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5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114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5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解脫之門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20
積分:424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9月1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解脫之門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5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七十五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講記75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B5ypo33GA&list=PLk4wE4t2Qg8RcQfnOeywj1YvtmhA4TR7w&index=75

以下是勸世人親眷之間和睦相處,不相違背。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我們身處在這個世上,就有與自己非常親密,有血緣關係的人。在世間,首先有人民,然後才有夫婦;有了夫婦才有父子;有父子之後才有兄弟,所以,一個家庭裡以這三種親眷關係最為重要,從這裡發展出的九族[1]等,也都是本自三親而起的。「三親」,指夫婦、父子、兄弟,這是人倫中最重要的三種,因此先列舉三親。由它衍生出來的整個家族系統,包括中表之親(指祖父、父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祖母、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凡是與自己有較近的血緣關係或婚姻關係的人(包括血親、配偶、血親的配偶和配偶的血親等),全都屬於這裡勸誡的範疇。

「當相敬愛,無相憎嫉」,這是勸誡親屬之間要互相尊敬、愛護,彼此不要厭惡、嫉妒。

有無相通,無得貪惜」,這是指在財物方面,要以自己所擁有的去接濟親眷所沒有的,互相通用,心不吝惜。如果心懷慳吝,那就很容易從中產生家族紛爭。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言」是語言,「色」指臉色、表情,「違戾」,就是違背別人的心。意思就是,平常與家人相處時,要怡聲下氣,和顏愛語,說話要柔和、有耐心,態度要和悅、謙讓、恭敬、誠懇,不要互相抵觸、違背,臉上不出現愁眉苦臉或者憎恨厭惡的神色,給別人臉色看。不但是外在的言語、表情、態度上要和睦、友好,關鍵是內在心裡也不要有任何衝突、矛盾、反感等等。

要知道,如果跟家人產生矛盾,出現家庭紛爭等,彼此之間結恨成仇,這樣就會在識田裡種下惡因,來世還要爆發出更大的爭鬥、報復等。所以,為了將來不會產生更大的痛苦,現在就要在因上避免生任何怨恨心,否則必然會有怨憎會苦來臨。

那麼,家人之間如果不和睦,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

或時心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如果不能護持自心,不能謙讓、包容等的話,彼此為了財產等而爭奪,親人之間反目成仇,就會產生憤恨之心。以今世的憎恨心,這種看似很小的互相厭惡、嫉妒的心,將來就會發展成很大的怨憎。也就是現在的恚怒在心中還算微小,它只是暫時的一個煩惱,但以這個業種播在識田裡,後世就會發展成非常劇烈的大苦,以至於轉成極大的怨仇,長時無法了結。

我們要認識到「因微果著」的道理。就像由外在的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大樹,之後會發展出無數的繁枝密葉,長出成百上千的果實。外在植物的因果尚且如此,何況內在心上的因果,它增長廣大的程度遠遠超過外在的因果。所以,一念之微也會發展出極廣大的果報。比如,以一念嗔心就會墮入地獄,造成在地獄裡多少劫刀山火海的苦。或者以生時的慳吝,將來會轉生為餓鬼,百千萬年都要在飢寒交迫中度過。

這樣才知道,平時要護好自己的心,因為心上的因果太大了。尤其是家人之間,彼此有著很密切的業緣關係,如果在這方面出了問題,彼此產生矛盾,那後患是相當大的。比如不孝父母、不敬兄長等,在倫理上一旦違背,就很難再有做人的資格。另外,大家都能感覺得到,如果對外面的人起一點恨意,發生爭吵等,雖然也很嚴重,但後果不像跟家人發生衝突那麼糟糕。一旦跟家裡人鬧矛盾,而且心結一直解不開的話,彼此之間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陰影,而兩個人之間關係緊張,會搞得整個家庭氛圍都不好。如果幾十年都化解不了,那確實會成為人生中很難抹去的業障。不但今世不如意,來世更會發展成巨大的惡果。所以,大家在這方面務必要警惕,要防護好自己的心。

