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講記85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53ptTXz6bI&list=PLk4wE4t2Qg8RcQfnOeywj1YvtmhA4TR7w&index=6
佛言:其五惡者。
第五大惡,指貪欲、嗔恚、邪見三種意惡業,兼帶其他惡業。
一、造惡之人
世間人民。
指世間上各種不信因果的人。
二、顯示如何造惡
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
這是講引發後面三毒罪惡的原因。
「徒倚」,指徘徊,意思是不思進取。「懈惰」,指懈怠、懶惰。對於世出世間的善法沒有進取心、積極性,苟且度日,得過且過,放任自己的三門造作各種惡業。
「不肯作善」,因為沒有佛法上的志向,所以只是渾渾噩噩地度日子,心裡發不起行善的精進心。
不肯「治身修業」,既不修正自己的身心,整天放蕩不羈,不加約束,又不操持家業,日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家室眷屬,飢寒困苦。
由於沒有責任心,整天無所事事,不去賺錢養家,導致父母妻兒都跟著受苦,缺衣少食,生活陷於困境當中。
作為一個世間人,既然有家庭,有眷屬,就應該為家人負責,盡到應盡的義務。然而有的人被煩惱障蔽的緣故,一直不能振作起來,修身治家,只是拖累家人,讓全家都跟著遭殃。
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
這是講由嗔心所產生的忤逆不孝的行為。
父母憂心這件事,好心地教導誨諭,然而他不但不悔改,反而怒目而視,頂撞爭辯。像這樣,不遵從父母的教導、囑咐,反而違背、抵觸、不聽從,非常叛逆。父母見他這樣也很傷心,辛辛苦苦拉扯大,如今卻像冤家似的,覺得養這樣的不孝子,不如沒有。
取與無節,眾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
這是講因貪心借貸不還。
由於被貪欲心、自私心蒙蔽,只是一味地索取,沒有限度。沒錢花了就跟父母親戚借,給了之後,沒多久又花光了,再繼續要。這種人就像寄生蟲一樣,大家都覺得是一個負擔,很討厭他。像這樣,無休止地借貸,從來不想著償還。
或者說,作為一個人,孝養父母是最起碼的事,應該常常想著怎麼來照顧父母、供養父母。但這種人完全反了過來,一心想著怎麼把父母身上的油水榨光。父母有多少現金?有多少存款?有幾處房產?心裡總是惦記著,想盡各種辦法拿到。即使得了一些也不滿足,還想得更多。從來不憶念父母的恩德,沒有絲毫回報之心。
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賑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
這是講以貪心非法謀財,受用無度。
「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辜較」,是侵占、掠奪的意思。「縱奪」,指肆意放縱地奪取。)由於他借債不還,時間久了,別人都不再理他,導致資財匱乏,不能再得到財富。這時,由於他已經懶惰成性,不想努力工作來謀生,就通過巧取豪奪、欺詐竊取等非理的手段來謀求利益。
人如果以清淨正業過生活,就不會有非份之想,相反,一直好逸惡勞,不務正業的話,就會動各種歪心思,想通過非法的方式獲取財富。這都是自然的心理。
「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賑給。」這一句講他「辜較縱奪」的心態和行為。(「串數」,是不斷地串習;「唐得」,指不勞而獲。)他已經成了一個遊手好閒,身心放蕩的人,一味地放縱貪欲,到處閒逛,不斷地起一種顛倒的心態,想要不勞而獲,把別人的財富據為己有,來提供給自己享樂。這是一種非常惡劣的心態,已經違背了世間正道。起這種奸詐的心思,將來必然墮入惡趣。
「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如果他通過詐騙、掠奪等各種狡詐的方式,得了一些財富,也不會供養父母或償還債務,唯一用這些錢財來滿足自己的貪欲,好酒貪杯,嗜好美色,大吃大喝。就這樣心態放肆,行為放蕩,絲毫不加約束。
下面講愚癡、邪見的業相。
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制。
這一句說明無慚無愧的心態和行為。
「魯扈抵突」,「魯」,是愚魯、暗鈍,指不明事理。他的心已經被業果愚嚴重蒙蔽了,陷在愚癡黑暗當中,看不清善道和惡道,也不曉得樂因和苦因,肆意放縱煩惱,做出各種惡劣的行為。「扈」的本義是廣大,這裡指跋扈,即驕橫、張揚、自高自大的樣子。原本對於造罪的惡行,應該深感慚愧,但他卻顛倒是非,以造惡為榮,認縱欲為瀟灑。自以為很了不起,橫行霸道、胡作非為。這就是他的我慢跟愚癡相結合,所表現出來的顛倒自大的相。「抵突」,指莽撞。就好像一個人騎著摩托,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橫衝直撞一樣,時時會出現殺身之禍。人一旦處在愚魯自大的狀態,心會變得癲狂,就會無所顧忌,放肆而行,肆意造惡。這是非常可怕的狀況。
不僅如此,還會「不識人情,強欲抑制」,「人情」,指人心,是說人都有善的天性。他不懂得該鼓勵人的善心,看到別人的善行時,應當隨喜、讚歎、資助、扶持,反而強行壓制別人的善業,讓大家都跟他同流合污,強迫別人也做顛倒荒唐的行為。
