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入中論自釋12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111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入中論自釋12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入中論自釋12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十二課

已說觀待覺時識等三皆不生,若於夢中觀待夢識。頌曰:

此中猶如已覺位 乃至未覺三皆有

前面已經說過,觀待醒覺位來看,夢裡的根境識三者都不生。但是就夢中來說,觀待於夢識,當時的根境識三者都存在。

意思就是,在白天醒覺位的時候,回想夢裡的一切,確實完全得不到。夢中的戰爭,見到戰爭中血肉橫飛的場面,以及自己心驚肉跳的感覺等等,當時好像生起了這樣那樣的境相、心識。然而實際上沒有絲毫實法可得,根境識三者都不生。但是正在做夢的時候,會覺得在心外有真實的戰爭,有見戰爭的眼耳等識,眼睛確實看到戰爭的場面,耳朵也聽到了隆隆的炮聲等等,並且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意識。這就是觀待夢來說根境識三者都有。

如雖有無知睡眠,就離通常睡眠之覺者,諸法雖自性不生,然由無明睡眠故,如夢所見,三法皆有。如是未離睡眠夢未醒者,如是自性之三法亦皆是有。

就像雖然有無知的睡眠,按照離開睡眠的醒覺位來看,這夢裡的諸法雖然自性不生,然而由於無明睡眠的緣故,就像夢中所見那樣,根境識三法都有。像這樣,還沒有離開無明睡眠的凡夫心前,如是體性的根境識三者也都是有的。

意思是,以夢喻來比喻現實中的情況。其中夢位比喻凡夫的無明位,醒覺位比喻有學道聖者根本位和無學道聖者的大覺位。

就像在夢心的錯亂境界當中,感覺一切根境識全部真實,當時根本不會認為這一切沒有。只有醒來的時候,才會發現夢裡的一切原本沒有。同樣,觀待於凡夫來說,由於處在無明睡眠當中的緣故,確實感覺有世界,有根身,有取這一切境相的識。所以,針對現在還沒離開無明迷夢的凡夫來講,根境識三者都有。

頌曰:

如已覺後三非有 癡睡盡後亦如是

這裡講到醒覺位的比喻。就像已經從夢中醒來,夢裡的根境識三者全部沒有。同樣,一旦從無明睡眠當中覺醒,就會發現過去生死之中的根境識本來沒有。

就像《永嘉證道歌》中所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是指在生死之中,「明明」是說宛然存在,非常清晰。大家都覺得,生死當中的一幕幕境相明明是有的。「覺後」是說覺悟之後,「大千」,是指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生死中的境相。意思是覺悟後才發現其實根本沒有生死。所以,整個輪迴就是一場迷夢。

如夢盡醒後,則夢中所見三法皆非是有。如是盡拔無明睡眠,親證法界,則彼三法亦皆非有。故離外境非有內識。

就像從夢中完全覺醒之後,夢裡所見的根境識三法全部沒有。同樣,如果無明的睡眠已經消除,親證了法界實相,睜開了慧眼,那麼生死中的根境識三法也都沒有。因此說,並非無有外境而獨有內識。

這就是破斥對方所認為的外境假內識真。意思是,觀待無明未盡的錯亂境界,這些根境識平等是有;觀待親證法界,這一切全部沒有。所以,不能把根境識三者分開來,而承許外境無有內識實有。

如有翳眼,髮等非有而可見故,雖無外境亦有內識。

以上破斥了唯識師的夢喻。下面對方又以翳眼見毛髮等來成立無境唯識。唯識師說:比如雖然在外境上沒有毛髮,但是有眩翳的眼根仍然可以見到毛髮等形相。同樣,雖然沒有外境,也可以單獨存在見種種色法形相的內識。

下面中觀師破斥對方的毛髮喻:

此亦非理。頌曰:

由有翳根所生識 由翳力故見毛等

觀待彼識二俱實 待明見境二俱妄

我們說,這也不合理。由有眩翳的根所生之識,以眩翳的力量,見到毛髮等的形相。觀待有翳識,毛髮相和見毛髮相的識全部真實;觀待無錯亂識,毛髮相和見毛髮相的識全部沒有。

意思就是,跟前面破夢喻一樣,對於見毛髮這件事,同樣也要分兩方面來觀察。

「觀待彼識二俱實」,一方面觀待於有翳的錯亂識,毛髮相和見毛髮相的識都是真實。就像一個患有眩翳病的人,在他的錯亂境界裡面,面前確實有毛髮的境相,並且有能見毛髮相的錯亂識。如果問他毛髮在什麼地方,他會說就在上方不遠處,不是在左、右,或者後面。問他毛髮是什麼樣的,他會說大概有一寸長等等。像這樣,他會認為真的有毛髮,自己也是這樣見到的。所以,對於錯亂者而言,他心前所現的境相和能見境相的心識都是無欺的。就他的錯亂境界來說就是這樣。

