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征露丸殺人事件
【簡白】
「作家森鷗外」鼎鼎大名,但「軍醫森鷗外」的事蹟,恐怕就少有讀者清楚了。森鷗外,本名森林太郎,生於一八六二年,卒於一九二二年,日本陸軍醫官兼小說家、評論家,與夏目漱石齊名,並稱明治大正時代文豪雙璧,在台灣較知名的作品有《舞姬》、《青年》、《山椒大夫》等,但文學史家認為晚年的歷史傳記小說《澀江抽齋》、《北條霞亭》、《伊澤蘭軒》,是他的最高傑作。
除文學活動之外,東大醫學院畢業、留德修習衛生學五年的森鷗外,長期側身陸軍軍醫官僚系統的經歷,相當負面,論者避談,始終諱莫如深。這段過程和影響,直到一九八○年代,才打破禁忌,陸續有探討評述問世。本文即介紹「軍醫森鷗外」罕為人知的面貌,並觸及他與征露丸、台灣的因緣關聯。(編者)
號稱「家庭常備良藥」的征露丸,在台灣,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服用過。但或許少有人清楚,百年前征露丸的問世,其實是日本醫學史上試行錯誤的產物,更隱藏標誌著小說家森鷗外(本名森林太郎),他以另一身分「陸軍軍醫行政官僚」,所鑄下的恨事敗筆。
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後,精米碾製技術進步,去掉米膜(銀皮和黃皮)的純白米飯愈趨普遍,糙米在日本的城市及軍隊中幾乎絕跡。同時,俗稱腳氣病的多發性神經炎卻逐漸蔓延,成為常見的國民疾病,尤其學生宿舍和兵營裡頭,越來越嚴重。患者首先雙腳開始麻痺,後擴及兩手,終至突發心臟急症、呼吸困難而亡。由於歐美地區罕見類似病例,因此,腳氣被西方醫學界認為是東亞米食國家特有的風土症。
平時三餐,攙雜多種副食菜餚,整體病況還可以掌握。但在只能以主食米飯果腹的戰地沙場,病情猖獗流行,完全失去了控制。
慘事發生
一八九四至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日本陸軍陣亡者九七七名;腳氣患者四一四三一名,其中四○六四人不治,達戰死者四倍以上。陸軍十多年後才在內部刊物坦承:如此慘狀,「古今東西戰役罕見其例」。反觀日本海軍,這場戰爭,僅有三四名士兵罹患腳氣,且症狀輕微,無人病死。
為什麼差異如此巨顯?日本海軍與軍醫高層多留學倫敦,承襲英國傳統,傾向實證主義,重視診療「病人」,甚過診療「病症」,也就是「醫人重於醫病」。留英學成歸來的海軍軍醫高木兼寬,觀察比較國內外飲食衛生習慣,大膽假設「腳氣病源食物說」,懷疑食用純白米飯是導致營養失衡、引發腳氣的元兇。於是從一八八二年起逐步改良海軍伙食,實施米麥混合,增加奶品和肉類的供應,實驗結果成效卓著,於是全面推廣。但他們無法提出確切的學理依據,明白指出究竟哪一種營養成分過多或缺乏,去說服陸軍軍醫部門的同僚。
至於日本陸軍風氣,向來崇尚普魯士,其軍醫行政高層,也以留德的森鷗外的理論馬首是瞻,(受當時德國先進蓬勃的細菌學影響)堅信「腳氣病源細菌說」,大肆抨擊「食物說」。森鷗外倡言,「和食」營養豐富,決不遜於「洋食」,峻拒陸軍採納米麥混食,斥責海軍的「洋食實驗」為毫無科學根據的魯莽舉動,甚至嚴厲指控主導海軍伙食改革、留英的高木兼寬為「英吉利之流的乖僻學者」、「權謀者」,從事「虛假、獨斷」。
原本應是一場公共衛生醫學的學理探討,竟然觸動了民族主義的敏感神經。
