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球球做的中英文字幕視頻,因視頻斷續,以音訊補全,做得非常辛苦。本文在該視頻基礎上補全。
宗薩欽哲仁波切 2014-6-12 巴西 二十一度母(2) 非官方中英文字幕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2014-6-12 Brazil 21 Tara teaching(2) with UNOFFICIAL Chinese-English subtitle.
優酷連結: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0ODU1NDM2.html
維摩詰經 中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8b6e90102uw92.html
Vimalakirti sutra in English:
http://www2.kenyon.edu/Depts/Religion/Fac/Adler/Reln260/Vimalakirti.htm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講 《維摩詰經》(上)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下午
巴西課程(2)
……是那爛陀學者。他說如果你還沒有達到一地菩薩的果位,你不能教授佛經,你沒有教授佛經的能力。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有了解釋經文的釋論(Śāstras, commentaries)。有許多釋論寫成於印度,甚至在佛法傳入西藏之前很久。當它們來到西藏,海量的經和論被翻譯成藏族語言。西藏學者,當然也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撰寫他們自己的釋論。藏人寫的釋論總是存有爭議。例如龍欽巴大師寫的論著、釋論,如果不是因為他倍受尊崇,也許並不一定會被薩迦派、格魯派、噶舉派所接受。但在西藏,印度的無論任何著作,他們幾乎都會盲目地接受。我是說大多數人。西藏人對印度人,古代印度人,佛教學者,非常尊敬。但在印度,印度人寫的釋論,也像在西藏一樣,龍樹菩薩的著作也未必被其他派別或學院所接受。
事情是這樣的。佛陀在印度多次教授。如果你想要(對佛陀的教法)分門別類或分時段,他教導的第一個主題是讓人們遠離負面想法和行為。從實際角度看,它是急需的,必要的,為了即刻保護和關照人們。他不想讓某人去做許多可怕的壞事,他想要讓人們停止範更多的錯誤,停止陷入越來越深的麻煩。在這個範疇內,他教導了業(karma)、轉世(rebirth)、善(virtue)、不善行(non-virtue),以及某個程度上的出離(renunciation)。然後,對於那些更高階更成熟的聽眾,他教導了無我(selflessness)、空性(emptiness),當然,這是更小範圍內的,大多數人不能理解。大多數人喜歡聽好、壞、善、不善。因此,當他教授空性教法的時候,聽眾是很小範圍的。很明顯,對於不能理解空性的人,會存在爭議。然後,他教導了第三個方面的教授,那就是,是不存在任何見地(views),即使空性也不存在。說到沒有空性存在,他就是開始談論本性(qualities),在這個範疇內他教導了如來藏(Tathagatagarbha)、佛性等等。
但是,你們知道,一般來說,佛陀的教導,尤其是第二和協力廠商面的內容是很深奧難以理解的,所以需要釋論,尤其是過了幾百年後。然後,一些偉大的論師就出現了,例如龍樹菩薩、彌勒菩薩也就是未來佛等等。但是,你們要記住,當我提到龍樹菩薩、彌勒菩薩、月稱菩薩的時候,要記住,我被藏傳流派所影響。他們中的很多人,像龍樹菩薩、月稱菩薩,他們就像是那爛陀大學的英雄。那爛陀的人去了西藏,許多、大多數巴厘的傳統,並沒有傳到西藏。所以,如果你去緬甸、斯里蘭卡,他們可能並不會提到龍樹菩薩或任何這些人。他們有另一些偉大的論師。但是, 無論如何,許多龍樹菩薩、月稱菩薩等這些人的話語,被西藏人欣賞,來到西藏。現在,來到這裡。當我們談到這些的時候,這不是小事,這實際上是很大很重要的。我們幾乎是在談整個文明發展(civilization)。例如在西藏,我們很重視中觀派(梵:Mādhyamaka),我們西藏人總是吹噓中觀派有多偉大,如果你考慮人數,唯識宗(梵:Cittamatra),而不是中觀,可能有更多的人數。雖然唯識宗也是來自(那爛陀)。即使在那爛陀大學,也有中觀派、唯識宗或稱瑜伽行派(梵:Yogācāra)等等這幾個學派。而在中國,中觀派就不太流行,也有中觀的教授,但不象在西藏那麼多。但中國的佛教更加宏大深遠,佛教在西藏興盛之前好幾百年,中國就已經有佛教了。事實上,有一些藏傳佛教的經文是從中文翻譯過去的。中國有一位很有名的玄奘大師,他到印度去,把很多佛法帶到了中國。兩個傳統的教法都是同樣驚人的深刻。兩個傳承都有偉大的大師,例如無著菩薩(梵:Asaṅga)、世親菩薩(梵:Vasubandhu)。但有一件事,佛經,就像佛教的《聖經》。經文才是最終的權威,因為它是佛陀本人的教法。所以我提到想要給你們,不能算教授,而是介紹一些佛經。