見人有善,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諫曉。
這是講違背天理法則的狀況。
「見人有善,妒嫉惡之」(「惡」,指憎惡、討厭),在見到別人行善時,他會生起嫉妒心,厭惡、排斥善人。這也是當今時代普遍的惡相。如果有人行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世間善道,或者布施、持戒等出世間善法,人們會一味地詆毀、誹謗。這樣排拒善法,完全違背了天理良心,成了以人類的活躍心識,大造惡業的衣冠禽獸。
這樣體現出來的就是「無義無禮」。「義」,指合宜的道德、行為。古人說:「義,人之正路也。」意思是能辨別正義和非義,從而採取符合正義的行為。也就是能夠明辨善惡因果的法則,知道凡是不損害自他,利益自他的行為,都是正義的,這樣做就合適;凡是損害自他,不利益自他的行為,都是不正義的,就不該去做。
「禮」,指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有尊卑上下等的各種關係,在與不同的人相處時,都有相應的道德準則。人能夠明禮,知道言行舉止的規範,然後按這麼去做,對於上上下下的人,就都能合符對方的心,也就合符了人間的道德,自然的秩序,也就能夠無往不利。如果違背了禮法,不遵守道德,那就處處行不通,處處都有障礙。
然而這些愚人既不懂得什麼是正義、合宜的行為,也不知道道德規範、言行準則是什麼,做事不經思考,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無所顧難」(「難」,指畏懼、擔心),愚人們根本不考慮惡行的後果,無所顧忌,一點也不害怕。
其實,當人的心真正與法相應,消除了業果愚,善心就會發出來,那時心很調順、平和,會畏懼因果,主動行持善法。這樣心轉為正直,就會出現安樂果報。然而那些人的心,已經被撥無因果的邪見蒙蔽了,非常剛強、狂亂、無義無禮,所以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幹,肆意妄行。但是,這麼做將來必定要受到業報的懲罰,那時只有嚎啕大哭的份,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都是愚者的表現。
「自用識當,不可諫曉」,這樣的人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只聽從自己的無明心,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樣的話,別人根本無法對他開導、勸化。
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這是指對父母、眷屬、師友無恩無義。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就應該關心、照顧自己的親人眷屬。他們生活上有困難,缺乏物資的話,自己就要給予幫助。這也是人初步啟發善心的地方。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首先贍養自己的長輩,撫養自己的孩子,對自己家裡的人有孝悌的善心,有了這個基礎,才能進一步把善心擴展開來,為天下、為國家,乃至為無量無邊的眾生著想。
「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那些愚人連這一點善心都沒有,非常麻木、自私,只考慮一己之利,連養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從小到大,給予過很多關懷愛護的兄弟、姊妹、叔叔、舅舅等等,都從不念恩。從來不去考慮他們的生活有什麼困難,是不是缺少衣服、飲食、住房,孩子的學費夠不夠,或者現在是不是很窮苦,生病需要資助等等,從來不考慮這些。
「不惟父母之恩」(「惟」,是思維、考慮),從來不想父母的深恩,心裡只有自己。
「不存師友之義」(「存」,指關心、想念),一個人從小到大,有過很多位老師、同學、朋友,他們曾經幫助過自己,很有恩德,彼此之間有很難得的緣分,所以,對於師友要盡到自己的道義,至少要常常心存感激,這是做人最起碼的良知。但那些愚人從來不考慮師友,更不會想到他們的恩德,或者自己怎麼來回報。這就叫做無恩無義。
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這是講身口意唯惡無善。
心裡面常起惡念,貪得心、嫉妒心、驕橫心、自大心、顯示欲、竊取心、作假心等各種惡念不斷地現起,層出不窮。口中常說惡語,比如喜歡說廢話,說髒話,說謊話,還經常挑撥離間。身體常做各種惡行,像是殺生害命、盜竊掠奪、耽淫嗜酒等等。就像這樣,身口意所作的基本都是惡業。
相反,在善法上就少得可憐。在經年累月當中,也很難見他真正起一個善念。不說別的,對父母有沒有孝心?對兄弟有沒有友愛之心?對朋友是不是真心想關懷幫助?對事物是不是盡心盡責?有沒有奉獻利他的心,為別人考慮的心?這麼一檢查,發現他的善心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稀少。開口說話的時候,有沒有真誠的語言?柔和、善意的語言?有沒有勸人和好的語言?有沒有宣說法語,說有實義的、對人有幫助的語言?這些都非常罕見。或者,活了這麼多年,有沒有用身體做過一件好事?去幫助過別人?