我們作為修持淨業的人,一定要守持人倫的善德。所以,佛在《觀經》裡開示淨業三福時,第一個就是要求大家守好人倫的善道。

下面講以現世微小的恨心,未來會發展成巨大怨害的原因。

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所以者何」,是指明其中的道理。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在世間,如果彼此互相損害、摧殘,雖然沒有當時立即出現報應,但也要知道,如果不改正,未來必定感招苦果,明白後就應當趕緊破除那種惡心、惡行。

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但如果心裡一直懷有嗔恨的毒,蓄積著怒氣,那它就會在心田中凝結成怨恨,生生世世都脫不開。到了成熟時,自然會現前果報。這裡說的「精神」,是指阿賴耶識。因為它的體性很精微、有神解的緣故,熏習在阿賴耶識上面,所以叫「結憤精神」。

皆當對生,更相報復」,由於過去世曾經彼此結怨,所以到了未來世,過去熏在阿賴耶識裡的種子成熟,果報就自然現前,也就是彼此又會生在一起,以業力的牽引而成為怨敵,然後互相殺傷、報復,陷入更深的苦海,難以解脫。

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因地謹慎。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知道因微果著的道理,所以會念念防護自心,不在識田裡種下惡業種子,否則將來必定會發展出極大的苦果。那麼,我們現在正在起恨心的時候,就應該立即破除它。不然的話,一旦這種怨恨的業習熏在識田裡,之後無論經過多少次生死,這個嗔恨業的種子終究不會磨滅,到了成熟時,自然要遭受苦報。就像已經欠了債務,也有了欠條,那終究逃脫不掉一樣。

過去琉璃王想消滅釋迦族,目犍連聽到後對世尊說:「請佛開許我化成一個大鐵籠,籠罩住整個城市。」佛告訴目犍連:「你雖然有神通力,但怎麼能改變定業的因緣呢?」之後佛為了這件事說了一首偈:「夫業若黑白,終不有腐敗,雖久要當至,還在現前受,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莫能於是處,得免宿命殃,報應之所牽,無近遠幽深,自然趣其中,隨處無不定。」意思是說,業有黑白兩種,一旦造下了,沒出現違品的話,終究不會消失。也就是造業後第二剎那就在識田裡熏下了種子,這個種子哪怕經過百千萬劫也不會敗壞,因緣會遇時,必定當下顯現果報,不得不現前領受。業已經現前了,那到任何處都逃脫不了。不是飛到空中就能逃脫,也不是沉入深海能夠躲避,也不是到山洞裡就能躲避,沒有任何處能避免宿世業力的果報。應當要報的業,果報成熟時,不論遠近幽深等,自然直下就會在身上出現,任何處都沒有不決定的情況。

這就講了因果的鐵律無可逃脫,也因此,懂得因果的道理後(尤其是因微果著的業增長廣大之理),家人之間尤其不要傷了和氣,彼此心裡不要有矛盾、鬥爭,生嗔恚心等,否則會造下嚴重的罪業。

下面這一段是在講述愛別離苦等,讓我們看清愛欲的過患,從而發出離心,一心求生淨土。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就像古德所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又如《法華經》所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人在世間都是被情愛和貪欲所纏縛。每一次投生,都是以愛欲而入胎;之後從青春期開始,愛欲萌發;到成年後愛欲轉盛,就要結婚,建立家庭,對於愛欲的境廣遍追求;死的時候又是在對欲境等的愛戀不捨中離開這個軀體。

因為我們對輪迴世間的很多事有愛欲,在愛欲的牽纏下,就會投生到與所愛境相應的某一道裡。如果對於五欲有強烈的愛執,就會生在欲界;對於色界、無色界的法有愛執,就會生在上界。所以,愛就是生死的根源。現在主要是說,人在世間最愛重的就是親人眷屬間的親愛或情愛。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人們心裡雖然有強烈的愛欲,但在輪迴中其實都是很孤獨的。最初生的時候是一個人來,最後死的時候也是獨自離去。在到達或前往不同地方,遭遇各種苦樂時,必須自己面對、承受,沒有人能代替我們走這條路。

