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課
視訊:佛說無量壽經講記91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R93jQijh10&list=PLk4wE4t2Qg8RcQfnOeywj1YvtmhA4TR7w&index=91
(四)大乘廣智的涵義
明白大乘廣智的涵義,才知道淨土法「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確實是普度一切的妙門。
1.普遍運載,無限無際
佛智無所運載,又無不運載。因為在法界中,眾生本來沒有,與法界不二,但眾生不了知實相,迷失在幻夢中,所以佛自然起悲,運載眾生出離迷妄。由於成佛時徹證法界,與法界不二,而眾生本來也都是法界體,無不在佛的心中,所以,佛的力量可以任運入任何眾生的心。
佛有無礙的力量,只要有因緣,就決定能救度。雖然沒有度的相,但確實能讓眾生出離幻夢,回歸法界,也就是能運載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這就叫「大乘」。「大乘」就是法界,是佛的真心,佛已經徹證了法界,他的體絕待圓融,又有悲願要救度一切眾生,所以成立他的悲願能普遍運載一切眾生,畢竟入於無餘涅槃,這叫做彌陀一乘悲願。這是法界中已經圓成的事實,決定真實不虛,所以,任何眾生一旦入了阿彌陀佛的大願船,都決定成佛,一個也不會漏掉,這就是「大乘」的內涵。
佛智的「廣」,在於它運載的量。法界沒有限量,佛智就沒有限量,所能運載的眾生也就無限無際,只要有因緣,再多的眾生都能一時度盡。西方佛國也沒有限量,猶如虛空一樣,再多的數量、種類也全都可以運載。《往生論》中說:「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再多的眾生往生,也不會出現局促狹小的相。比如一個七寶池,無論多少人同時沐浴,都不會顯得擁擠,而且能一時隨著各人的心願,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相。
2.廣契群機,悉皆度脫
又可以說,佛智的「廣」,在於他證知的量,對於一切法門無不徹知。無論有多少眾生,佛都能一時普應一切眾生的機宜,宣說無量法門。
阿彌陀佛完全證得法界藏身,沒有任何障礙,所以起用時能夠遍一切處、一切時,應一切眾生機,說一切法。這個智慧的體叫做大乘廣智,它就像一個大寶藏,能自然說一切法,恰到好處。而且,每一個音聲裡,都能出無盡音聲海,每個眾生都能聽到相應自己根性意樂的法音。
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僅示現為色身相,還表現為地水火風、色聲香味等任何境相,能一時間應一切國中天人的機,以各種方式說法。不但水聲、鈴聲、鳥鳴聲等在宣流法音,其他色、香、味、觸等也都在說法,眾生一觸到,心中頓時通達法義,生起智慧。就像德風吹到身上時,馬上增長覺受、證悟,沐浴在八功德水裡,自然心離垢染,得到三昧,以及看到菩提樹等各種妙相莊嚴,見到光明,飲用甘露,品嘗自然美食,嗅到花香等等,都當即得大加持。這就是彌陀智慧賜予的加持,眾生只要跟彌陀願海相合,佛以果位智慧的力量,通過種種方便,就把眾生的智慧也開出來。所以極樂國土處處都是加持,處處都在說法。
以這個緣故,任何眾生一生到那裡,完全就處在佛智慧當中,念念趣向無上菩提,迅速成證,這是決定的事。彌陀智慧的力量絕不可能失壞,緣起上不會出現任何錯誤。可見,無量劫來難以解決的生死問題,憑著信受彌陀智慧,生入極樂淨土,便能就此了結。
這就知道,阿彌陀佛的廣大智慧能遍知眾生的心,遍知一切法門,對一切法無礙而轉,所以能應一切眾生的機宜,讓眾生悉皆得到解脫。否則的話,智慧沒達到究竟,就沒辦法度一切眾生。在法界的無數世界裡,有各種各樣的眾生,他們的根性、意樂、語言、習慣等各不相同,如果沒有那種智慧,度的方式,所說的法不契機,與他的根性格格不入,就會像對牛彈琴那樣,根本起不到作用。
