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中觀四百論講記6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88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觀四百論講記6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觀四百論講記68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教誡弟子品第十六

 

第六十八課

視訊:中觀四百論68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REF9VYu88&list=PLk4wE4t2Qg8RUpNwFAz1czgKxkYzAXYjR&index=68

本論的後八品,目的是「明方便生勝義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總共分三科,前面已經講完了兩科,即「總說甚深緣起真實性之瑜伽」與「別說無我空真實性之瑜伽」,接下來的第十六品,要講的是第三科。

乙三、攝彼要義抉擇之理分二:一、攝能詮論所說之義 二、攝所詮義之要義

這第十六品,即是從能詮之論文與所詮之論義兩個方面,對前面十五品,尤其主要是對後八品中的前七品進行歸攝。

丙一、攝能詮論所說之義

由少因緣故,疑空謂不空,

依前諸品中,理教應重遣。

頌文直解

前面已經宣說了十五品,但是有一些人因為迷亂的原因,對於諸法從本以來的自性空,未能如實證悟,而生起似非空顯現的實執。遣除實執的方便,即是上面所說的十五品法義,它們能別別遮止這些顛倒分別。從第一品至第十五品,以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法印之義作為見解,以苦、集、滅、道四諦之理作為道,從粗到細,以方便及方便生的方式,宣說了無常、苦、空、無我之相。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有的人因缺少好的因緣,雖然修學了前十五品,但仍懷疑本空的諸法為不空;後兩句指出本品將按照前十五品的正理與聖教,對這些懷疑作進一步的遣除。藏文後兩句的翻譯稍有差異,即:「此前諸品中,已分別遮彼。」意思是對於邪執,前面已經作了深入的遮破。

接下來著重對第九品到第十五品的所詮義進行歸攝。

丙二、攝所詮義之要義分三:一、攝所詮要義而離諍 二、廣說建立 三、攝如是宣說之成就義

丁一、攝所詮要義而離諍

在後八品中的前七品,已經闡明了勝義空的真實性,但是實執深重的人,還是會產生一些疑問,聖天菩薩就在這裡統一進行回答。

能所說若有,空理則為無,

諸法假緣成,故三事非有。

難詞釋義

假緣成:假托諸緣而成。這裡的假不是虛假,而是假托、憑借、依靠的意思。

頌文直解

有人想:前面在宣說空性時,有宣說者、所詮的空性、能詮的句,因為有這三者,所以不能說所詮的諸法為空性。但是宣說者、所詮的空性、能詮的句這三者,都是互相依賴、觀待而產生,所以並非以自性有。

釋義

本品前兩句陳述了對方的觀點,第三句指出對方觀點不成立的理由,第四句是結論。

「能所說若有,空理則為無」:有人想,即使按照前面所說的,諸法確實是本來就空,但是既然能講出這樣的空性,至少表明有三點不空,也就是:講法之人、所講的法義、能詮句(對應本論,分別是聖天菩薩、十五品所詮釋的法義、整個十五品的能詮文句)。因為這三點全都成立,所以並不是空性。

他們之所以這樣想的原因,是因為還沒有理解空性是離一切戲論,反而把空性與斷滅的邪執等同起來了。這樣一來,空就永遠不能顯現為有,有就永遠不可能是空,空與有變成了完全對立,而不是圓融不二的,所以他們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那麼解決他們疑問的關鍵,在於闡明空有不二,遣除他們把空性等同於斷滅的錯誤見解。所以聖天菩薩針對他們提出的這三事說:「諸法假緣成,故三事非有。」意思是:在這三事中,說法者是依靠能詮句與所詮義而安立的,同樣地,能詮句與所詮義也只能依靠其他二者才能安立,這樣就決定了這三者都沒有自性。因為凡是借助其他因緣才產生的法,必定沒有自性。具體的原因,在第十四品——「破邊執品」中,已經作了闡述,比如「若有任何法,都不依他成,可說為實有,然彼皆非有。」以及「若有從緣成,彼即無自在,此皆無自在,是故我非有。」等等。這些偈頌,都闡明了這個道理。

接下來,聖天菩薩指出對方尋求空義的過失,並不能成立他們執著的不空義。

若唯說空過,不空義即成,

不空過已明,空義應先立。

頌文直解

如果說諸法是空,則有內外諸法成無顯現的驢角般的過失,因此應成立諸法不空之義的話,那麼同樣地,前面已經闡明了自性不空的各種過失,則為何還不成立一切諸法為空性呢?即是說,如上所說的空性義,有能立之理且無可辯駁,而實事宗無能立且有害。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對方觀點,後兩句以根據相同的應成因進行遮破。

