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佛法--陳家成醫師
人間至上的美食從何覓尋?
香積甘露飯的秘密,你可曾聽聞?
陳醫師慈心為嚮導,你千萬不要錯過這一場豐盛的饗宴。
很多人常常問我究竟要怎麼吃,才能讓身體比較健康?要怎麼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問題,來幫助我們修行?有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多,今天我就選擇這個題目來向大家報告。
綱要簡介
我演講的大綱有六點。第一點要探討的題目是:到底佛法是禁慾的,還是縱慾的?其實我們大家都想吃得好──那就是美食──但是佛經常常告訴我們:如果放縱口腹之慾,將會墮地獄;可是有時候它又說要「任彼一切,隨諸法性」,好像說我們可以放縱去吃,究竟要怎麼做呢?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我們不能安心地探討到底要不要吃得好,所以我把它擺在第一個來探討。
第二點,佛法是很奧妙的,它在探討一個問題時,往往是很深入、很徹底的,並不像世俗的科學,只做一些表相或物質上的研究。在反省什麼是食物這個問題時,佛法也一樣很深入地去探討。如果大家翻閱佛學大辭典,會發現對於食物這個「食」字,從古到今,有很多佛經已經對它做了不同於我們現在認定的詮釋。我剛開始檢討這個問題時,並沒有去翻這些經典;等到自己把這個問題想過以後,有一天去翻經典,發現原來人家早就這樣子去探討食物的本質。食物的意涵在佛法裡是完全重新定義過的,不同於一般世俗的解釋。為什麼佛法會對食物做不同的定義呢?這是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如果想要對食物有進一步地瞭解,讓它發揮出最大的效能,我們必須對食物做清楚的介紹──它不但絕對不同於現在我們所認識的食物,而且更多彩多姿。
第三點,既然我們已經對食物有了徹底的瞭解,那麼我們修行的人,平日應該怎樣才能得到我們所想要的美食?我對美食的定義就是:所謂「美」是指食物吃起來對我們人有幫助,而且對修行是有助益的,我才稱它是「美食」。所以第三點就是要探討到底我們修行人要怎麼做,才能獲取真正的美食,來幫助我們身體健康、修行進步。
第四點,我想這一點必須要講清楚,就是我們佛法強調要素食、提倡要素食,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可是像南洋一帶,如錫蘭、泰國等南傳的佛教,還有傳到西藏、青康藏高原那邊的喇嘛教,他們並沒有素食──為什麼一個佛法會在這個問題上呈現出兩極的情況呢?在這個地方我想要探討清楚。因為我們有些佛教徒吃素甚至嚴格到連蛋也不吃、牛奶也不喝,所以我要探討到底什麼是「素食」。如果不把這一點想清楚,還是會有矛盾存在。
第五點,既然講到美食,我們知道所有佛經裡講到最大的美食就是「香積甘露飯」,這個香積甘露飯是出自於《維摩詰所說經》的一個章節。我剛讀到這個章節時,並不能瞭解為什麼香積佛煮一頓飯給人吃,對方一吃就會開悟,我想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啊?也就是這麼好吃的食物,我們把它吃進來,然後吃完了就會開悟。所以我特別去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修行人是否也可以自己做香積甘露飯呢?這一點是我想特別提出來講的。
最後一點,就是結論。我為這個結論取了一個標題,叫做「『大』吃『大』喝頌」,我們是不是要縱欲一番呢?我在這個「大」字上用括號括起來,就表示這個「大」不是一般說的要大吃大喝的那個「大」,而是表示廣大無邊、深不可測的意思,我們等一下就知道怎麼吃,才能夠真正地「大吃大喝」一番。
◎欲望是驅使我們去獲取食物的動力
現在我們看第一個要討論的題目:佛法到底是禁欲的還是縱欲的?各位想想,為什麼我們需要飲食?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心理、還有靈魂不滿足,以致有所需求,所以就要去攝取需要的食物,來滋養我們的身體,或滿足內心的需求。所以凡是被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所需要的東西,都可稱為「食物」。而欲望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食物的問題來源,當然它上面還有其他的結構,我們今天暫時不予探究。
既然欲望是驅使我們去獲取食物的動力,我們就先來研究到底要怎麼看待它。我先講一個故事:當年釋迦牟尼佛離開王宮,跑去深山修苦行,他父親派了五位大臣去監視他。然而當看到他在努力修苦行,這五個人非常感動,於是就偷偷跟在他旁邊學。由於釋迦牟尼佛很認真修行,以致後來變得瘦骨嶙峋,身體非常虛弱。有一天,釋迦牟尼佛發現苦行並不能夠幫助他成道,於是接受了一位牧牛女供養的牛奶以後,就到菩提樹下打坐。那五位弟子看到他接受美好食物的供養,誤以為太子想要縱欲而放棄修行,於是就離開他,不願再跟他學習。可是太子在接受牛奶後,卻能安心進入禪定,最後終於成道了。
那麼我們怎樣來看待「慾望」呢?通常禪宗會告訴我們:人如果有慾求,就是錯誤的,所謂「有慾即非」。那麼面對慾望我們要怎麼辦呢?是不是就要把慾望全部禁止,把它壓制住?這是不可能辦到的,連釋迦牟尼佛也不能做到。那到底要怎麼做?佛經曾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努力修行的過程中,有一位仙人曾經這樣子教導他:「你想讓一個樂器彈奏出美好的音樂,就是把琴的弦調得不鬆也不緊,才能夠彈出美妙的音樂。」這段話說得非常中肯,可以給我們啟示:就是修行人對於慾望這個問題,既不能壓制,也不能放縱,我們要覺悟到這一點。
香積甘露飯的秘密,你可曾聽聞?