但佛的智慧無比廣大,他能觀到一切眾生的機,直接說出最契合的教法,來度脫他。比如我們在娑婆世界熏了不少觀念,還有累劫積下的習性,到了西方佛國,阿彌陀佛完全知道你的意樂,對你說的法絕對符合你的根性,會讓你馬上契入。就好比一個技藝高超的廚師,他知道四川人喜歡吃辣,上海人喜歡吃甜等等,然後相合大家的口味,做出各種美味佳餚,讓每個人都吃得很舒服,這就在於他有智慧,有方便力量。
要知道,對於得度來說,契機特別重要。唐朝的大禪師馬祖和石頭都能觀機。當時丹霞到了馬祖那裡,馬祖知道他適合石頭,因為石頭的禪風非常峻峭,丹霞也是很快的,而馬祖的禪比較平緩,就介紹他到石頭那裡,丹霞去了以後,三年就開悟了。而龐蘊首先是到石頭那兒參禪,但他跟馬祖契合,所以後來是跟馬祖心心相契時開悟的。要知道,在關鍵時刻,心和心能合到最重要。徒弟跟誰有緣,因緣一合到,很快就能開悟,如果因緣沒到,心和心沒契合,那就很難打開,師父同樣說那幾句話,就不能立即體現作用。可見,契機非常重要。
阿彌陀佛是無上的成就,他完全知道每個眾生的機,無量眾生到佛前,佛對他說的法,都能直接入到他心中,自心跟佛心一相合,加持一進去,很快就能成就。「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包括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等等,所以沒有任何局限,能度脫一切眾生。而那些學道位的聖者,雖然有很大智慧力量,但遠遠比不上佛。他只能在一定範圍裡度眾生,超出能力範圍,或者方便的力量發揮不出來,透不到眾生心裡去,也沒辦法度脫。
阿彌陀佛的大智大悲,決定運載一切有緣眾生入於涅槃(有緣,指自身有信心,能信受佛智慧,這就成了有緣人)。他的智悲力量能直接入到眾生心中,持住你的心。就像《往生論》所說,佛的智慧能住持無量眾生的心,自心一旦被佛力攝持了,就再也不會退轉,就好比種子被咒力加持後,入火不焦,入水不腐那樣。這個緣起一合到,必然往回歸的方向走,決定證入涅槃。
(五)念佛見佛,是心作佛
眾生的本性就是法界,這是遠離一切二邊的絕待真心。由於它絕待的緣故,就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法,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我們因為一念迷失,入了輪迴幻夢,但也從未離開法界,等回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心本來就是佛,就是法界。
阿彌陀佛常轉不退轉法輪,指示眾生本來是佛,讓他回來,我們只要一念生信,發起覺悟,不斷地念阿彌陀佛,這樣念來念去,自然就能回來。法界的緣起十分微妙,而且彌陀願海就是這麼設定的,只要至心念佛,不斷地念下去,以這個緣起自然見自性佛,所謂「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這是法界必然的規律。比如一個人天天念「輪迴是夢、輪迴是夢」,雖然不太瞭解這句話的內涵,但法界有靈性,它會接收得到,你只要給它傳消息,傳到一定時候,時到神知,自然就明白了。又比如一直重複「我是佛、我是佛」,等熏熟了以後,自己就會醒悟,發現自己就是佛,要走回家的路,之後就開始回頭了。
阿彌陀佛累劫結成了大願,它的關鍵就是以光明名號攝化眾生,眾生一合到它,很快就能回去。也就是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從有念入無念,由往生證無生。它的竅妙在於人人能行,非常簡易,而且最終必然達到最究竟的果位。這句佛號,雖然看起來是事相,但它的本體就是佛智慧,就是法界,以這個緣故,念來念去,最終就會證到法界。而且,一開始也不必一定證入無生,求往生就可以,一心希願到阿彌陀佛那兒去,然後一心念佛,這樣的話,自然會因往生而證無生。當年釋迦佛也是勸自己的父王念阿彌陀佛,告訴他,在生死心當中,念出這一句阿彌陀佛來,這麼不斷地相續下去,當它達到一定力量時,一切業障都會消除,生死的相也會滅盡,無量功德都會顯發出來。
佛的光明和名號也不是兩個,所以念佛時即遇光時。我們從彌陀願海可以看出,時時受大苦折磨的三惡趣眾生,一遇到彌陀佛光,頓時得到休息,沒有了任何苦難,非常安穩,之後慈心作善,畢竟得到度脫。想一想,這個力量多大!如果不是方便的成就達到了極點,怎麼能救度下至於地獄在內的一切眾生呢?