「作家森鷗外」鼎鼎大名,但「軍醫森鷗外」的事蹟,恐怕就少有讀者清楚了。森鷗外,本名森林太郎,生於一八六二年,卒於一九二二年,日本陸軍醫官兼小說家、評論家,與夏目漱石齊名,並稱明治大正時代文豪雙璧,在台灣較知名的作品有《舞姬》、《青年》、《山椒大夫》等,但文學史家認為晚年的歷史傳記小說《澀江抽齋》、《北條霞亭》、《伊澤蘭軒》,是他的最高傑作。
除文學活動之外,東大醫學院畢業、留德修習衛生學五年的森鷗外,長期側身陸軍軍醫官僚系統的經歷,相當負面,論者避談,始終諱莫如深。這段過程和影響,直到一九八○年代,才打破禁忌,陸續有探討評述問世。本文即介紹「軍醫森鷗外」罕為人知的面貌,並觸及他與征露丸、台灣的因緣關聯。(編者)
號稱「家庭常備良藥」的征露丸,在台灣,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服用過。但或許少有人清楚,百年前征露丸的問世,其實是日本醫學史上試行錯誤的產物,更隱藏標誌著小說家森鷗外(本名森林太郎),他以另一身分「陸軍軍醫行政官僚」,所鑄下的恨事敗筆。
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後,精米碾製技術進步,去掉米膜(銀皮和黃皮)的純白米飯愈趨普遍,糙米在日本的城市及軍隊中幾乎絕跡。同時,俗稱腳氣病的多發性神經炎卻逐漸蔓延,成為常見的國民疾病,尤其學生宿舍和兵營裡頭,越來越嚴重。患者首先雙腳開始麻痺,後擴及兩手,終至突發心臟急症、呼吸困難而亡。由於歐美地區罕見類似病例,因此,腳氣被西方醫學界認為是東亞米食國家特有的風土症。
平時三餐,攙雜多種副食菜餚,整體病況還可以掌握。但在只能以主食米飯果腹的戰地沙場,病情猖獗流行,完全失去了控制。
慘事發生
一八九四至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日本陸軍陣亡者九七七名;腳氣患者四一四三一名,其中四○六四人不治,達戰死者四倍以上。陸軍十多年後才在內部刊物坦承:如此慘狀,「古今東西戰役罕見其例」。反觀日本海軍,這場戰爭,僅有三四名士兵罹患腳氣,且症狀輕微,無人病死。
為什麼差異如此巨顯?日本海軍與軍醫高層多留學倫敦,承襲英國傳統,傾向實證主義,重視診療「病人」,甚過診療「病症」,也就是「醫人重於醫病」。留英學成歸來的海軍軍醫高木兼寬,觀察比較國內外飲食衛生習慣,大膽假設「腳氣病源食物說」,懷疑食用純白米飯是導致營養失衡、引發腳氣的元兇。於是從一八八二年起逐步改良海軍伙食,實施米麥混合,增加奶品和肉類的供應,實驗結果成效卓著,於是全面推廣。但他們無法提出確切的學理依據,明白指出究竟哪一種營養成分過多或缺乏,去說服陸軍軍醫部門的同僚。
至於日本陸軍風氣,向來崇尚普魯士,其軍醫行政高層,也以留德的森鷗外的理論馬首是瞻,(受當時德國先進蓬勃的細菌學影響)堅信「腳氣病源細菌說」,大肆抨擊「食物說」。森鷗外倡言,「和食」營養豐富,決不遜於「洋食」,峻拒陸軍採納米麥混食,斥責海軍的「洋食實驗」為毫無科學根據的魯莽舉動,甚至嚴厲指控主導海軍伙食改革、留英的高木兼寬為「英吉利之流的乖僻學者」、「權謀者」,從事「虛假、獨斷」。
原本應是一場公共衛生醫學的學理探討,竟然觸動了民族主義的敏感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