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音聲修行法門初探
作者--賴靜涵 前言
漢傳佛教除了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一大特色外,另一個重要特色就是音聲法門,舉凡持咒,誦經,科儀,念佛等等都是。筆者在研撰《梵唄史談》之餘,發現漢傳佛教包含禪宗在內,幾乎八個宗派都有音聲法門,更重要的是,祖師們運用音聲法門來作本宗主要修行法門的助緣。是以發心想將以各宗音聲修行法門作為研究對象,不僅想要明瞭各宗課誦(經、咒與佛號)的情形,兼以明瞭各宗運用音聲法門的目的及原理。以資增益修行用功。在此冒昧為文,懇請十方指引。
一、禪宗的音聲修行樣貌
傳統禪門以「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以及「蕩相遣執」作主要宗風,但也不偏廢音聲法門。念誦經典,持誦咒語,本來在禪宗裡不是主要的修行法門,但是寺院生活當中重要的日課之一。中國佛教的禪宗的課誦內容,全以《清規》為主,也就是百丈懷海禪師立下的《百丈清規》。從這部《清規》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禪門有舉辦法會,如「祝厘」這種為國家舉辦法會,所需要持誦的經典就有:
1. 《大方廣佛華嚴經》 2.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 3. 《大乘妙法蓮華經》 4. 《大乘金光明經》 5. 《大乘金光明經》 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7. 《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8. 《大仁王護國經》
由以上可知禪門當中流行諷誦的經典,然而,在《百丈清規》規定當中也不只有持誦經典,也有咒語,舉如《楞嚴咒》、《大悲咒》等。可知百丈禪師立下的禪門音聲法門的課誦,已經是經咒並重的情形。
到了明代,禪門的課誦有所增加,明末藕益大師制定了「諸經日誦」的儀軌,可惜該書已經散佚(據《耦益大師全集》當中收錄的《序文》指出),因此尚未見到全貌。但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的明代禪門課誦,現存於日本的《黃檗清規》當中就有記載禪門念誦情形:
1. 早堂(早課)誦《楞嚴咒》和《心經》,並有繞佛念佛修持。 2. 晚堂(晚課)誦《佛說阿彌陀經》、《蒙山施食》、《往生咒》、《心經》、《普賢警眾偈》。 3. 每月遇十四、三十羯磨夜誦念《彌陀經》,並跪念《八十八佛懺悔文》。
由於《黃檗清規》是公元一六六一年寫定,可知該書記載的是明代後期的禪門儀規,這部清規是福建省福州黃檗山的僧人,隱元禪師從黃檗山傳到日本,後來的日本佛教禪宗寺院制定清規,基本上都以此作為重要範本。從它的時代與面貌上來看,應該是屬明代叢林的清規。就其內容來說,可以說是現代禪門課誦「五堂功課」(早課有兩堂:《楞嚴咒》為一堂,《大悲咒》及十小咒為一堂;晚課有三堂:《彌陀經》一堂,《大懺悔文》一堂,及《蒙山施食》一堂)的雛形。其中《黃檗清規》當中出現一些類似《爐香讚》類型的梵唄,這顯示現代的禪門課誦於茲成形。
現在中國佛教使用寺廟課誦的內容是以禪門的課誦為主,加上淨土宗的佛七儀軌,及重要懺儀等等其他課誦。這些基本上都是來自《禪門日課誦》,也就是江蘇常州天寧寺的課誦本。這本課誦本內容包含了當時禪門使用的全部課誦。由於明代的佛教梵唄,率多以常州天寧寺作為主要範本,故天寧寺的課誦本自然成為全國各地禪寺,甚且是漢地寺院日課重要規範。
因而我們可以約略看出,禪門音聲法門的發展,除了固定節日的法會以外,並有日課的部分,如《心經》、《彌陀經》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百丈清規》當中還規定了《楞嚴咒》與《大悲咒》等咒語,使得禪門除了坐禪,誦經以外,又有持咒。
但是,按理說,一向就重視參禪的禪宗,為何有「課誦」的產生?甚且不僅是誦經與持咒,甚且有懺儀加入,成為禪門日課誦的內容?固然《百丈清規》的規定與當時佛寺的風尚有很大的關聯,並且部分誦經內容也不盡然與禪宗教旨有絕對關係。可是禪門有「課誦」出現,這顯示音聲修行在禪門當中居有重要的地位。
二,禪宗音聲修行原理以《六祖壇經》為宗
說到禪門之所以會有今天這樣的念誦儀軌,首先是來自六祖慧能大師的開示,加上歷代祖師增益而成。但六祖以前,達摩大師以來到五祖,除了以經(《楞伽經》、《金剛經》)印心,及心地功夫的偈頌外,有關念誦經典的開示並不多見,大多都是提到以經典印心的部分,很少提到念誦經典與參禪的關係。直到六祖慧能大師,才有這方面的開示,因此我們可以說,禪門音聲修行的教學軌範是六祖大師奠定的。
六祖大師對於禪門修行法門並沒有固定形式的規定,他訓勉徒眾,除了參禪以外,也不應偏廢多聞。在《六祖壇經•懺悔品》說:
「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由此可知,六祖大師主張不是拘泥在禪坐上去「沉空守寂」,為了能夠「識自本心」,應當要「廣學多聞」。這就是禪宗教學「大機大用」的活潑精神的開顯,舉如山河大地,瓜熟蒂落,甚且棒嚇等等都是直指人心的禪機。持誦音聲的教法自然也是禪機的一部份。六祖大師教人持誦經典,及種種偈頌,主要目的就是教人「識得本心」。事實上,今天禪門課誦森然羅列,基本上都是根據六祖大師的開示作為範本,而由歷代祖師增益內容而成。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首先我們來看,今天台灣佛門早課,在《心經》之後通常都要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和六祖大師教人持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關。《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說:
「師陞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 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順此而說,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目的是「使汝等各得智慧」。因此今天佛門的日課誦都有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目的也就是要求開智慧。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六祖大師教人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並非口唸就算了,而是要懂得參「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真實義。原來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和「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有關。這就不難看出,六祖大師持誦教學的風格,是要弟子們邊念邊參,唸唸成念,以念助參,使行者能夠掌握「識得自性」作為宗旨,破參入道,這就是禪門念誦的大機大用。
六祖大師開示的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法要重點在於要眾生識得:「自性般若」,「自性般若」的重點在於「自性真空」,自性能含萬法,是「摩訶」的真實義。他說: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運用般若能夠生出一切法門,因此六祖大師稱讚「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上法門,並且是「變三毒成為戒、定、慧」,能夠生出八萬四千智慧: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從六組的開示,我們可以了解,「自性般若」是六祖宗旨。六祖要人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方面就是念誦,目的就是參究「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達成「悟此法門」,也就是「無念、無憶、無著」等的「見性成佛道」。換句話說,其實念誦法門也能夠用作參禪的心要。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了解心包虛空義理,有助於參透「見性成佛」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