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們討論,為什麼我們要自我反省?
大部分的孩子,都把自我反省,想成是被處罰,這大半是我們大人操作的結果吧!孩子說:「每次要寫悔過書,我就盡量寫得少一點。反正寫完還是會再犯,而且寫不好還會被處罰!」
當孩子把自我反省當成處罰,就會出現應付的心態。只求過關,符合大人期待,效果自然會少一半。
就好像是孩子分享,大人要求孩子要稱讚同學,如果沒有稱讚,就要被處罰,多寫一篇日記。這樣孩子容易視稱讚為壓力,也失去了稱讚同學的原意。
要幫助孩子反省,寫悔過書,只是輔導的一個部分。先把相關的同學找來,把事實拼湊出來,多這個步驟,會相對能還原事件的全貌,不會流於各說各話,效果打折。孩子下筆的時候,最好再請孩子把感覺寫出來,如果孩子夠大,再把想法寫出來:
「我被他罵,覺得很氣,所以打他的頭!」、「我被他罵,想說不給他一點教訓他不會停止,也覺得很生氣,所以打他的頭!」…
只把事件寫出來,寫得不夠深入,想法與情緒沒有處理,行為改變的效果就容易流於浮面。就像孩子說的:「寫就寫,我又不怕!」
把悔過書化約為處罰手段,孩子不怕,當然效果有限。寫悔過書的過程,是要讓孩子知道,不良好行為對自己有什麼壞處,這常需要大人幫忙點出來,跟孩子一起討論。還有,增加良好行為對孩子有什麼好處,這樣才會提升孩子增加良好行為的動機。
都一樣是寫,當成是一種輔導過程,當成是幫助孩子的手段,那麼態度與感受就有相當大的不同。而且,把想法與感覺寫出來,那就要花更多力氣探索自己,大人反而要花更多時間陪,然後大人要追蹤孩子的行為改變,遇到困難再修正,這樣,花時間寫悔過書才更有意義。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說謊」,我們自己感覺也不好,我們想要改善,可以如何自我反省?
當然,我們需要認清說謊的優點與缺點。在某些情境,說謊的優點如果多於缺點,那當然這種行為就很難停止。在大多數情境下,明顯的謊言對我們的形象有壞處,影響人際關係,也讓我們活得比較累。我們可以想想看,在說謊前,我們有什麼感覺與想法?
是單純想要獲得某種利益嗎?這種利益很重要嗎?還是沒有也沒關係?
是覺得被問得煩了嗎?想要用簡單的方式打發問話的人,所以說謊了嗎?那麼,要就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找人討論,應怎麼請對方減少問話的頻率,或是先想清楚怎麼樣一次把話講清楚,再拒絕對方不斷的提問,這樣會不會比較好?
有時候,是感覺有點急了,所以謊話就脫口而出了。那麼,可以請對方給我們多一點時間,讓我們想清楚再講。還有,針對情緒的部分,是不是可以先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一點之後再說?
自我反省,其實是修身養性的重要功夫,常被現代人忽略了。大部分的人,把注意力放在外界,認為自己的情緒,他人要負責任。可是,要改變自己的情緒,其實跟自己本身有絕大的關係,沒把注意力向內,持續向外,說不定情緒會越累積越多。
我們時時反省,才能與時俱進。我們比較有機會完成自己的生命任務,我們也可以活得更輕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