因為,這一幕幕的生死景象,唯一是以業的力量所變現。裡面的每一剎那都是自己業習成熟而變現出來的。現在要從生、死兩頭,看出我們在輪迴中的孤獨。也就是說,生的時候是由自己的一念業識投生而來,沒有人能跟著一起來,死的時候也是自己的神識離開身體,獨自在中陰界裡飄泊,也沒有任何人能跟著去。

在生的時候,我們往往以為自己並不孤獨,常常有很多家人、朋友等陪伴在身旁。但實際上,輪迴的路都是自己怎麼造業就怎麼感現,別人的業不會在自身上成熟,自己的業也不會成熟在他人身上,始終是一念幻心在不斷地流轉。所以,輪迴裡沒有任何可依靠處,只是一段一段的生死幻相。如果現在不努力從中出離,那將來還會不斷地進行下去。

很多世間人都把希望寄託在家庭上,認為家庭是避風港。尤其是女人,很希望能找到一個合意的丈夫,認為丈夫是可依靠處,或者老了就依靠孩子。但實際上,輪迴是孤獨的。到死亡來臨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不但生前積累的財富不可靠,一針一線也帶不走,就連最親的家人也靠不上,最終必定是獨自一人離去。所以,空忙了一世,最後全都要捨離,只能隨著自己造下的業,獨自去往後世。

很多人一生都在經營自己的家庭。從最初男女相愛,之後成家立業,再生兒育女,希望能一直跟家人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會認為家有安全感,有家才不會孤獨,讓人感到溫暖。有了煩心的事,可以跟家人傾訴;有什麼困難,可以得到家人的關心、支持;到老了更是成為全心的依靠等等。像這樣,人們心裡總是把希望寄託在家庭上。但是,家也只是暫時因緣和合的一種假相,沒辦法永遠維持。就像任何因緣所生法那樣,到了因緣消散的時候,就連假相也維持不住。

古人說「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意思就是,人們組成一個家庭,有父母、夫妻、兒女等,這也只是在業緣的牽引下,父母、夫妻等暫時聚合在一起。因為業緣比較深,所以會共同生活幾十年。一旦業緣盡了,父母、子女、夫妻之間再怎麼情深義重,也不得不離別。人生就像同住林中的鳥一樣,死的時候自然要分開。那時候,即使家人都圍繞在身旁,也沒有一個人能跟著去,也不能代替自己身上的苦。所以,這些都不可靠,只有業會一直跟隨自己。如果現在能看清楚這一點,然後勤修淨業,那你就會由自心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而得到佛的接引、救度,從而超出輪迴。

而且要知道,家人在生死關頭不僅指望不上,如果貪執太重,還會成為往生的極大障緣。要知道,愛是生死的根本。愛越深,對世間的耽著就越大,反過來,這個世間對你的引力也會越強。比如,臨終時如果愛著家人,就會非常悲傷、憂苦,會捨不得離開。如果他在旁邊哭泣,動了你的情,你還會因此而墮落。

我們過去講過很多這方面的公案。比如,佛在世時,有一位正信的居士,他平日裡非常精進,做了很多上供下施的福業。然而他在臨死時,妻子在一旁哭泣。結果他一念生情,就墮落為妻子鼻中的一條小蟲。這就看出,愛欲是眾生被繫縛在生死中的根本。《楞嚴經》也說:「純情即墮,純想即飛。」如果愛欲太濃,整天都沉浸在夫妻的溫情中,那就很難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對兒女很耽著,那臨走時就會想:我的孩子怎麼辦?心就會牽在孩子身上,也就不想往生西方了。

所以要知道,平日裡愛執很深的話,臨終時自然會深陷在愛別離的憂苦中,只要一念生情,那就往生不了。所以,這是很可怕的事。我原來也講過,民國時期有個曾在清朝當官的人後來出家了。他的一個姨太太到廟上求他說:「菩薩!現在時局不安寧,你還是回來吧。我會好好地照顧你,讓你安心修行。」他聽後心軟了,覺得沒什麼問題,就回到了原來的俗家。他本來修得不錯,到臨終時,極樂世界已經現前了,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但這時姨太太在旁邊哭著說:「菩薩!你走了,扔下我一個人怎麼辦呢?」他聽了一念動情,淨土境相當即隱沒,結果就沒能往生。這顯然是愛情把他拖下水了。

