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讓那些人類知道,家被破壞的悲傷。」這不是什麼動保團體或社會運動的抗議口號,而是《神奇寶貝》卡通裡的一句對白。
Pokémon GO的遊戲熱潮襲捲全球,一時間,各大公共場所都可看見人群聚集滑手機、「抓寶貝」;網路上,支持與反對者也掀起一波激烈辯論。但除了遊戲本身,回頭看神奇寶貝的卡通故事,我們可以推敲出什麼值得當代借鏡的弦外之音?
神奇寶貝可以是一趟動物保護與飼主責任的學習之旅。
故事設定中,男主角小智與一般的神奇寶貝訓練家不同;當其他訓練家把馴服的神奇寶貝都關進一顆球裡,小智卻從獲得第一隻「皮卡丘」時就決定「打開牢籠」,未強迫牠關進球內,而是與他並肩走在戰鬥的路上。顯然,他與神奇寶貝試圖建立的是一種合作的夥伴關係。
有別於其他訓練家不滿「小火龍」的技能就將牠遺棄,小智卻後悔地向他的神奇寶貝「巴大蝴」認錯道歉,承諾自己再也不會因為任何危急狀況就拋下牠不管。以當代社會來看,無疑正宣揚了「愛牠,就別棄養牠」的飼主責任。
神奇寶貝可以是對教育制度的反思。
劇中,小智遇到了同樣是訓練師的「猛獸使」小明,當小明為了打贏一百場擂台而把神奇寶貝關在集中營集訓,又是舉啞鈴、又是跳火圈,以填鴨式、軍事化地訓練要求不同屬性的神奇寶貝必須「進步」、「變強」時,主張應該讓神奇寶貝「適性發展」的小智則氣得直跳腳,當場與小明扭打、理論。因此,怎樣才算好教育?又,怎樣的人才培力方式才最適切?同樣對當前的教育現場具有啟發性。
神奇寶貝同時也是一場生態保育與觀光開發的路線辯論。
當游町碼頭的金婆婆,為了在珊瑚礁岩興建一棟豪華的海上飯店,而重金懸賞居民助她趕跑妨礙建商工程的水母時,忍無可忍的「瑪瑙水母」與「毒刺水母」終於進軍陸地反撲,大肆破壞街道與房屋。沒有骨頭的水母,甚至諷刺地對著人類說:「沒骨氣的軟弱態度,只會讓人類愈來愈囂張」、「你們人類破壞了我們居住的地球,所以我們就破壞你們住的地方作為報復!」最後是主角小霞承諾人類不再破壞水母的居住地,才讓水母大軍撤退。
場景換到現在的台灣,東海岸乃至於各地的土地開發爭議、海洋生態與環保抗爭事件,不正上演類似的劇情?
神奇寶貝甚至可以是反暴力的和平倡議者。
雖然神奇寶貝是以蒐集各式技能的精靈怪獸作為戰鬥的工具,然而,根據卡通動畫的劇情設定,每場戰鬥的結局,神奇寶貝即便落敗也幾乎不會「見紅」流血死亡,頂多因失去「戰鬥能力」而昏厥暈倒。原創作者田尻智就曾經說過,他不希望這個故事充滿太多「毫無意義的暴力」。
關於創作,法國文學評論家羅蘭巴特曾經留下「作者已死」的名言,強調當每一個作品誕生後,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便宣告結束,後續的詮釋權就交到讀者手裡了。詮釋沒有絕對對錯,卻賦予作品更多元、更立體的生命力及延續力。
遊戲與卡通動漫當然可以是值得閱讀的文本,正如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總被世人廣泛討論、多元詮釋一樣。這波神奇寶貝熱,與其一味憂心或批判可能衍生的負面效應,不如換個角度重新「閱讀」神奇寶貝,或許可以讀出更多遊戲之外值得被思考的價值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