這就看出,這些愚人已經陷在邪道當中,發不起一點善心、善行,也就失去了人性,成了畜生性。就像印光大師所說的,人與天地共稱為「三才」,因為人有德能,如果能守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使得自己的德行無有欠缺,才叫做「人」。如果這八字裡面有一兩個字缺失,沒有做到,甚至八字全部喪失,那就沒有了人的品德,淪為禽獸了。
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
這是講不信三寶、因果和前後世的邪見相。
由於邪見占據了他內在的指揮中心,就使得他無所顧忌,任意妄為。總的有以下幾類邪見,首先,「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相信曾經出現過佛、菩薩、阿羅漢以及修行成道的聖人,也不相信世間有聖賢、君子,也不相信有指示正道的經法,認為這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過去的人因為相信聖賢,相信道義,所以有渴慕道義,希聖希賢之心。然而現代人一點不信,或者持不屑一顧的態度,所以只知道追求財色,這就使得他逐漸淪為畜生性。
「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相信行法道可以超出生死,根本不知道有永斷生死輪迴,得到解脫大安的道法。
「不信死後神明更生」(「神明」,指人的精神),不相信人死後神識會隨業力再次受生,從不為自己的來世考慮。就像現在人所說的,「過把癮就死」,有些人不但不考慮來世,就連今生老年的狀況也不考慮,短淺到只認現前的五欲享樂。滿足食色二欲,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義。還自以為這是人類的進步,豈不知已經退化成禽獸了。這樣的話,就不必做人,當禽獸也不用考慮明天以後的事,今天能找到吃的,能跟異性交媾就可以了,基本不用考慮其他。
「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不相信行善能得安樂,造惡會受痛苦,苦樂果都是由善惡因而來,這就導致完全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地造作各種罪業。比如通過各種歪門邪道來竊取財物、名譽,欺騙他人,謀取利益等等。
欲殺真人,鬥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
這是講以邪見會引發想造五逆的心。
「殺真人」,指殺阿羅漢,也包括出佛身血;「鬥亂僧眾」,是破和合僧;「害父母」,是殺父和殺母。「欲殺、欲害」,是指想造五逆罪,只是還沒有發出來。
這種人已經被邪見嚴重障蔽了,不畏懼因果,不知道這些都是滔天大罪,會讓自己永劫沉淪,所以毫不畏懼,什麼壞事做得出來。親人眷屬們都對他非常憎恨、厭惡,恨不得他趕緊死掉。
這是從抑止門來警醒人類,如果造了五逆,就沒辦法往生淨土,還將在不見邊際的生死苦海中流轉,所以必須斷除邪見,遮止五逆大罪。
三、指明造惡過失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於其中,悕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
這一段直接講明三種意惡的過失。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前面說到的不信三寶、不信因果的人,他們的心態都是如此。
「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蒙」,指蒙覆不明;「昧」,是愚昧無知;「以」,是認為),已經深陷在愚昧昏蒙的狀況中,卻自以為有智慧。這是講不信因果所引生的愚癡相。
就像現在的一些人,自以為有能力、有智慧,什麼壞事都能做,什麼手段都使得出來。比如,能輕而易舉地把錢騙到手,能竊取到公款而不為人知,把別人害得家破人亡使自己一夜暴富等等。像這樣,一點不顧後世,造下了滔天大罪,卻標榜自己有膽量、有頭腦,敢作敢為,實在是愚癡至極。
人往往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對,從不覺得那是邪見,是錯誤觀念,所以一直聽從妄心的指揮,在邪見的驅使下,不斷地造惡,往惡趣狂奔。其實,他們完全處在愚蒙當中,連基本的十善十惡的因果都不懂,不曉得修善得樂的道理,結果人生非常迷茫,看不清楚善道,更不可能修積真正的安樂之因。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他不知道因果通三世,今生的苦樂是從前世的業力而來,死後要隨今生的善惡業而趣往後世。
