展人際關係。但是說話除了技巧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說話。

  佛法中的八正道闡示了正知見、正思惟與正語的因果關係。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正確的思惟,思惟不偏頗,才能清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及如何說才能言詞達意,而所說的話又不會犯口過,避免惡報。正語自利利他,不會誤導大眾,還能利益大眾,廣結善緣。因此,說話和我們的知見、心念息息相關。簡言之,起心動念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總樞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要我們願意用「心」說話,觀照說話的這念心,「已生善念令增長」,則所說的話必是善語;「已生惡念令速滅」,則所說的話絕不是惡語。如此用「心」說話,必當惡緣化解善緣結,消弭人我天下平。 

 
 
 
  

立言與人生
 

  一句善言即是行善布施,即是止一惡念,斷一惡行。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旆法師


正語帶來光明

  言語是為人處世非常重要的工具。儒家言:「立德、立言、立功」是為三不朽,能做到如此,則不僅能成就自己的性德,且能貢獻社會,利益國家。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代表一個人的誠信與德行。善良、積極、肯定、鼓勵等正面的言語可以使周遭人事物趨向光明;若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負面言語,不僅讓自己難以立足於社會中,亦帶給周圍的人痛苦、傷害,甚至危害社會、國家乃至世界,故儒家言:「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就佛法觀點言,八正道中之正語是修道法門之一,正語即是由正見透過正思惟而表現於俗諦中,不僅是說正言、善言,更說宇宙人生的真理,如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度盡無數眾生,為迷途眾生點一盞無盡明燈,照亮娑婆世界的黑暗。所以,要說就要說好話,說正語、善言,既是說法布施,又能圓滿周遭事物,廣結善緣。

心善則語善

  現今社會由於貪求功名、權勢、財物、情色等欲望,只重表相,短視近利,道德淪喪,常見惡言毀謗、惡意中傷之語,淫亂、巧言虛偽之辭充斥於報章媒體、家庭、社會,無所不及。推究這一切亂象的根源,就在這念心用錯方向,故發動於口,乃至以身行造作種種虛偽、無慚恥、傷風敗俗等惡事。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所以,導正心的方向要從回歸人人本具的惻隱之心、慈悲之心做起。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將禮義廉恥等倫理道德恢復、提倡,使心性回歸善良、真誠面;用仁義、道德作為立身處事的根本,從反省檢討自己的身口意做起,建立好的良知良能,不迷於外在的財色名食睡,進而幫助、利益他人,則人生方能走向光明道路。

口出惡言,苦報無量

  佛法告訴我們種善得善,種惡得惡之因果真理。在言說中,亦代表了心念的善惡真誠虛偽,若起心是善,是清淨心,所謂「無欲則剛」,則雖是忠言逆耳,卻是良藥苦口;口行無畏布施,其道德正氣能震撼天地,攝受眾人,使人離惡就善,功德不可思議。若起心是惡,動之以口,發出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縱是諂媚逢迎,顛倒是非,終將嚐到惡報,故《四十二章經》云:「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諸經要集》云:「若以惡心,令他鬥亂,即是兩舌,得罪深重,墮三惡道中,唯得敝惡破壞眷屬。」佛經亦云:「若以惡口罵詈,身死魂逝,墜墮三途。若墮地獄,割舌令自啗食;若墮餓鬼,口中蛆膿流出;若生禽獸,食啗糞穢,人怪其聲;罪畢為人,面貌醜陋,口氣常臭,唇齒皆缺。」這些均是說明口過之惡報還自受之真理。而口過中又以大妄語罪所得惡業最深。大妄語如未證說已證得,未成佛說已成佛等,為博取信施供養,求名聞利養等而說,不僅害人修行走錯方向,更障人法身慧命,故受墮地獄的果報。是故口業為害甚重,不可不謹言慎行。

