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在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野生動物們最活躍的時候,也是考驗小生命能否生存的特別時期。在這弱肉強食的大草原上,一隻小長頸鹿出生了。小長頸鹿剛出生時,要從離地面大約三米高的母親的肚子裡掉落到地面上,通常都是後背著地。幾秒鐘之後,它翻過身,把四肢蜷在身體下。然後,它甩掉眼睛和耳朵裡最後殘存的一點羊水,第一次睜眼審視這個世界。
大約一分鐘以後,長頸鹿媽媽低頭看清小長頸鹿的位置,確定自己在小長頸鹿的正上方。接著,長頸鹿媽媽就會抬起長長的腿,踢向她的孩子,讓它翻了一個跟斗後,四肢攤開。如果小長頸鹿還是不能站起身來,長頸鹿媽媽就會不斷地重複這個粗暴的動作。
小長頸鹿為了能夠站起來,拼命努力,不停嘗試站立。但是因為過於弱小,小長頸鹿有時會中途停下來。長頸鹿母親看到它停下來,就會再次踢向它,迫使它繼續努力。在媽媽粗暴的干預下,小長頸鹿終於第一次用它顫抖的雙腿站起身來。
小長頸鹿站起來了,媽媽應該會好點了吧?不是的。長頸鹿母親並沒有停止她的“暴行”,她再次把小長頸鹿踢倒。怎麼解釋她的這一不合常理的舉動呢?原來,她想讓自己的孩子記住自己是怎麼站起來的。要想在荒野中生存下來,小長頸鹿必須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以避免自己與鹿群脫離。因為只有在鹿群裡它才是安全的,才能躲過草原上獅子、土狼等食肉動物的侵襲。如果長頸鹿母親不教會她的孩子盡快站起來,與大部隊保持一致,那麼它就會成為這些野獸的美餐。
看到長頸鹿媽媽的這一殘酷的愛子方式,我不禁想到了我們人類對孩子的教育。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是大人眼中的“寶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含在嘴裡怕化了,拿在手裡怕掉了,唯恐孩子受到一點點的委屈。作為家長,可以說人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正是基於這種心理,我們往往不能正確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很多孩子甚至根本沒有經歷過“爬”這一最基本的過程,往往在大人的攙扶下直接站起來走路。省去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磨練,結果很多的孩子長大後,由於沒有吃苦的經歷,做起事情一遇到困難就想著退縮,受不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或者把人生看得過於美好,一遇到困難就萎靡不振、消極頹喪。反觀我們的近鄰日本,對孩子的教育就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可以說有點類似長頸鹿媽媽的“殘酷”教育方式:剛剛蹣跚學步的嬰兒學走路跌倒時,媽媽總是站在孩子的前面鼓勵孩子站起來,而不是去把孩子扶起來;進入幼兒園後,會讓孩子們赤著腳在沙石小路上行走……從小養成獨立吃苦的精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快就能適應紛繁複雜的社會。
溫室培育不出名花,馬厩裡馴不出駿馬,長頸鹿媽媽對孩子的教育給了我們人類很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