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入中論自釋09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994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入中論自釋09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入中論自釋09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九課

下面引用龍樹菩薩《中論》裡的教證,說明如果承許諸法有自性,就必定會落入常、斷二邊當中。

如《中論》云:「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

《中論》中也說,如果一個法有它固有的體性,那麼肯定不會超出兩種情況:如果它不滅,那就是永恆的有,這樣就成了常有;如果先前有,現在沒有了,這樣就成了斷滅。

又云:「若有所受法,即墮於斷常,當知所受法,為常為無常。」

《中論》裡又說到:如果認為有一個能夠領受、能夠得到的真實的法,那麼必然會墮在斷見或者常見當中。(為什麼呢?)要知道,所受取的實法,不是常就是無常。

具體來說,如果認為這個實法一直持著「有」的自性,那就意味著永遠不會變成無,那就是常法,會落在常見當中;如果認為這個實法先前有,後來沒有了,那麼它就是無常。由於認為原有的體性壞滅了,這樣就會落在斷見當中。因此,只要執著某法有自性,就必然會墮在或粗或細的常見、斷見當中。

前面對方問過,他說:如果二諦中都沒有自性生,諸法本來空性,為什麼在我們面前會出生種種各具體性的法呢?下面我們繼續以《中論》裡的教證來作回答,說明從無自性的因當中可以出生無自性的果。

又云:「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如是變化人,復變作化人。」

論中首先舉出比喻:世尊以神通變出一個化人,然後這個化人又變出第二個化人等等。這些化人全部現而無實。(只是一個假相,不是真的。)

「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變化人所化,是則名為業。」

第一個化人比喻作者,他變化出來的第二個化人比喻業。

「煩惱業及身,作者與果報,皆如尋香城,如陽焰及夢。」

從作者——心識當中,幻變出煩惱,這就是第一個化人;再從煩惱當中變化業,這是第二個化人;之後由業力變現一期生命相續,比如一條狗的蘊身,這就是第三個化人;然後這條狗又出生煩惱,這是第四個化人……這樣輾轉下去,所有前前後後的作者、果報等因果相續就如同尋香城、陽焰和夢一樣,絲毫無有自性。

所以,在名言當中並不是沒有作者、果報,也不是沒有煩惱、業和身,的確是有這些法的顯現。但這些僅僅像夢一樣無而顯現,或者說像尋香城、陽焰等那樣現而無實。

以如幻喻,明從無自性生無自性。

以上《中論》當中,以化人生化人的比喻,就是要我們知道從無自性的因法當中可以出生無自性的果法。(這裡的「生」是無而顯現的意思,不是有實體的法生。)

這就是如幻的緣起。從因到果輾轉相續的整個過程當中,無論是作者的心識,還是它所生的煩惱,以及煩惱生的業、業所感召的果報等,這一切都無有自性。但是無自性的因和緣一經和合,就會絲毫不差地變現無自性的果。

如是於二諦中俱無自性,非但遠離常斷二見,即業滅已經極久時,與諸業果報仍相係屬。雖不別計阿賴耶識,內心相續,不失壞法,及以得等,亦極應理。

像這樣,萬法在二諦中都沒有自性,這樣不僅能遠離常見和斷見,而且在世俗中能合理地建立因果律。也就是說,業滅以後,即使經過極久遠的時節,仍然跟它的果報關聯。雖然沒有特別地去計執阿賴耶識,或者內心相續、不失壞法,以及得法等等,但是也能極合理地成立名言中的因果律。

所以者何?頌曰:

為什麼不做這些名言上的安立,也能極其合理地成立因果律呢?頌文中說:

由業非以自性滅 故無賴耶亦能生

有業雖滅經久時 當知猶能生自果

業不是有個自身體性的生,因此就不是有它自身體性的滅。既然不是自身體性滅盡,所以沒有阿賴耶識、不失壞法等的建立,也能從空性之中現起無自性的果相。所以要知道,雖然業滅了,之後經過極長久的時間,仍然能夠出生它自己同類的果。

從已滅業如何生果,為答此問,如有一類欲安立已滅業之功能故,或計阿賴耶識,或計餘不失法如同債券,或計得法,或計業習氣所熏內識相續。

我們知道,名言中,一切有為法都是剎那滅的體性,所以業造完在第二剎那就滅了。對此,有人會問:既然業已經滅了,又說一切果報由業出生,那麼從已經滅了的業當中怎麼出生果報呢?