所以,世尊再三地教導我們:為了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看清楚輪迴世間的真相。愛欲就像繩子一樣會把我們綁在娑婆世界,看不破的話,就會成為往生的極大障礙。那麼,現在就要注重培養對娑婆世界的厭離心。要看到,親人眷屬之間只是隨業緣的牽引暫時集聚在一起,互相你愛我、我愛你的話,只會為彼此增上生死業緣,對解脫沒有任何利益。所以,現在就要認清,愛欲是障礙往生的最大因素。

我們常說,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出離心是成辦往生最基本的條件,沒有這個,往生就很困難。原來也講過,要逐漸培養愛極樂勝過愛娑婆的心。比如,愛阿彌陀佛勝過愛父母;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勝過愛妻子兒女;愛蓮池海會的諸上善人勝過愛親友眷屬。同樣,愛淨土的樓閣勝過愛自己的房屋;愛淨土的蓮花勝過愛自己的身體;愛淨業勝過愛世間的職業;愛功德水勝過愛這裡的飲食……像這樣,要一心嚮往極樂世界,這樣臨終時才不會被貪執娑婆的愛欲拖住。

總之,我們不要以為家庭、丈夫、兒女等是可依靠處,這不過是以往昔的業緣,把幾個人暫時牽在一起而已。當自身的業力成熟,那時只能是一個人去感受果報,誰也代替不了。所以,每個人都要有理智,現在就要盡可能地多為自己的生死大事而修集淨業資糧。同時要注意,輪迴的染緣不能加深。如果每天都沉溺於夫妻的溫情,沉溺在家庭的幸福感裡,或者認為這個世界的五欲樣樣都好的話,那最終必定是很難往生的。

要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不可信賴。因緣一散,就要各走各的路,誰也靠不上。我們懂得無常就知道,臨終時,任何財富、眷屬,包括現在這個身體,全都毫無利益,只有正法能幫助我們。那麼,在修淨土法方面,平時就要多修集信、願、行三資糧,以淨業的力量,臨終時就能讓你順利往生西方。

《普賢行願品》中也說,臨終時,最愛的身體帶不走,朝夕相處的親人帶不走,宮殿園林、象馬車乘、珍寶財富等,全都帶不走,只有願王是從內心中發起,而且發願時祈願「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所以它會在一切時中引導我們前進,一剎那就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對於往生而言,真信切願尤其重要。我們平時要立定志願,並再再地加強:我這一生一定要超出世間,超出愛欲,要往生到無憂惱的清淨佛國!同時,也要注重至心念佛,多集聚往生的因緣。在這上面只有自己才能幫到自己。

善惡變化,殃福異處」,「變」指由業識而變現。意思是由善惡等業識,會變化出禍福等的不同生處、果報。也就是以善惡業來變現出苦樂的果報。而且,由於善惡的業因不同,所導致的苦樂果報也有所差別。業就像一名工畫師或幻化師,以業的力量會幻變出未來的生處,以及根身、環境等的果報。所以,業就是苦樂等的作者。造了善業,它就會變化出天宮的歡喜園等的安樂景象;造了惡業,也會由它而變現出地獄的刀山、火海等等。

「異處」,是說由於每個人的善惡業不同,導致將來受生之處就有所不同。也就是說,雖然一家人或經常在一起共處的人,現在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由於每個人心上的業不同,大家的前途,來世的去向、果報等就會大有差別。

