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七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Ok1CYVfuY&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index=2
以下按《淨影疏》,對這一頌再作講解。
「聞不忘者,彌陀佛所聞法不忘。言見敬者,見彌陀佛心生重敬。得大慶者,明前聞法見佛恭敬。」
「聞法能不忘」,簡略一點說,這裡的法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這四個字裡含攝了無量深廣的內涵。也就是說,你聞法後要能夠不忘阿彌陀佛,這是關鍵。就像《勢至圓通章》所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我們就像孩子,阿彌陀佛如同母親,聞到這部法,就是知道了母親的事情,知道我要投入母親的懷抱,之後彌陀會養育出我這個佛來。所以,整部《無量壽經》說來說去,就統歸在「阿彌陀佛」四個字上。而「見敬得大慶」,就統歸在「南無」兩個字上。這樣你就得到法的綱要了,一切就是從這個根本裡出來的。
換句話說,整部《無量壽經》都是講阿彌陀佛,不是講別人,阿彌陀佛就是大根大本,是我們解脫成佛,以及出生無量功德利益的根源,是眾生得加被攝受的根源。所以,聞法後要能夠不忘阿彌陀佛,並且心裡生起「南無」兩個字的內涵,也就是生起無比歡喜、恭敬、殷重、懇切的心,發自內心地皈依阿彌陀佛。就像孩子歸投母親,江河歸向大海一樣,我們就要至誠地皈投彌陀慈母。這就是念念不忘阿彌陀佛的內涵。
所以,真正有信心、有皈依心的人,時時不忘阿彌陀佛。每次吃飯時都作意供養阿彌陀佛,穿鮮淨衣服前先供養阿彌陀佛,得到好的瓜果、飲食、鮮花,包括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好東西都供養阿彌陀佛,這些都是發自真誠心的供養。以這樣的心,不斷地頂禮、稱名、憶念,就成為你日常修法的內涵了。也因此,把一切修法都攝歸在一個彌陀大法中。
不僅如此,《往生論》所說的五念門的修行,也是全部歸在一個阿彌陀佛上。所以,這本身就是自他二利滿足法門。
以上講的是生了信心和智慧的相。相反,如果沒有信慧,那只是簡單結個緣,不會契入到淨土修法的核心中,也不可能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淨土法門裡,這就表明你還在邊緣上,或者只是門外漢。
根本原因是,你還沒從心底發出對阿彌陀佛甚深的信仰。有些人宿世種了深厚的善根,有大的栽培,就只欠今生這一生,所以今生一遇到淨土法,不必很多囉嗦,馬上就能信入。但就一般情況來說,如果根機不到,宿世的栽培不夠,這一世善根就比較薄,那就必須靠今生的努力,不斷地在這上面下功夫,去積累、開發,主動創造因緣才行。但在我看來,很多人這方面的量還不夠,如果這上面需要一百分功夫,那很多人只有百分之十。因為量不到,就像水加熱時不能沸騰那樣,他只有邊邊上的一點,還沒從內心深處生出根來,所以潛力不強,後勁不大,也因此一直沒辦法開出繁花碩果。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在急需在根本上培植,否則量不夠的話,就不會把它作為一個重點。
如果沒有對阿彌陀佛生起全分的信心,沒出現勝解信,那就沒有一個淨土行者的氣象,或者說沒有斬釘截鐵,一往直前的相,不是拼盡生命也要求得大義的相,只是悠悠晃晃,有一句沒一句的,沒有懇切的相。因為沒有信心,所以到了中途就要出問題,或者東搖西擺,沒辦法在一切境緣中貫徹到底,也不可能顛沛於斯,流離於斯,生於斯,死於斯,這樣就不行。而那些真正能往生的人,確實看到自己這一生沒別的去路,一心求往生,他有信心、志願,而且有一往直前的氣概,能傾盡全部的智勇去完成它,這就決定能成就。古德也說:「學道須是鐵漢」,要有這種堅定的意志、力量才能成功。如果只是研究研究,天天口頭談論,做表面文章,這些都不管用,因果律是不聽你這一套的。關鍵就看你有沒有真心。世界上的一切事都要有真心才能成辦,沒有真心就只是虛情假意,自己騙自己而已。
「見敬」是說,從此以後,一想到阿彌陀佛,就由衷地生起尊重、恭敬,有非常深的敬重之心。
