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道理在那裏?凡夫的眾生,初開始發心在佛法裏栽培,你不能求圓滿。很多人在香火廟裏開始栽培善根,今生栽培一點善根,當然沒成功,他就流轉生死了。但是這個流轉生死的眾生,有一點善根,又來到人間做人了,又栽培善根,一點一點漸漸進步了,那就得無生法忍了,就得聖道了。所有的凡夫都是這樣子,你一定怎麼樣高尚,怎麼樣清淨莊嚴,那是有善根成就的人的境界。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於他愆犯中」,你不要「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你就管你自己好了。
美國法雲寺 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 講記(錄音帶 T208)
瑜伽師地論卷十七.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者。
此頌顯示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於自善品無有散亂,常生歡喜;於自過失如實了知,發露悔除,離增上慢。由此因緣,學得清淨。
出家人也應該有這樣的莊嚴。
「此頌顯示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是「於他愆犯中」,別人有了過失,他犯了什麼什麼戒了。「無功用」,這個「無功用」是什麼呢?就是「離作意」,就是你特別注意地用心機去求覓他人所有過失,看看他有什麼不對,你不要,你要遠離這件事。他人是犯戒了,犯了什麼,你不要管這件事。「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這叫作「無功用」,「無功用」這句話是這個意思。
我感覺我們出家人也有這個問題,就是看見別人。當然自己可能有多少道心,睜開眼睛看別人都不對,心裏就煩了,心裏煩了以後就要走了,或是怎麼怎麼地。這地方告訴我們,「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你不要這樣做,說是這些我看不慣,我遠離的走了。但是你初出家,你能自己獨立嗎?你的道力不夠,道力不夠,你自己獨立,結果你還不如你所嫌惡的那些人,你還不如他,你反倒是退墮了。所以「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你就是反觀自己,注意自己好了。
「於自善品無有散亂,常生歡喜」,「無功用」這三個字,這句話解釋完了。解釋這「安樂」是什麼?「於自善品」,對於自己的善品,我歡喜拜佛,我歡喜讀經,我歡喜修行四念處,這些善品。「無有散亂」,心裏面不胡思亂想。「常生歡喜」,我有這樣的善品,生歡喜心,這叫做「安樂」。「於自過失如實了知」,對於自己的過失,要如實地了知。「發露悔除」,我有什麼過失,對自己的過失要特別注意,我有什麼過失,我趕快的發露懺悔出去。「離增上慢」,自己有過失而不知道,認為自己有很大的修行,那叫做「增上慢」了,要遠離這件事。「由此因緣,學得清淨」,由這樣的因緣,你能這樣子「於他衍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者」,你能這樣學習,你的戒律就清淨了。
我們若是學習了佛法,學習了戒律了的時候,一睜開眼睛看,他傳戒做什麼都不如法,很多很多的問題,你就會生輕視心。我想起來一件事,我講一下。年記稍大一點,知道有個滿州國。這個九一八事變,日本人侵略中國,把東北佔領下去了,他成立一個滿州國。在滿州國,現在黑龍江省的省會,哈爾濱那個地方,有個廟叫極樂寺,是倓虛老法師的因緣創辦的。在滿州國的時候,這個廟裏面有一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就和別的這些同住的法師說:「我要到五臺山去拜文殊菩薩」,他這麼說,說了又說,說了又說,真實地,他是真實有這個意思。
他就從哈爾濱離開了滿州國,又要經過新的中華民國,那時候的交通不是容易走的,費了多少辛苦到了五臺山了。到了五臺山的時候,就要拜文殊菩薩,就和五臺山的這些寺廟的出家人說:「我要拜文殊菩薩。」那寺廟裡面就有個出家人說:「文殊菩薩不在這裏」,「到那兒去呢?」說:「現在在寶華山傳戒,他在那裡廚房裡燒飯、燒火。在那裏為大眾僧,在傳戒的時候在那裡燒飯,文殊菩薩在那裏燒飯,你要拜文殊菩薩到那裏去拜。」他也就相信了。又從五臺山跑下來,不知到受了多少辛苦,到了寶華山去了,果然那裏是傳戒,很多的出家人在那裏受戒。他就打聽廚房在那裏,他就到大寮去了。到了廚房一看!是有一個出家人在那裏燒火,他到那裏就給他磕頭說:「你是文殊菩薩,我到五臺山的時候,五臺山有個出家法師告訴我,你在這裏燒飯。」就給他磕頭,這個出家人說:「我那是文殊菩薩呢?我是個苦惱人,在這裏燒飯、燒火,怎麼能是文殊菩薩呢?不是,我不是,我不是。」那麼這個出家人說:「你是,你是。」就是磕頭,一直地這樣子說。那位出家人說:「你若一定執著我是文殊菩薩,好,我就是文殊菩薩,你就在這裡和我一同燒飯、燒火好了。」今天也燒,明天也燒,等到戒期圓滿了,等受完戒的人都走了。那麼這文殊菩薩就對這個出家人說:「現在這個傳戒的法會結束了,我要走了,你能不能跟我去呢?你說我是文殊菩薩,我現在要走了,你能跟我去?」說:「我能跟你去。」說:「好。」他正在燒火,當然那個鍋很大,那個灶坑。
你們都是城市裏的人,可能還不知道;我是鄉村人,我知道這個事。那個灶坑也是很大,那火是很猛烈的。這個出家人,一下子就鑽到火裏邊面去了,只有說是文殊菩薩這個。他在火裏面說:「你來、你來。」他就害怕不敢進去,招呼他三次,他不進去,這個出家人就不見了。然後這個出家人就從南京附近的寶華山,就回到哈爾濱的極樂寺去了,回去了就對人說這件事。說的時候心裏也很傷心,結果也無可奈何了。我剛才說,我們若學習了佛法以後,學習了經律論,我什麼都懂知識多的很。一看你這個都不如法,一看那個也不如法,就生輕視心。但是文殊菩薩他不是,文殊菩薩他看這大廟裡面傳戒的法會,他來護持這個法會,來燒飯,到廚房來燒飯、燒菜,成就這個功德,他成就你這個法會,他不輕視這件事。
我認為這個地方,這上面說「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不要輕視別人,你學習了佛法以後,你不要輕視別人,不要輕視人家,不要老譏嫌人家,你這個人持戒不清淨,你這個人怎麼怎麼地,你不要譏嫌。這個道理在那裏?凡夫的眾生,初開始發心在佛法裏栽培,就是這樣子,你不能求圓滿。他的善根,譬如說這個香火廟,香火廟我認為也很重要,很多人在香火廟裏開始栽培善根,今生栽培一點善根,當然沒成功,他就流轉生死了。但是這個流轉生死的眾生,有一點善根,又來到人間做人了,又栽培善根,一點一點漸漸進步了,那就得無生法忍了,就得聖道了。所有的凡夫都是這樣子,你一定怎麼樣高尚,怎麼樣清淨莊嚴,那是有善根成就的人的境界。初開栽培善根,就是那樣子的,你不要譏嫌,不要譏嫌這件事。所以現在這裏,彌勒菩薩也告訴我們,「於他愆犯中」,你不要「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你就管你自己好了。
「於自善品無有散亂,常生歡喜;於自過失如實了知,發露悔除,離增上慢。由此因緣,學得清淨」,你要做這個事,注意自己好了。過去世栽培善根,小小有點善根,今生遇見的因緣都不殊勝,很多的地方不理想,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只有善根漸漸地栽培,慢慢、慢慢才能合格的,就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