比如,同一家庭裡的兩兄弟,哥哥心裡已經有了信願,並每天堅持念佛,不斷地修持淨業,最後預知時至,時候一到,就非常安詳、自在地往生淨土了。到了極樂世界,很快就超凡入聖,成了佛家族中的一員。他的命運就比梵天、帝釋天等還要好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倍。而弟弟不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味地追求現世的名利享受等。在這種邪見的驅使下,造作了很多殺盜淫妄等的惡業,整個人都被黑業籠罩。生前就能看出罪業的相,很不清淨。臨死的時候更是非常慌張、恐懼,最後被自己生平造下的惡業,直接拖到地獄裡去了。原來是同樣的一家人,現在卻有著天壤之別。哥哥已經到了極樂淨土,成了菩薩,正看著墮在地獄火海裡受苦的弟弟。這都是因為生前造的業不同所導致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要看到,決定自己前途、命運的,唯一是自心上的業,也就是現前每一念心上的行為、造作。淨土的清淨境相也要通過現前心的造作才能感現。也就是說,用現在的心去修集淨業,將來才能生到佛國淨土,心前才會顯現清淨境相。

就像農民每天在田裡耕耘,隨著他播的種子是什麼,到秋天就會收穫到哪種果實。同樣,我們在自心中生起信願,並至心念佛,就是在念念種植淨土的殊勝妙因,那當下在淨土的蓮池裡,就已經出現了屬於你的一朵蓮花。就像農民不斷地去澆灌、施肥、除草等,苗芽就在一天天長大那樣,我們每天都堅持勤修淨業的話,自己的那朵蓮花就在日益增長繁茂。到臨終時,就好像秋天豐收的時刻到來,那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諸大菩薩都來迎接。之後自己跟隨佛和聖眾往生西方,很快就受用到了淨土無量安樂利益的果實。

懂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做一名淨業的耕耘者,播下好的種子後,要日日不斷地去灌溉、養護它。意思就是,每天都要精勤地修淨業,這樣每天都有香光莊嚴。那麼日日不斷地積累,善根就越來越深厚,淨業也越來越成熟,到臨終時,唯一前往極樂國土,不再有別的去處。這就是一切命運中最好的命運,而且使得死亡成為人生最慶快、歡喜的時刻,是最有智慧的一種選擇。

「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宿豫嚴待」,「宿」指往昔,「豫」是預備,「嚴」指因果律的嚴厲。意思是說,過去所造的一切業,都必定按照因果律,一個一個地等待著顯現果報。要知道,因果律極其可畏。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因果就是天理,它沒有絲毫差錯,完全按照你心中播下去的善惡業種,有條不紊、毫不錯亂地等待著每一個業的成熟。一旦播下了惡業種子,雖然沒有當即出現苦果,但也只是因緣尚未成熟,一旦業緣成熟,那時必定大難臨頭。這都是非常可怕的事。

「嚴」,是嚴切、嚴厲的意思,表示因果絲毫不會漏過。古人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公平,造了惡業決定逃不掉因果律的懲罰。因為這是法界在辦事,它自然按照緣起律在處理,所以絕對沒有可賄賂、僥倖、錯過的地方。嘉祥大師解釋說:「作善者,天堂果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意思是說,如果造了善業,那天堂的果報就在等你,天上的寶座已經為你準備好了。換言之,現在行善就是在種天堂美好果報的種子。相反,如果造了惡業,那也已經有了地獄刀山的種子,只是暫時果報沒現前,還在等待成熟。這就知道,因果律確實無比嚴切。

那麼,我們現在就要有意識地在心中種植淨土的蓮花種子,並不斷地滋潤、長養它。之後每念一句阿彌陀佛,你的蓮花就在逐漸地增長繁茂,到它將來成熟時,就會現前淨土無量的功德莊嚴。

「當獨趣入」,我們現在造業,實際就是提前在製造自己未來的去處,或者在事先安排自己未來的命運。因果律極其嚴厲,沒有絲毫差錯,有因必定感果。既然現在已經種了因,那就必須等待將來成熟相應的果報。也因此,造惡的人就要獨自入到充滿痛苦的地方;作善的人也會由他的善業而獨自趣往安樂之地。