「不仁不順,惡逆天地」,由於不識善惡因果,行為就不仁不順,所造的都是違背天地的逆惡之業。
「仁」,是慈愛之心,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善心,能夠護養一切生靈。人有了仁慈之心,對萬物仁愛,不傷害、不破壞,愛護一切生命,才能夠延續自己的生命,古人也說:「仁者壽。」這就是自然法則。
「順」,是和睦融洽、不違背,能處處隨順,常保一團太和之氣,不與人發生衝突矛盾,就符合天地法則,自身也會有大福德。
「天地」,是一種表徵,指代自然規律。古語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如果你的心能順應這個規律,以慈愛和順的心,去承載一切萬物、養育一切萬物、滋潤一切萬物、光照一切萬物,這就合於天地之德了。這樣,你就能得到長生,得到大幸福。
「而於其中,悕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相反,如果不仁不順,違逆天地,雖然妄想在天地之間僥倖得到長壽,但那樣不仁不順,已經大大削減了自己的福壽,最終必然為天地所誅殺,不得善終。
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
這一段講善友勸誡無益。
如果以慈悲心好言教導,讓他多想想怎麼行善、改過。給他指示生死的趣向,現世修善,來世會趣向善道,今生造惡,後世要前往惡趣;告訴他這是自然的因果法則,是天理定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然而他心裡始終不肯相信。這麼苦口婆心地跟他講,也毫無利益。因為他的心已經被邪見障蔽了,沒辦法開明,說多少都像水倒在石頭上一樣,一點也進不去。頑固不化,不肯悔改。
四、明示後世痛苦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在正式講解後世痛苦之前,首先呵責他的執迷不悟。
(「豫」,是預先。「窮」,指走投無路。)
「大命」,指一期壽命,因為生死之事大於運命,所以叫做「大命」。(這裡命是差別基,大小是差別。現世窮通禍福、種種運數,是一期滿業所感;引業勢力告罄,歸於死亡,是大命。)到了這一世的壽命快要窮盡時,因為生前造了太多惡業,不曾修一點善法,在惡業力的逼迫下,地獄猛火等的惡相已經現前,那時,一方面悔恨生前不該造罪,同時害怕墮地獄後,感受無比慘烈的苦報,當時,追悔、恐懼的心一齊到來,不斷地在心中纏繞。
本來是大好的人身,可以為來世修善積福,但他根本不懂得珍惜,生前只顧享樂,造了無數惡業,從沒有為死亡、為來世做任何準備,到臨命終時,走投無路,才開始後悔,但事後後悔,哪裡來得及呢?
下面講明善惡因果無欺。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天地」,指器世間,代表三界。「五道」,指有情世間。「分明」,是明確、清楚。在三界六道當中,善惡因果毫不錯亂,造什麼樣的業必然變現出相應的果相。
就好像一張巨幅的畫卷,形形色色,五彩斑斕,又各不混雜,歷歷可見。同樣,以天地作畫布,以業力為畫筆,畫出千差萬別的五道景象,其中任何一個苦樂現象都毫不錯亂。又像在廣袤的大地上,播下無量無數的種子,隨著種子的差別,加上水、土、陽光等的助緣,到成熟時,自然長出各種各樣的果實,千姿百態。這上面絕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毫無差錯。這就是自然規律。眾生的心也是如此,種了什麼樣的因,因緣成熟時,自然變現出同類的果來。種善因絕對不出苦果,種惡因也不會有樂果出現。像這樣,極其分明,毫無差錯。
這樣廣大深邃的因果定律,就形容為「恢廓窈冥,浩浩茫茫」。(「恢廓」,指廣大無邊,「窈冥」,指深遠無際。)空間上廣大無邊,呈現在一切處所,橫遍十方世界,浩浩無有邊際。時間上受報無邊,由一個業因,可以相續不斷地出現後際的果報,根本見不到邊際。或者解釋為業因廣大,幽邃難知。
然而世人對因果現相愚昧無知,根本不瞭解無始無終的因果循環法則,只看到呈現出來的果相,不知道它從何而來。其實,萬法都是因緣生,就像佛教名言所說的那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如來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這四句是講因果報應的法則。
(「相承」,指相繼延續。)前兩句是說,行善一定得福,造惡必然招禍。換言之,一切福樂都是善行所生,下至地獄裡一絲涼風的樂受,也無不是從善行而來;一切殃禍都是惡業所生,上至阿羅漢身上的苦受,也無不是惡業所感。任何苦樂果報,都是從它相應的善惡業因而來,沒有絲毫錯亂。這就是善惡苦樂的因果律。