陳醫師慈心為嚮導,你千萬不要錯過這一場豐盛的饗宴。
很多人常常問我究竟要怎麼吃,才能讓身體比較健康?要怎麼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問題,來幫助我們修行?有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多,今天我就選擇這個題目來向大家報告。
綱要簡介
我演講的大綱有六點。第一點要探討的題目是:到底佛法是禁慾的,還是縱慾的?其實我們大家都想吃得好──那就是美食──但是佛經常常告訴我們:如果放縱口腹之慾,將會墮地獄;可是有時候它又說要「任彼一切,隨諸法性」,好像說我們可以放縱去吃,究竟要怎麼做呢?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我們不能安心地探討到底要不要吃得好,所以我把它擺在第一個來探討。
第二點,佛法是很奧妙的,它在探討一個問題時,往往是很深入、很徹底的,並不像世俗的科學,只做一些表相或物質上的研究。在反省什麼是食物這個問題時,佛法也一樣很深入地去探討。如果大家翻閱佛學大辭典,會發現對於食物這個「食」字,從古到今,有很多佛經已經對它做了不同於我們現在認定的詮釋。我剛開始檢討這個問題時,並沒有去翻這些經典;等到自己把這個問題想過以後,有一天去翻經典,發現原來人家早就這樣子去探討食物的本質。食物的意涵在佛法裡是完全重新定義過的,不同於一般世俗的解釋。為什麼佛法會對食物做不同的定義呢?這是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如果想要對食物有進一步地瞭解,讓它發揮出最大的效能,我們必須對食物做清楚的介紹──它不但絕對不同於現在我們所認識的食物,而且更多彩多姿。
第三點,既然我們已經對食物有了徹底的瞭解,那麼我們修行的人,平日應該怎樣才能得到我們所想要的美食?我對美食的定義就是:所謂「美」是指食物吃起來對我們人有幫助,而且對修行是有助益的,我才稱它是「美食」。所以第三點就是要探討到底我們修行人要怎麼做,才能獲取真正的美食,來幫助我們身體健康、修行進步。
第四點,我想這一點必須要講清楚,就是我們佛法強調要素食、提倡要素食,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可是像南洋一帶,如錫蘭、泰國等南傳的佛教,還有傳到西藏、青康藏高原那邊的喇嘛教,他們並沒有素食──為什麼一個佛法會在這個問題上呈現出兩極的情況呢?在這個地方我想要探討清楚。因為我們有些佛教徒吃素甚至嚴格到連蛋也不吃、牛奶也不喝,所以我要探討到底什麼是「素食」。如果不把這一點想清楚,還是會有矛盾存在。
第五點,既然講到美食,我們知道所有佛經裡講到最大的美食就是「香積甘露飯」,這個香積甘露飯是出自於《維摩詰所說經》的一個章節。我剛讀到這個章節時,並不能瞭解為什麼香積佛煮一頓飯給人吃,對方一吃就會開悟,我想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啊?也就是這麼好吃的食物,我們把它吃進來,然後吃完了就會開悟。所以我特別去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修行人是否也可以自己做香積甘露飯呢?這一點是我想特別提出來講的。
最後一點,就是結論。我為這個結論取了一個標題,叫做「『大』吃『大』喝頌」,我們是不是要縱欲一番呢?我在這個「大」字上用括號括起來,就表示這個「大」不是一般說的要大吃大喝的那個「大」,而是表示廣大無邊、深不可測的意思,我們等一下就知道怎麼吃,才能夠真正地「大吃大喝」一番。
◎欲望是驅使我們去獲取食物的動力
現在我們看第一個要討論的題目:佛法到底是禁欲的還是縱欲的?各位想想,為什麼我們需要飲食?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心理、還有靈魂不滿足,以致有所需求,所以就要去攝取需要的食物,來滋養我們的身體,或滿足內心的需求。所以凡是被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所需要的東西,都可稱為「食物」。而欲望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食物的問題來源,當然它上面還有其他的結構,我們今天暫時不予探究。
既然欲望是驅使我們去獲取食物的動力,我們就先來研究到底要怎麼看待它。我先講一個故事:當年釋迦牟尼佛離開王宮,跑去深山修苦行,他父親派了五位大臣去監視他。然而當看到他在努力修苦行,這五個人非常感動,於是就偷偷跟在他旁邊學。由於釋迦牟尼佛很認真修行,以致後來變得瘦骨嶙峋,身體非常虛弱。有一天,釋迦牟尼佛發現苦行並不能夠幫助他成道,於是接受了一位牧牛女供養的牛奶以後,就到菩提樹下打坐。那五位弟子看到他接受美好食物的供養,誤以為太子想要縱欲而放棄修行,於是就離開他,不願再跟他學習。可是太子在接受牛奶後,卻能安心進入禪定,最後終於成道了。
那麼我們怎樣來看待「慾望」呢?通常禪宗會告訴我們:人如果有慾求,就是錯誤的,所謂「有慾即非」。那麼面對慾望我們要怎麼辦呢?是不是就要把慾望全部禁止,把它壓制住?這是不可能辦到的,連釋迦牟尼佛也不能做到。那到底要怎麼做?佛經曾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努力修行的過程中,有一位仙人曾經這樣子教導他:「你想讓一個樂器彈奏出美好的音樂,就是把琴的弦調得不鬆也不緊,才能夠彈出美妙的音樂。」這段話說得非常中肯,可以給我們啟示:就是修行人對於慾望這個問題,既不能壓制,也不能放縱,我們要覺悟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