這裡問到如何建立因果律這個極其重大的問題。對此,佛教各大宗派有不同的安立方式。有一類建立雖然業本身已經滅了,但是它的功能仍然存在。這裡面又分為幾種:有的宗派建立阿賴耶識,也就是在業滅盡的第二剎那,會在阿賴耶識中薰成種子,這些種子會一直相續,到成熟位時就無間現起果法。有的宗派建立不失壞法,它就像債券那樣。比如一個人把錢借給另外一個人,到了該還錢的時候,這個人就拿著債券向借錢的人討債,這時候本錢和利息都不會失去,而且這個債券是錢之外的法。與此類似,不失壞法是業果以外的法,依靠它,到時候就會現前果報。有的宗派建立得法,它是不相應行法,能夠持業的功能,在後世感受果報。有的宗派雖然不建立阿賴耶識,但也同樣安立業習氣所薰的內識相續。即雖然業造完在第二剎那滅盡,但因為業習氣薰了內在的識,這樣相續下去,將來就會在成熟時顯現果報。

總之,他們都認為業已經滅了,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實法,它能夠持住業的功能,這樣它的果報將來才會顯現。

若如中觀,業自性不生,故亦無滅。從不滅生果非不可有,故諸業不壞,業果關係極為應理。

如果像中觀師所說,業本來沒生過,所以也就沒有它的滅。(只是現起了一個幻相,之後也沒有什麼實法滅了。但是緣起不會失效,所以)從本來不滅的法中可以生果,因此業不會失壞。以這種方式安立業果關係極為合理。

前面的那些宗派因為認為業有自性生,也就成了業是真實滅盡。這樣一來,就要有一個能夠持住業功能的法,否則就沒辦法成立「由業生果」。而中觀宗的建立方式不同,沒有另外安立持業功能的法。

下面再以經教證明中觀師講的完全與佛和龍樹菩薩一致。

如《中論》云:「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失,以其不生故。」

《中論》裡也說:一切業本來沒有生,因為業並無諦實的自性。同樣,業也沒有真實的滅,因為業本來沒有生。

意思就是,如果業有自性,才有它的生,也才會有觀待生的滅。但是,業沒有自性,因此並沒有生。既然從沒有生,也就沒有滅。

如經亦云:「人壽量百年,說活爾許時,然年無可集,此行亦如是。」

佛經中說:如果說人有百年的壽命,他已經活了這麼多年,這是不加觀察的說法。實際上在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所謂的年只是對若干剎那的假立,並沒有「年」的實體,這樣怎麼會有所謂的百年呢?以此類推,一切有為法也是如此,只是假名安立,沒有自性。

具體來說,所謂的壽量只是很多很多個剎那,而每一剎那又是依於當時的顯現而安立。但是這些顯現的相,並不是真的有「它」。所以,也就沒有真正存在的一剎那。這樣一來,秒、分、小時、乃至百年都不是由實法積累起來的,僅僅是對虛妄現相的相續做的假立而已。這就像我們攢錢一樣,如果一張張的鈔票都是真錢,有很厚一疊,那麼可以說有很多錢。但是如果連一張真錢都沒有,全是假鈔,那麼無論看上去有多少,實際上也是身無分文。一切內外的因緣法也都是如此,只是剎那剎那地顯現幻相,實際上根本沒有絲毫的自性存在。

「我或說無盡,或時說有盡,依空說無盡,名言說有盡。」

佛陀又說:我對它或者說是無盡,或者說是有盡。依於空性來講就是無盡,因為它本來沒有生,也就沒有觀待於生的滅盡。對於名言來說就是有盡,因為它是因緣生的顯現法,因緣消散時顯現就滅盡了。

