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不等於"佛果"
這個講出來,一定嚇你一大跳,且聽我來講講Buddha這個問題。
在中國佛教傳統下,大家都很習慣了,佛陀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也是大乘佛教所說的"佛果"。可是在梵文經典裡面,Buddha其實不是"佛陀"專屬的。梵文經典稱呼釋迦牟尼佛,或是有佛果這樣大成就的"佛陀",其實不是用"Buddha"。我們先來看看"佛陀"這個字的梵文解釋。
बुद्ध Buddha, 名詞.
智者,佛陀
1.1 【詞尾變化】無。
1.2 【摩威梵英,733】
1.2.1 mfn. pp. awakened, awake MBh; expanded, conscious, intelligent , clever , wise SāmavBr; learnt , known , understood. m. a wise or learned man.
1.2.2 n. (with Buddhists) a fully enlightened man who has achieved perfect knowledge of the truth and thereby is liberated from all existence and before his own attainment of Nirvāṇa reveals the method of obtaining it, (esp.) the principal Buddha of the present age (born at Kapila-vastu about the year 500 B.C. his father, Ṣuddhodana, of the Śākya tribe or family, being the Rāja of that district, and his mother , Māyā-devī, being the daughter of Rāja Su-prabuddha; hence he belonged to the Kshatriya caste and his original name Śākya-muni or Śākya-siṉha was really his family name, while that of Gautama was taken from the race to which his family belonged; he is said to have died when he was 80 years of age.
1.3 【梵漢辭典,p1246】
1.3.1 (過去被動分詞)覺醒,完全覺醒,開花,開悟,聰明的,了悟的,明白的,認識的。
1.3.2 (陽性名詞)佛陀[真正了悟善行與涅槃(Nirvāṇa)境界,並將所得之道理啟示於世人的覺者]。
1.3.3 (佛教術語)(歷史上的)佛陀[稱為Śākya-muni Gautama的佛教創始者]
1.3.4 (經文)覺悟,覺,正覺,如來,佛,世尊。
注意看,梵英辭典所標示的,這個字最早出現在SāmavBr,也就是差馬吠陀的梵書(Sama Veda Brahmans)裡頭,原先意思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所以簡單講,Buddha原先是用來形容智者,至少在佛陀以前,也許印度婆羅門教認為已經有非常多的Buddha了。成為Buddha並不是那麼困難。所以在印度教來講,"成佛"並不是困難的,也沒有甚麼了不起。起碼,聰明有學問(learnt)就可以當Buddha。或許大學畢業,也許你就可以獲得Buddha的證書也說不定。
但是在佛教就很不一樣了,佛教對於Buddha的定義和婆羅門教,印度教是不一樣的。這就不用講了,大家一定都知道,佛教的Buddha至少是要釋迦牟尼佛的標準才叫做Buddha。
所以你想,佛陀的時代,人家怎麼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自稱自己已經獲得了宇宙人生的智慧,但普通人家卻是用婆羅門教的標準來看他。所以"佛陀"(Buddha)是當時一般人認定世尊的水準,其實就是和一般森林裡面那些仙人沒有兩樣。假如是今天,也許你認為佛陀只有大學畢業的程度而已。
但是,佛陀的程度怎麼有可能那麼低呢?是不是?日子久了,人們開始發現釋迦牟尼佛的這個Buddha有點不太像是他們過去認識的那個Buddha,有點不太像,慢慢就覺得實在太不一樣了!甚至於用阿羅漢(Arhant)來形容,也不太夠。這裡也順便介紹一下,阿羅漢事實上也不是佛陀發明的,是印度本來就有的觀念,來看看梵文字典就有講:
अर्हद्भिः
arhadbhiḥ ,名詞,阿羅漢
1.1 【詞尾變化】:arhadbhiḥ是從arhat變化過來,其變化根據附篇第六節名詞第44.1條。是arhat的複數工具格,所以字典要查arhat。
1.2 【摩威梵英,p1184】
1.2.1 mfn. deserving , entitled to (acc.) RV. ; used in a respectful address for arhasi, able , allowed to (acc.) RV. ; worthy , venerable , respectable ; praised , celebrated L.
1.2.2 m. a Buddha who is still a candidate for Nirvāṇa ; a Jaina ; an Arhat or superior divinity with the Jainas ; the highest rank in the Buddhist hierarchy.
