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講記55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838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講記55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講記55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五十五課

視訊:中觀四百論5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khiwE0wUU&index=40&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

現在講的是「戊二、明無我甚深見之瑜伽」,這一科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己一、聞器之差別」前面已經講完了,接下來講第二部分。

己二、所法之差分三:一、明見為無我空之瑜伽 二、明法非法道之差 三、以此教於取捨處進

這裡的所說法,就是無我甚深法。聖天菩薩通過三個方面幫助大家認識到無我甚深法。首先是闡明無我空;其次是闡明與無我空正見相應的正法之道,以及與顛倒我見相應的非法道的差別;最後教誡應進入正法之道,捨離非法之道。

庚一、明見為無我空之瑜伽分二:一、說見為無我空之自性 二、說證彼之

要明了無我空見,首先要明了無我空的自性,其次要明了無我空的殊勝作用。這樣就會對無我空有個全面的認識。

辛一、說見為無我空之自性

《大般若經》中說:欲證聲聞等果,也需修學般若。這是說求證聲聞阿羅漢果,都需要空性見,當然緣覺果、佛果就更需要空性見了。內道與外道見解上最大的差別,是外道執著有我,內道宣說無我,修證內道的三乘菩提果,都需要空性見。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也說:「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這也是說,不管是聲聞、緣覺、佛、菩薩,都是從般若母中出生的。由此聖天菩薩說:

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

能壞眾惡見,涅槃不二門。

唐譯:

       (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

  能怖眾惡見,涅槃不二門。

文直解

簡略而說,空無我妙理,是進入涅槃不二門之道,能摧壞一切惡見,並且是諸佛的真正境界。

(唐譯:求解脫的人,除了空觀妙理之外,沒有其餘能夠證得涅槃的方便;智者欲除掉一切惡見之垢,除此也沒有其餘的殊勝方便;修此空至究竟,就能證得無上的菩提之果。)

釋義

本頌歸納出了空無我妙理的三個特點。這個偈頌非常重要,傳承上師在講到中觀的重要性、般若的殊勝性以及詳細闡述三乘菩提都需依靠空性正見時,都會引用這個偈頌。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對此作了解釋,下面我邊引用,邊按照多昂丹尼瑪尊者的注釋,作適當的講解。

首先月稱菩薩解釋了我與無我的含義。「所言我者,謂諸法體性不依仗他」,這句是認定所破法,不管是人我、法我,所謂的我,就是不依仗他法,能獨自存在的體性,這也就是中觀的理所破。「由無此故名為無我」,這句總說了無我。「此由法與補特伽羅之差別,分為二種,謂法無我與補特伽羅無我」,這句分別說了二種無我。

「所謂補特伽羅者,乃依於五蘊而假立,以此補特伽羅依於假立而說。若以五相觀察五蘊,則彼了不可得。」此句宣說的是抉擇補特伽羅無我之理,即補特伽羅完全是依各自相續的五蘊假立起來的,不說是在勝義諦中,連在名言諦中也沒有獨自存在的自相。按照《中論》,以五相觀察五蘊(按照《入中論》,則是以七相來觀察五蘊),即觀察補特伽羅與五蘊是一體還是他體的關係等,就知道補特伽羅了不可得。「法者,即所謂蘊、界、處之諸法」,這句說了什麼是法,也就是五蘊、十八界、十二生處,這就是緣起法。「是故,於彼諸法及補特伽羅,依仗各自的因與緣而生故,以及依於假立故」,這句說了法與補特伽羅,在總的僅依於假法方面,二者毫無差別。也就是說,不管是諸法還是補特伽羅,都沒有獨自的自性,純粹是按照各自的因緣而相應產生的。比如蘊、界、處,都是按照各自因緣而和合產生的,而補特伽羅,也都是按照各自的身心相續而假立起來的。所以說法與補特伽羅,都是名言假立的緣起法沒有獨自、自在成立的自性,在這一點上兩者毫無差別,完全相同。「我之自體,無有依仗自己,而依仗他故」,這指出了總的抉擇一切法空性之理。也就是說,之所以說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一切法自空,就是因為都不能依仗自己而存在,都需要依仗其他的法才可能存在,也就是說都要觀待其他法才能假立起來的。「故建立補特伽羅與諸法無自性」,這句說明了,因為所依的有法有差別,而分開了二無我,但這也含攝在總的法無自性的空性中,也就是這二種無我的自性沒有差別。也就是說,為什麼分二無我呢?人無我所依的有法,是有情各自五蘊的相續,在這上面沒有補特伽羅的存在,即人我空。而法無我所依的有法,是除有情身心相續以外的一切蘊、界、處,包括了一切的有為法、無為法,一切的善法、惡法,一切的輪迴法、涅槃法,一切的器世間法、有情世間法。這些法,不管是瓶子、柱子、山河大地、淨土,或者說在基、道、果上的任何一個法,都沒有自性的存在。這樣就明白,補特伽羅與法,並不是說自性上有差別,而只是所依的有法上有差別。在不同的有法上抉擇,結果都沒有我,就稱為人無我、法無我。總體而言,人無我空性也可以歸屬到法無我空性之中。因此二無我並沒有差別,只是在所依的有法上有所不同,所以就分人無我、法無我。下面月稱菩薩也會講到,因為眾生的根機有所差別,所以也可以分為人無我與法無我,修三乘菩提的不同果位。