心經
一些佛經,像心經,你們有讀心經嗎?就屬於我之前說的第二和第三類佛經。像心經這樣非常非常重要的佛經,如果你讀過,有葡萄牙語的嗎?如果你讀過,你會看到,它發生在一座叫靈鷲峰(Vulture’s Peak)的小山上。你可以想像,它就像是有時你們在巴西舉辦的地球峰會。它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峰會,一個大型會議,由佛陀本人主持,參加者有舍利弗、觀世音菩薩等等很多菩薩和阿羅漢。他們討論的主題,有一些即使今天看都很有重大意義,他們不是在討論行為準則或寺廟規矩,他們的討論內容是不受時代、文化、地域所限制的。這很重要,他們關心的是,是什麼讓人們不快樂?是什麼讓人們痛苦?峰會做出的結論是:執著於自我。自我,自我在哪裡?他們解構了(自我)。通常我們說到我,自我,我們指的是色(form)受(feeling)想(consciousness)行識這五蘊。最後,甚至連形態(色,form)都被解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整個自我的一切都被拆解。在經文的最後,提出這就是答案,這就是最佳解藥,這就是最好的咒語,記得嗎?這就是結論,對每個人來說這就是解決方案。你不想再受苦,你就必須思考這個。心經一共大概兩三頁,如果你想要長一點的,有八千偈頌(verses)的。如果你想要更長一點的,有兩萬偈頌的。如果你還想要更長的,有十萬偈頌的,總共12卷,我肯定你們這裡有。這是佛陀圓寂以後,我們僅能發現的。因為應該有更多更多。即使這部,也是由龍樹菩薩從龍宮(Land of Nagas)帶回來的,它並不存在於人道,被毀了。我們已有的十萬偈頌都已翻譯成了藏文。現在,他們在努力翻譯成英文。中文裡當然有了。
能斷金剛經
然後有很著名的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經,人們錯誤地把它翻譯成“金剛經”。即使在西方,就連俄羅斯都在應該是1930年代把它翻譯成俄語。通常俗稱的“金剛經”是錯誤的翻譯,正確的名字是“能斷金剛經”(diamond cutting sutra)。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經文,裡面有一些非常驚豔的語句,一共大概30頁。很多經文都像是一場討論,有問有答。我最喜歡的語句之一是:佛問須菩提,佛有所教法嗎?須菩提回答說,佛從未有所教法。佛說,很好,佛從未教法。(原文: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有如此多像這樣非常深奧的語句。
心經和能斷金剛經在中國和日本非常流行。如果我沒搞錯,我想我非常肯定,世界上印刷術是中國發明的,而舉世第一個印刷品就是能斷金剛經。如果我沒搞錯的話,它現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禪宗有一個說法是:見佛殺佛。如果你在大街上撞見佛,殺了他。基於這些經文,你可以分辨出它的韻味、微妙之所在。佛陀無有說法。這部經的風格相當令人驚歎。事實上,如果讀者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從經文中學到很多。例如能斷金剛經以一段非常細緻謹慎的描述開頭,佛陀如何折他的袍子,如何洗他的缽,如何放在什麼東西上面,所有那些一絲不苟的紀律。(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然後在經文將近結尾處,當佛陀問須菩提,佛美嗎?你們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好,八十種隨好。佛陀應該是非常美的。而當佛陀問須菩提,佛美嗎?須菩提說,不,佛陀並無美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完全就像把你腳下的地毯抽走!
