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1 03:16:00 聯合報 特派記者林克倫/北京報導
華夏文明起於堯舜,但欠缺堯都的存在證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最新考古成果認為,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就是堯的都城、最早的「中國」,未來歷史教科書上的華夏文明,將可整整提前三百年。
陶寺遺址位於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七點五公里處,總面積約三百萬平方公尺,距今約三千九百至四千三百年;整個考古作業概分兩階段,即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以及一九九九年迄今。
第一階段曾挖掘出一千多座墓葬,大貴族墓葬六座,出土陶器、彩繪木器、玉石禮器、銅鈴、朱書文字等大批珍貴文物、震驚世界;此批出土成果顯示,陶寺已出現明顯社會分化並存在王權。
關鍵是陶寺究竟有無「城」?是否已進入文明社會?為此,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所、臨汾市文物局合作,於一九九九年起,針對遺址進行大規模挖掘,現已確認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範圍。
陶寺城址東西長一千八百公尺、南北寬一千五百公尺,面積達二百八十萬平方公尺,相當四個紫禁城面積;且從城址內出土城牆、宮殿區、王級大墓、觀象祭祀台、手工業作坊區、宮城等建築遺址,以及玉鉞、玉璜、玉獸面等文物。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指出,這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遺址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其所反映文明程度等,都與堯都契合,「陶寺遺址極有可能是堯都」。
王巍表示,陶寺遺址顯示在四千多年前,山西南部地區已出現王權和國家,並進入初期文明社會;而陶寺文明的年代要早於夏代,現雖無一錘定音的確證,但堯都正透過考古發掘和研究,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認為,堯的都城是今日臨汾一帶,陶寺發現的「觀象台」,證明「堯典」所述觀測日月星辰、制訂曆法,推進指導農業的發展等記載,與陶寺觀象台能夠相對應。
王巍表示,陶寺遺址的發掘,將把最早的「中國」,,而考古工程於今年年底告一段落,屆時會提出報告,有關部門可考慮對教科書進行修改;他強調,「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要修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