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5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6Q8w5ulTSw&index=66&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
五、飯食沙門
即以飯食供養僧眾。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欲界的眾生以飲食做為生存的根本,有了飲食就能延續生命;得到飲食的滋養,就能使得氣色光澤,增長氣力,能做各種的事;還能讓身心調暢安樂;依靠飲食有了精力之後,人就能發揮智慧辯才等等。
《六波羅蜜多經》[1]裡講:「用飲食做供養,其實是布施了五件事:
一、給予別人生命。因為人如果沒有食物,就很難延續生命。
二、給予別人色澤。因為得到飲食的滋養後,人的面色就會和悅光澤。如果三天沒吃飯,整個人面黃肌瘦的,看起來就很沒精神。
三、給予別人力量。吃得好精力就會充沛,就會很有力氣。像那些幹活的工人,給他吃好了,他就肯幹,如果吃得不好,就很有意見。
四、給予別人康樂。由於受用飲食的緣故,身心都很安樂。
五、給予別人辯才。飢餓的時候,身心怯弱,沒有力氣,說話也是吐字不清,不能施展辯才。要知道,我們的心要靠氣來運轉,如果氣力不夠,就沒辦法說話。想一想,一個人已經餓得不行了,那時候飢虛羸弱,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就連說三句話都有困難,哪裡還能滔滔不絕地演講呢?而飲食很充足的時候,人的身心就會勇悍銳利,能顯現很大的辯才,智慧無礙。
瞭解了這段經文就知道,向沙門供養飯食,會得很大的利益、果報。有些人認為,布施飯菜很平常,供養一些其他的事物比較好。但事實上恰恰相反,糧食是最主要的。《賢愚經》[2]說:「即使把充滿四天下的珍寶都拿來做供養,它的利益不如請一個清淨的沙門,到家裡來做供養,後者得的利益超過前者很多倍。」
六、懸繒燃燈,散華燒香
「懸繒」就是指把絹帛做成的彩幡懸掛在佛殿當中。
《百緣經》[3]裡講了這樣一個公案:過去九十一劫的時候,毗婆尸佛出世。佛涅槃後,有國王以佛的舍利建塔供養。當時有一個人,做了一個長幡,掛在毗婆尸佛的塔上。以這個功德,在此後的九十一劫當中,不墮三惡趣,常常生在人間天上。並且常有大幡,覆蓋在他的頭頂上方,享受天人般的快樂。後來在釋迦佛教法下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果。
《施燈功德經》[4]上說:「佛告訴舍利弗:如果有人在佛的塔廟,以及佛的各種形像前,為了設立供養,點了很多燈,供養燈的光明。乃至以少許的燈蠟,或者酥油燈,點燃用來供奉,這種微小的光明只能照到一條路、一個臺階的範圍。舍利弗!像這樣的福德,不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瞭解的,只有諸佛如來才能徹知。」
這裡講到,即使在佛像、佛塔等前,供奉一盞油燈,而且它的燈光也不是很亮,以這個善行所出生的福德的量,就連聲聞、緣覺也沒辦法測到邊際。只有佛才能瞭解,所以,這是極其不可思議的功德。
這其中的微妙,很多我們都不太清楚。但要知道,佛徹證了法界,顯發了一切功德。以佛這種所緣不可思議的緣故,只要你的心跟他結上緣,無論是散一朵花,燃一盞燈,還是磕一個頭,都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也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廢棄善行。
「散花」,按照印度的習俗,人們會把好的東西往空中拋灑,來供養諸佛,所以是「散花」。但根據漢地的傳統,人們會取來鮮花插在花瓶裡做供養,這些都是一樣的。
《陀羅尼集經》說:「如果四眾弟子用各種各樣的花,散在阿彌陀佛前做供養,並且發願、誦咒的話,能得到十種功德。[5]」
具體是哪十種功德呢?