如是於基二無我正見,以總及別的方式抉擇後,「以自性如實真見修習時」,這說明以證二無我的智慧作為正對治。「於法及補特伽羅二者,將永盡貪愛」,這句說明二我執為所斷。「永盡貪愛是能證得涅槃之因」,這句指出,以從二所斷中解脫的次第,獲得大小乘的兩種涅槃。所以《入中論》中也說:「無我為度生,由人法分二。」月稱菩薩在《自釋》中解釋說:「謂佛世尊,為欲度脫諸眾生故,說二無我。其中為度聲聞獨覺,說人無我故;為度菩薩證得一切種智故,說二無我。聲聞獨覺雖亦能見緣起緣性,然由彼等於法無我不圓滿修,唯有斷除三界所行煩惱方便,可立彼等圓滿修習人無我義。」這與聖天菩薩在這個偈頌的意趣是完全一致的。

《四百論廣釋》中緊接著又說:「除無性見,更無少法,是能如是盡貪之因」,這裡的無性,就是無自性、無我。這與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般若品》中所說相同:「唯空能對治,煩惱所知障。」這些都說明了,除了證得二無我智慧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正對治煩惱障、所知障的殊勝方便了。

「故無自性為相無我,是無第二寂靜之門趣涅槃城,此乃無等唯一之門。」這是說,總的大小乘的三種涅槃,都依仗證悟無我,所以佛宣說不二寂靜門之道。如《般若攝頌》中說:「佛及聲聞緣覺等,天及世間安隱法,皆從般若之所生,般若無增亦無減。」

「涅槃不二門」,是說這是進入涅槃不二的,也就是唯一的一道門。但大家知道,進入涅槃其實有三個門,即空、無相、無願。那為什麼又說空是唯一之門呢?這是因為,其中的空,也就是無我,是三個門中最重要之門。

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論》中,對三解脫門作了這樣的解釋:「無自性故空,已空何作相?諸相既寂滅,智者何所願?」即諸法是以因緣而生,所以沒有自性,這就叫做空;因為空的緣故,心就無有攀緣,就不會有相;沒有相,就不會有願。或者說,因為法是從因緣中產生的,所以這個法的自性即是無生,因為自性即是無生,所以這個法是空;因為這個法是空,所以這個法中沒有相,沒有相,所以稱為無相;如果沒有相,那麼在這個法中,心就沒有可以依靠之處,因為無依,所以在三界中,心無所願。[1]

空無我妙理,同時也是「諸佛真境界」。《廣釋》中說:「所謂諸佛真境界者,是聲聞、緣覺、無上正等正覺諸佛的境界。」就是說,這裡諸佛也包括了聲聞、緣覺在內,以此說明空無我妙理是總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子之母。月稱菩薩解釋了這個原因,即:「住於其智慧差別之境故,稱為諸佛真境界。」以此說明以證二無我的三種智慧差別,證得三種菩提,或者說三種涅槃。又說:「或者為了宣說一切圓滿正等覺所住之境,均與法身無異,故說諸佛真境界。」以此說明圓滿證悟究竟法無我,是勝尊圓滿正覺的不共佛母。如《般若攝頌》云:「過現未來三世佛,遍十方界亦復然,皆從佛母般若生,眾生心行無不攝。」《入中論》中也說:「離知真實義,餘無除眾垢,諸法真實義,無變異差別,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故佛為眾說,無等無別乘。」