其實,真正的尊重、恭敬,在於你真正瞭解到佛的功德、恩德。應當知道,阿彌陀佛是無比深重的境,他的法界身遍一切處,他有無上的智悲力功德,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以最徹底的智慧,最偉大的悲願,建立了十方世界最殊勝、微妙的國土,所以,理應對阿彌陀佛有無比的信心、恭敬心、尊重心。一提起的時候,就要想到阿彌陀佛是法界身,有遍法界眼,他就住在我的心中,所以我一定要「念念珍重不空過」。有這種心的話,你念的每一句佛,就是真正從心底深處念出來的,每禮一拜也都是全身心地作禮。這時候,你心裡面念念都在受持阿彌陀佛,你會覺得,我念這句名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住在我心中,彌陀願海沒有不實現的事。也因此,心心念念仰賴阿彌陀佛,生怕自己有懈怠、高慢、不恭敬而違背佛的心,而造下罪業。這樣的話,你就是真正有信心、有智慧、有恭敬、有歡喜、有皈依。修淨土法看重的就是這些內涵。
有了這些的話,每每想到佛是那麼慈悲,我們都會很感傷,或者痛哭流涕,就像長年漂泊在外的遊子,竟然不知道回歸母親的懷抱一樣,佛念念都在護念我,佛光一直都在照著我,而我卻絲毫不知。一想到輪迴的漂泊,就十分地感傷,一想到淨土的家園,就萬分地嚮往,此生命終沒有別的希願,心中最重的就是阿彌陀佛,最想去的就是極樂世界,這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目標,一個最值得勇往直前,精進到底的目標。
這樣就知道,他為什麼那麼恭敬阿彌陀佛,一提到阿彌陀佛、淨土法門,自然有那種信心的表現,就是因為他真的有非常深重的心。相反,如果只是輕飄飄,不痛不癢的,盡做表面上的事,心裡什麼內涵也沒有,那就跟影子一樣。而且,心裡沒有的話也裝不出來,就不可能去感染別人,不可能有那些表現,你是做不出來的,是不是?即使能一回做假,你能天天做假嗎?不可能。人都是用心來做事的,沒這個心他是做不成的。
「得大慶」是說,現在已經聞到這個法,知道無上的皈依境——阿彌陀佛,體會到法的甚深獨妙,知道了佛是最殊勝微妙的如意寶王,從此緣著阿彌陀佛來修,必定能實現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利益,這時就感到得了大的慶幸。就像一個人找到一份最好的工作,或者入到寶山得到最大的寶藏後,覺得一切都有了希望,有了依靠,什麼都能實現,他會感到好慶幸,竟然得到了這麼好的工作,碰到了這麼好的事。你也要有這種心,這才覺得,我遇到的阿彌陀佛是最大的寶藏,是一切利樂的來源,今天有幸成為一名淨業行者,這真是世上最好的工作,不像世間的事業,「世事到頭終有盡,浮華過眼總非真」,這才是真正的前程似錦,一片輝煌。
一定要認識到,在這一條路上走下去是何等的幸運。可以先反過來看世間,有些人從事世間的某種事業,就覺得很幸運;有些人認為能進入一個大企業,成為一名白領,感到很自豪;有人喜歡搞科學,認為自己一生能沉浸在物理領域非常榮幸;有人認為能在藝術領域中發展很幸福;還有些人認為,我們修仙道,將來做神仙很好。其實這些都沒什麼,再好也遠遠比不上念佛求生西方好。在世間得再多的功名富貴,或者能夠神通變化,哪怕得了小乘阿羅漢果,也都不算稀奇,真正能走上念佛成佛的路,完全跟彌陀願海相應,這才是最稀有的事。你要真實地感覺到,這是千千萬萬道路裡的一條最殊勝的道,現在既然被我踏上了,我怎麼撿了這麼大的便宜?怎麼這麼幸運?這是在做夢嗎?竟然出現這樣的奇遇!要這樣倍感慶幸。我們聽到淨土法門後應當歡喜地笑上幾天,因為這回是真正能夠出去了,我們遇到這個大法,要有這樣的心。
然後覺得,現在的人身真是好有意義,原本整個生死都是漫長悲慘的苦劇,而我一旦對阿彌陀佛生了信心,遇到這麼殊勝的法緣,遇到彌陀願海,就等於從現在開始,往後決定是一條光明大道,從樂入樂,從明入明,真是幸運!我們就要這樣隨喜自己。越是隨喜,就越能滋潤你的善根、信心,使得它不斷地強化。這樣強化到猛利、恒常的地步時,就沒辦法再改轉了,也就不會被任何違品所奪。
之後,你就可以順利達到憶佛念佛,念念不忘的地步。這時候你念念都跟阿彌陀佛相應,這多好,緣其他九法界的念頭再好,也沒有緣佛好。這樣你才知道,原來它是這麼一個殊勝的大道,竟然能使我的心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往後,我再不用跟世間的貪嗔癡,或者五欲六塵相應,也不去跟世間其他染法,像是娛樂、體育、歌曲、文化等相應,我是念念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已經投入到彌陀母親的懷抱裡得到滋養,這就是跟法界相應,是一切隨念之王。