維摩詰經
我要簡要介紹給你們的經,也是一部很流行的佛經,特別是在中國等地。名叫“聖維摩詰經”(Arya Vimalakirti Sutra)。它是一部大乘經典。我想它在中國曾如此備受尊崇,他們甚至有壁畫的內容就是經中的事件,非常漂亮。
我肯定你們中的很多人都知道,佛經總是以“如是我聞”開始的。這是阿難,佛陀的堂弟的陳述。他在開頭宣告:“如是我聞”。這本身就是非常深刻的陳述。因為他說的是,這是我所聽到的。他不是宣稱佛陀說法與否,而是宣稱這是我所聽到的。這是如此的謙遜,也是如此深刻的聲明,因為,無論你聽到什麼,只是你聽到的而已。即使你與父母、朋友、家人等聊天,看電視,是你在聽,你只能“認為”你聽到別人說了什麼。阿難陀在“如是我聞”的免責聲明後,立即指出了時間地點。時間,通常都用“一時”來表述,這也是很重要的陳述。“一時”,佛說了這個那個。。。這表明,在“另一時”,他可能說了不同的東西。這很重要。在很多經文裡,佛曾經說過,當我還是一隻兔子的時候,當我是一隻猴子的時候,當我是國王的時候,說得就好像有一個“我”似的。而在其他經文裡,他又問:“我”是什麼?什麼是“自我”?自我並不存在。
在一個叫做毗舍離(Vaiśālī)的地方,在一個樹園(grove)裡。大多數佛經常常都發生在樹園裡。一些樹園,這個樹園,那個樹園。。。在場的有很多僧人、菩薩、證悟者、普通人、國王、鬼、天神。這就是場景。佛經通常都以一個大場景開始,有細節的描寫,然後有參與者的名單。像觀世音菩薩在那裡,金剛手菩薩在那裡,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都在,他們中很多人都在。那時發生了一個事件。當地一個名叫離車(Licchavi)部落的年輕人,這個離車人的名字叫做寶積(Ratnakara),他帶領一共大概500個隨從(drudge),前往拜訪佛陀。那一定是一個很美的畫面,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手持珍寶做的寶傘(parasol)供養佛陀。他們把寶傘供養給佛陀。然後就是要點,佛陀把這麼多寶傘都合併成一個。這是弟子們感覺到的,這個很重要。他們都感覺到整個宇宙,甚至超出宇宙之外的地方,都在一把寶傘之下。於是這個寶積(Ratnakara)問佛陀,所有這些虔誠的人,他們現在全都對您、對菩提心,心懷虔誠,他們會修行,他們會證悟。所以,當他們都證悟的時候,他們將會有什麼樣的佛土?佛陀給了一個很長的回答,他說,這個地球,這個並不純淨、普普通通的眾生之境,就是佛土。(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這就是大乘佛教的微妙之處。在這裡已經在談論“無二”(non-duality)。因為佛陀說,這裡就是佈施(generosity)會圓滿(perfect)之處,這裡就是持戒(discipline)會圓滿之所,這裡是忍辱(patience)發生的地方,這是精進(diligence)發生的地方,還要到何處去找佛土?這裡就是佛土。這是非常深奧的教法。涅槃並不是外部的某個地方。然後發生許多事,例如,在教授的時候,舍利弗產生了這麼一個想法,為什麼我們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的佛土,這個地球,如此不純淨呢?佛陀因為是全知的(omniscience),他知道舍利弗在這麼想。於是佛陀問舍利弗,如果盲人看不見太陽和月亮,是不是意味著太陽和月亮不存在呢?之後對此有很長的討論。總之,這就是維摩詰經發生的場景和序言。