再好比說一個人有錯覺,他說前面有個鬼。如果我們問他,你到底看到了什麼?他會說我見到一個披頭散髮,青面獠牙的吊死鬼。再問他,鬼在什麼地方?他會說就在我的左邊,而且這個鬼經常出現,每次都是張牙舞爪地要來害我等等。雖然正常人看來什麼都沒有,但是就他自身的錯覺來說,那個鬼的形相就是這麼現的,他也是這樣看到的。所以,在錯亂的識前,似現的這樣一種形相,以及見這種相的心識,都是真實存在。這就叫做「觀待彼識二俱實」。

「待明見境二俱妄」,「明見境」是指沒有錯覺,明了地見到境界的本相,也就是無錯亂的情況。那麼站在無錯亂的立場上說,毛髮等相和見毛髮相等的識,二者都是虛妄。就像剛才說的,那個人見到的青面獠牙,披頭散髮的鬼本來沒有,同樣,見鬼形相的心識也是虛妄的。見鬼的比喻懂了之後,見毛髮的比喻也一樣。對於正常人來說,毛髮相和見毛髮相的識都是虛妄。

當知唯如夢說,觀待有翳之所見,毛髮之相亦有。觀待無翳之所見,二俱不生。

應當知道,此毛髮的比喻和夢喻一樣不成立。你說見毛髮的比喻當中,毛髮相沒有,見毛髮的心識真實存在。我們說這個比喻也同樣需要仔細觀察。

其實,觀待有翳眼的所見來說,毛髮相是有的,並非只有一個孤獨的識;而觀待無翳者的所見來說,二者都沒有,既沒有毛髮相也沒有見毛髮相的識。所以,就錯亂而言,相、識二者皆有;就無錯亂來說,二者皆無。所謂「無有外境唯有內識」是不成立的。

若離外境,識難知故,定應許此。

這裡中觀師以識境互相觀待的道理來破斥對方。中觀師說:如果沒有外境,識也難以了知的緣故,決定應當承許此理。

意思就是,識境俱起,二者相依而存。離開了境相,根本找不到一個單獨的識。就像剛才說的比喻,在那個見鬼者的錯亂境界裡面,如果沒有一個披頭散髮、青面獠牙的鬼相,哪裡會單獨出生一個見鬼的眼識呢?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識和境要生就一起生,如果不生,二者都沒有。

若不爾者,頌曰:

若無所知而有心 則於髮處眼相隨

無翳亦應起髮心 然不如是故非有

如果你不承認此理,那麼就像頌文中所說:假如沒有毛髮等的所知境,還能出生帶彼毛髮形相的心識,那麼就在有翳者見毛髮的地方,正常人的眼跟隨著看過去,也應當生起見毛髮的心識。但是事實絕非如此,所以並非「無有所知境相,唯有內識」。

這裡是反破,意思是說,識和所知分不開。一切都是緣起法,一定要有所知境相才能出生識,沒有此所知就沒有此識。這一點在因緣上已經限定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所知還能生識,那麼就應當不需要相應的因緣,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生識。

好比說用照相機給某人拍照,只有當這個人在鏡頭前出現的時候,才能對他拍照。也就是限定了條件,只有他出現了才能給他照相。如果不需要這個人出現也能為他拍照,那就應當隨處去照,都能照出這個人的形相。因為不需要有這個人的因緣就能給他拍照的緣故。同樣的道理,只有以眩翳病的因緣,面前會出現毛髮的所知相,這樣才會有見毛髮相的識。如果沒有毛髮的所知相都能生起見毛髮的識,那麼無翳者在有翳者見毛髮的地方,也應該生起見毛髮相的識。因為不需要毛髮相都能生起見毛髮相之識的緣故。

再比方說,我們只有買了票進入電影院,眼前才會出現銀幕上的影像這個所知,這樣才能生起看電影的眼識。如果沒有電影就能出生看電影的眼識,那就不必買票進場了,我坐在一個沒有電影銀幕和影像的地方,也能看電影了。因為不必有那種所知境相,就能出生見那種境相之識的緣故。

同樣,有翳者就像買了看毛髮的電影票一樣,只有他能進場,能看到眼前的毛髮相。在他的眼前會出現毛髮相,然後會有見毛髮相的識。比如有翳者說,在我的正前方兩米處有毛髮,對他來說,毛髮的相和見毛髮相的識都是真實的。如果說不需要境相也能出生見相的心識,那麼,找一個沒有眩翳病的人,讓他盯著剛才有翳者說見毛髮的地方,這個眼睛正常的人也應該生起見毛髮相的識。

