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萬曆到崇禎時期的大旱災和氣候異化

您是本帖的第 3055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萬曆到崇禎時期的大旱災和氣候異化
ppo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李小龍唯一傳人
等級:版主
文章:2045
積分:218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9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ppo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萬曆到崇禎時期的大旱災和氣候異化

明朝自萬曆年間,隨之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后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廣東下起了大雪。從這時開始中國遭到了持續乾旱和低溫的侵襲。崇禎十一年至十四年(1638-1641年),中國華北地區連續四年大旱。崇禎十一年漕河乾枯,崇禎十三年黃河乾枯,而長江和淮河竟然已經全部封凍。崇禎十四年,在河北春季幾乎無雨。崇禎時期的大旱造成糧食大幅度減產,國民體質嚴重下降,衛生條件極度惡化。

同時,中國內地突然出現大群的老鼠,由於高熱導致身體炎熱難忍,互相咬著對方的尾巴渡過江河險阻,到處尋找水源。其中成群結隊的帶菌老鼠,進入安徽,河南,河北等諸省。飢荒中慌不擇食的人們開始偷吃老鼠藏在洞裡的食物,甚至吃成片死在路邊的老鼠。乾旱缺水也導致了鼠疫菌以更快的速度繁殖,最後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整個地區都佈滿了鼠疫菌。崇禎時期大規模的瘟疫,致使許多地區不僅村戶凋零,士兵銳減又浮屍於河,地方官員束手無策。北京城勢態極其嚴重,死亡人數之多竟達無人收屍的境地。

據記載,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縣、忻州、苛嵐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記載。次年,疫情傳至遼州(治今左權),再傳至潞安府(治今長治),疫情進一步擴大。萬曆《山西通忘》中也記載,潞安“是歲大疫,腫項善染,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患者病情症狀表現為腫項,且傳染性極強。

萬曆十年(1582年),鼠疫傳到相鄰的河北宣府(治今宣化)地區,這裡是軍衛密集的軍事重鎮。疫情發生時,“人腫頸,一二日即死,名大頭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巷染戶絕。冬傳至北京,明年傳南方。”此疫不僅造成懷來衛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並且傳入北京。

北京周圍地區,後來的當地居民仍然能夠回憶那時情況:“萬曆十年四月,京師疫。通州、東安亦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患大頭瘟症死者枕藉,苦傳染,雖至親不敢問吊。”所謂的“大頭瘟症”就是頸項腫大。在疫區,死亡人口約佔總人口的四成,如真定府(治今正定)新樂縣,“萬曆十年春夏大頭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武強、欒城二縣的記載相同。另外,來自各地方志的資料表明,鼠疫還傳播到了山東及河南北部等地區。

而崇禎時期自六年(1633年)開始,華北鼠疫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流行。這次爆發地點仍是山西。一條來自山西興縣的報告說: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朝發夕死”、“一家盡死孑遺”是對鼠疫發病迅速,病死率高特點的描述。崇禎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傳至潞安府。後來有人在《潞安府志》中的《紀事》裡記載這次疫情,“病者先於腋下股間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藥餌。雖親友不敢問吊,有闔門死絕無人收葬者”。

西鼠疫也向周邊省份傳播。崇禎九年(1636年)至十六年(1643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屬縣相繼發生大疫,如崇禎十年(1637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1642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同樣,河北地區也深受鼠疫流行之害。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德府(治今邢台)、河間府(治今河間)和大名府(治今大名)均有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崇禎十四年(1641年),疫情進一步發展。在大名府,“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當高。廣平、順德、真定等府,類似的記載相當多。廣平府大饑疫,人相食。同年七月,鼠疫再一次傳入了北京城。京師大疫,天津大疫。“大疫,南北數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黃河,十室鮮美一脫者。”

崇禎時人劉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況時說:“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贅肉隆起,數刻立死,謂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間又有嘔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數人並死。”“疙瘩”是對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結腫大的稱呼。據《花村談往》一書記載,“京城內外病稱疙瘩,貴賤長幼呼病即亡,不留片刻”。腺鼠疫是鼠疫的一種,經由老鼠身上的寄生物(如跳蚤)將鼠疫杆菌傳染開來,人感染后的顯著特征就是淋巴結腫大潰爛。