那時,500個離車族人持傘來拜訪佛陀,在他們這些離車人所居住的毗舍離大城中,有一位菩薩名叫維摩詰(梵:Vimalakīrti),他就是我們這裡的英雄。這位離車人維摩詰並不是一位出家人。他有孩子、妻子、情人(courtesans)、宮殿,家財萬貫,於此同時,他也非常有影響力,甚至天神和阿修羅都會來請示他的意見。他也盡心力照顧病人、窮苦之人。有一次,他自己生病了,大家都去探病,天神、婆羅門(Brahmans)、鬼王、龍王等等都去探病,因為他是個大人物。當來訪者帶著祝福來到他家的時候,他給他們一個很長的回答。很長的對話。說到像如何不能相信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脆弱的,這個身體沒有實質(essence-less),身體如何像水中的泡沫,總有一天會破裂,就像是海市蜃樓,等等,最後變成了他反而給來訪者上了一堂大課,關於無實、無常等精要開示。好,回到毗舍離。
佛陀聽說維摩詰生病,就讓舍利弗(梵:Śāriputra)前去探病,禮節性的問問他怎麼樣了。舍利弗不情願去,他回答佛陀說,我不去,因為有一次,我在樹下禪修,這個離車族的維摩詰前來,他跟我說,舍利弗,別禪修了!他說了很長一段評論,他說,如果你實在要禪修的話,你應該既不要專注,也不應該不專注。這樣的話你才應該禪修。如果你堅持要禪修,你應該一邊禪修,一邊走路、吃東西,做其他事情。這樣我才建議你禪修。你為啥禪修啊?我假設那是因為你想要證悟。如果你能不拋棄輪回,同時又安住在涅槃中的話,那我建議你禪修。如果你還在考慮擺脫輪回的話,就別禪修了。他還說了很多,舍利弗說,總之我不去。
然後佛陀就叫他的另一個大弟子目犍連(梵:Maudgalyāyana)去探病。你們知道,舍利弗、目犍連,這兩個僧人總是在的。目犍連想了一下說:不,我不願意去。因為有一次,我在大眾面前講課,這個維摩詰出現了。他就這樣闖進來說:你不應該這樣講課。總之,維摩詰跟他說,你應該教這些眾生空性。維摩詰告訴目犍連,如果你知道,實際上並沒有教授發生,那你應該教授。如果聽聞僅僅在傳統世俗(on a conventional level)意義上發生,那你應該教授。如果你知道沒有所謂教授、聽聞、理解這種事,那你應該教授。總之,目犍連說,在大庭廣眾之下,他說了這些,然後我就失去了信心。但是他說的是對的。所以我也不想再去看他。
然後佛陀轉向迦葉(梵:Mahā kāśyapa),另一個大人物。迦葉也不願意去。他說有一次,他去乞食,尤其是在窮人區乞食,因為窮人更需要積累福德。這個維摩詰又來了。他說,迦葉,你專挑這些窮人乞食,這樣是不對的,很有分別心!而且,乞食是尋找食物,只有當你明白無食物可找的時候,你才應該乞食!當你意識到你去乞食而無處可去的時候,你才應該去乞食!等等。每一段評論都很長,我只是在概括。總之,迦葉也不願意去。
下一個是須菩提(梵:Subhūti)。這些可都是偉大的人物啊!他也拒絕去。事實上須菩提有一天托缽乞食乞到了維摩詰家去了。須菩提說,你知道維摩詰幹了什麼嘛?他在我的缽裡裝滿了豐盛的食物,但是在把缽給我之前,他說了一番話。這是一段很大的評論(big comments)。他給我的時候,說,你看,須菩提,只有你理解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平等的,只有你不拋棄欲望(desire)、憤怒(anger)、愚癡(ignorance),但同時你也不被它們染汙,我才給你這碗飯。須菩提說,當他聽到這些,須菩提想,我要怎麼向佛陀報告這個呢?我要如何繼續?整個十方都變的黑暗。須菩提丟了飯缽就回去了。他說,現在,我不能去。我發了脾氣,我現在不能再回去看他。
實際上原文比這更長。接下來還有幾位。然後佛陀問了很多其他的大阿羅漢和菩薩,他們都拒絕去看維摩詰。
