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二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2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JBpgSRUek&index=72&list=PLk4wE4t2Qg8RcQfnOeywj1YvtmhA4TR7w
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身色相好」,指極樂菩薩具足色身莊嚴。通常來說,所謂「百福莊嚴」、「百劫種相好」,菩薩要在一百個大劫中種諸相好,以百福德而成一相好,這樣最終才能成就色身相好具足。但安養菩薩由於自身的善根與彌陀悲願神力和合,已經具足了各種色身莊嚴。也就是以彌陀本願的加被,而報得如佛一般的相好。
「功德辯才,具足莊嚴」,指極樂菩薩具足殊勝德相。無論戒、定、慧哪種功德,或者法、義、辭、辯哪種辯才,全都具足不缺,以此而成為內心的莊嚴。比如,說法的時候滔滔不絕、無障無礙。無論任何的語義、名相、方言、善辯等,都能無礙而轉。內在方面,說戒有戒,說定有定,說慧有慧。
「無與等者」,菩薩們由於色身殊勝以及功德辯才具足,成滿了無量功德莊嚴,因此無與倫比。
「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極樂菩薩們能夠分身無數,在無數佛前恭敬承事、供養,由此成滿普賢供養願王。他們都是具足大功德的菩薩,也因此,常常為無量諸佛所共同稱讚、褒揚。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指極樂菩薩具足聖道的成就。意思是說,一切菩薩波羅蜜多的行為都究竟修證到達,並不是口頭空談。布施等十波羅蜜的無量行門都徹底實證到了。並且恒時修持空、無相、無願三種三昧,也就是住在空性中,沒有絲毫動搖。像這樣,常時住在不生不滅等的無量三昧門中。
「遠離聲聞緣覺之地」,指極樂菩薩超出二乘,究竟一乘至於彼岸。也就是不墮在聲聞、緣覺那種有生滅、有趣向、不平等的法當中。
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以上宣說了極樂菩薩的功德,這裡是總結讚歎。
世尊說:「阿難!那些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成就了如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只是為你們舉例略說了一些功德種類。如果要廣泛地宣講,那是經過百千萬劫也說不盡的。」
唐譯裡講得更詳細。那裡說到:「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摩訶薩眾,真實功德,悉皆如是。阿難!假令我身住壽百千億那由他劫,以無礙辯,欲具稱揚彼諸菩薩摩訶薩等真實功德,不可窮盡。」世尊對阿難說:我現在只是略略地講一下,彼極樂世界所生的大菩薩聖眾的真實功德,確實都是如此,無一例外。阿難!假使我的色身,能住世百千億那由他劫(那是極其漫長的時間,整個世界已經成住壞空過無數次了),在這麼漫長的時期裡,運用自己毫無障礙的自在辯才,如果要具體地去稱讚、宣揚這些大菩薩們的真實功德,也是沒辦法說盡的。
前面講的「瓊林玉沼」等,是極樂國土器世界的莊嚴。這裡宣說的極樂聖眾如海的道行功德等,是指國土有情界眷屬菩薩的莊嚴。其實這也是彌陀本願的成就。像《往生論》所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或者像論中說的,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都攝於一法句,即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切都是如來法身智慧,隨著悲願的力量而顯發出來的。所以,這一切既是在讚歎極樂菩薩的功德,更是讚歎彌陀願海的偉大成就。
這就知道,一往生極樂世界,得到菩薩果位,立即會成就這裡說到的無量無邊、不可稱量、無法言說、無法窮盡,思維無法測度的,極甚深、廣大的功德。也就是一切自利他利、六度萬行、智慧慈悲、神通道力所攝的一切功德種類都得以滿足。像這樣,我們瞭解之後,也要盡快生入極樂淨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成為清淨海眾中的一員。