這才知道,淨土法門確實能普度一切眾生,彌陀智慧悲願的力量,都總攝在一句名號裡。所以,念名號就是念實德,就是念佛的正覺,它極其方便,任何眾生這麼修都可以得到度脫。關鍵就在於自身有信心,能接得上,這樣佛的力量一注入,立時就能轉變。哪怕只是一隻鸚鵡,牠能學著念兩句,這樣不斷地念下去,最後也能往生,也就迅速成佛了。因為牠也有如來藏,本來是佛,只是暫時迷失,業障重一些。然而阿彌陀佛的法界心沒有障礙,誰能那麼念下去,佛的力量就在他心中起作用。所以念來念去,不知不覺,牠的心就轉了。心轉了以後,不要說那些造惡的人,就連修人天善法的人,都已經比不上牠了。等牠念到一定量,心轉化到一定程度時,就能往生。一往生就不是旁生,再現出來的時候,具有如佛般的相好。可見,這個法門確實是轉凡成聖的靈丹。由於它是如此廣大,任何眾生都可以實行,所以叫做「大乘廣智」。
五、不信「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指佛智慧是一切智慧中最高、最殊勝、最無與倫比的。不瞭解這個智慧,對阿彌陀佛的一切種智心生疑慮,就不能對念佛往生起真實信心。這樣心被疑障住了,不相信佛,內心拒絕,那佛有再大的力量也加不進去,就像自己把窗戶蒙上,太陽再怎麼朗照,屋裡也是漆黑一片那樣。佛智慧是法界最不可思議的力量,只要自己不懷疑,一心信受,這樣信心一打開,佛的力量就能直接注入,直接起作用。
元曉大師說:對於佛智慧,我們只應當仰信,不要用自己的妄心去比量推測,因為它根本測不到。就像前面講的,不說凡夫的分別心,就連無數的阿羅漢、菩薩們合集在一起,也無法測度佛智慧,根本見不到阿彌陀佛智慧的甚深廣大,所以唯一應當仰信。
大師又說:云何於此起仰信者?應如《起信論》所云:「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大乘起信論》中說:一切境界本來不二,叫做一真法界。這裡沒有任何戲論,離了一切妄想緣念。然而眾生卻在這裡起了妄情,虛妄地見到各種境界,這就有了心境相對的錯亂。對於這些境界,心裡產生了各種分齊(或者一分分的相),有此剎那彼剎那,緣此緣彼,然後安立名稱,分別計較等等,這些就叫妄覺。以妄起想念的緣故,一下子迷掉了,就不稱合法性,也就不能覺了。法性從沒變過,它是無為法,任何增減變化都沒有,離了一切相對二邊。最終歇下狂心,見到了它,就叫做成佛。這個成也是本成,不是新成,不是製造出了什麼新的佛。
「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見相」,即見相二分,指能所。)
諸佛如來離開了能見所見,因此無所不遍,一切都是它本身。他的心真實,不起迷妄,這個真實之心就是諸法本性。雖然在我們的妄識前有這有那,但在真正悟了的人看來,一切都是真心,都是本性的顯相起用,任何處都是平等的。就像海水同一鹹味那樣,一切相本身就是法性,沒有兩個。
古德形容說:「夾岸桃花風雨後,馬蹄何處避殘紅。」風雨之後,飄落的桃花鋪滿了兩岸,騎馬的人從這奔馳而過的時候,每一步都踏著殘紅,不可能避開。同樣,本性遍在一切處,無一不是,如果不曉得,就認為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法,能認識的話,物物頭頭都是它,所謂「百草頭上祖師意」(「百草頭」,指一切事物),也才知道「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本性就是智慧德相,它是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不是有為法造出來的,而是本來如此。所以,當自心脫離二取迷妄,本性的力用顯發時,它自然能遍照一切法,而且無礙地起用,能夠出無量的方便,隨著無量眾生的機宜,給他開示種種法義,這就叫做一切種智。
阿彌陀佛徹證了本性,當然有一切種智。他的起用方式,根本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按一般共同乘來說,建立佛智慧是無常法,這只是遷就眾生的一種方便教法,因為眾生要了知事物就必須緣境,境在不斷變異,取境的心也就隨著不斷變異。然而這根本說不到佛智慧本身,真實的佛智慧是無為法,它離了一切戲論,沒有生滅、增減、垢淨等任何二邊的相。