同時,我也感恩釋迦本師,世尊以極大的方便善巧,把這無比殊勝的妙法,或者更直接地說,把這如意珠王般的佛號,安置在我的心上,念念轉我的心,最後就把生死的凡情全部消盡,完全顯發自性的功德。
這就看到,原來這是一條無比殊勝的路,看起來非常簡單,其實裡面是真正的深妙無比。古德說,淨土法門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就是這麼殊勝。所以你不要以為念這六個字很簡單,老太太都會念,然後就輕視。要知道,這可是彌陀世尊往昔經過五個大劫結成的大願,而且是無量劫來的願行熏修加被的結果,怎麼能把它視為一種普通的東西呢?它是無上的如意珠王,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它代表了佛的無量功德。
如果你能理解名號就是無量光、清淨光、安穩光、解脫光,是無量妙法的總集,你就知道念佛是心心不離佛,念念喚醒自性。也因此,這就成了一個大安樂法門、大安心法門,讓我們在生死苦海裡真正得了安穩。釋迦佛也說,你能有這般的心,恰恰就符合我的心意了。因為我見到也無非如此,我是真正現量見到,天下一切人民,包括蜎飛蠕動在內,當來都因這個法門而得利益,就是因為這個法一染識田永為道種。
如果有這種信心和智慧,來納受、受持它,那釋迦佛就會倍感欣慰。因為這樣一個佛王、如意寶珠,已經入到他的心上了,那他決定會淨除一切生死的苦患。眾生本具的如來藏性一旦納入了彌陀悲願的名號中,就決定走不脫,決定不會空過,以這種奇妙的因緣,他必定能夠迅速開發。所以,我們引導別人生起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就是在度他成佛,這話沒什麼不敢說的。它超過了世間一切有漏人天善法的利益,也超過了一切修小乘道的利益。
大家應該看到,這是教內真傳的淨土大法,也是世尊非常繫念、重視的法門。這是釋迦佛一代時教的法蘊中極其關鍵的問題,未來世無量佛法次第隱沒,世尊特別慈悲哀愍,加持《無量壽經》最後住世百年,因為在最後的一百年裡,還有很多的眾生要依靠《無量壽經》得到度脫,或者說就要依靠彌陀願海來得到度脫,它方便、簡易至極,只要有真正的信願,人人可修,人人能成。
也因此,世尊說如果誰能這樣「聞法不忘」,「見敬得大慶」,那他的行為就順了我的心,就是我的善友。佛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我們聽到後當然應當發心,響應佛的號召,隨從佛的教導,這才叫做佛的法子。不然,只是外表上隨從,心裡違背,那就離佛千里了。
得信心的相
總的來說,「聞法不忘」,就是你聞了彌陀名號後,念茲在茲而不忘記,這也就是得到信心的意思,得了信心必然會走上這條路。「不忘」是說,我們在心的深處把佛視為最尊重。世間有很多種不忘,比如男女情深的時候念念不忘,因為他們彼此真心相愛,所以是心心念念不忘。還有母親不忘孩子,也是念念不忘的。像這樣,我們修淨土法門要求的就是念念不忘阿彌陀佛。也就是貫徹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念念不忘佛,就是得了信心了。
可以看到,真正對阿彌陀佛有信心的人,確實從早到晚都是緣著阿彌陀佛。或者念佛的名號,或者閱讀淨土經典,或者拜佛,憶念佛的功德、恩德,這些行為都是自然從信心中發起來的。我原來講過馮氏夫人的故事,她是真正生了信心,所以一心一意以西方淨土為念,行也不忘西方,坐也不忘西方,臥也不忘西方,飲水獻花,誦經供養等都是西方,做絲毫的善法都全部回向往生西方。她已經生了真實的信心,所以一心放在阿彌陀佛上。
「見敬得大慶」,也可以解釋為見到阿彌陀佛的形相,恭敬尊重,或者見聞了彌陀名號,對於這個法的功德得到瞭解,這些都是見敬的意思。「得大慶」是說,此後會生起大慶幸的心。想到竟然得了這麼殊勝的妙法,真是無比慶幸,想到極樂世界是那麼殊勝,那是無比的嚮往。這不是把破銅爛鐵硬吹為是黃金,而是貨真價實的黃金,沒有一點誇張。但如果你覺得它很小,看不起眼,那就生不起大慶幸的心,裝也裝不出來。
所以,一定要知道法的甚深微妙,知道它的不可思議,就像《往生論》裡,把整個國土莊嚴全部用「不可思議」來說,你必須有這種認識,有這樣的法眼,才能識得它的價值,才會由衷地感到慶幸。有鑒賞眼光的人才知道什麼是珍寶,沒有鑒賞眼光的人看如意寶也覺得像瓦礫。如果你視為瓦礫,那就不會有珍重、愛惜的心。如果你見到它是無價之寶,那馬上會起一個珍惜、執持、愛護、重視的心,你會把它放在一個最安全、最妥當、最乾淨、最高的地方。人的心理就是如此。所以,大家目前必須在這上面加強認識。