以下是總結極樂世界具足器世間、有情世間的功德莊嚴,並勸導眾生信願往生。另外,往後的經文都是以彌勒菩薩最為當機。而且釋迦佛咐囑彌勒菩薩守護這個法門,所以,當來彌勒佛下生時,必定遵從釋迦佛的囑咐而宣揚彌陀淨土法門。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
釋迦佛告訴彌勒菩薩和在場的人天大眾:在阿彌陀佛的國土中,聲聞眾和菩薩眾所成就的功德和智慧,無法用語言表述。
這是承接上面世尊說的,極樂國土的菩薩成就了無量功德,如果要廣說,百千萬劫都不能說盡。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而且,極樂國土是像這樣微妙、安樂、清淨。
國土裡有寶地、蓮池、光明、妙香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任何一法都圓明具德,成為殊勝的增上緣,使行者不退菩提,念念增長善根,由此迅速證得無上佛果。
「微妙安樂清淨」,國土莊嚴,超情離見,所以是「微妙」;沒有苦惱,就叫做「安樂」;一切都是無漏相、實相相,因此說為「清淨」。意思就是,極樂國土裡的一切事相都是無漏妙相,不是由煩惱和有漏業所成,是行者的淨業與佛的悲願和合,而在行者心前現出的無漏妙相。就像《往生論》所說:「勝過三界道」。
《無量義經》說:「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實相無相可得,不能說是什麼所緣的相,它完全離開了一切有無、生滅等相。但也不是「不相」,也就是雖然遠離了一切幻妄之相,但有它的體性,而不是住在無邊的頑空或斷空。真空和妙有本自不二,所以它既不是相,也不是不相。因此,極樂國土裡的一切都是無漏相,是實相相,所以叫「清淨」。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由於這個原因,為什麼不勵力地行善,常念道之自然呢?
「何不力為善」,慧遠大師把這句解釋為,為什麼不努力地修集各種善根來求生淨土呢?這裡,「何不」是激勵的話。其中「善」有兩種,一是指持名念佛。二是指廣行諸善而回向往生。前者是主,後者是助。
《淨影疏》說:「何不力勵為善求生,名力為善。」也就是以「為善求生」來解釋「力為善」。意思是,我們現在以行善功德回向淨土,力求往生,就叫「力為善」。「力」指努力,也就是要有一種主動性,以此來行持善法。換句話說,知道了往生的殊勝利益後,已經確立了目標,一心嚮往,那麼,為了求得殊勝的果,得到永世的大義,就努力地來行善,這就叫「力為善」。
對此,進一步歸到彌陀願海他力法門上說,「善」,就是指持名念佛是萬善的根本。佛號如如意珠,通過至心持佛名號,就能源源不斷地出生無量善根功德。能夠「即凡心成佛心」。也就是能得到十二光佛的威德加被,從而顯發行者自心的無量妙德。或者,由於能念的心性不可思議,所念的名號不可思議,所以聲聲都不可思議。
這樣就知道,持名成為萬善的根本,也就是正行。前面說的「廣行諸善,回向往生」,就是助行。正、助兼修,勵力地至心持名,並修集善本,作為往生資糧,一切善根都回向往生極樂,就叫做「力為善」。以正、助兼修的力量,就使得行者一心直往淨土。
「念道之自然」,指法爾如是的妙理,能如是修、如是行,就會如是證得,這都是法爾如是的緣起定律。其中,「念」是能念,「道」是所念。「道之自然」有兩種,一是說,依靠彌陀本願的他力大道,行者只要跟佛力相合,就能一超直入,這都是自然的事。二是指,修行最終所證的道都是無為自然,性不造作。因為,道即是菩提,是自心本具的道。它是無為法,不必刻意造作,本身就是現現成成的,所以是「自然」。
雖然有這兩種義,但就淨土本法來說,特別強調第一種。也就是說,眾生依止彌陀願海法門,以至誠的信願持名等,一旦得到佛力加被,就能自然成就,這是奇特不可思議的感應。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大威神力,我們只要跟佛心相合,就會「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也就是自身一得到佛神力的加被,就能當即顯發出無量功德,這都是自然的事。而且自然能化五濁為五清泰,轉生死成涅槃,自然能消盡一切苦厄,這都是自然大道。就像電視臺發射出信號,只要接受方一調準了頻道,自然就現出那樣的信息。諸如此類,就是我們應當憶念的「道之自然」。