1.3 【梵漢辭典,p153】
1.3.1 (現在分詞)相當,值得。
1.3.2 (陽性名詞)有價值的人,(佛教與耆那教的)阿羅漢。
1.3.3 (經文)應供,應,羅漢,阿羅漢。
各位是否注意到:阿羅漢這個字的歷史,竟然是從吠陀,而且是最早的吠陀Rg Veda來的。很多研究巴利文佛典的人似乎都忽略了這個問題。佛陀為什麼在阿含經裡面和那些婆羅門大談阿羅漢道,怎麼那些非常驕傲的婆羅門似乎都不會排斥,反而個個都皆大歡喜,道理在哪裡?因為事實上佛陀和他們談的是婆羅門教的東西啊!這是佛陀與婆羅門們的共同語言,婆羅門都以為佛陀談的是如何修持婆羅門教義的東西,所以他們常常都聽得很歡喜。認為佛陀並沒有離經叛道,是幫助他們完成婆羅門的願望與理想,成就真正的解脫道。所以我說,這一點很值得注意:佛陀在阿含經真的是廣泛引用婆羅門教,印度六師外道,耆那教等等所謂的外道在接引他們走入佛門。對於那些人來講,他們可不一定認為自己是走入"佛門"喔!佛陀講說自己說法都是用"假名"來接引眾生,這是實話實說。不這樣接引,佛陀很容易變成印度宗教的敵人,這下子可很辛苦了。
這也解釋了一點,為什麼大乘佛教一出現會遭到所謂"小乘毀謗大乘"的現象,因為佛陀對待所謂的"小乘",表面上是說只想做自我解脫,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我們比較不懂的東西,就是有些婆羅門觀念根深蒂固的行者,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解脫大道",這生就已經完成任務,不必再做任何事情了。這種觀念卻是中國人與大乘佛教信徒很難理解的,其實這是印度傳統宗教的思想觀念-"解脫"是自己的事情。佛陀覺得這樣的人事實上是失敗的佛法教育,因此才用"蕉芽敗種"去貶低他們,稱他們叫作"小乘",意思是根深蒂固,頑固的傳統婆羅門教的主義者。
很多人都想要來學佛法,不一定都是願意聽從佛陀的教法,不一定每個人都直接受學於佛陀。僧團那麼大,難免有教育上的問題,佛陀設立上座制度,由這些長老來負責教導初學者就是這樣的用意。佛陀要一個一個教當然未免是勞心又勞力,所以他當時很有效率,不但在人間教導弟子,還深入天界,也到過其他地區與不同眾生會面宣揚佛法,這當然沒辦法讓我們完全理解。大乘佛教稱佛陀是"tathāgatasyārhataḥ samyak-saṁbuddhasya」(就是”如來”,”應供”(就是阿羅漢),”正等正覺”)",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果"的成就。所以八十八佛大懺悔文裡面不是有一段: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這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你是否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拜這個十個名號?現在從梵文經典上面可以明確知道,原來大乘佛教的佛果,就是這個"十號俱足"的佛陀。不只是在法華經如此,彌陀經也不例外,藥師經也看得到。而金剛經,開頭漢譯本不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其實梵文的原文不是Buddha,是"薄伽梵"那個字(Bhagavant)。這說明大乘佛教對"佛果"的定義,和過去漢傳佛教對佛這個字的了解是有分別的。
曾經就此問題請示仁波切,仁波切非常高興地說,這就是重要的問題了。大乘佛教的佛,小乘佛教的佛是不太一樣,在藏傳佛教確實有清楚區別,釋迦牟尼的佛,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tathāgatasyārhataḥ samyak-saṁbuddhasya)這種佛果等級的佛。
事實上,似乎佛典傳到中國的時候,這一句佛陀尊號的內容就沒有"阿羅漢"三個字,只有用"應供"。為什麼不乾脆把"應供"用"阿羅漢"翻譯出來呢?如果我們回到印度文化傳統下來看,阿羅漢在婆羅門的教法裡面,這種觀念就已經有了,耆那教的修行目標就是要證阿羅漢果位的。從這個情況來看,顯然佛陀如果強調佛法就是要證阿羅漢果,那一定和吠陀的婆羅門教與新興的耆那教所說的"阿羅漢"弄混了,等於佛教就沒有甚麼特別的。就好像,我現在發明一種宗教告訴你修我這個法可以證到"孔子"那樣的果位,那你會想,我是不是剽竊儒家的教法?要修到孔子的境界,為什麼不去找儒家還比較正統一點?是不是如此?所以我判斷,阿含經的教理不是佛陀心目中的想要弘揚的佛法,佛陀心目中的大道就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佛陀,如果真的要正名,那佛陀的十號,其實就是真正的釋迦牟尼,在佛教裡面的正名,可是太長了,加上中國沒有婆羅門教與印度宗教背景,所以祖師們都很快樂,就用一個"佛"字全部了結了。所以我們現在全部都說某某佛,但是大家要知道,真正大乘佛教的意義是,"佛"是宇宙的佛陀,不是人間的佛陀。真要用佛陀在印度的原始意義的話,只要大學畢業,大概你就可以當佛陀了。(照佛陀的"原始定義"是指有學問的人,想必在看電腦的你現在已經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