所以,對於由業生果的問題要做兩面觀。在真實當中從來沒生過,也就根本不會有滅。就名言來說,因緣和合時出現第一剎那,對此假名為生;因緣一直持續,它後後的同類相續在不斷地顯現,這就叫做安住;到因緣沒有的時候,顯現的相續也隨之斷絕,對此稱為滅盡。這就好比說看電影,真實去觀察的時候,連一個剎那的影像也沒有出現過,怎麼能說演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演完散場了呢?所以是既沒有生,也沒有盡。但是,在不觀察的情況下,確實是放映機的光打到銀幕上面,種種因緣一和合,電影就開始了;過程中有各種的情節,非常精彩;最後放映完畢,大家就各自回去了。所以是有生有盡。

當以譬喻重明彼義。

下面以比喻再次講明上面所說的「因果無自性」。

頌曰:

如見夢中所緣境 愚夫覺後猶生貪

如是業滅無自性 從彼亦能有果生

比如說,夢中的境相本來不存在,但是愚人在夢裡見到所緣境的美女後,醒來的時候,心裡仍然生起猛利的貪欲。同樣,無自性的業,也能由此出生無自性的果。

這一頌的法義要按照以下的《轉有經》具體地來瞭解:

如《轉有經》云:「大王當知,譬如男子於睡夢中見與美女共為稠密,既睡覺已憶彼美女。大王,於意云何?若此男子夢與美女共為稠密,既睡覺已憶彼美女,可說此人為有智否?」

佛在《轉有經》當中說:大王,你應當知道,比如一個男子在睡夢中和一個美女交合。他醒來後,還在不斷回憶夢中的美女。大王,你怎麼認為?這個男子夢到跟美女交合,醒來後還一直回憶那個美女,你說這個人有智慧嗎?

「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由彼夢中美女非有,不可得故,況能與彼共行稠密,唯由彼人徒自勞苦。」

大王回答:那個人當然沒有智慧,世尊!為什麼呢?世尊!因為夢中的美女不存在,是根本沒有的,更何況跟她交合(就更不可能了)。所以這個人只是白白辛苦,實際上什麼也得不到。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寡聞凡夫,眼見色時,心生喜樂,便起執著謂色實有。起執著已,隨生染愛。起染愛故,隨貪嗔癡,發身語意,造作諸業。然此諸業作已即滅,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乃至「不依四維上下。」

佛說:大王,同樣的道理,沒有聞過正法的愚癡凡夫,當眼睛見到色法的時候,心裡立即會生起歡喜,隨後就會產生執著,認為色法實有。起了執著之後,緊接著就生了染愛之心,由於生起染愛的緣故,就產生了貪嗔癡等煩惱,以煩惱的力量,發動身語意造作各種的業。然而這些業造作完畢就滅盡了。那麼,已經滅盡的業到哪裡去了呢?它根本沒有一個去處。它不住在東方,也不在南方、西方、北方、上、下等任何地方安住。

又云:「後臨終時,同分業盡,意識將滅,所作之業皆悉現前。譬如男子從睡覺已,憶念夢中所見美女影像現前。」

世尊又說:到臨終的時候,變現這一期生命相續的同分引業窮盡,今生的意識即將滅盡。那麼此時平生所作的業就會一幕幕地在心前全部顯現。就像那個男子從睡夢當中醒來的時候,回憶夢中的美女那樣,夢裡的一幕幕境相會全部在他心裡顯現。

「大王,如是最後識滅,生分所攝最初識生,或生天上。」乃至「或生餓鬼。」

大王,像這樣,到了此生的最後一刻,今生的識滅盡,屬於來世五蘊身的最初的識立即出生,或者生在天上,乃至生為餓鬼等等。所謂輪迴如夢,就是這樣的。

又云:「大王,其最初識滅已無間,彼同類心相續生起分明領受所感異熟。」

佛陀又說:大王,當那一世最初的識滅盡之時,沒有任何間隔的,它同類的心相續立即就會生起,從此一分一分、非常明了地領受來世的異熟果報。

「大王,曾無有法能從此世轉至後世,然有死生業果可得。」

大王,並沒有什麼實法,從這一世轉到下一世,然而卻以緣起力,有死生、業果顯現。

這裡對上面的比喻和意義作總結。在夢裡開始見到美女,就像最開始眼識見到虛幻的色法等境相那樣;之後對那個美女生起歡喜心,就好比見到色法等後,心生染愛;與美女交合,如同在煩惱的驅使下造作各種的業;當他從夢中醒來的時候,夢中的種種境相還會在心裡顯現,同樣,我們到臨終的時候,這一世的業相就會一幕幕顯現出來;這一世最後的識滅盡後,來世的識便會沒有間隔地出生;再由這個識後後的相續來領受各種果報。