佛陀叫自己的兒子羅睺羅(梵:Rāhula)去,他也拒絕了,因為他說有一次,他游方乞食,很多年輕人前接近他,他們說,你是王族之子,本可做釋迦族之王。你卻拋棄了世間富貴成為一個出家人。這真是令人驚歎。做出家人有何利益?這些年輕人這樣問佛之子羅睺羅。於是羅睺羅想,這很好,這些年輕人對出離有興趣。於是他開始很熱情的宣說出離如何如何好等等。再一次,維摩詰又來了。他闖入談話,干擾談話,插嘴說,你看,羅睺羅,你不應該說這些,因為實際上出離並沒有利益。這一個是非常深奧的教授。他說,當你談到利益,你就在談論和合現象(compounding phenomena)。你做這個,你種下種子,種子會長成那樣。這是無常。任何無常的東西都是完全不可靠的。出家的全部目的,就是超越因緣果。當你超越因緣果的時候,便沒有利益可言。出家的整個重點,就是沒有利益!基本上,這就是他所說的。所以羅睺羅不去。
佛陀再問阿難(梵:Ānanda),他也拒絕。因為他說有次當佛陀你身體抱恙的時候,我進城去尋找牛奶。維摩詰看到我。他向我頂禮。實際上,維摩詰總是會對這些僧人頂禮的。維摩詰三頂禮後問:尊者阿難,你來此作甚?阿難回答說:佛陀生病了,我來要點牛奶。維摩詰說:你永遠不應該這麼說!佛陀怎麼可能生病?佛陀從不生病!你是在譭謗佛陀!他說,你不要和其他人說。然後,阿難說,他如此慚愧,因為他知道維摩詰是對的。
佛陀再叫彌勒菩薩(梵:Maitreya)去,他也拒絕。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你們知道,彌勒是個天神,未來佛。彌勒菩薩正在兜率天(梵:Tuṣita)為眾天神說法,維摩詰出現在天道,維摩詰幾乎是與彌勒對質,他問:你不是來生要成佛嗎?如果你有未來世,你的未來世,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基本上他就是在說輪回轉世(reincarnation)。因為他說如果你認為那是未來,那你就不應該這麼想,那是錯的。過去是錯的,現在是錯的。
然後,佛陀又問了好幾位菩薩和佛,最後問到了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願意去。流言立刻傳遍了:文殊師利要去看維摩詰!所有人都要去旁聽,這兩個人對話,會發生什麼。現在所有人都要去了。哈哈!就這樣。
所以你們看,佛經其實都是這樣生動活潑的。其實很可惜,鮮少人會去讀佛經,因為經文有些晦澀難讀,而且不斷重複,“看起來”不斷重複。接下來的部分,我會試圖讀一下,看看我能做多少。有點難讀,很難集中精力。
這一切的精要是,佛陀在導演(direct)一切,所有一切都是他設計好的。這已經顯示過了。記得他把一切都置於一柄寶傘之下嗎?很多大乘教授,你都會以這種方式聽到。
給你們一點劇透,文殊師利和維摩詰之間將會發生些什麼。一個大的要點是,這兩位,文殊師利菩薩和維摩詰居士,他們倆,在不同的時點上,他們不說話。這就是要點。這個傳統被禪宗保留了下來,你們知道,打坐,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說。因為一旦你做什麼的那一刹那,就錯了。
有問題麼?哈哈這個不能有問題。否則維摩詰可能要出現了。
問:阿羅漢、菩薩和佛有什麼區別?巴厘語佛經說只有通過巴厘語佛經的修持才能證悟。還是說,只能通過大乘佛經才能證悟嗎?
答:不。當然不是。所有三乘(three yanas)都能帶領你達到證悟。
問:早上我們談到沉迷輪回的假像,以為輪回可以修補的假像。我在修行中注意到有一個假像,就是以為自己在進步。我們修行,像是把我們的證悟放在未來。有什麼辦法可以對治這種逐漸進步的幻象?