(「當」,是承受的意思。)後兩句講了自作自受的因果律,善惡業是自己造的,禍福果也一定由自身來感受,沒有誰能夠代替。這就是「未作不遇,已作不失」的道理。沒造這個業因,就絕對不會感這樣的果報;一旦造下,沒有違品去破壞它的話,就必然在自身上感果。所以,這一切善惡報應,都要造業者自身來承受,別人無法代替。
數之自然,應期所行。
「數」,是理數,指天理規律,也就是因果的法爾規則。因果屬於有為法的範疇,而有為法全都來源於自心。凡是分別心的造作,無不落在數量當中。這樣,按照因地起心的量,也就是所緣境如何,意樂如何,造作的猛利程度,持續的時間長短等等,就集成了一個因地業的量。以這個因的量,自然會變現出果報的量,這就叫做「數之」。像這樣,有因行必然落在因果的理數當中,也就必然被命數所拘,這就是法爾如是的定律,所以叫做「自然」。
「應期所行」,(「應」,是響應。「期」,是時期。)意思是果隨行於因,在因緣會遇時,從所作的善惡業中,就會有禍福來回應,如響應聲,絲毫不錯。
比如,對著空谷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就有相應的回響傳來,不會傳出不恰當的回音。男人說話,回音就是男人的聲音,不會是女聲;傳出的聲音大,回響也就大。回響的量跟發出去的聲音完全相應相合,不會錯亂。同樣,隨著因地造業的性質、程度等,就會有相應的果報出現,時機一成熟,禍福便如期而至。從種類上分,有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等;在感受上,有受苦、受樂等,這裡也有各種差別;程度上看,有多大的強度,持續多長時間等等,都是自然的回應,絲毫不爽。這就是因果的法爾定律。
殃咎追命,無得縱捨。
(「殃咎」,指災禍。「縱」,是釋放。)
造了惡業的話,禍患就會一直緊緊跟隨,沒辦法脫離。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既然造了罪,八識田裡已經有了惡業種子,那它就會一直跟著阿賴耶識,經過百千萬劫也不會無端消失。因緣一旦成熟,果報立即顯現,絕對逃不掉。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這是講善惡因果循環的規律。
有因果正見的善人,唯一行持善法,隨順因果正道,這樣福德和智慧不斷地增長,受用就越來越安樂,善的異熟相繼而生;心地也越來越開通、明朗,善的等流接連而起,就會越做越好,越做越上升。這樣踏上了正道,進入良性循環,往後就越走越順利,前途越來越光明。
被業果愚蒙蔽的惡人,不斷地造惡業,背逆因果法則,這樣福德和智慧一直在削減、損耗,遭遇就越來越痛苦,心越來越愚癡,這樣越陷越深,進入惡性循環,前途就越來越黑暗,最終只有死路一條。要知道,每造一次惡都會使惡習加深,迷亂和痛苦就會更重。就像吸毒,越吸癮越大,毒癮發作時的苦就越重。一直沉陷在惡行當中,最後必定毀滅自己。
總之,如果背逆天理而行,一直執迷不悟,那決定是越陷越深,結局越來越悲慘。只有發起覺悟,遵循天理,修持善法,才能增長安樂和智慧,終究回歸本性。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這一段是講愚人不信因果,導致生死惡道無窮。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誰知道這樣深邃的因果律呢?只有具一切種智的佛才能徹見。因果法則極其深邃,十方三世從淺至深、從小到大的一切現相,無不處在緣起律當中。無論是粗分的業感緣起,還是細的賴耶緣起,或者進一步的真如緣起,以及最深細的法界緣起,對於這一切緣起顯現,只有世尊才能徹見。不要說其餘九十六種外道對於現相界迷惑不解,就連等覺菩薩在內的諸聖者們,也不能徹底窮盡它的妙理,所以說「獨佛知耳」。
這就知道,只有佛才能在徹知後開示因果的理趣,然而這個理趣極其深邃的緣故,真正能夠相信並奉行的人非常少。所以說「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結果,人們仍然隨邪見而轉,造作各種身口意的惡行,這就導致「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在三惡趣中不斷地輪轉,遭受業報的懲罰,沒有止息之時。
如是世人,難可具盡。
這是總結上述愚人的冥頑不靈。
(「具」,指全部。)這些世人不信因果,違背天理而行,還自以為是,囂張跋扈,他們的惡心惡行數不勝數,根本沒辦法說盡。但要知道,違背天理就是毀滅自己,這樣不順因果,背離本性,就是最大的反叛,最終必然要飽受肆意邪行的苦果。
思考題:
1、關於第五大惡:
(1)以貪心會造下哪些惡業?
(2)邪見的業相有哪些?
(3)三種意惡有哪些過失?
(4)因果定律是怎樣的?
(5)闡述因果循環的規律。
(6)為什麼不信因果,會導致生死惡道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