空無我妙理的另一個作用是「能壞眾惡見」。惡見是指常見、斷見等應被遮遣的見。因為惡見是完全建立在這些被分別出來的相上,而在無我見中,無有一相可得,所以無我能徹底摧毀種種的惡見。

辛二、說證彼之用分二:一、凡愚難證甚深空性 二、正明彼之

壬一、凡愚難證甚深空性

愚聞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豈見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唐譯:

      (愚聞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如見大力者,怯劣悉奔逃。)

 

難詞釋義

愚:指具有惡見者。

怯弱:指怯弱的人。

文直解

如是無我之空法,愚者僅僅聽到其名,也將生起怖畏,怎麼可能見到怯弱者對大力士不生畏懼呢?也就是說,對於威力極深的法,諸不具智慧者,僅會產生恐懼,決定難以證悟。

(唐譯:具有惡見的愚者,聽到空無我的名字,他們的惡見之命就會受到損害。就像膽小的人,聽到老虎的名字,會被嚇死。空理也一樣,威力巨大,會使具惡見的人,聽到名字就驚恐怖畏,命根自然損滅。)

釋義

本頌前兩句說明持惡見者害怕聽到空無我的正見,後兩句用力弱者自然害怕力強者的比喻進行說明。

無我的見解威力強大,足以顛覆一切的平庸見解。這就像一個力量羸弱的人,自然會害怕一個力量強大的人一樣。有的人膽子小,見到力量強大的老虎、獅子,就馬上被嚇得路都走不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應該慢慢調理,不能一下子吃藥性大的藥,否則反而加重他的病情。和這些道理相同,對於持有惡見的愚者,直接教給他無我的法理,這只會讓他產生畏懼,不能讓他走上解脫之道。應該從暇滿難得等四個外前行開始,逐漸引導他們歸依三寶、信奉因果法則等等,在常見、斷見等惡見逐漸減少,根機成熟後,再教給他們空無我的妙理。

壬二、正明彼之用分二:一、於自能不共相之用 二、於他任生悲之

癸一、於自能不共相之用分三:一、摧壞實執用 二、具定解不可奪轉用 三、得畏忍之

自己證得了空無我的不共實相後,能對自己產生下面三個殊勝的作用:首先能摧壞實執,其次不會再被邪見所蠱惑,並且能獲得無怖畏之安忍。這三種作用,是依次遞進的。接下來一一講解這三種殊勝作用。

子一、摧壞實執

諸佛雖無心,說摧他論法,

而他論自壞,如野火焚薪。

難詞釋義

他論:外道所持諸法實有的邪論。

文直解

如是的無我實相,不偏墮於任何一法,是離一切邊的空性法,導師佛並非為諍論而說。儘管如此,太陽升起時,黑暗自然就被遣除。以此空性的殊勝作用,一切其他說有、說無的邪分別,將如火燒薪柴般,都被無餘燒盡。

釋義

本頌前三句指出,空無我妙理能自然摧壞外道的實有惡見。最後一句用比喻進行說明。

諸佛開演空無我妙理,目的是為了讓眾生從虛幻的境界中解脫出來,而並不是為了與外道辯論。就像燒火,目的是為了煮食物,不是為了燒掉木柴。但是木柴的自性,就是遇火即焚燒,因此在煮食物的時候,木柴也同時被燒掉了。火就如對諸法空無我的觀照,煮食物就如修證涅槃,木柴就如同認為諸法實有的各種惡見。把比喻與意義對應起來的話,是說空性的火,在成熟涅槃之果的同時,也焚燒掉了各種邪見的木柴。

《入中論》也作了相同的闡述:「論中觀察非好諍,為解脫故顯真理。」《自釋》中解釋說:「龍猛菩薩於中論中廣為觀察,當知非好諍論,為降伏他而說。《中論》觀察顯示真理者,謂念云何能使有情無倒通達真實而得解脫耶?故如是說。問曰:汝於論中豈非列舉敵者所許而廣破斥,故汝造論是為諍論,云何可說唯滅分別為所得果?答曰:此諸觀察雖非為諍論而發,然由顯示真實義時,他宗本性脆弱,自然不能建立,如近光明冥暗自息,故我等無咎。」這段內容剛剛學過,其中的意思大家應該比較熟悉。