所得到的法,歸納起來就是名體不二的佛功德,是佛無上果覺的大悲願海。你想想,這個法是不是極其殊勝呢?在一切有情當中,有比佛更高,比佛有更大的智慧、慈悲、能力的嗎?有這麼奇特的方便,這樣不可思議的威神力嗎?我們常說,淨土法門「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以及「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以果地阿彌陀佛的覺海作為我因地的心,這也詮釋在一句名號裡,所以叫做「名體不二」。這樣知道後,念念執持佛的名號,那麼念佛時即見佛時,念佛時即遇光時,念佛時即是得願海攝受、加被時。
又可以說,聞法憶念不忘是意業,見佛恭敬是身業,得大慶幸後,口稱所聞的名號是口業,三業相續就是得信心的相。
信心有很大的力量,它是源動力,你得了信心,或者信心非常深的時候,在三門上馬上就表現出來了。比如,當你真正見到這極大的利益時,必定是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那種信心就好像貪欲者要尋求他的情人那樣,無論有多艱難他都一定要去。又像貪財的人發現金山的時候,不顧任何困難都必須去掘金,就要有這樣的相。其實,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這種心才會發生行動,之後決定是萬牛莫挽,根本無法阻擋。也就是說,成辦一切事的關鍵就在於心,心要有一種信的力量,或者勝解的力量。
有了信心,就決定有身口意三門的相發出來。不說其他的,比如一個世間喜歡科學的人,他從小到老,一直到死之間,都會日夜不停地在這上面勤奮努力,讓他放下也不肯。有個現代的物理學家,都八十多歲了,一直在學術上鑽研,即使是生病,病好了之後,又開始投入研究工作。他身上隨時帶著演算本,一到那個時候就要開始工作。這是對於世間科學有真實意樂,真心願意獻身的表現。或者真正熱愛繪畫的人,天天都不離畫筆,天天都在勤修苦練。世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如此。
真正對淨土法有了信仰的人,絕對是把淨業視為第一工作、第一法行,超過了農民種田,工人做工,畫家繪畫,學者研究等等,這才說明你有真正的淨土信仰、淨土情操。不出現這個相就不算數,只算是旁聽生、擦邊球。因為你只想在旁邊光顧一下,不願意置身於這個行列,就說明還有所保留;不想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奉獻進去,就證明信心還不足夠。
其實,你心裡認為這個法還不怎麼樣,但這完全只是自己的一種想法,只是一般人體察不到,發現不了。你心想,這事聽聽就行了,我怎麼能這麼簡單就決定求生淨土?內在還不敢放、不敢交,就表示你的信心還不到量。因為交不出去,心裡還不肯,還不願意,還發不出,所以沒辦法全部投入。說白了就是怕吃虧,怕這樣投資利潤不大,無非是這樣,人的心態都差不多,搞世間法是這一套,搞佛法還是那個心。可能每個人還在心裡衡量、盤算、計較,看這個合算嗎?會不會吃虧?真的有利益嗎?是這樣的。
發淨土大菩提心
世尊說,你真能有信慧,那就是我的具德相、具善根的親友。然後接著說「是故當發意」,意思就是,佛說,我已經說完了,我的真實心意是什麼你也聽懂了,所以你們應當發心,不要再猶豫、等待、盤算了。只要你相信我說的話,相信我的智慧所見,相信我的悲心,是真正在為你們謀求真實利益,那你就應當發心了,不要再退縮、徘徊,再徘徊下去也沒辦法,到來世還是一樣,所以現在你們就要決定了。
「發意」,就是發淨土大菩提心。其實,真實的信心就是大菩提心。為什麼呢?大菩提心就是願作佛的心,願度眾生的心。怎麼成佛度眾生呢?就是願往生的心。怎麼願往生呢?就是大慶喜的心。這些只是從各分的角度上立的不同名字,實際這種心一出來,不會孤分的,它是一種圓具各種德相的心。也因此,我們不要把它脫離開來看待,應當圓融起來。也就是說,對於彌陀願海生了真實信心,就是對於佛的無上果覺威力發起了信心、覺悟。