所以說,整個造業感果的過程都像夢一樣,期間只是一幕幕的幻相在不斷變現。雖然並沒有一個實法從因位一直轉到果位,但是業果的關係可以建立。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事,雖然一切都沒有自性,但造業必定會受果。

「大王當知,最後識滅名之為死,最初識起名之為生。大王,最後識滅無有去處,生分所攝最初識生無所從來,所以者何?本性離故。」

大王,你要知道,最後的識滅了就叫做死,最初的識現起就叫做生。大王,最後的識滅了以後沒有去處,最初的識生起之時也沒有來處。為什麼呢?因為諸法本來遠離一切戲論,絲毫沒有自性。在整個過程當中沒有任何的實法,所以是無來無去。

「大王,最後識由最後識空,死由死空,業由業空,最初識由最初識空,生由生空,而彼諸業不曾散失。」

大王,最後識就是由最後識自己而空,死也是由死本身空,業就是業自己空,最初識就是最初識空,生就是生空。然而當初造的那些業決定不會失壞,必定能夠感果。

這就是告訴我們,一切萬法當體即空,空的不是別的,就是這一切顯現法本身。雖然一切緣起的幻相絲毫不成立,但是業果關係決定無欺。

總而言之,不需要安立其他持業功能的法,諸業雖然空無自體,但也決定能夠感果。

設作是念:若由自性不生不滅,能感異熟者。如不滅故能感異熟,如是已感異熟者,亦應更感異熟。以業不滅故。若已感異熟者更感異熟,應成無窮。

有人這樣想:如果由自性本來不生不滅,還能感得異熟果。那麼,就像這不滅的法能感異熟一樣,已經感完異熟的法,也應該再感異熟。因為你承許業本身無滅的緣故。如果已感異熟的法,還能再感異熟,那也應成異熟無窮。

曰:不爾。頌曰:

如境雖俱非有性 有翳唯見毛髮相

而非見為餘物相 當知已熟不更熟

譬如境俱非有,然有翳者,唯見非有之毛髮等相,而不見為兔角石女兒等餘物相。業亦如是,雖俱不自性滅,然異熟決定。

我們說,不是這樣的。比如,雖然境相同樣是現而非有,但有眩翳的眼,唯一見到非有的毛髮等相,而不會見到非有的兔角、石女兒等其餘相。如是當知,業雖然都無自性,但未成熟的業能感異熟,已成熟的業則不再成熟。

意思就是,雖然同樣是不可得的法,但是這裡面的緣起律仍然有差別。比如同樣是無有的法,卻有見和不見的差別。毛髮、石女兒、龜毛等雖然都不可得,但是有眩翳者,以眩翳的幻變因緣,只會見到毛髮相,而不會見其他相。

於此類似,雖然一切業都沒有真正滅過,但仍有未熟業能感果、已熟業不感果的差別。

意思就是,儘管承許一切業本來無有,也就沒有實法的滅。然而這一切不可得的業,雖然在無自性滅這一點上相同,但是它們仍然有感果上的差別。具體來說,眾生造業之後,如果這個業的功能尚未成熟,也就是還沒有感果,那麼以此本無生滅的業就能夠感果;如果業的功能已經成熟,也就是感果已經完畢,那麼此本無生滅的業就不會再感果。

比如一粒花種,在真實中,無論是否開過花,都是不生不滅的。然而在世俗裡,這粒種子還沒開花的時候就會開花。而開過花之後,它就不再開花。因為開花和沒開花,在緣起上是不同的。

又此譬非但明諸業決定,且能成立異熟決定,

另外,以這個比喻不僅能夠明了各種業上面有決定的規律,而且能夠成立果上的規律決定。

也就是在業方面,業未熟可以感果,業已熟則不感果。在果方面,此種果唯一由此種業生,不由其他業生;彼種果唯一由彼種業生,不由其他業生。這就叫做因果決定。

頌曰:

故見苦果由黑業 樂果唯從善業生

無善惡慧得解脫 亦遮思惟諸業果

同樣,我們在世俗之中,見到苦果唯一由黑業而來,不會由白業而來;樂果唯一從白業所生,不會從黑業中生;以遠離善惡二邊的空慧能夠獲得真實解脫。這就是世俗中的緣起律,正所謂「諸法因緣生」。而且每一種果,無論是善果、惡果,還是解脫果,都是由其同類的因而感得,毫無錯亂。

然而世尊遮止凡夫對於業果做思惟。因為如果以理觀察,有可能出現一種危險,那就是會謗捨業果,認為無因無果等。但是要知道,只要還有分別心,在世俗當中,因果是毫釐不差的。

善不善業雖皆無自性,然如有翳,唯見毛髮等。

雖然善不善業都無有自性,但是就像眼翳者唯見毛髮等相,不見兔角等那樣,業果規律決定不會錯亂。

首先打比方,就像眼翳患者,以能見毛髮的眩翳病為因,就會見到毛髮相。雖然實際上毛髮相絲毫不可得,然而就在這不可得之中,以錯亂的因緣,就會見到毛髮。這其中因果是決定的。有此種見毛髮的因就會出生此種見毛髮的果,而不會出生見其他法的果。而且,眩翳病也有各種差別。有些病會導致見到毛髮;有些病會導致見蒼蠅;有些病會導致見空花等等。而且在見毛髮當中,有些病人見多根,有些見一根等,也有差別。這裡所謂的毛髮等相和取毛髮相等的識,這兩者比喻不可得。意思是說,一切不可得之中卻有不錯亂的緣起規律。

同樣的道理,實事宗不能接受所謂的因果空性。他們認為必須以實有的業作為因,才能出生果法。或者說,如果諸業是空性的,就不可能出生苦樂等的果。也就是認為空性和因果律相違。我們這裡反過來引導他,讓他認識到,雖然善惡等的業無有自性,然而從這空性的善惡業當中,決定會無差錯地現起果法。或者說,雖然諸法是空性的,然而非常不可思議,因緣聚合的時候,的確能夠毫不紊亂地由業生果。也就是空性和因果律不相違。

故可愛異熟,非不善生,不可愛者,非從善生。善不善業俱不得者,當得解脫。

所以說,可愛的異熟,也就是悅意的果,它絕不會從不善業出生,而是從善業中生。不可愛果,也就是不悅意的果,絕不是從善業出生,而是從不善業生。如果善、不善業俱不可得,也就是有了空慧,以空慧攝持來行道就能獲得解脫(因為善、惡兩邊都是戲論,執取善、惡就落在執著當中。如果有了空慧,見到善惡都不可得,而不著於善惡兩邊,就會得到解脫)。

這樣就知道,雖然業不可得,然而這些空性的業,決定會出生各自的果報。從果上來說,每種果法都是隨著各自的同類因而生,不會從別的法中出生。也就是因果關係是決定的,一一對應,絲毫不會錯亂。

是故世尊,恐諸凡夫以理觀察,毀謗業果壞世俗諦。故云:「諸業異熟果不可思議。」遮止思惟業果。

所以世尊怕凡夫以理觀察得出這樣一種結論,說:既然因果法不可得,那還有什麼因果報應?之後放縱身口意造殺盜淫妄等的惡業,落入「豁達空,撥因果」的險坑當中,以此毀壞世俗諦。所以佛說:「諸業異熟果不可思議。」這樣來遮止凡夫思惟業果。

所謂的業果之理,總的來說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四條業果規律:一切苦樂等由業決定;以小業感大果,也就是業增長廣大;業因造下後不會無故失壞;無因不會感果。其實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比如說,業為什麼會感果?為什麼有些業造了之後,過八萬劫才成熟果報?或者一種業造下後到底會出生多少果報?像這樣,這些業果方面的事,我們根本沒辦法現見,也就無法作出正確的結論。而且如果以分別心去推理、分析,也沒辦法得出真實的結果,反而容易對微細業果做誹謗。這些微細的業果,只有現量照見緣起律的導師佛能夠無誤地了知。所以世尊遮止我們思惟業果,也就是應該隨順世尊的言教信受因果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17 上午 08:05:20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4063 秒, 3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