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入中論自釋22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109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入中論自釋22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入中論自釋22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二十二課

故知經說唯心,是為顯示唯心為主,非說無色,為顯心為主故。

所以要知道,佛經中說的「唯心」,是為了顯示「唯心為主要」,不是說沒有色法,是為了顯示心為主要的緣故。

以上中觀師通過引用並解釋《十地經》,破斥唯識師承許的「無有外境,唯有內識」的宗義,並指明佛經中說「唯心」的密意是「唯心為主要」。

下面中觀師從正面建立「唯心為主要」:

頌曰:

有情世間器世間 種種差別由心立

經說眾生從業生 心已斷者業非有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所攝的千差萬別的法,沒有心外的作者,唯一由自心建立。經中說眾生都是由自己所造的業成熟而出生,心已經斷盡就再沒有業了。

有情世間,謂諸有情各由自業煩惱所得我事。

世間萬法分為「情」和「器」兩類。

偈頌中的「有情世間」,指諸有情各自由自身的煩惱和業,所感得安名為「我」的事相。意思就是,名言中的「我」,或者補特伽羅,是在五蘊相續上假名安立的。因此,有情世間就是指我們平時稱之為「我」的具體內涵——諸蘊相續。

器世間,謂由有情共業所感,下自風輪上至色究竟天宮。

偈頌中的「器世間」,指由諸有情共業所感,而變現的從金剛大地下的風輪,直到色究竟天之間的環境。「器」指容器,由於外界環境像容器一樣,能夠容受諸有情,所以叫做「器世間」。

下面解釋偈頌中的「種種差別由心立」:

如孔雀等翎各種雜色,是由孔雀等不共業所感。蓮花等各種雜色,是由一切有情共業所感,餘亦應知。

有情世間的差別,比如孔雀等翎羽的各種顏色,是由孔雀等有情自身的別業所感。器世間環境上的差別,比如蓮花等的各種顏色,是由一切有情的共業所感。其他都以此類推。

意思就是,有情各自根身上的顯現,由他們自相續中的別業成熟而變現,並非以他人的業所感。諸多有情共同依存的器界環境,這其中的種種顯現,由這些有情的同分共業成熟而變現。譬如我們地球上的人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體、心態、命運等等,這些都是每個人的別業所感。我們共同處在一個地球上面,共同受用的日月、地水火風等的環境,是大家的共業所感。

下面解釋「經說眾生從業生」:

經云:「隨有情業力,應時起黑山,如地獄天宮,有劍林寶樹。」

佛經中說:「依隨有情的業力,成熟的時候會現起黑山等的現相。譬如,造惡業者,以惡業勢力的成熟,轉生到地獄當中,心前會顯現劍葉林等的痛苦境相;造善業者,以善業勢力的成熟,上升到天宮當中,心前會顯現寶樹等的安樂境相。」

下面解釋「心已斷者業非有」:

如是一切眾生皆由業生。業復依心,唯有心者業乃有故,其無心者,業亦無故。

像這樣,一切眾生各自感受的苦樂境相,都是從自身造作的善惡業中出生。這些身口意的造作也是依止於自心,唯有具心識的有情才有業的緣故。也就是說,心會起顛倒想、如理想等等,這些現起的心,會驅使身口意發生種種的造作,這樣才能安立業。如果沒有心,業絕對無法安立。就像石頭、木頭等法,因為它們沒有心識,就不會現起任何的造作,不會發生業。

由此建立「唯心為主要」:

故眾生流轉,心是主要因,餘則不爾。故經安立唯心為主,不立外色。

因此,眾生不斷地在六趣當中流轉,就是因為有業的驅使,才不斷地變現各種現相。而業又是依止心才發生的。所以,心是眾生流轉的主要因,其他心外的色等法不是。因此,經中安立唯一以心為主要,不安立外在色法等。

下面講心外的色法不為主要:

頌曰:

若謂雖許有色法 然非如心為作者

則遮離心餘作者 非是遮遣此色法

雖然承許有色法,但是色法不像心那樣,成為萬法的作者,所以不為主要。以「唯心為主要」遮遣的是心以外的其餘作者,並不是遮遣此等色法。

色指塵聚,此中有計自性等為作者,有計內心為作者。色非作者俱無諍也。故應觀察自性等作者。為破彼無作者相故,說有作者功能之唯心乃是作者。由破自性等作者,自即得據所諍之境。