如果你信得過這一點,知道這是真實的事,對於佛的一切種智就不再懷疑。因為這就是法爾道理。真理原本如此的,不是想像或者創設出來的,它是萬古不變的至理。徹證的時候,現前的就是它,用語言來說,就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它無所見的緣故,無所不見。它沒有所緣,一切都是不二的,而且本性也不是冥頑不知,所以它必然是見。佛成就了一切種智,從他有無礙運轉的力量就叫十力,在一切處宣說的都是真理,毫無怖畏,就叫無所畏,有不同於其他凡夫、二乘、菩薩的功德,叫做不共法。這一切無非是對一切種智的不同立名。
總之,對於佛的體性有了深入、廣大的認識,從中就會發生徹底、深厚、堅固的勝解,會有非常堅定的願力。有了信願的攝持,在這條道上就會長驅直入,一往無前。臨終直下生淨土,直接蓮花開,直接見佛。相反,如果對阿彌陀佛的智慧有疑惑,就會進進退退,猶豫不定。自心上打了折扣,就使得道路變得彎彎曲曲了。即使往生也會被困在邊地疑城,這也是自己在心上設的障礙。所以,往生淨土以成辦信心為第一要務,在信心上能提高的話,對我們的成就會有非常大的利益。
免生邊地疑城的方法
元曉大師在《宗要》裡說:如果有人不能決斷這四個疑惑,雖然生到佛國,但還要停留到邊地,不能到淨土的中土。最好能對佛的四種智慧生起勝解信,如果沒有很大的教理抉擇的力量,暫時還不能瞭解,但能仰信佛語,相信彌陀本願就是如此,釋迦佛也是這麼證明的,這樣也很好,這兩種人都不會生在邊地。
其實,佛的五種智、四種智或者無量種智,歸根到底,就是一個法界體性智。《往生論》裡,把三莊嚴都攝在一個清淨句裡,這也無非是彌陀法身智慧。因為智慧的體是這樣微妙不可思議,所以能從中出現無量不可思議的神用,也因此,法門所攝的一切都是彌陀智慧的體性。
如果有眾生對佛智慧狐疑不信,但他信得過一般的因果,認為念佛是個好事,往生淨土肯定有利益,這樣作善修福,回向往生,佛還是會攝持他,生到淨土邊地。但他對於淨土法門玄妙的體,也就是法界緣起,或者說佛智不可思議的行境這個根本問題信入不了的緣故,所以不能直接入中土,要在邊地受一些培訓,等業障消了,能信受佛智慧時才能去,這樣成就就慢了。這在緣起上沒有一點偏差,是法界自己在運轉、處理。沒有什麼人來作障礙,也不是阿彌陀佛嫌棄誰,完全是行人自己疑心作障,才淪落邊地的。極樂世界是純一清淨的海會,只有心清淨了,起了真實信心,才能跟清淨國土相合,才能生到那裡。
所以,我們一定要破除這些疑惑,如果能對不可思議的佛智慧生勝解信就最好了。通過多番地聞思教理,對佛的至言不斷地增加瞭解,在信心上不斷地進步,這樣的話,一旦有了勝解信,真正信入佛不可思議的智慧行境,那一往生就高登上品,直接跟佛智慧相合,這是成佛最快的因緣。
如果福慧資糧不夠,心不能開,不能明解這四種智慧的行境,那就要自謙,虛心接受。可以這麼想:雖然自己的智慧眼沒開,聽後還不太瞭解,但心裡很敬仰阿彌陀佛,一切都仰推阿彌陀佛,虔誠恭敬地相信,彌陀願海所說的一切,佛都決定能成辦。這樣的人,隨著他自身因地的修行,也會生在佛國,不會滯留邊地。
像這樣,即使不能瞭解佛甚深不可思議的行境,但自心毫不拒絕彌陀智慧的加持,佛也不會拒絕他。內心沒被疑障蒙蔽,完全能接受佛智不思議法門,這樣,前途必然是一片光明。臨終順利往生淨土,不必再費周折,直接就生到佛前,之後佛傳一個最直接的法就完事了。所以,這事就在於心直不直接。心越直接越快,越是拖拖遝遝,思想複雜就越慢。
總之,最好能生起勝解信,起碼也要虛心仰信,這樣才不會墮入邊地疑城。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佛告彌勒:於此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彌勒菩薩請問佛說:世尊!在我們娑婆世界裡,有多少位不退轉菩薩,生到了阿彌陀佛的國土呢?