《淨影疏》說:「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這裡把「念自然」解釋成「自然往生」。意思是說,「念道之自然」,就是在因地心上修集了這樣的法,就自然能得到往生。「自然」,是因果法爾之義。他力大道能使心一超直入,這叫做「自然」。這種自然是法界緣起所致。因為眾生心和佛心本自互為感通,所謂「因心果佛互感應」。在法界之中,眾生的心跟佛的智慧悲力一旦相應,就自然現起這種作用。像這樣法爾緣起的規律,就叫「自然」。
下面再對「念自然」三句的涵義稍微展開來解釋。
我們要知道,淨土法門的要點全在「了他即自」。阿彌陀佛既是他佛,也是自佛,這一切本來無障無隔,互相融攝貫通。像這樣,明白了「自他不二」、「生佛感通」的妙理,就是在念淨土大道的自然性。懂了自然性,也就知道一切都是法爾自然,不是誰有意造作成的,而是法界中本具的妙理。
你只要相信,而且就遵照這樣去做,果上就自然出現如是的功德。自然會轉凡成聖,轉五濁為五清泰。也就是會轉命濁為無量壽,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劫濁為清淨海會。像這樣,會自然發生無量無數的轉變。這種轉變到底有多深、多大?那就太不可思議了。
經中說的,極樂國土裡的聲聞眾、菩薩眾的功德不可思議,國土莊嚴微妙絕倫等,其實都是經由這種轉化而出現的真實利益。彌陀智悲和大願的威力不可思議,它能直接加被在無量眾生心上,迅速使他們轉染成淨,消盡心上的無量業障、煩惱,開發出本具的無量功德。這一切轉化全是自然而顯現的。
彌陀具一切種智,已經達到了靈妙無比、通徹無礙的境地,能完全入於眾生的心作加被。它到底能發生多大的作用?這的確沒辦法用語言說出,沒辦法用心去衡量。也因此,這叫做「佛智不思議法門」,也叫「悲願一乘」,或者「神功大用」。所謂「清珠投入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其實,這也只是借世間的一個很淺顯、很微小的現相來作比喻。實際上,彌陀願海法門是極其深廣、不可思議的眾生心和佛心自然感應的大道。
另外,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裡解釋「不可思議的力量」時說,極樂國土器世界的十七種莊嚴功德全都不可思議。並指出,因為法藏菩薩出世間善根大願力和正覺阿彌陀佛善住持力,所以國中的一切都不可思議。也就是以這種神妙的力量,一切通通現為不可思議的境界,把我們世間分別妄識的量,全部轉成清淨智慧的量,轉成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的量。
由於這個原因,一個業力凡夫,經過這番轉化後,馬上就能現前清淨境界,這完全是超出我們狹隘妄識的境界。無論是色聲香味觸,還是地水火風空等等,樣樣都不可思議,完全是界外淨土的勝妙境界,確實是奇特微妙,不可思議。
想一想,為什麼凡夫能通過下至十念稱名,就生到極其殊勝、微妙的淨土呢?這都是他力大道的自然性。就像蚊蟲依附在飛機上,一下子就能翱翔天際,同樣,我們自身只要具備信願念佛的善根力,跟彌陀願海一相合,剎那間就能往生到三界外的極樂淨土。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事。
其次要知道,從會歸自心來說,這一切都基於心性不可思議。如來藏是無為法,它不是因緣造作所成,這裡法爾具足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現在借彌陀願海這個增上緣,本性就會得以開發。但也要知道,所開發出的功德實際都是本有的,不是另外新生出什麼,只是借助佛力的加被,頓時離了垢障,所以能夠充分顯發。
這裡要知道兩件事,一是本有,二是修生。本有是指,無量恒沙自性功德法本來具足,一切現成,絲毫不缺,這就叫自然,叫法爾。所謂「修生」,不能理解從無到有的新生,而是由隱而顯的開發。就是一旦得到佛力加被在心上,就自然從心上顯發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但得本,不愁末」,按淨土法門來講,所謂的「本」,就是指對阿彌陀佛生起真實的信心,它就成了根本。有了信心和大恭敬,就會得到佛力加持,由此會產生一切道果功德。