大菩提心的意思是,我已經知道這樣能開發成佛,所以一心對這個法深信尋求,尋求的其實就是成佛。「淨土法門」這四個字,無非是成佛的一個特別方便,不是別的。當你對淨土法門生了信心,就會決定,我成就無上菩提的道路就是這條,我就要以這條路來完成大菩提果,以這條路來完成普賢行願,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不就是大菩提心嗎?從這裡也能看出淨土法的殊勝功德,極其方便、直捷,即生可辦。也因此,上求下化的內涵,全部可以攝在對淨土法的信心裡,因為這一切全都是通過往生的捷徑來實現的。有了這樣的心,你就有淨土發心的內涵了。像這樣,結合在淨土法上講發心,我們就感到很親切了,也能跟法門的宗旨吻合,它會更加增上你的願力。
基於這種認識,後面佛進一步勸進我們,要精進、勇猛地尋求淨土大法。
求法心的譬喻
「設滿世界火」等一句,是世尊勸進我們求淨土法的心意,這是極力的勸導,不然佛不會這麼說。
可以這樣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火海,那是十億個世界的火海,實在太大了,的確是一片汪洋火海。我們即使走過一個地球的火海要多少天?要燒毀多少個身體?何況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火海!想一想將會遇到的艱難,或者會喪失多少個生命,才知道,原來淨土大法的利益超過了無數個肉身的意義。
想一想,我們過去世曾無數次獲得這樣的肉身,但都沒得到究竟的利益,如今能聞到淨土大法,哪怕是一個片段,幾句話,你心裡一旦對它生起信心,就能依靠這個因緣讓你超出無量劫的生死,這不就是超過了無數個肉身的價值嗎?畢竟身體有生有死,也不能給我帶來真實的利益,而淨土法門,這種彌陀願海的大雷音,一旦傳入我的心中,確實能震醒我長劫的迷夢,粉碎心中的各種煩惱種子。
有人說,這會不會太誇張?其實一點不誇張,你想,多少人只是聽過幾句話,之後真實信受,一生奉行,最後就成功往生了。像過去那些沒文化的人,看不懂經書,別人給他講的幾句淨土法,其實就是《無量壽經》裡的話。所以要知道,一切淨土法的根源就是《無量壽經》。往後菩薩造論,善知識寫書、開示等等,都是從這個源流上來的,只不過多做一些開顯、強調。
還要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長劫在輪迴中漂流,單憑自力很難超出的凡夫,唯有仰賴彌陀願船才能即生渡出苦海。你要想,如果沒聞到這個法,那還要繼續流轉,往後是見不到邊際的輪迴,在那裡要喪身失命多少次,要受多少的地獄、餓鬼、旁生等的大苦,是不是遠遠超過烈火焚身的苦?如果墮到八熱地獄裡去,那要燒多少次?這麼一看就發現,確實,如果我沒聞到這個法,那將來我的命運就會那樣。所以,這一次再怎麼辛苦我都必須忍下來,哪怕被燒死千萬次,也一定要去求得淨土大法。只要能聽到它的一段經文,哪怕隻言片語,那裡就已經告訴你,給你指出一條成佛的捷徑,只要通過信願念佛,即生就能解脫,這樣你就已經有救了。
淨土法的大利
淨土大法就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它的效用極其不可思議。像前面說的,從古至今有多少普通人,他們遇到一個偶然的因緣,忽然之間聞到這個法,並且生了信心,在這以後,他不過是通過這一生的幾十年,少的就是三年,一年,甚至幾個月,之後就真正從長劫不斷的輪迴裡超出去了。所以,這就是真正的福音。
大家一定要重視《無量壽經》的學習,其實很多人就是因為自身的業障,心裡就不納受、不感動,這樣的話只是當面錯過。如果你沒出現殷重心,沒有這種捨身求法的心,那麼法送到你面前,也跟把青草放在野獸的嘴邊一樣,這樣就不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要知道,這件事是別人沒辦法代替的,你必須自己有真誠的求法心,才能得到法的利益,否則就會失之交臂。這就好像已經把最好的如意寶放在你面前,但你看也不看,瞄也不瞄,沒把它當回事,這就沒辦法了。
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人聽過了,也看過了,但他不是真正的聞信,所以經過多少世也沒往生淨土,就是因為他沒有真正求淨土法的心。尤其要注意的是,這個「求」,不是說我的眼睛看了,耳朵聽了就完了,而是你真心想要求得這個利益,要成就這個法門,要這樣發大心、勇猛心。世尊勸我們發心求得淨土法,也是這個意思。
對於淨土法門,我們一定要看到它後續的利益。也就是說,它是一條利益的長河,展開來有廣闊無限的利益。你能看到這一點,就會明白,哪怕死一萬次能求得它都值得。因為從這之後,你已經被彌陀願海所攝受,已經走上了憶佛念佛的路了,最後決定跟佛處處相應。從往生後的方面看,你已經入了不退轉。然後在彌陀願海直接的攝化下,不斷地開發、增進,往後不斷地出現盡未來際無量無邊的利益,決定成就無上佛果,而且廣濟生死流。