若有翳人,雖無毛髮而生帶毛髮行相之識者,則有翳人隨於何處見有毛髮,餘無翳人審視彼處,亦應生見毛髮之心與彼相同,無境同故。故說無境而有識生,不應道理。

如果說在有翳者的心前,沒有毛髮的形相還能出生帶毛髮形相的識,那麼有翳者在什麼地方見到有毛髮,其他無翳的人就看那個地方,也應當跟有翳者一樣生起見毛髮的識。因為都是無所知境相就能出生見境之識的緣故。所以,你說沒有境還能出生見境之識,這是不合理的。

設救此云:若以有境為生識之因,實應如是。然是以前識所熏習氣成未成熟,為生不生內識之因。

假設對方對於以上中觀師所放的過失做補救,說:如果心外有一個境作為生識的因,那當然有你們所說的過失。但是我們對此不承許。我們認為生識的因不是外境,而是以先前的識所熏的習氣成熟、未成熟,作為生、不生內識的因。

意思就是,如果以外境作為生識的因,那麼必定要有境的存在,才能出生果法的識。但是我們認為,習氣成熟就會出生相應的內識,習氣還沒成熟就不生這種識。

故唯有前帶髮相識,所熏習氣成熟者,始有彼相識生,餘則不生。

所以,只有先前帶有毛髮相的識所熏下的習氣成熟,對於這種人來說,雖然外境上沒有毛髮,但是可以出生帶毛髮形相的識。而其他人帶毛髮相的識所熏的習氣還沒成熟,所以在他們面前見不到毛髮相。

因此,雖然沒有外境,也同樣有見與不見的差別。也就是以內在的習氣是否成熟作為生不生識的因。因此我們沒有上面所說的過失。

以下是中觀師的破斥:

此亦不然。頌曰:

若謂淨見識功能 未成熟故識不生

非是由離所知法 彼能非有此不成

你這樣來立宗也是不成立的。你們認為由於先前熏的習氣功能已成熟的緣故,所以生起帶毛髮形相的識,這就是有翳識。而正常的淨見識,由於那種習氣還沒成熟,所以不出生帶毛髮形相的識。總而言之,生不生帶毛髮形相的識,在於因的功能成不成熟,而不是以心外有所知法來作為因。但是,你們所承許的這個功能,其實不成立實有。所以你的立宗不成立。

現在雙方辯論的焦點就落到了功能上。對方說,我們不承許外因果,我們安立內因果。也就是說,現前所生的識帶有這樣那樣的形相,這些全是由於它同類的習氣功能成熟而導致的。中觀師說,我們現在就說這個功能。如果去觀察所謂「以功能生識」,由於在這個因果事件裡面,實有的功能沒辦法成立。所以,所謂「依他起識實有」不成立。

辯論到這裡,跟前面的他生是一樣的。前面是泛談他生,這裡是特指他生。泛談他生就是對於一切的他生宗來說。現在是特別針對唯識宗所說的,「由內識功能成熟而現起果位的識」這一因果現象。但是既然是因果,就絕對不可能獨立存在,一定是觀待而生。因此無論是因是果都無有自性。以下要觀察的就是唯識宗所說的「功能」是否實有。

以上唯識師以有眩翳的眼見毛髮相的比喻來成立「識外無境」。唯識師說:有眩翳者見到毛髮等的行相只是虛相,並不是虛空中真實存在毛髮。因此,雖然無有外境,但可以現起帶外境行相的識。

中觀師以同等理破斥。中觀師說:境和有境互相觀待,如果沒有所觀待的境,也能生起取境相的識,或者說不需要境相作為生識的緣,也能現起帶外境行相的識,那麼,有眩翳者在何處見有毛髮,無翳者應當同樣在彼處見毛髮。

唯識師補救:識並不是以外境為因,而是以內在前識所熏的習氣成、未成熟作為是否生內識的因。有眩翳者由於過去識上熏的能變現毛髮行相的習氣功能成熟,因此能見到毛髮相。而無翳者由於過去識上熏的能變現毛髮行相的習氣功能尚未成熟,所以不生帶毛髮行相的識。總之,以先前所熏的習氣功能成熟,就會現起帶有此種行相的識。

中觀師遮破:這種能現起識的功能不成立實有。

云何功能非有?

為什麼此能生識的功能沒有?

頌曰:

已生功能則非有 未生體中亦無能

此中若計有功能者,為屬現在識耶?為屬過去與未來識耶?