佛告訴彌勒:在這個世界的一代時教裡,有六十七億位不退轉菩薩,往生到極樂國土。其中每一位,都曾供養過無量諸佛,他們也會隨後證到大涅槃,跟你彌勒一樣,到達一生補處地位。其他修行淺的小行菩薩以及修習少分功德的人,更是多得數不勝數,他們都能夠往生。(我們如果能信受佛智而往生,也能成為這些菩薩中的一員。)
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
佛又告訴彌勒菩薩:不但是我的國土裡,有諸大菩薩等往生極樂世界,他方國土的情況也是如此。下面簡略講講十三個佛國往生菩薩的數量。
第一尊佛叫做遠照佛,他的國土裡將有一百八十億位菩薩往生極樂世界。第二尊佛名叫寶藏佛,他的國土裡有九十億位菩薩都將往生。第三尊佛名為無量音佛,彼佛國土有二百二十億位菩薩都將往生。第四位佛名叫甘露味佛,彼佛國土有二百五十億位菩薩都將往生。第五位佛稱為龍勝佛,他的國土裡有十四億位菩薩都將往生。第六尊佛名為勝力佛,他的國土裡有一萬四千位菩薩都將往生。第七尊佛名叫獅子佛,他的國土裡有五百位菩薩都將往生。第八尊佛名為離垢光佛,他的國土裡有八十億位菩薩都將往生。第九尊佛稱為德首佛,他的國土裡有六十億位菩薩都將往生。第十尊佛名為妙德山佛,他的國土裡有六十億位菩薩都將往生。第十一位佛名為人王佛,他的國土裡有十億菩薩都將往生。
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第十二尊佛名為無上華佛,在他的國土裡,有無量無數沒辦法稱量計算那麼多的菩薩眾,都是不退轉菩薩,智慧勇猛,已經供養過無量諸佛,在七天當中,就能攝取百千億劫大菩薩所修的堅固之法。這類菩薩,都將往生極樂國土。
第十三尊佛名為無畏佛,他的國土裡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和比丘眾等,多得不可計數,他們都將往生極樂世界。
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
佛對彌勒菩薩說:不但剛才說的十四個佛國裡(娑婆世界和十三佛國)有很多菩薩眾等將往生極樂世界,在十方世界的無量無數佛國裡,每一個國土裡往生極樂淨土的菩薩眾等,也都像這樣非常多,不可計數。如果我以佛的無礙智慧,宣說這十方國土中諸佛的名號,以及他的國土裡菩薩、比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數,即使日夜不斷地宣說,經過一個大劫,也不能說盡。我現在只是為你簡略地說說而已。
十方世界往生極樂國土的菩薩眾等無量無邊,這就是阿彌陀佛偉大的攝化力量。也能看出,淨土法門確實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攝化一切聖凡的廣大法門。這源於彌陀因地一切皆成佛的悲願,也是佛無量劫來修集無邊福慧二資的結果。
有人想:為什麼不退轉菩薩也要往生極樂世界呢?
《大智度論》裡有這樣一段問答。
提問:菩薩理應救度眾生,為什麼還要往生到清淨的無量壽佛世界呢?