再把自、他二力合在一起說,那就像《彌陀要解》所說:「從事持達理持。」通過一句一句至心地念阿彌陀佛,不知不覺就能到達無為無作。這就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不必借助別的方便,只要老實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麼念來念去,就會念得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一時脫落,也就見了自己的本心。這就是自性彌陀。這樣悟入理體之後,就合到了無為無作的妙道。這也得蒙於佛力的加被,因為你一心念佛,就有佛的加持在裡面,他會護念你。所以,最終還是以佛力加被,讓你心花打開,見到本性。即使在這個世界沒證到本性,也會以信願持名而生到佛前,之後佛為你說法、加持等,也能很快開悟。
這就知道,這個法是以他力加被,而自然悟到本性,由此自然成佛,所以叫做「自然之道」。正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誰都可以修。而最終達到的結果都是見性成佛。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這個法不要求一開始就悟得無生,只要修信願持名的大道,最終決定會從有生證入無生,只要生到淨土,最終必定證得無生。而且這也是生一方而遍入十方,也不是要求一開始就遍入,只要到了西方,就等於遍入了十方,無論想到哪方剎土,阿彌陀佛都可以護送你前往。而且可以說,這是見一佛就見了無量佛,得一法就得了無量法。
所以,它叫做「方便妙門」。最開始並不要求離相,因為一般人做不到。初修的時候就要「指方立相」,也就是指定目標是西方,之後念念緣著阿彌陀佛就可以。以這個作為趣入方便,最後你會見到十方本是一心,也就沒有什麼「方」了;見到自心本是彌陀,也就沒有心外的佛。它的竅妙在於,首先一心專注地跟阿彌陀佛相應,跟西方淨土相應,以這個作為方便,最終決定證入無生。
這就叫「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是非常平實、簡易的大道。它普被萬類根機,誰都可以,而最終都能見性。如果修禪宗,那只有上根利智才能相應,一般人無法企及。因為這需要以極強的智慧,打開玄關識鎖,而親見本性,這就非常困難。而持名念佛誰都可以修。一般人認為這太平常了,實際上你只要驀直念去,最終必定證得本性。那時就與禪宗合轍,沒有兩樣了。像這樣,常常念自然之道,最終的結果就是如此。
「自然」二字有很深的涵義。我們要識得這兩個字的深義,之後你心裡才會很安然,也就順乎自然之道了。否則心裡有疑惑,就不肯死心塌地地修。當你真正瞭解「自然」二字的妙義,也就懂了「道在平常中」,也就能一往直前地走入這條大道了。其實,很多看似平淡的事,都蘊含著高深的妙理。像《法華》《彌陀》等經,看起來很平易,實際是極深妙的。要知道,道就在平常中,不必在平常之外另找玄妙。
但也要知道,這裡說的「自然」,並不是外道說的無因自然,而是指法爾,法爾如是。所以,一切理歸到最後唯一是法爾道理。到了秘密層,全都是真如本性,是本具妙理自然起用。所以,一切都是本性之理,法爾如此,自自然然,現現成成。不必再添加什麼,添加的只是妄想,那樣反而不妙了。像禪偈說的「佛性天真事,誰云別有師」,「謦欬掉臂時,穿衣吃飯處」等等,你不必去添加什麼,它是自然起用的,添了反而不好,就不自然了。因為那是天真本然的,加了就成了造作,成了一種妄識,反而不妙。或者說添的都只是虛妄分別,違背了自然性。
你要會到自性本來如此,這上面添不得什麼、著不得什麼,不要添加自己的妄情。應該把妄心都去掉,把我執、我見等各種非理情想全部捨掉,就讓法界自己來起用。意思就是,你不要霸佔它的位置,如果堵塞了它的靈機,那就障礙了它自然的起用。
所以說,一句彌陀驀直念去就好了,不必再「頭上添頭」。你不要總是想,這是什麼結果,那是什麼結果,為什麼我念不好?為什麼很枯燥、很單調?這些純粹是自己在瞎想,它是自然的大道。古來臺山婆子說:「驀直去」,就是指示了妙道。意思是,你就直心正向,不要加一毫許的思量分別、情計卜度。按這裡來說,就是直心念這句佛號,它就是實相。這樣驀直念去,必然心花開敷,而且句句都是妙道,句句都是般若,都是本性放光,都是無量光佛。這樣就合於妙道的規則了。
像這樣,我們要如是契會,要知道這是自然妙道。「自」就是自性,「然」就是清淨本然。「自然」就是自性本然,也就是真如實相。「念道之自然」,就是指持名念佛,這就是念實相。也是「始覺合本」,意思是念佛就開始覺悟了,也就合到了本覺。阿彌陀是無量光、壽,你的本性也是無量光、壽,你念這句佛就是從性起修,始覺就開始合乎本覺了。
要領會到,一切無非是實相所現,一名一號都是實相,一念一行無非妙修。這個法門是自他二力合修,既是念他佛,也是念自佛,既是念名號,也是念實相,平平常常。不要在上面添加什麼,那都只是妄情,不是自然大道,添了反而不妙。