一句善言即是行善布施

  佛法又云,直心是道場。直心即是當下清楚明白的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安住當下,使每一念均是正念、善念。於四威儀,一切行為之中,言無虛誑,則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方能與道相應。若心念不正,顛倒是非,使正道不明,邪詞惑眾,則是修道障緣,應當杜絕。《華嚴經》云:「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在心念無法遠離貪、瞋、癡妄想無明時,更需修善以攝惡,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一句善言即是行善布施,即是止一惡念,斷一惡行。從一字一語的外相中,磨鍊自己斷惡修善之言說,則日行功深,即能轉識成智,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現,最後成就道業,利樂有情。

  俗語言:「點到為止,遊刃有餘,寧可不夠,不要過頭。」在言說中,要能知應對進退,一切適中合宜,則為人處世方能圓滿,俗諦圓融。日常生活中,常能覺察、覺照自己的言語、動機,以說善語、鼓勵之語、正語、真實語、佛法真理等,代替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精進用功,則人生旅程必得眾善緣相助,處世無礙,事事吉祥平安,最後必能覺悟真理,照破眾無明,悟菩提心,行大願行,普濟一切群萌。

 
 
 
  


說話的藝術
 

  「說」與「不說」之間,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勇氣,要學習能適時的說出一句「得體的話」、能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並且時時提醒自己,說話當厚道,要有口德。

    
                                   
文/見炳法師

  語言,是人類交換訊息、增進了解、建立共識和傳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溝通,則是人類最頻繁的社會互動模式。話,人人會說,不過有些人說話大家聽了歡喜,進而有所啟發,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不忍再聞。所以,一個願意溝通、熱心真誠的人,人生價值觀較和諧、理性、積極,成功的機會也較一般人高。

說得恰當好處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強調謹慎說話的名言,如「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但許多人仍然有「話多」之毛病,喧囂吵雜,令人厭惡。有人說:「愈少思考的人,說話愈多」,頗有道理。佛陀智慧深廣,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教示眾生要確立正知正見,有了正見,繼而能正思惟,進一步就能落實正語,遠離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且能積極地說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合語。能行正語,口業即清淨,不論誦經、持咒、說法,聽者都會信受奉行。

  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更是告訴我們說話的時機要拿捏好外,也當察言觀色;該說話的時候,要說;不該說話之時,當三緘其口。「說」與「不說」之間,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勇氣,要學習能適時的說出一句「得體的話」、能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並且時時提醒自己,說話當厚道,要有口德。

善用譬喻,說話更具說服力

  古希臘著名寓言作家伊索,因家境貧窮,年輕時曾在貴族家當奴僕。有一次,主人要宴請許多當時著名的哲學家,命令伊索準備最好的佳餚,伊索一道道的上菜,每一道都是各種動物的舌頭。

  主人大吃一驚,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伊索回答:「您要我準備最好的菜,舌頭是傳述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哲學家來說,沒了舌頭,也就無法明白表達他們的哲學思想,所以我覺得沒有比舌頭更好的東西。」客人們聽了,都認為有道理而開懷大笑,主人也覺得很有面子。

  第二天,主人又要請客,故意吩咐伊索準備最壞的菜。怎知上菜時,依然是一整桌的「舌頭宴」。主人氣沖沖的質問伊索:「今天你怎麼解釋?」伊索不急不徐地回答:「禍從口出,誹謗、造謠、誣衊、中傷、挑撥等壞事,難道不是透過舌頭產生的嗎?所以,我覺得沒有比舌頭更壞的東西。」當時這些著名的哲學家,都十分稱讚伊索的智慧。精簡、有力、貼切與恰到好處的絕妙「比喻」,常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亦增加語言的「趣味性」與「吸引力」。

言出妙語吐芬芳

  多背誦佛經、四書、諺語、以及佳句好辭,既可以提升文學素養,亦可增加說話的內涵,讓人言之得體,言如妙語花香,使聞者如沐春風,欣然信受。所謂「出言須涉典章,談說乃傍稽古」,對於「反覆無常」、「前後不一」的言語一定要避免,更要注意言談中,自己不經意、無心之語,可能帶給他人不必要的誤解。言語談吐中透露著聰明或平庸,人品與風度,若能審慎說話的時機與因緣,用慈悲與智慧的觀照,發揮說話的藝術及技巧,將使說話更具內涵,說者真誠,聞者法悅,真為「善說」。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2 下午 12:14:28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62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