「若唯說空過,不空義即成」:對方的觀點是,只要說了空性的過失,就可以成立不空之義。如果這點能站得住腳的話,那麼首先對方認為諸法不空的觀點就已經被遮破了。所以聖天菩薩接著說:「不空過已明,空義應先立。」就是說,前面七品已經廣泛闡述了不空的過失,因此空義已經首先建立起來了。所以你們想要建立不空之義,就應該首先消除前面所說的各種不空的過失。想要回避那些過失,而專門去尋求空義的過失,是怎麼也不可能建立起不空之義的。

接下來聖天菩薩指出,對方不應只是一味地尋求空義的過失,也應同時成立不空的宗義。

諸欲壞他宗,必應成己義,

何樂談他失,而無立己宗。

頌文直解

建立宗義者,於他宗應以能壞之理而遮止,於自宗以能立之理而建立,需要同時具有如是破、立的二相。然而如果實事師你,沒有理由,只是一味想要毀壞中觀師,那你為何不建立起自宗之義?無有能立,僅有所立,則你又能建立起什麼呢?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要遮破他宗,必須如理成立自宗,後兩句指出對方並不符合這個要求。

「諸欲壞他宗,必應成己義」:這是說,凡是想要遮破他宗的,必須也應能成立自宗。也就是說,要遮破他宗,自宗應該要能立得住腳,否則就是邪理,這是破不了他宗的。

「何樂談他失,而無立己宗」:但是充滿實執的對方,只是一味地喜歡去尋求空義的過失,而並沒有建立起不空之義。

在前面,對方認為空義有過失,而提出「能所說若有,空理則為無」時,聖天菩薩用「諸法假緣成,故三事非有」作了回答,表明了中觀師並沒有過失。而前面七品所指出不空的種種過失,對方則沒有能力作任何的回駁,並且對方也並沒有正面建立不空之義。他們所說的一切不空的能立,都等同於所立,也就是能立的本身都懸而未決,尚未被證明,並沒有資格成為能立。所以說對方根本沒有建立不空自宗的力量,因此應該捨棄對不空之義的耽著。

這裡所說的對方,並不僅僅是歷史上的那些不了義的內道以及外道的論師們,更主要的對方,就是大家心中的實有執著。在獲得空義的聞慧、思慧之前,大家的心裡都會認同實有,懷疑空性。因此學習這些殊勝的空性法義時,應該時時對照心中的執著,句句入心,用法義來對治心中頑固的顛倒執著。

接下來實事宗想:這個過失空宗也同樣成立。聖天菩薩對此進行了反駁

若觀察即無,彼不成為宗,

則一性等三,亦皆非宗義。

唐譯:

  (為破一等執,假立遣為宗,

      他三執既除,自宗隨不立。)

頌文直解

若想:對說無自性空之宗進行如理觀察的話,可知並非應理,所以無自性空宗不能成立,如是即能成立有宗。空宗不應理的原因是:所謂自性無,是即使彼自身也不成立,所以應不成立有無自性之宗。那麼(聖天菩薩回答說:)以同樣的道理,他宗的一性、異性及不可思議都不成立,因此也不成宗義。是故,一切宗非有故,你應當捨棄對宗義的執著。

(唐譯:為破眾生一、異、非一非異的執著,中觀師以假立空而遣除有執為宗。若眾生執著已經遣除,則假立的自宗也隨之不需要再安立。)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實事宗觀點,後兩句進行遮破。

「若觀察即無,彼不成為宗」:實事宗想,空宗認為一切都無自性,這樣他們所立的宗也同樣無自性,所以就不成立為宗。這意思是說,既然什麼都是空,那麼你們的立宗也都是空,這樣你們不是也同樣具有無法安立自宗的過失了嗎?

「則一性等三,亦皆非宗義」:聖天菩薩沒有從正面去回答,而是順著對方的話說:我們自宗無法安立,同樣你們認為有勝義與世俗之間的一性、異性,甚至不可思議性等等的安立,這些也都是空無自性,既然你們認為空無自性,就無法立宗,那麼你們也應該捨棄對實有宗義的執著。

這以上回答了對方的主要疑問。接下來對於無自性空宗無害與實事宗有害進行廣泛地闡述。

丁二、廣說建立分二:一、於空宗無害且有能立之理 二、於實事宗有害且無能立之理

戊一、於空宗無害且有能立之理分三:一、立能立因相 二、說所立空性之相 三、抉擇無二大勝義

己一、立能立因相

「因相」,即是能立因之相,也就是無自性空宗無害的有力根據。

許瓶為現見,空因非有能,

餘宗所說因,此無餘容有。

唐譯:

  (許執為現見,空因非有能,

      餘宗現見因,此宗非所許。)

頌文直解

若想:在以無患根識現見到瓶子時,說與現見相違的一切空的因相(也就是抉擇無自性空的種種教、理),都毫無意義。(對此聖天菩薩回答說:)但是在此以大中觀的道抉擇諸法究竟為勝義空的時候,並不承許餘宗所說的因相(也就是世間無患根識的現見),只是在抉擇名言時,可以安立。

(唐譯:我若與你們一樣許瓶子為現見所得,空因的比量可說無能,但是瓶子非現見可得,在「破根境品」等各品中,都已經作了闡明,所以餘宗所說的現見因,並不成立。)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對方觀點,後兩句進行遮破。

「許瓶為現見,空因非有能」:有實執的人,認為雖然空宗能以中觀正理以及聖教量成立,但是瓶子等法卻是實實在在以現見可得的,在強大的現見面前,中觀的理、教就顯得蒼白無力,所以說空因,也就是空的理與教,沒有了能力。

「餘宗所說因,此無餘容有」:但是中觀師說,此處在抉擇大中觀的勝義空時,並不承許世間的現見所得,這在「破根境品」中,已經作了清晰的闡述。只在抉擇名言法時,才隨眾生的無明,而安立世間的現見所得。

闡明了安立空義的因相後,接下來要闡明什麼是空性。

己二、說所立空性之相

有人想:你所說的能對治(也就是空性),因為能說的緣故,所以是有,那麼它反面的實有法也應該同樣有吧?這也不應理。下面聖天菩薩作了這樣的問答:

既無有不空,空復從何起,

如無所治品,能治云何成。

唐譯:

  (若無不空理,空理如何成,

      汝既不立空,不空應不立。)

頌文直解

從色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一切法,既然無有任何的不空法,則作為不空反面的空,又從何而生起呢?就像無有空的所治品——不空的事,則彼能治——無事空性,又從何而生起呢?

(唐譯:〔問:〕假若無有不空,則空也非有,如此如何安立諸法皆空?〔答:〕但是你既然不安立空,則怎麼能安立不空?)

釋義

本頌前兩句闡述無有空,後兩句以能治與所治的譬喻說明。

「既無有不空,空復從何起」:針對實事師所認為的空性能說,所以是有的錯誤見解,聖天菩薩從空的反面,也就是「有」的角度進行引導。在前面七品中,已經對「有」作了徹底的遮破,那麼既然對方認為不空的有並不存在,那麼與有相觀待的空,又從哪裡生起呢?也就是更沒有空。

聖天菩薩用對治作了譬喻:「如無所治品,能治云何成。」就是說,空與有的關係,是能對治與所對治的關係。從前面各品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有本來就不成立,那麼從真實角度來說,根本不需要一個空去對治。就像一個本來就很健康的人,不需要天天吃藥打針一樣。

有實執的人,又對聖天菩薩說的「不需要能對治的空」產生了執著,他們問: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承許嗎?這相當於承許了一個無宗之宗,因此與無宗相對的有宗也同樣可以成立。但這也不應理。

若許有宗者,無宗即成宗,

無宗若非有,有宗應不成。

唐譯:

  (若許有無宗,有宗方可立,

      無宗若非有,有宗應不成。)

難詞釋義

有宗:有一個宗,不是指關於有的宗。

無宗:不安立一個宗,不是指關於無的宗。

頌文直解

倘若承許有一個宗的話,與之相反的無宗即可成立為宗,但是無宗絲毫也沒有承許,如此何來的違品——有宗呢?即應成立無有任何承許戲論的大立宗。

(唐譯:無宗如果有,有宗方可安立,但是並沒有無宗,則有宗又如何能安立?)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有宗與無宗是相觀待而安立,後兩句以無有無宗,而遮破有宗。

「若許有宗者,無宗即成宗」:宗就是觀點。如果承許有一個宗,也就是有一個承許的觀點,那麼不承認這個觀點的無宗,也應該是一個宗。意思是說,如果認為萬法本來是有,這就安立了一個宗,那麼當抉擇出萬法是無的時候,也應該安立了一個無宗了。