「遠到他所,莫能見者」,這是表明別離之相。我們在人間只是暫時的一種聚合。雖然一家人每天都在一起生活,但業緣一盡,到了分別的時候,就必須獨自一人前往遙遠的地方,那時彼此都無法相見。比如家裡的一個人死後,離開人間,墮入地獄,或者去了旁生等的處所,那時現在的妻子眷屬等都必須分離,也就再也見不到了。

善惡自然,追行所生」,「追」是跟隨,「行」是運行,「所」指處所。因果律自然會安排,業一旦成熟,以它的力量,自然會牽引著心生到相應的處所。當善業成熟時,以善業力的驅使,自然會生到相應的安樂之地。如果惡業成熟,那也自然由惡業力的牽引而生到惡趣。

意思就是,我們做善的時候雖然沒有期待樂果,但因果律自己會辦事,到善業成熟時,樂果自然就現前了。同樣,做惡的時候,雖然不會考慮將來要遭受怎樣的苦報,但惡業成熟時,苦報自然出現。

所以,雖然很多人都活得糊裡糊塗的,不認為有因果,但因果律自然會辦事。就像有些人,不相信有來世的果報,平時肆意造惡,認為根本沒有地獄等。儘管如此,他們不相信因果,也從來不想著將來會墮地獄,但到了臨終時,生前造下的惡業成熟,那時自然現前地獄無比恐怖的景象。很多人當時就見到地獄的油鍋、刀山、火海等等,一斷氣馬上就墮下去,不得不在長劫之中感受極大的痛苦。有些慳吝小氣的人,根本不信自己將來要墮為餓鬼。但他一直很慳吝,這樣到臨終時,自然要入到餓鬼界,變成一個喉嚨細得像針眼,肚子大得像山一樣的餓鬼。這一切都是因果律在辦事,業一成熟,當即現前果報。

窈窈冥冥,別離久長」,「窈窈」是深遠的意思,意思是身體死後神識離開,不知它要去往哪裡。就像鳥兒出了籠子,飛向遠方,誰也不知道牠的蹤跡,又像魚兒沉入水底,再也見不到身影一樣。神識一旦離開身體,就不曉得它到哪裡去了。「冥冥」指幽暗,就像在暗夜裡見不到東西那樣,人死後跟世人陰陽兩隔,誰不知道亡者的神識生到哪裡去了。

「別離長久」,是說這次死後分別,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相見。因為每個人都要隨業力的驅使而投生,而業又是變化不定的,來世只能各走各的路,再遇見就遙遙無期了。

所以說「人生似鳥同林宿」,一家人只因暫時的業緣而聚在一起,有了血緣關係,在一起生活,但這只是短暫的相聚,必定要以分離作為終點。所謂「會合終別離」,最終決定逃不出無常的結局。由於各自的業千差萬別,所以分別後,只會各走各的路。就像鳥一到了天明,就會各自飛走那樣,一個往東飛,一個往西飛,不曉得什麼時候還能見面。

這就要知道,大家聚在一起的因緣非常短暫,這一段因緣一過去,之後就必定要分手,要各走各的路。所以,暫時有緣聚會的時候,就應該倍加珍惜,沒必要彼此爭吵、看不慣等等。要知道,相聚的時間是很短的,最長的像是夫妻之間,那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別離的時間就很漫長了,不曉得多少千萬世都見不到。另外,作為一家人,應該好好地在佛法上結緣,為了彼此的解脫、往生而互相幫助,這樣才有價值,其他世間方面都沒有意義。

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每個人都要隨著各自的業力,在三界六道裡投生。由於各自的業不同,再次相見的機會就很渺茫。要想兩個人再度投生在人道,又能彼此相識,然後組成家庭,那就相當困難了。

像這樣,懂了世間的情愛最終都要以別離的憂苦而告終,就不要再貪著世間的親人眷屬,不要因為這個而耽誤了自己解脫、成佛的大事。應該認清楚,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往生淨土,所以要把這件事作為第一目標、第一大事。如果你能看清其中的利害關係,就知道家庭只是牢籠,對它的貪愛就像牢籠上的鎖鏈,在這上面增長彼此之間的情愛,只會讓自他深陷在輪迴的深淵中,而無法往生清淨佛土。所以,懂了世間愛欲的過患後,我們就應該放下,一心求取淨土的無漏安樂。