偈頌中的「色」是微塵積聚的意思。在這個世界上,有的宗派計執自性、自在天等心外的法為萬法的作者,有的宗派認為內在的心是萬法的作者。但是無論認為什麼是作者,對於色法不是萬法作者這一點,彼此都沒有諍論。所以,應當觀察承許自性、自在天等為作者的宗義。既然如此,為了破除自性、自在天等是作者的觀點,說明這些法不具萬法作者體相的緣故,經中特意說到有作者功能的唯一是心,所以心才是萬法的作者。通過破除自性等是作者,自宗就占據了所諍之境。也就是自宗的立論獲得勝利,占據了真理的席位。

意思就是,佛經中之所以說「唯心是作者」,就是為了破除計執自性、自在天等是萬法作者的邪宗。方法就是觀察哪種法具有萬法作者的法相,或者說具有作者的功能。結果發現唯有心識具有造作的功能。因為,心具有無數種的緣起差別,包括意樂的差別,心力的強弱,時間的長短,所緣境相的廣狹等等。並且能夠驅使身口意發生種種造作。由造作所留下的勢力成熟之時,就會變現無量無數的果相差別。而其他心外的法,比如自性、大自在天等,這些都經不起正理的觀察,不成立是萬法作者。因為,如果安立它們是常法,不會變動,也就無法造作。如果安立它們是無常法,又跟外道自宗承許的「常、一」的作者相違。

下面以比喻說明「色法不為主」:

如有二王欲王一國,逐走敵人,自即得有其國。民眾是二王所共需者,故於國民都不損害。如是此色亦是二所共需都不損害。故定應知此色是有。

打比方說,有兩個國王,都想統治某一個國家。其中一個國王只要把另一個國王驅逐,自己就能擁有這個國家。而民眾是兩個國王共同需要的,所以對於國民不需要作損害。

同樣,色法是自他雙方共同需要的,都不需要破除。意思就是,現在只是就安立誰是色等諸法的作者,自他宗有所諍論,但是對於色法本身並沒有諍論,因此沒有必要破除色法。所以,一定要知道此色法是有的。

下面是總結。首先講,以正理觀察「色、心平等」:

由上所說道理,頌曰:

若謂安住世間理 世間五蘊皆是有

若許現起真實智 行者五蘊皆非有

由上述的道理就知道,如果安住世間顯現的範疇來說,那麼,世間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的顯現都有。如果承許現起真實智慧的行境,那麼,在證悟者的智慧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顯現全部沒有。

意思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歸納起來就是色、心二法。在世俗的迷亂心識前,色法和心法都有;在聖者的真實智慧前,色法和心法平等沒有。

由是當知,頌曰:

無色不應執有心 有心不可執無色

由此應當了知,如果沒有色法,就不應當執著有單獨的心識;同樣,如果有心識,也不可以執著唯獨沒有色法。

若時以正理了達色非有者,亦應了達心非是有,二法俱無正理故。若時了達心是有者,亦應通達色有,二法俱是世間共許故。

如果某時以正理了達色法沒有,也同樣應當了達心識沒有。因為在勝義正理前,色、心二法都無法得到。如果某時了達心識是有的,也同樣應當通達色法有。因為色、心二法都是世間共同承許的緣故。

意思是說,色、心二法觀待而有,無法獨自成立。按照世間妄識,不觀察的時候,既有境,又有心。按照真實智慧,觀察的時候,既沒有色,也沒有心。

以下再以聖教成立「色、心平等」之理:

即由聖教,應知亦爾。頌曰:

般若經中佛俱遮 彼等對法俱說有

色等五蘊,對法藏中,由自相共相等門俱分別解說為有,佛於般若波羅蜜多經則同遮五蘊故。如云:「須菩提,色自性空。」廣說乃至「識自性空。」

按照聖教應當知道也是這樣。

色等的五蘊,在《對法藏》當中,佛從自相、共相等門徑,都分別解說這些法有。同時,佛在講述般若波羅蜜多的諸多經典中,一併遮除五蘊。就像經中所說:「須菩提,色法自性空……識自性空。」或者像我們熟悉的《心經》中所講:「照見五蘊皆空……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像這樣,同時遮破色心二法。

下面是結論。首先從反面說:

如是頌曰:

二諦次第縱破壞 汝物已遮終不成

二諦次第縱然破壞,而你所承許的依他起實物已經遮破的緣故,終究無法成立。

汝計無色唯有內識,是俱破壞上來所說由聖教正理所成立之世俗勝義次第。即使破壞二諦次第,然汝之實物終不得成。何以故?由前已遮實物,故汝徒勞無果。

(「二諦次第」,指不觀察的時候,依隨世間承許色、心二法俱有,按照真實義觀察,則色、心二法俱無。)