「無宗若非有,有宗應不成」:這兩句是按照唐譯來的,沒有改動。按照藏譯則是:「有宗若非有,無宗應不成。」也就是如果並沒有安立一個宗,那麼也就沒有與它相反的宗了。這裡說的意思是:中觀宗本來就沒有安立過萬法是有的宗,因此並不需要安立一個萬法為無的宗。

龍樹菩薩在《回諍論》中,也說了同樣的意思:「若我宗有者,我則是有過,我宗無物故,如是不得過。」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說:「前說能破與所破,為合不合諸過失,誰定有宗乃有過,我無此宗故無失。」對此具體的含義,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等論中有殊勝、圓滿的闡述。

實執重的人,仍然接受不了無自性空。他們想:如果一切都空,那麼世間還會有暖的火等差別相嗎?聖天菩薩下面就來解答這個問題:

若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

暖火亦非有,如前已俱遣。

唐譯:

  (若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

      此如前具遣,火暖俗非真。)

頌文直解

若想:一切法絲毫也沒有的話,那火的自性如何為暖呢?(答:)應知暖及火也非有,這在前面「暖即是火性,非暖如何燒」中已經作了遮遣。

(唐譯:〔問:〕如果諸法本性皆空,為何世間有暖火等差別相?〔答:〕這類的疑難,在前面「破根境品」等品中,已經都作了遮破,即暖性的火等只是隨世俗而有,並非真實。)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對方觀點,後兩句進行遮破。

「若諸法皆空,如何火名暖」:實執深的人,將空與有分開,並嚴重對立起來,認為一旦萬法是空,就不可能有暖的火、冷的冰等等千差萬別的世俗種種差別相。

「暖火亦非有,如前已俱遣」:暖火等世間差別相,雖然在眾生的根識面前無欺而有,但僅是眾生無明的顛倒妄見,並非真實而有。這在「破根境品」的「察因色積聚而破能燒所燒」這一科中,已經作了深刻的闡述。

實事師又提出了疑問如果並沒有法,那空又用來遮什麼呢?既然空有所遮,那法就必定應有。這也不應理。

若謂法實有,遮彼說為空,

應四論皆真,見何過而捨。

頌文直解

如果說火等的法是實有,因為有遮火等法的空。那麼你們有、無等的四論也都應該是真實的了,那你們是見到了四論中的哪種過失,而捨棄其他的三論,只取其中的一論呢?

釋義

本頌前兩句引述對方觀點,後兩句使用對方的四論進行遮破。

「若謂法實有,遮彼說為空」:實事師提出,法是實有存在的,因為這個法能被空遮止。只有法不存在,才不需要用空去遮止。

這樣的觀點顯然是不成立的,否則的話,就會導致「應四論皆真,見何過而捨」。這四論中,「有」、「無」是互相遮止的,「俱」、「非俱」也是互相遮止的。如果作了遮止,就說明雙方都是真實、應理的話,那麼實事師應該受持全部的四論,而不應該在四論中有取與捨。

但是,這四論全都非真實,在第十四品——「破邊執品」中就已說:「有非有俱非,一非一雙泯,隨次應配屬,智者達非真。」實事師經常在「有、無、俱、非俱」這四論中作取捨,比如有的實事師捨「有」取「無」,有的捨「俱」而取「非俱」等等。這就說明了實事師自己也並不是因為有遮止,就承許能遮、所遮都是真實的,所以實事師並不能因為空遮了有,就可以認為有是真實的。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也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於空,諸佛所不化。」就是說,不能執著能遮的空為有。這樣,也就說明了不能以能遮的空,來證明所遮的法是真實的。

乃至極微體,都無如何生,

佛亦未許無,故彼不應理。

唐譯:

  (若諸法都無,生死應非有,

      諸佛何曾許,執法定為無。)

頌文直解

如是觀察的話,乃至極微塵之實有也無有的話,則諸法又如何能生呢?是故於具足無顯行境的正等覺諸佛,無也離一切戲論,是故彼不應理。

(唐譯:如果諸法都無,則應無有生死,但是諸佛世尊,又何曾承許定有定無呢?)

釋義

本頌前兩句闡述非有,第三句闡述非無,第四句得出結論。

「乃至極微體,都無如何生」:世間上一切諸法都空,乃至於極微那麼大的自性實有法都不可能找到,這樣又如何能生起暖火等種種的世間法呢?

「佛亦未許無,故彼不應理」:空也同樣是無自性,因為具足無顯行境的諸佛,宣說了無也離一切戲論。所以執著暖火等世俗法以及勝義空性為有,都是不應理的。

這樣就講完了「說所立空性之相」這一科。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2/3 上午 03:37:10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71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