如果你們認為有能生識的實有功能,此功能必定歸屬於某一個識。那麼,它是屬於現在識的功能嗎?還是屬於過去識的功能?或者屬於未來識的功能呢?

所謂「生識的功能」只有這三種情況,如果這三種情況都不成立,那麼此生識的功能決定不成立。這樣就能遮破由功能所生的識,也就是不成立依他起識實有。

以下對於這三種情況一一遮破。首先遮破「功能」屬於已生識:

且已生識中功能非有,若作六囀[1]名功能之識,則識果性因中亦有,不應道理。若許爾者,果應無因生,芽已生時種子未壞故。故已生識中功能非有。

已生識當中不可能有功能。這又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如果已生識叫做具有此功能的識。那麼,此已生識是果的體性,而功能是因的體性,現在因的功能位中已經有了這個果位的識,這顯然不合理。如果這樣承許,果應當是無因生。

就好比種子生芽。先前是種子,後來種子滅了,現起了芽,就說此芽是彼種子生的。如果芽已經出生的時候,種子還沒有滅,那麼芽就不是由種子生的,芽就成了無因生。同樣,功能是因,已生識是果,因法功能存在的時候,果法已生識已經有了,就不能說由此功能出生彼已生識。或者說已生識不是由功能生的。因此,已生識當中沒有功能。

若作五囀[2]名從功能識,則已生識從功能生,不應道理,識已有故。前已廣說。故已生中功能非有。

第二種情況:如果已生識叫做從功能中生的識。也就是已生識從此功能中出生,這也不合理。識已經有了,不必再從功能中生。這一點在前面總破他生的時候已經廣說。比如:「已有重生有何用……」因此,已生識當中沒有功能。

所謂「已生識」,其中「已生」二字,就表明這個識是已經生、已經有的識。當功能有的時候,此已生識已經有了。也就不必再從功能中生。因此,不能說以功能生一個已有的識。

下面遮破「功能」屬於未生識:

未生體性之識中,亦無功能。頌曰:

非離能別有所別 或石女兒亦有彼

一種未來的,現在還沒有出生的識當中,也沒有功能。

首先「非離能別有所別」:所生的識為能簡別,功能為所簡別。只有通過此功能生了一個識,才能簡別出此功能是能生這個識的功能。也就是說,要以果法的體性,來確定其因的功能是能生此法的功能。這樣,能簡別和所簡別互相觀待,不可能離開能簡別,而獨自存在所簡別。

打比方說,我們面前有一碗米,你說它到底有什麼功能?如果果法沒有現前,就沒辦法說它是能生哪種法的功能。因為這些米既可以成為雞的食物,也可以成為米飯的因,或者成為糕點、米醋等的因。所以,一個法在出生果法之前,不能獨自安立它有什麼功能。

或石女兒亦有彼」:「石女兒」指沒有的法,如果沒有出生果法,還說此法自身有什麼功能,那麼,石女兒也應當有一個能生他的功能了。

下面解釋偈頌中的「非離能別有所別」:

若無能別,所別非有。如云:「識之功能。」識是功能之能別,功能是所別之事,其未生法,以破立性曰此是識或曰非識,俱不可說。既俱不可說,如何可簡別其功能云:「此是彼之功能。」若時無有能別,則全不能說彼從此生也。

「別」是簡別或區別之義。如果沒有一個能簡別,所簡別不可能獨自成立。就像我們平常說的「識的功能」,其中「識」是功能的能簡別,「功能」是識所簡別的事。對於一個還沒有出生的法,以破立的方式,安立說「此法是識」,或者遮破說「此法不是識」,都是沒辦法的。既然對於將來要生的果法,是識還是非識,現在無法判斷,又怎麼能決定此能生的功能是生哪種果法的功能呢?所謂「此法是能生彼法的功能」,如果某時沒有能簡別的果法,就根本不能說彼法從此法產生。或者說,無法安立此法是能生彼果法的功能。

這裡,識是一個能簡別法,它所簡別的事,就是「能生它的因不是生其他法的功能,而是生這個識的功能」。而其他的功能,比如生小麥、發電、錄音等的功能,都是由所生的果法,來簡別因位時的因緣是什麼功能。如果某法沒有出生果,就沒辦法安立它是什麼功能。

舉例來說,一碗米放在那裡,還沒有生任何果法,這時候就沒辦法說它是什麼功能。只有把它做成了飯,才能說先前的米是能生飯的功能;把它做成了米粉,前面的米就是能生米粉的功能;把它釀成了米醋,那麼這碗米就是能生米醋的功能等等。