你認為沒有外在色法只有內識,這就同時破壞了上面所說的由聖教和正理,成立的「世俗中二者皆有、勝義中二者皆無」的次第。即使你破壞了這樣的二諦次第,然而你所承許的依他起實物終究無法成立。為什麼呢?因為前面已經破除了實物或實法,(凡是因果所攝的法,無論自生、他生等,都不能成立,因此無法成立是實法。)所以你們再怎樣爭辯也是徒勞無果的。

下面從正面講:

頌曰:

由是次第知諸法 真實不生世間生

通過以上所說的「二諦次第」,要知道,一切萬法,在真實當中無生,在世間妄識的範疇裡,有現似生的顯現。

到此為止,對於唯識宗安立的實有依他起識破斥完畢。唯識師破除了分離的能所二取,以及色等外境,唯一安立依他起識實有,是內道當中執著最少的一個實事宗。現在,中觀師遮破了依他起識,也就是抉擇了內在心識同樣空無自性。由此抉擇萬法皆空。

最後成立:一切萬法真實中無生,世俗中有千差萬別的虛妄顯現。

下面唯識師提問:

問曰:此經之義雖如是說,然由餘經定能成立唯心。如云:「外境悉非有,心變種種相,似身受用處,故我說唯心。」身謂眼等諸處,受用謂色等諸境,處謂器世間。

唯識師問:《十地經》的密意雖然的確像你所說的那樣,但是由其他佛經,也能決定成立「唯心」。例如《楞伽經》中說:「外境全部沒有,唯一以心變現種種行相,所以好似存在心外的身體、受用、處所等等,但實際上沒有。因此我(本師佛)說萬法唯心。」 經文偈頌中的「身」,指眼等諸處色根;「受用」,指諸根所緣取的境,也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處」,指器世間,也就是有情依止的處所或環境。

由離內心無外境故,唯識生時變似根身、受用、處所,故身等境事,似離內識別有外境,是故三界唯心。

由於離開內心沒有外境的緣故,唯一是已經成熟的果位識生起的時候,變現出好似成立為心外的根身、受用和處所。所以,根身等的境界事相,好像離開內識另有外境,實際並非如此。因此說「三界唯心」。

以下中觀師回答:

曰:此經亦是有密意者,頌曰:

經說外境悉非有 唯心變為種種事

是於貪著妙色者 為遮色故非了義

中觀師說:《楞伽經》中的經文也是有密意的說法。經中說:「外境全部沒有,只是以心識變現為種種事相。」這樣說的必要,是對於那些貪著妙好外色的人,為了遮除他們緣色生起貪等煩惱。因為,佛在經中說「沒有外色,唯有內識。」能夠遮止他們向外奔逐追求。所以,以有所為或者有特別用意而說的緣故,這是一種不了義的說法。

當知彼經是不了義,謂諸有情以貪妙色為緣,隨貪嗔慢等轉,不得自在。由貪著彼故造諸重罪,退失福德智慧資糧。世尊密意為破以色為緣所起煩惱,故說唯心。如於有貪眾生說能除外境貪之骨鎖,雖非實有亦如是說。

要知道,《楞伽經》中的那種說法是不了義的。意思就是,由於諸有情,以貪著好的外色為因緣,(比如認為有實有、美好的異性或者五欲享樂。)由此,心隨著貪嗔慢等煩惱而轉,無法自在。

隨貪嗔慢等轉」意思是說,由於有了對外境的貪著,隨著就會出生貪、嗔、慢、嫉、散亂等的各種煩惱。因為心裡有貪著,一旦貪心無法滿足就會起嗔;自己獲得了就會起驕慢;如果別人得到更圓滿的五欲會生起嫉妒心;或者因為塵境紛繁,心會散亂在這裡面,進而不斷地馳求……總之,這一切攀緣、逐取外境的煩惱,會源源不斷地發生,心完全沒有控制的自在。

這樣之後,以貪著色等五欲的緣故,就會造下無數深重的罪業。就像現在的世間人,為了滿足口腹、男女、錢財、地位等的欲求,會造作各種罪業。由此就會退失福德和智慧資糧。

世尊觀察到這種情形,為了引導眾生,破除以色法為緣所起的種種煩惱,因此說「唯一是心」。就好比對於有貪心的眾生,宣說能夠遣除對外境貪欲的白骨觀修法。雖然實際上外境當中並沒有骨鎖充滿的相,但是有必要的緣故,也會這樣說。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0/23 上午 08:41:16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250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