回答:菩薩有兩種,一種慈悲心很強,著重利益眾生;一種想更多地修集諸佛功德。想多利益眾生的菩薩,會前往沒有佛法的地方,讚歎三寶功德,所以會住在濁惡世界;想多修集諸佛功德的菩薩,就會去一乘清淨的阿彌陀佛國土。
這就講明了不退轉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由,也就是想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來快速成就佛道。西天東土的菩薩,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很多都是這種情況。比如龍樹菩薩,佛在《楞伽經》上授記說,他能夠破遣一切有無諸邊,在世間弘揚我的教法,善說無上大乘,現世證得歡喜地,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起信論》中說:這一段經文,講明了他方世界往生西方淨土的菩薩無量無數,這都是由於阿彌陀如來的願力所攝持,佛的光明所攝化的結果。
按此土漢地的情形來看,比如,天臺祖師智者大師在臨終時,讓弟子們唱念彌陀名號和《觀經》的題目。自己合掌讚歎說:「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莊嚴淨土,有花池、寶樹等無量妙相莊嚴。雖然凡夫容易往生,但很少有人去(因為眾生信願不夠)。那些造了五逆重罪,臨終地獄火車相現前的人,如果能一念悔改,(發起信願,至心念阿彌陀佛,)尚且能往生,何況在生時熏修戒定慧,以聖行的道力,決定能生到淨土。」大師說完後,稱念三寶名號,便安然圓寂了。
唐朝的法照大師,一次在吃飯的時候,缽中出現五彩祥雲,雲裡有金地、寶寺等各種莊嚴境相,文殊菩薩和眷屬們也現在其中。後來問別人,知道這是五臺山,就親自去朝禮。到了之後有兩個童子把他引到一個地方,匾額上寫著「大聖竹林寺」。他進去後,出現了極其廣大莊嚴的淨土境相,那是文殊菩薩的剎土,有一萬大眾圍繞著文殊、普賢兩位大士。於是,大師到二大菩薩面前,詢問修行的要道。
文殊菩薩說:「一切修行的門徑都比不上念佛。我在過去劫中,就是因為念佛的緣故,得到了一切種智。所以,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禪定,乃至於諸佛的正遍知海,都是從念佛而生的。」
法照大師請問說:「該怎樣念佛呢?」
文殊菩薩說:「在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國中有佛,名叫阿彌陀佛,他的願力不可思議。你只要至心繫念,念念相續不令間斷,命終的時候就決定往生到那裡。」
二大菩薩說完後,伸金色臂,為他摸頂授記說:「你以念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力,畢竟證得無上菩提。」又說到:「善男信女們想要快速出離輪迴,都應當至心念阿彌陀佛。」
另外,唐朝的高僧慧日大師,曾經乘船渡過大海,前往印度。他當時在印度到處詢問即生解脫的法門,印度大德們都一致讚歎淨土法,讓他念阿彌陀佛。(可見,當時淨土法門在印度弘傳得非常普遍,為諸大德們一致共許。)
後來,他來到了印度的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座大山,山上有一尊觀音像非常靈驗。於是,他在七天當中禮拜觀音像,立誓以斷食畢命為期,一定要見到觀音聖尊。當他拜到第七天時,夜裡忽然見到觀世音菩薩現出紫金身,坐在寶蓮花上,垂手為他摩頂說:「你想要傳法自利利他的話,唯一應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是菩薩為他指示,只要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就能實現自利利他的願望。)
這就知道,依靠淨土法門,能橫截生死,頓入不退,疾速成佛,超過其他單憑自力修行的法門。古德也說,此法如順水揚帆,由於阿彌陀佛願力的加被不可思議,就使得成道非常快速。
除了上面舉的智者、法照、慧日等諸大德的事蹟外,古來很多的祖師大德,自行化他,都以淨土為歸。比如,印度的天親菩薩造了《往生論》,裡面說到:「世尊我一心,皈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最後也說,以往生極樂世界來得不退轉。智者大師撰寫了《淨土十疑論》,永明大師有《萬善同歸集》《禪淨四料簡》,天如禪師有《淨土或問》,楚石大師有《西齋淨土詩》,蓮池大師有《彌陀疏鈔》等等。像這樣,祖師大德們寫了很多論著、著疏、詩歌、答疑等等,無不是殷勤讚歎淨土法,讓眾生歸心淨土,可見,修淨土法絕不會欺世誤人。
菩薩祖師們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末世的凡夫,更應該發願往生。當今時代法弱魔強,染緣極其熾盛,使得眾生修行非常艱難,進一退九。所謂「染心易熾,淨德難成」。在這個世界上,單憑自力修行的話,很難不入歧途。如果這時還徘徊不信,對於五欲六塵貪戀不捨,就像飛蛾撲火,或者處在乾涸中的魚那樣,生命很快到達終點,在這生死關頭,如果不求生西方,有幾個人能憑自力得到解脫呢?如果不能解脫,生前造了那麼多染污業,又要隨業力落入輪迴惡趣,迎來後世無量的大苦。所以,大家今生就要有一個決斷的心:我這一生就要解脫。然後一心求生西方,至心念佛,這樣的話,生死大事很快就了了。
思考題:
1、什麼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佛為什麼能遍知一切法?
2、怎樣才算是對佛智慧有了勝解信?這種勝解信應如何產生?
3、怎樣對佛智慧產生仰信?這種信心的體性如何?
4、為什麼不退轉菩薩也要往生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