這事要自己去做,才容易生善心。雖然坐在這兒觀想也可以,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自己實際去做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學會莊嚴自己的生活,千萬不要學成一個執理廢事的人,除了一個空空的理之外,什麼也不會,這樣不行。
「二者、令他發善心」:我們這樣散花供佛,也能感化別人。其他人看到你這麼恭敬,也能發起善心,也會願意隨學等等。
「三者、諸天歡喜」:我們散花供佛,諸天也會歡喜。虛空當中有很多的善神、諸天,他們看到行者這樣虔誠地供養佛,就會非常歡喜,就會來保護你。如果你盡造惡業,那麼天神也不喜歡。
就像《竹窗隨筆》裡講的,宋朝的時候,有兩個和尚在聊天,剛開始談論佛法,天神都在旁邊恭敬地諦聽。後來就聊起家常來,結果天神就離開了。之後談論利養方面的事情,結果鬼都厭惡,來掃走他們的足跡。可見,要想讓諸天歡喜,就應當多做善事。
「四者、自身端正,六根具足無有損壞」:花是很美好的,我們以美好的花來供佛,自己的心就是美好的。這樣種下的因就很美好,將來就會感得相好莊嚴,六根具足,不會有殘缺。
「五者、死生寶池」:死後會生在淨土的七寶蓮池當中。
「六者、生生世世生於中國,及貴姓中生,值佛聞法,不生邊地及下姓中」:生生世世生在有佛法的中土,並且身為貴族種姓。
花也代表富貴,現在能在無與倫比的諸佛前敬獻供養,以這種恭敬的業,就會種下生生世世得富貴的因,將來自己就能得到尊貴,不會生為下賤種姓。而且,由於供佛的因緣,已經跟佛結上緣了,這樣你生生世世都能見佛,會在佛的坐下聽佛說法。不會生在邊地,以及下賤的種族當中。
不然的話,你整天不禮佛,不供佛,佛在你心中就會越來越小,最後就沒有了,這樣就不行。相反,如果你天天在佛前供養、承侍、禮拜。以這個因緣,以後你無論生在哪裡,都會遇到佛,遇到佛法,不會生在不信仰佛教的地方。我們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邪見者就會生在不信佛的國土裡。那裡的人都是同一種氣氛,會排斥佛法,這就是以惡業感召的果報。
尤其修淨土法門的人,一定要常常供養阿彌陀佛。我們要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那時佛以大悲攝受我們。如果現在你連供兩杯水都不願意,讓你磕兩個頭都覺得很困難,就很難跟佛相應。
「七者、成轉輪王王四天下」:以供佛的因緣,將來會成為轉輪王,能夠統領四天下。為什麼能成為人中之王呢?就是因為對於無上尊貴的佛做供養的緣故。像玉琳國師的前世,一直禮拜供養藥師佛,後來相好端嚴,並且成為國師,受到全國人民的敬重。
「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也就是得大丈夫身。在修證佛道上有一個大丈夫的力量,修善法等非常方便,智慧、心量、願力等各方面都比較強。
「九者、得生彌陀佛國七寶華上,結加趺坐成阿毗跋致」:能夠生到阿彌陀佛的佛國裡,在七寶蓮花上結跏趺坐,得到不退轉的果位。
「十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於七寶師子座上,放大光明,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即成就無上菩提。坐在七寶獅子座上,放大光明,和阿彌陀佛沒有差別。通過供佛,將來就會得成佛的果,所以現在的因行很重要。
「燒香」,在佛菩薩像前焚燒各種妙香。這也會感得殊勝的福德。《往生要集》說:「隨力辦於華香供具。」我們應當隨自己的能力置辦花、香等的供養具。
有些人說:「我沒必要做這些。」那你可能連小學生也不如。小學生在教師節的時候,還會想著給老師獻一束花,或者是買點禮品包好送給老師。其實,這是一個起碼的事,至少表達你對佛的一份心意。
所以,我們每天都好好地供花、供香,或者其他能想到的好的供養具,都要恭恭敬敬地在佛前獻上。或者你吃飯的時候,也要向佛獻上飲食做供養;聽到好的音樂也要向佛供養;穿新衣服之前也要向佛供養等等。
《大日經疏》[6]說:「燒香是遍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布。」「燒香」,是能遍至法界的意思。就像天上的大樹王,每當它開花的時候,風一吹,香氣就順著風向,自然流布在廣大的天界當中。
「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即為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熏一切,故曰燒香。」菩提香也是如此。隨著你心中的每一份功德,被智慧火一燒,解脫風一吹,隨著自己的悲心、願力,功德的妙香就會自在地運轉,在在處處普熏一切。你在哪裡都成為香光莊嚴,這就叫做「燒香」。也就是說,要把你心中的德香燒出來,讓它普熏國土,人人一見到你,都感覺到功德的芳香,都很願意接受這個氣氛。就是因為你的心中充滿了功德,也因此,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處處都是妙香。