崇禎十六年夏秋間,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四成甚至更多,北京郊區的疫情也很嚴重。在通州,“崇禎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傳染,有闔家喪亡竟無收斂者”。昌平州的記載中稱為“疙疽病”,而且“見則死,至有滅門者”。又如河間府景縣,“崇禎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當時北京實際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

如一份民間檔案就提到崇禎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抱陽生的《甲申朝事小計》中也提到,崇禎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死人太多,白天已可見城中處處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

到了四月,北京每天死人數百,以至於城門都被運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戶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門口的最多。七月,駙馬鞏永革上疏說,請求朝廷“軫念孓遺,亟賜拯救”。這時崇禎帝下了一道諭旨,撥銀數萬兩,令五城巡城御史收埋死屍;再撥數千兩銀子給太醫院,醫治病民。然而病人、死人太多,這點銀子杯水車薪,根本不夠用。

李自成入北京之前,明朝的京營兵士就正遭受鼠疫侵襲。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說,當時“京師內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訣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京營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襲之後,元氣大傷。以至於北京城牆上,平均每三、五個垛口才有一個羸弱的士兵守衛,根本無法抵擋李自成精銳之師的進攻。事實上,當時的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兵臨城下。此時北京內城上的士兵,和瘟疫中的守城明軍“鳩形鵠面,充數而已”。

自鼠疫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超過二十萬北京人殞命。北京城當時的人口,估計在八十萬到一百萬。也就是說,每三到五個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據歷史記載,當時駐守京師的軍隊有十數万人,大疫過后僅余五萬多人。此前軍心本就恐慌,經此大疫,更是潰不成軍。僥倖存活下來的士兵們“衣裝狼狽,等於乞兒”。士兵們全都身體虛弱的坐在地上休息,以致鞭子的抽打都不能讓他們站起來。李自成率軍攻打北京城時,當時的守城將官不得不低聲下氣求人守城,仍“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后連宮中的三、四千太監都上了城牆。

按一位明朝遺民張怡的說法,當時李自成的隊伍殺過來時,能上京城城牆上防守的軍人,連一萬人都湊不齊。不但是士兵、小販、僱工大批倒斃,北京城連叫花子都找不到了。當時守城的軍隊打仗時,士兵躺在地上不肯動,軍官“鞭一人則一人起” ,可是這個起了那個又趴下。

崇禎十六年,天津爆發肺鼠疫流行,上引同一份檔案記載:“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一人染疫,傳及闔家,兩月喪亡,至今轉熾,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號滿路”,一片悲慘凄惶。肺鼠疫是由腺鼠疫轉化而來,表現為劇烈胸痛、咳嗽、吐血,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已經不需要老鼠作為中介。

河南北部也是崇禎年間的鼠疫流行區,在汝州郟縣、開封府的陽武、滎陽、通許、商水以及河南府、彰德府、歸德府等地都有鼠疫流行的記載。如在陽武縣,“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在滎陽縣,“春大疫,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

山東青州、濟南、德州、泰安相繼發生大疫。安徽大疫,青蠅大如棗。鳳陽府、安慶府、廬州府相繼被鼠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達到九成。於是廬州府,就是現在的合肥一帶,民有絕戶,繁華大街如同靜夜,無人行走。南部地區四到八個月滴雨不下,飛蝗遮天,鼠疫大軍攻入江蘇,浙江、嘉興府桐鄉縣大半居民被感染鼠疫,蛆蟲從房子裡一直爬到街道上。鄰近的湖州府則損失了三成的人口,民眾無病而口中吐血而死,民多投河自殺,哭聲震天。

明末經過持續的干旱、蝗蟲、鼠疫、天花和飢荒,整個國家元氣大傷,人口死亡也是相當驚人的。有學者估算,至少造成全國損失三分之一的人口。光是華北三省人口,在萬曆和崇禎時期兩次鼠疫大流行中,死亡總數至少達到了一千萬人以上。由於鼠疫的流行與旱災、蝗災及戰亂相伴隨,這一時期華北人口的死亡數據估計應當更多。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3/28 上午 05:50:57
ppo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李小龍唯一傳人
等級:版主
文章:2045
積分:218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9日
2
 用支付寶給ppo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3/28 上午 05:51:13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