你一想到,我依靠這個法門,最後能夠真正度盡盡虛空際的無量眾生,真正圓成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那是真正實現了生命的大義,所以,我現在一定要求得這個法。我要真是一個有善根、有志氣的人,怎麼能置無上大法於不顧呢?怎麼能只認眼前的蠅頭小利呢?如果你有無比寬廣的眼光,能夠深明大義,就知道這是自己解脫成佛的所依之處,是完成自他二利的所依之處,它是一種極其殊勝奇異不可思議的助緣力量,所以絕對不讓自己放過這個機會。也因此,一到那個時候,他就不顧一切地要求得這個法,沒求到就失去了永世得大利益的機會,失去了完成自他二利圓滿佛道的機會。他完全看到這是一切利樂的根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就像在世間法上,比如從鄉村來的學生,他覺得現在已經讀到高中了,那我一定要把握這個機會考上大學,不然我這一輩子就完了,沒辦法大展鴻圖,他會一心抓住這個機會。但這只是世間法,過眼雲煙,蠅頭小利,不足為道。你要看到,淨土法門賜予的利益無限深遠,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你要認識到它是真正的大事因緣,無數倍地超過世間的一切。有了這種認識,你就能不怕犧牲,不畏萬難,會有珍惜心、上進求取心。
釋迦佛因地時,為求得一四句偈也甘願捨身,就是因為知道法的利益。現在我們要求的是淨土的妙法,是阿彌陀佛智慧慈悲的結晶,是無量劫來大願大行的結果,連十方諸佛,登地菩薩,西天東土歷代的祖師們,也是一致地恭敬讚歎。豈能以我們邪見的眼光,去否定彌陀願海的境界?那真是太可憐、太可笑的事了。
所以,世尊教導我們,一定要在這上面有堅固不退的志願,精進求得彌陀願王的大法,也就是要去聞到彌陀本願和名號。
求得此法能滿足二利
《讚阿彌陀佛偈》說:「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曇鸞大師這樣講,即使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火海,我也應直接穿過去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因為一旦聞到了彌陀名號,從此就不復退轉,已經登上了不退轉地,被彌陀願海的大威神力所攝受,此後再不會退入輪迴,退入二乘,以及退入到妄想的境界裡了。你考慮到這一點後,就一心仰賴彌陀,心心念念執持不忘,以這個緣故,至心稽首禮拜阿彌陀佛。
《往生禮讚》也說:「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讚,皆當得生彼。」善導大師說,即使充滿了三千大千世界的火海,也應該直接越過去聽聞佛的名號,聞到佛的名號後歡喜讚歎的人,都能生到佛的國土。
這就知道,跟彌陀願海相應、融合的因素,在於至誠心、歡喜心、敬仰心,而不是世智辯聰、能說會道等等。就像印光大師所說,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所以,就要靠至誠心、恭敬心來得到佛力的加被。人一旦有了至誠心,就表示他的心已經願意接受了,沒有別的妄想雜念,那時心是開放的。如果你還有猶豫、邪見,不能打開心來放下自己,還有所保留,那是你自己把心給障住了,這樣就接通不了。
如果你內在已經出現了聞名、信受、歡喜、讚歎,就必定往生到佛的國土,這就表示已經有往生的因緣了,當下西方就有你的一朵蓮花,沒這個內涵就不會有蓮花。這事全在你的信心,有信心就開蓮花,沒信心也開不了蓮花,這都是法界的緣起,不會有錯。不可能一個沒信心的人還能往生,那裡也不是飛毛腿能跑到的,也不是航天飛機能飛到的,而一旦有了信心,緣起馬上就通了。