子二、具定解不可奪轉

諸有悟正法,定不樂邪宗,

故我見此法,如同能滅門。

唐譯:

      (諸有悟正法,定不樂邪宗,

       為餘出偽門,故顯真空義。)

難詞釋義

正法:此處指空無我妙理。

能滅門:能滅惡見之門,即能滅除惡見的方便。

文直解

所有已經悟入了猶如甘露一般甚深空性的正法之人,必定不會被其他見轉變,而落入邪宗。是故,於甚深義獲得定解後,我(也就是聖天菩薩)見此甚深的空性妙理,如同滅盡一切惡見戲論之門。

(唐譯:有了智慧,自然能簡別真偽,遇到了此空性正法,自然就不會喜歡邪宗。所有的外道宗都建立了虛妄的法,遠離正法,就像假偽之門,欺騙了有情,使有情失去巨大利益。所以我這裡顯示佛教真空之理,使外道徒趣向真實,遠離虛妄。)

釋義

本頌前兩句講了空無我妙理不會被惡見奪轉,後兩句進一步講了空無我妙理能滅除一切惡見。

悟入了空無我妙理,就能直接見到我是增益出來的,是虛妄的,具有欺騙性。因此,當他聽到邪宗所講的各種各樣的我時,就能直接看到他們的錯謬之處,根本不會被他們的見解迷惑。所以聖天菩薩讚歎空無我妙理,能摧毀一切邪見。

我執是修行人最大的敵人。修行人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敵人找到,並且把它消滅掉。所以大家要精進地聞思《四百論》、《入中論》等講空無我妙理的法。

子三、得畏忍之

若知佛所說,真空無我理,

有亦無所欣,無亦無所怖。

唐譯:

      (若知佛所說,真空無我理,

       隨順不生欣,乖違無厭怖。)

文直解

如果有人住於佛的密意,即外、內的一切法在真實中無我,則對他說一切法有,他也不會歡喜,他聽到一切法無,也不會怖畏。因為已經獲得了無畏的安忍。

(唐譯:如果了知佛所教導的空無我理,就能斷除了身見(我見)所起的煩惱,看世間猶如空洞的房屋,輪迴中一切都僅是虛妄。這樣遇到興盛,不會欣喜,遇到衰損,不會厭棄,從而無憂無喜,泰然無畏。如果有身見,就會認為我會受損或者獲益,這樣遭遇衰損時,便生憂愁,遭遇興盛時,則生歡喜,由此就有無窮的怖畏。所以有智之人應當斷除我執。

釋義

這裡所說的,不是說對空性泛泛地、一知半解的那種知,那種知連聞慧也沒有生起,當然不會產生殊勝的作用。這裡,是說能住於空無我的見解中,也就是說,能以思慧,進行修習了。那麼這個時候,只要他能住於空無我的正見中,就能看破一切的相,直接了知它們的虛幻不實。實執習氣重的凡夫,聽到說諸法有就很高興,但是住於空無我見的人,知道所謂的有,都是虛假的,因此他聽到說諸法有時,不會像凡夫那樣歡喜。另外,少分知道空的凡夫,他的實執受到了威脅,因此會產生怖畏,但是住於空性見的人,已經是遍知,所以當聽到諸法空時,他知道這是諸法的真相,因此一點也不會怖畏。

或者說,住於空性見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本無自性,所以自然就不會對它們有希求心和厭惡心。這樣,當他遇到順境,得到好處時,他知道其實根本沒有得到什麼,所以不會歡喜;反過來說,當他遭遇挫折時,他知道其實一點也沒有受到損失,所以也不會難受。那麼這樣的人,就能很輕鬆地走向涅槃城了。

 



[1] 《菩提資糧論》中對此頌的解釋:以緣生故法無自性,此名為空;以其空故心無攀緣,則是無相;離諸相故則無所願。又若法從緣生,彼自性無生,以自性無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無相,相無有故,彼是無相;若無有相,彼中心無所依,以無依故,於三界中,心無所願。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5 上午 03:17:30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87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