下面是世尊總結勸導:

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

前面講了財富和眷屬的過患。我們知道,人生在世,主要是為了家庭和財富而不斷地奔忙,很多人因此而誤了解脫的大事。現在就要看清楚它們的過患,並且要憶念無常,知道死的時候財富、眷屬等不會帶來任何利益,如果對這些非常貪執的話,還會因此造下無數的惡業。但如果能看破這一切世間法,把它們放下,然後一心修持淨業,那在臨終時,就能順利往生西方。

看清楚這兩種做法、兩條道路、兩種結果之後,就應該明白該怎麼做了。如果還是一味地貪著世間法,那往後只能繼續經歷無數世的輪迴。一旦把它們放下,從今天開始,以成辦往生成佛的事為主,一心走上這一條路的話,就能讓你很快生入淨土,轉凡成聖。這就看出,這兩條路在結果上有天壤之別。一個是直線上升,一生到淨土就永不退轉,迅速成佛;一個是直線下墮,會讓你陷在輪迴的苦海裡,永劫沉淪。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二者的差別後,就應當果斷地做出決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世尊在此處再次教導我們。

在正式講解這段經文之前,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世尊在開示完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後,教導大眾捨棄世間的事,一心求取正道。之後為了讓我們看破世間,又詳細地講明了娑婆世界穢惡極苦的情況。讓我們看清楚這裡純粹是苦,所有暫時的享樂都必定以悲苦告終,由此對世間心生厭離,一心精勤求道。

人世間的快樂都必須基於暫時因緣的維繫,而因緣都是壞滅法,所以,當它消散的時候,快樂便會破滅一空,最終必定落於悲苦。就我們欲界人類來看,大家普遍把獲取財富和愛情作為第一目標。然而,人們所期望的榮華富貴、家庭幸福等,最終都會像泡沫一樣破滅。因為它們都是有為法,無法長久維持,不得不隨著因緣的消散,最終歸於壞滅。而且,人終有一死,在死的時候,財富、親眷等都帶不走,只有自己生前造下的善惡業,會沒有一絲遺漏地跟隨自己而去。

然而世人並不瞭解這一點,所以一生都在追求財富、愛欲等,得到了就生貪,得不到就生嗔,這一切無非是為了滿足私欲而造作。所以,這些都是非常不清淨,最終決定會暴露出它的苦相來。如果愛執得太深,那當它破滅時,必定會陷在難捨難分的憂苦中,難以自拔。

在這個世上,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全都離不開苦惱。如果是窮人,那他為了謀生,為了維持家庭,養兒育女,就必須辛苦地工作,最終在沉重的生存壓力下走過一生。年輕的時候日夜操勞,心裡也常常充滿了憂苦、愁悶。人的精力就在身心勞累中消耗殆盡了,很快就迎來了衰殘孤寂的老年,一步步地走向死亡。像這樣,一生就在苦惱之中度過,沒有幾天快樂的日子。

那些有錢人,所謂的成功人士,也常常要感受守護、競爭等苦,內心也會感到緊張不安,憂愁、焦慮等等。而且,他們雖然擁有很多財富、愛情、名譽等,迷醉在一時的快樂假相裡,但這也只是基於貪心得到滿足,而認為自己很快樂,豈不知一切都只是由因緣暫時維繫的,因緣消散時必定壞滅一空。那時候,人們就會深陷在愛別離的憂苦當中。

所以,人們所追求的成功、幸福等,也全都是苦的因。沉浸在成功、幸福的感覺中,就是在積累當來壞滅時的悲苦。而且,執著得越深,到它破滅時就越是難以割捨。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所謂的安樂全都是苦因,終究要落入壞滅的悲苦中。而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地起惑、造業,就要感受未來的苦果。也因此,世間根本沒有真正的安樂。看清這一點才知道,對於這個世界的所有追求,除了不斷地轉苦輪外,再沒有別的。