七、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所做一切的功德,都要用以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這才成為往生的正因。
慈照宗主[7]說:「持戒如果沒有信願,就不能往生淨土,只能得到人天福報,福報盡了還要受輪迴。」又說:「發願以持戒的功德力,回向生到極樂世界,這樣行持的話,一千個人裡也不會漏一個。」意思就是,只要在日常之中,好好地守持清淨戒律,身口意不造惡,然後至心地把持戒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既有戒的基礎,又有信願的引導,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總之,「回向願生」,就是把以上所說的,奉持齋戒,乃至散花、燒香等日常所行的一切功德,都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回向,就能成為往生的正因,如果不回向,就不是往生的因。這就顯示了回向發願是不可或缺的淨土正因。
《觀經》裡講到,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是九品往生的必備條件。無論修什麼,都必須具足這三個心才能往生,缺一個心都不能往生。其中「回向發願心」就是指,平時所修的任何功德,都要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必須要有這個內涵,沒有回向發願的心,就不能往生,因為你還沒生起信願,或者說根本不願意去。
以上講了中輩往生的七個條件。這樣行持所得的果如何呢?
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樣的人在臨終之時,阿彌陀佛的化身,具足相好光明,就像真佛那樣,和淨土諸聖賢眾,現在他的面前。行人立即隨化佛往生到極樂國土,當時就住於不退轉地。他所得到的功德智慧,比上輩往生者稍差一些。
意思就是,從阿彌陀佛的色身裡再化出一個佛來,他的光明相好,就像真佛那樣。中輩往生者,臨終時就會見到這樣的化佛,並且跟隨化佛往生。
經文說化佛「具如真佛」,《圓中鈔》說:「真佛者,彌陀之應身也……化身則從應身,又變化其身,而來接引。」「真佛」,指彌陀的應身,按照天臺教法來講,包括他受用報身,以及通常說的化身。也就是指,應眾生的機,在眾生前顯現的色身。另外,《觀經》講上品往生的時候說,上品三種人臨終時,都見到阿彌陀佛和化佛來迎接他。所以,「真佛」就是指上輩往生者見到的佛。
「化佛」,就是從應身當中,又變化出各種身來接引往生者。就像我們常念的:「光中化佛無數億」。也就是,跟真佛光明相好相類似的化佛。
[1]《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復次,慈氏!以食施者當施五事。云何為五。一者施命,若人無食難以濟命。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顏色和悅。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氣力。四者施樂,以此食故身心安樂。五者施辯,若飢餓者身心怯弱,言說謇訥不能辯了,飲食充足身心勇銳,得大辯才智慧無礙。」
[2]《賢愚經》:「正令得滿四天下寶,其利猶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詣舍供養,得利殊倍。」
[3]《撰集百緣經》:「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毗婆尸,教化周訖,遷神涅槃。爾時有王,名盤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一人,施設大會,供養訖竟,作一長幡,懸著塔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常有幡蓋,覆蔭其上,受天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
[4]《佛說施燈功德經》:「……或於塔廟諸形像前,而設供養故,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炷,或酥油塗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道之一階。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了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
[5]《佛說陀羅尼集經》:「若四部眾,以眾華散阿彌陀佛,發願誦咒者,得十種功德。」
[6]《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入漫荼羅具緣品》
[7]《慈照宗主示念佛人發願偈》:「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迴……發願持戒力,回向生樂國。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