同樣,「未生識」就是現在沒有的法,既然果法還沒有出生,就沒辦法成立「此功能是能生彼果法識的功能」。因此不成立「未生識」中具有此功能。

下面解釋偈頌中的「或石女兒亦有彼」:

若許未生中有功能者,則石女兒中亦應許爾。故未生中功能非有。

假如承許未生的果法當中有能生它的功能,那麼也應當承許石女兒上面也有能生的功能。所以,未生識當中不存在功能。

下面是唯識師對於中觀師的妨難作的補救:

設作是念:若識當從此功能生,心想彼當生之識,而云:「此是彼識之功能。」及云:「彼當從此生。」如是能別與所別事,皆可成立。

對方如果這樣想:識應當從此功能中生,比如心裡想著未來將出生的識,說:「此功能是彼當生之識的功能。」以及說:「彼當生之識應該從此功能中生。」像這樣,能簡別的果和所簡別的事都可以成立。

也就是說,在因位作判斷的時候,可以把未來法和現在法聯繫在一起,心裡既可以想到現在位的這個功能,又能夠想到以這個功能未來將出生的果法。並且它們彼此觀待,「此因法是彼果法的功能,彼果法從此因中出生」。 這樣一來,能簡別和所簡別都能成立。

下面唯識師以世間和論典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如世間云:「煮飯」及云:「此線織布。」論中亦云:「前三種入胎,謂輪王二佛。」

比方說,在世間,大家都說「用米煮飯」以及「以線織布」等等。論典當中也說,胎卵生的四種情況當中,前三種轉輪王、獨覺、佛入胎的情況如何等等[3]

所謂「煮飯」,意思就是,雖然在米的階位沒有飯,但是世間人想到半小時之後會出現米飯,也就是現在位的米能出生將來的飯,就說我現在用米來煮飯。同樣,「此線織布」是說,人們用線來織布,雖然因位的時候只有線,沒有布,但是人們想到以這些線能織成將來的布,所以就說用線來織布。

並且,《俱舍論》裡講到入胎時的幾種情況,首先「轉輪王入胎」。所謂「轉輪王」,指的是這個有情出胎之後,長大了能夠繼承王位,成為轉輪王。但是這其實是未來事,他入胎的時候還不是轉輪王。由於他未來會成為轉輪王,因位的時候就可以說「輪王入胎」。或者說獨覺、佛入胎,這也是指他出胎之後,經過修行能夠成為獨覺,能夠成佛。現在聯繫未來成為獨覺、成為佛的事,在因位上說這是獨覺、佛入胎。

以下中觀師對於唯識師的補救進行遮破:

此亦全無心要。頌曰:

若想當生而說者 既無功能無當生

中觀師說:你說的全無實義。如果想到將來出生的果法,而說現在的因是能生彼果法的功能,或者彼果法由此因法而生。但實際上,現在沒有果法,所以不能說此因是能生果法的功能。既然現在無法成立能生果法的功能,也就不成立彼果法未來將會出生。

且若有生者,乃可說當生。其常不生者,如石女兒等或虛空等則決定不生。

如果有一個實法的生,才可以說將來生什麼。如果恆時不生,就像石女兒或者無為法的虛空等一樣,本來生不出這樣的法,就決定不會有生。

下面進一步解釋功能不成立,則無法成立未來的生:

是故此中若有功能,乃可說識當來生,若未來識非有則無彼功能,既無功能,則識之當生非有,如石女兒等。此亦解釋煮飯等喻。

所以,現在如果有一個實有的功能,就可以說識將來由此而生。但是現在位的時候,未來識根本沒有,所以就沒有能生它的功能。既然沒有一個真實的功能,以這個功能將會出生的識也就沒有,就像石女兒等一樣。像這樣,解釋煮飯、織布等的比喻也一樣。

要知道,現在位的時候,未來識根本不存在,就像石女兒一樣。既然沒有未來識,那麼,能生未來識的功能也就不成立。因為功能是依於所生的果法識來安立的,既然果法絲毫沒有,能生果法的功能也就不可能有。能生果法的功能沒有,由此功能生識就不能成立。



[1]第六囀聲:所屬聲,屬於物主格,乃舉物主以示所屬之格。

[2]第五囀聲:所從聲屬於奪格,乃表示其物所從來

[3]《阿毘達磨俱舍論》:「又別顯示四入胎者,且前三種謂轉輪王、獨覺、大覺。如其次第,初入胎者,謂轉輪王,入位正知非住非出;二入胎者,謂獨勝覺,入住正知非於出位;三入胎,謂無上覺,入住出位皆能正知。此初三人以當名顯。」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18 上午 08:38:53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71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