而極樂世界不同,往生到那裡後,能夠一下子超越生死,獲得無盡的壽命,之後再也沒有後顧之憂。因為,往生後以彌陀願海神力的加被,我們心中的煩惱和業就會徹底止息,再不會現起。也因此,淨土法門是「一成一切成,一了一切了」的大法,也是讓我們從此永脫生死,得到永劫大樂的一個極難得的因緣。它就像曇花一現,使得我們在長劫的生死黑暗中,終於見到了一線光明。

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所以,這時候就應該放下這一切毫無意義,只會給自己帶來無盡苦惱的世間事,每個人都要趁著自己還強壯、健康、有精力的時候,努力地勤修善業,作為往生淨土的資糧。而且一定要精進修行,誓願在今生就度越生死苦海。

其實,無量劫以來,我們並不是不信佛、不學佛,但我們一直不夠精進,也沒有真實的出離心;我們也並不是不念佛,但始終沒有真正的信願。現在就要吸取這個教訓,知道現在單憑自身的能力很難超出生死苦海,而彌陀願海有極大的力量,它能使得我們極簡易、極迅速地往生佛國淨土,迅速成佛。所以,我們這一生不可以再辜負佛的悲願,也不能繼續辜負自己了,要下定決心,把今生當作最後一次機會。這就是背水一戰,一定要勇往直前,再不能繼續沉淪生死了。

像這樣,我們就要發起勇猛精進的力量,誓願這一生就超出輪迴。有了這種心,就表明你最重視這件事,已經發出最至誠懇切的心了,由此才會真正努力地去做。

可得極長生」,這樣做了的話,你就會得到無量壽的果報。也就是這一生結束後,就直接往生極樂世界,從此永遠斷除輪迴。

所以世尊再次勸導,「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你為什麼還不求道呢?你還在等待什麼?還想在這個世間求到什麼安樂嗎?

意思就是,娑婆世界的一切快樂都是虛假的,都是苦的自性。就像廁所裡都是臭穢,沒有一點香氣那樣。那麼,娑婆世界的樂都是壞苦,因為這些樂全都建立在以我執心執取到所喜愛的人、事、物等上面,而這些境都不能長久安住,一旦因緣破滅,我執心得不到滿足,那時必然要陷在憂苦當中。所以,娑婆世界的一切樂都是與苦相連的。

像這樣,我們在看清楚這個世界純粹是苦海,連一滴安樂都找不到後,就要徹底地放下;同時,知道極樂世界唯有無漏樂,沒有一點苦之後,就應該全心地希求。而且,當我們看到人生苦短,百年光陰一晃就過,就知道世間的任何事都不重要。那麼,在這個短暫的時間裡,就要去做一件能得到永劫大利益的事。

像這樣,有智慧的人能夠深明大義,他能通過短暫的時間,去實現一個最徹底的,能夠永得長生、究竟成佛的利益。也因此,看到娑婆世界全都是虛妄的苦事,我們還生什麼留戀的心呢?

 

思考題:

1「世間人民……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1世尊在此處勸誡的應互相和睦的親眷包括哪些?

2對於親眷等,在態度、行為上應如何對待?

3親眷之間不和睦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4為什麼以現世微小的恨心,會發展成未來巨大的怨害?

5守護人倫善道有什麼必要?從世間和修解脫道兩方面說明。

2「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甚難甚難,復得相值。」

1「愛欲」指什麼?為什麼說愛是生死的根源?

2為什麼說眾生在生死中都是孤獨的?「孤獨」是從哪方面說的?

3對於親眷的愛欲有什麼過患?

4解釋「善惡變化,殃福異處」、「窈窈冥冥,別離久長」。

(5)瞭解愛別離苦,對於我們修淨土法有什麼幫助?

3懂了財富和眷屬的過患後,我們應該怎麼做?為什麼?

 



[1]九族:一種是說從自己往上推到父、祖、曾祖、高祖四代,往下推到子、孫、曾孫、玄孫四代,連同自己一代,共為九族。另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為九族。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12/28 上午 08:24:17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71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