答:僅僅是意識到這一點,已經是很好的對治(antidote)了。但你要楔進習慣的牆裡(wedge the wall with habit),你必須要持續這麼做。楔入(敲碎)習氣之牆,你必須要反復、持續玩同樣的策略,做一些隨意的(arbitrary)事,像是沒有什麼理由的。習慣的模式多數是沒有什麼切實的理由的,我們做什麼,我們為什麼這麼做。我是說,我們有一點理由,但是它們不是那麼的有根據。就像消磨(kill,殺死)時間,消磨時間,我們為什麼這麼做?反正時間遲早都會被殺死的。它已經被殺死了。還有等待、做行程計畫。但現在我們完全被束縛在這個網中,很難逃脫。計畫一個度假,明年,在某地,這已經給你帶來壓力。你必須要根據這個計畫做一切事情,一切都要趕時間、改變、取消,因為你預定了某個酒店。所以我們要和習慣做鬥爭。禪宗有很好的方法。很深刻。例如,禪宗的寺廟會叫你洗一百遍廁所,即使已經乾淨了,你還是必須洗。還有把大米、硬幣放在盤子裡,供曼達。這些都是與習氣鬥爭的好辦法。同時,這也不是那麼難。因為你真的堅持一點,習氣就會變得脆弱。而形成一個特定的習慣會很困難。
問:維摩詰經聽上去是很美的教授。如果我理解的正確的話,維摩詰居士是在試圖打破每個人對所有事情、想法、情境的執著。但感到很矛盾的是,所有教授都以某種方式展現,但作為一個學生,我不能以那種方式體驗,不能以那種方式修行,維摩詰的所有開示聽上去讓人不知道怎麼做。我甚至不知道要如何開始。如果要根據他說的修行,要如何開始?
答:這顯然是大乘的佛經。它被稱作究竟的佛經,教授究竟真理的佛經。但所有世俗諦層面的相對(relative)的修持方法從未被否定。記得那個寶傘麼?佛陀很高興的接受了寶傘。所以,所有的修持方式都可以,頂禮、供花、供香、供寶傘。這其實就是佛法的美麗之處,可能是佛法的最美麗之處——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共存。我不應該說共存的,它們其實是一回事。其他宗教也可以部分的理解空性,討論空性。即使西方哲學也有,例如尼采,例如他們也說一切唯心造。他們也部分的討論空性。但是,如果說到一切都是你的心,一切都不是像他們的呈現那樣存在,然後你讀它們,抽上一根大雪茄,喝上一杯濃咖啡,消磨你的時間,如果咖啡店正好還有人也這樣想的話,聊上好幾個小時,回到家,感到沮喪,這大概就是所有了。但在(佛法)這裡,你不僅“能夠”做,而且你還“應該”做,你“必須”做,所有這些看起來有神論似的修持,像是供花,繞行,等等。令人驚歎的是,佛陀說,因為所有事物都沒有真實存在的自性,所以你即使只供養一朵花、一片花瓣,你就積累了功德。你理解了這裡的邏輯嗎?是的,這是多麼精妙的邏輯。因為它是空性,所以你才能積累功德。後來,龍樹菩薩也說:對那些可以接受空性的人來說,所有一切都可以接受。所以,道就變得非常開放。因此,一位上師可能告訴你,去菩提迦耶,在菩提迦耶做供養,你會積累很多功德。這同一位上師可能告訴另一個人,觀想菩提迦耶就在你的房間裡,繞著你的房間走,你會積累同樣的功德。兩個說法都可以接受,兩者互不矛盾,沒有哪個比較高明。但對第一個人來說,上師叫第一個人實際去到菩提迦耶,是因為他可能不能咀嚼消化“所有事物都是心的造作”這樣的概念。這就是整個佛法、佛陀的法教的運作方式。
好的,你們回向。有人請求了二十一度母念誦口傳,我會明早做。明天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日子。早上,如果我能讀這部經,我會繼續講一點這部經。大概九點。下午有一些讓我們值得擁有珍貴人身的事(世界盃足球賽)。好了,回向。
翻譯/筆記整理者:若有任何錯誤和紕漏,都是由於我個人的無明造成。無限感恩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若聽聞、思維及翻譯仁波切此篇教言有任何功德,皆回向給一切眾生的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