又像本經下文所說,世尊說,彌勒,假使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你也應當穿過火海聞此經法,聽聞之後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為什麼呢?因為有很多菩薩想聞這部經也沒機會。如果有眾生聞到這部經,那他在無上道上終究不會退轉。所以應該對淨土經法專心受持讀誦。這也是聞名不退的利益。世尊教導我們,聞了這部經之後,就要歡喜信樂,之後發起實際的修行,不是說說就算數的,必須要發自於行動,所以要對於淨土經法受持讀誦,並且如說修行,這樣決定會實現大義。為什麼要這樣實際去做呢?就是因為這是個極難得的機會,一旦遇上之後,就真正能得到圓滿的利益。而且,你不要認為聽這部法很容易,很多菩薩想聞這部經也沒機會,因緣沒到那個點上,就不可能憑空出現。那麼真正有緣聞信了這部經的人,就會在無上菩提道上終不退轉。也就是聞了這部經,生了信心之後,就已經被彌陀願海攝受了。
佛的力量周遍法界,這上面沒有一個空過,誰有信心,當下佛力就在上面起作用。所以不要認為說,我沒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無關。你不要把佛當成一個人,好像跟你離了十萬八千里。佛是遍一切處的,就遍在你心中,他時時刻刻都在加被你,你有信心的話,馬上就能被攝化,但你一直視而不見,還認為佛怎麼沒救度我,他發的是虛願吧?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那麼,為什麼世尊來勸導我們精進求這部法呢?因為這是一個二利滿足法的緣故。也就是這一個法能圓滿地成就一切自利、他利,所以叫做一即一切,叫做總持法門。以這個緣故,佛就告訴你,無論如何你都要去聞受這部經法,它會給你最徹底、最圓滿的利益,能讓你最快速地實現自他二利。所以,你必須去聞這部法,絕不能無動於衷,沒任何主動。
偈頌的「會當成佛道」是自利滿足;「廣濟生死流」是利他究竟。意思就是,對於此法,哪怕有一念的信心,從中必定能得大利益,以此就能頓超生死流,決定成就佛道。所以,我們對於這麼不可思議的法,一定要主動地用自己的心跟彌陀願海相接,一定要自己去相應,這個接收是別人沒辦法代替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就主動地去接通,這樣他決定成佛。那麼往生後,如同經上所說,無量的功德莊嚴都會在自身上實現,絕無空過,絕無虛談。
他利方面,到了西方成就之後,就開始以自己的本願力,分身塵剎,在無邊的世界裡救度眾生。就像本經最前面緣起分裡說的,那麼多聖眾都是行持普賢大士之德,他們以無邊的權實二德去廣度一切眾生,也能看出,整部經文就是在顯示淨土法門利他究竟的成就。
總之,一切都導歸於極樂淨土,就能達到止於至善的境地,真正實現生命的圓滿,這是我們一生之中極為重大的因緣,也是佛勸讚的本意,使得眾生都得二利滿足。
思考題:
1. 怎樣才能真正對阿彌陀佛生起敬重之心?
2. 怎樣才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做不到此點的原因是什麼?
3.「淨土大菩提心」的內涵是什麼?怎樣能發起此心?
4. 為了聞到淨土法,是否值得喪失無數次的生命?為什麼?
5. 求淨土法指什麼?如何生起真正求法的心?
6. 求得此法有什麼利益?
第六十六課(下)
同樣,心裡有智慧,就能深明大義,他看得清楚這些話的份量,知道這是一個極偉大的事件,超過一切,所以絕對記得住。
就世間上的事來說,對哪個法特別有信心的時候,自然就記得住,記不住說明肯定有問題。比如有些中學生,他很崇拜明星,連他的生日、愛好、寵物、個性等等,一看就記住了,其他學習方面就根本記不住。這是為什麼?就在於他的心。再比如,做生意的人記電話號碼特別快,根本不用電話本,那麼長一串數字,他一下就能記住,其他每家商品的價格等等,這些都記得很清楚。這都在於人的心,你的心在哪方面投入,在那裡就能生根,就會記得很牢固。
所以,如果你說,我確實有信心啊,但我就是記不住,我也發不起什麼慶幸心。那說明你的信心絕對是假的,就是這樣。
具信慧者是佛的親友
這樣「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的人,世尊說,「則我善親友」,這是得了我的心意,是我真正的親友。
內在的友是要彼此光光相照的,我的心照明了你的心,我的心意你就得到了,所以你就是我的善親友。因為法是我給你講的,而你在聞的時候,記得我所說的法,對此銘記不忘,這樣彼此就有了法上的關係。換句話說,佛是導師,聞法者是弟子,而只有得到了法,才能建立師徒的關係。如果法上沒有關係,又不是世間關係,那就不具弟子的相了。所以,佛說,我是用法來養育你的,我已經傳了法,你聞到法之後能記住,能念念不忘地信受奉行,那你心裡就確實得了這個法了。