也因此,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是指淨土法門的一切事相,無不是實相所流出。任何一個都是實相大印印出來的,或者都是從本性中流出來的。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實相無二」,淨土經教以實相為體。而實相沒有二,並不是分開來很多種體,它是不二的。「亦無不二」,也不是住在獨一的相上,因為它遍一切法,為一切諸法作體。它能變現無量萬千的事相。所以是非一非多,即一即多,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就是以這個體,來作國土依報的無量莊嚴,作正報的菩薩聖眾、聲聞聖眾的無量莊嚴;作主尊彌陀的法、報、化三身;作行者自身和他佛的顯現。「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乃至於能說的釋迦,所說的妙法;能度的願海,所度的群生;能信的智慧,所信的理體、事相;能願的希求之心,所願的淨土妙果;能持的心,所持的名號;能生的心,所生的土;能讚的十方佛,所讚的極樂淨土……總之,淨土經教所顯示的一切事相,無不是從實相正印所印現出來的。
這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本性緣起。整個就是法界一大緣起,它涵蓋了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事相,有無量無邊的作用。這裡有自他感應、因果交徹、信修不二、事理不二、自他不二,有各種的眾生心和佛心互相感通、互涉、互入。像這樣,一切都是實相中本具的妙理,以緣起而顯現事相,從而出現的極神妙的作用力,達到了非常殊勝的果地。總之,一切都是「道之自然」。說到究竟,還是法性隨緣而任運起用,法爾如此,絲毫不妄,一點點的差錯都沒有。
這就知道,這個法門極其深妙,是「佛智不思議法門」,是佛的果覺應緣而自然顯相起用。而且,已經覺悟的果地佛,和未覺悟的眾生自性佛一連接起來,自然就有妙道的運轉。這種運轉也是法界在辦事,所以不會有任何的僥倖、差錯、失靈等等。這是法性真實理體在起用,跟有為法的機械、人工等運轉完全不同。也不是凡夫善知識、外道仙人、聲聞緣覺、學道菩薩等的他力起用,因為他們還沒證到無上果地,所以都還有限,不能達到如此靈妙的地步。也不可能有這樣廣大、普遍的攝化面,有這麼迅速、超絕的力量,也不可能達到如此圓滿的功效。
這一切都在說明「道之自然」,也就是,佛的無上果覺給眾生作因地的心,會達成什麼樣的效果。如果你能這樣體會,才知道「念道之自然」有這麼無比甚深的涵義。雖然一切都是微妙緣起,但這也不離開本具的理性。像這樣,你就能會入事理圓融、性修不二,才知道這是非常殊勝、高深的法門,不能以通途教理去度量它。它不是單憑自力,首先從因起修,一步一步地逐次上升。這是通過自己的因心跟佛的果海之間會通,然後佛果覺的力量加被下來,直接在眾生心上轉化,由此而超出一切業繫,頓生淨土,從而斬絕生死情根,頓現本性。以能迅速開發自性的緣故,往生後必定一生成佛。
這樣才知道,淨土法門是「從此法界流」,又是「還歸此法界」。所以叫「一乘皆成佛」。而且主要是借助佛的神力加被後,就能一超直入,或者說唯一依仗彌陀的智、悲、力加被,而顯發行者的自性。所以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以信心和恭敬作為相應的因,佛力加持一旦注入,你就會順利地出現一切道果功德。
從修道的途徑來說,就是通過信願持名,以他力的大道而往生淨土。而且,彌陀名號就是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就始覺合乎本覺,始覺和本覺不離就直超覺路。這就是法爾自然的大道。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所說:「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又說到:「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以念佛心而能入無生忍,只因為這是自然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