以淨土法門來說,真正聞了這個法,從此就能真正開始恭敬法,每個地方都能恭敬,並且已經出現了一種大慶幸的心,這就是他得了佛的心意的緣故,也因此跟佛是親友了。意思就是,佛說了這樣一個極為奇特的事,佛說這有極大的利益,是非常的稀有的,往生後得到的功德、利益如何等等,這些都是佛要表達的事,那麼,佛如是信,你也如是信,佛感到非常慶快,你也如是感到慶快,這不就是發生共鳴了嗎?不就是心和心之間相應了嗎?這不就成為佛的親友了嗎?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彼此是志同道合的法友,是真正的相契。
要知道,相契不是外在一起吃頓飯,然後一起溜冰、跳舞,吃喝玩樂,醉生夢死,不是這樣。世間法上的關係是彼此利益相交,或者互相滿足,而法上的關係不是,法上唯一是要相契,是心和心的契合,這才叫真正的法友。其他的關係不叫做友,最多叫彼此利用,互相滿足,都是非法的內涵。你不能把那種庸俗的關係扯到佛法上,那就庸俗化了,就不是佛法。
我們要看到,跟佛相契沒有別的途徑。如果你只是搞一些世間手段,佛啊!我供你兩根香蕉,你最好賜給我五百個金元寶!你那是做生意的心態,跟佛離得很遠。你要遵守佛的法,要得佛的心,這才是關鍵。所以,很多人學佛多年沒什麼進展,問題不出在佛法上,而是他的心根本不相合,儘管外相上做了很多,但那些都沒有用。我們常講佛世時的一個公案,兩個比丘去見佛,路途中遇到一條河,但水裡有蟲。一個人很渴,趕緊撈水喝,另一個說那裡有蟲,不能傷生害命,不能違背佛戒,就一直沒喝。結果那個人乾渴而死,另一個因為喝了水,後來就到了舍衛城見佛。佛說你沒有先見我,是另一個比丘先見到我。這就知道,外在不重要,關鍵在心。因為他合乎佛的心,所以是萬里同親。
那麼,我們怎麼來合到釋迦佛的心意呢?那就是,佛如是念,你也如是念,佛是如是信,你也如是信。佛的信是現量見的,而你因為佛語的加持也生了同分的信心,你覺得這件事真實不虛,這不就是跟佛的心相通了嗎?如果你聽完了想:不對,釋迦佛說的是寓言吧,沒這回事,這事情太誇張,會不會是一種方便說法,如何如何……這樣的話,你跟佛的心就相背了,心和心之間違背就沒辦法傳導,就通不了了。所以,這件事上彼此要心心相應,能夠相契才是真正的親友。
或者,佛當時非常慶快,就像本經一開始講的,世尊要說這一部《無量壽經》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歡喜。因為,彌陀本願已經實現,無量蒼生得度的機緣已經到了,宣講這部法能讓整個教法期間,乃至末一百年裡的無量無邊的眾生,下至於蜎飛蠕動,都得到真實利益,所以,佛自然由同體的慈悲心感到非常悅意、歡喜,非常慶快。也就是說,佛不為自己,唯一是為了眾生得度而感到十分慶快。
同樣,你有信心的話,只要看到或者聞信這部經,馬上也會生起慶幸的心,這是絕對的。其實,我們只要誠心地去做,比如每次都能以誠心講解《無量壽經》,那每一次都決定會出現歡喜心,沒有一次例外。大家聽的時候也應該這樣,只是現在很多人聽的時候感覺很麻木,這就很不正常。只要以誠心去聽,心中絕對會湧現出歡喜心,非常慶快。
要知道,這種歡喜心就是我們的信心,跟佛語結合的一個結果,也是跟彌陀無量悲願結合的一個結果,也是跟佛的無量光結合的一個結果。你只要不是個石頭,決定會有感受,心裡絕對是一遍又一遍的歡喜,就像潮湧一般。這也是因為世尊表現得悅意歡喜,你也應該同樣歡喜。我們彼此之間心心相應,沒障礙的時候,我感到很歡喜的時候,你也會感覺很歡喜,是不是?這是有極大意義的事,只是我們不要被私心蒙蔽,天然的本性就會開發出歡喜心。
像這樣,你跟佛同信同解,同喜同慶,就能跟佛的心完全相合、相應,符合佛的本懷。心和心之間沒有違背,沒有疏遠,就叫真正的親友。而且,我們能這樣跟佛的心相契,佛就會歡喜,佛歡喜就會賜予加持。能隨順佛的教導去做,就必然實現大的利益。所以,這裡的關鍵是要求得信慧。
思考題:
1.「壽命難得」中,難得之處是什麼?思惟此理應生起怎樣的定解?
2.為什麼說佛是生信的助緣?我們該如何依佛為助緣對淨土法門生信?
3.為什麼「信」、「慧」二者可以歸在一個「信」之中?
4.請結合廣大眾生界的狀況體會這三種難得。
5.聞法時應精進求得哪種功德?為什麼?
6.得信慧有什麼表相?
7.為什麼有信慧聞法後決定不忘?請以理分析,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說明。
8.佛法上的關係是由什麼來建立的?我們應如何跟佛建立「善親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