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是佛的堂兄弟,關系也是非常好的。人人都尊重佛,但是阿難經常跟佛頂嘴。善星比丘走了以後,沒有人敢當佛的侍者。因為阿難不怕佛,所以大家都推薦阿難,當時阿難還向佛提了三個要求。你看阿難的口氣!阿難經常這樣。
佛圓寂的時候,把事業交給迦葉尊者繼承。因為阿難跟隨佛的時間最長,他聽到的最多,是“聽聞第一”。現在要收集佛的教言,必須靠阿難。但是,阿難必須要成阿羅漢才行。迦葉尊者知道阿難沒有成就。於是想辦法給阿難定了五種罪,把阿難趕出了僧團。阿難心裡很失落。佛在世的時候,阿難多有面子,多威風啊!佛圓寂了,迦葉尊者給他定了那麼多罪名,還把他趕走了,他心裡很痛苦,真正生起了出離心,然後跑到山裡修行。阿難聽聞得最多,只是沒有修,所以現在一修就成阿羅漢了。
那個時候是正法時期,證悟成阿羅漢是非常容易的。佛在世的時候,阿難為什麼沒成阿羅漢呢?他在行為上常不依教奉行。盡管很多時候,他也是為了大眾,也是為了僧眾,也是為了眾生。比如,佛當時規定女眾不允許出家,但是佛的養母(姨母)和眷屬都想出家修行,佛當時不同意,但是阿難強烈要求,最後佛答應了。佛的教法住世的時間也因此縮短了五百年。 阿難經常這樣。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他沒有成就。
第二佛蓮花生大士有個弟子叫诘摩加。有一天,蓮師通過神通,讓大家現見了普巴金剛的整個壇城,要做普巴金剛的灌頂。這個時候,壇城所有的尊眾都顯現了,非常莊嚴殊勝。蓮師問诘摩加,你今天是選擇在本尊面前受灌頂,還是選擇在上師面前受灌頂?其實這也是考驗。诘摩加選擇了在本尊面前受灌頂。就是因為差了這麼一點點信心。 後來他沒有得到蓮師的攝受。蓮師把他交給了益西措嘉空行母。
那諾巴在依止帝洛巴上師的時候,有一次那諾巴要回那爛陀寺,帝洛巴告訴他不要回去,但是那諾巴不聽。沒辦法,上師帝洛巴只能告訴他:回去可以,但是絕對不能當那爛陀寺的護門班智達。那時候外道多,外道大師來了就要辯論。那爛陀寺各有護持東門、南門、西門、北門的班智達。他回去後,大家都強烈要求他當護門班智達,他沒辦法推辭,就接受了。當時來了一個外道跟他辯論。共有三次機會,但前兩次他都失敗了。那時的辯論不是一般的辯論,若是辯論失敗了,整個宗教以及所有弟子都要歸對方,後果非常嚴重。後來,他開始祈禱上師,晚上就見到了上師。上師告訴那諾巴,他之所以無法取勝,就是因為當初他違背了上師的教言。。然後帝洛巴讓那諾巴辯論時把他觀想在頭頂上。第二天,他按照上師所說的去做了,於是勝利了。
瑪爾巴依止那諾巴的時候,有一次做勝樂金剛的灌頂,當時那洛巴通過神通把勝樂金剛所有的本尊都顯現在瑪爾巴面前,讓瑪爾巴選擇。瑪爾巴想,自己每天都能見到上師,上師每天都能給自己灌頂,見本尊多不容易啊,我應該在本尊面前受灌頂。 後來那洛巴說,以此緣起,你的法脈可以通過弟子傳下去,但是你的後代就無法延續了。
這樣的公案很多。所以,令善知識歡喜是很重要的。“於我常生歡喜心”,就要依教奉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商量的余地。我們有一句俗語:“上師所說即是法,上師所指即是東。”上師所指的方向不是東也是東,沒有“這不是東,是南或者是西”這種說法。指哪都是東,說什麼都是法,以這種心態,以這種行為依止上師善知識,才能獲得上師或善知識的攝受。不是上師不攝受你,是你的心根本達不到一心。達不到一心,就得不到上師的攝受。
什麼是上師的攝受?給你摩頂,給你念咒,這不叫得到上師的攝受。無論是通過上師的威力,還是通過上師的加持,讓你的心堅定,讓你的心不動,這是得到了上師的攝受。為什麼說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依止善知識的目的就是這個。自己的心要定。若心漂浮不定,不是一心,就不能成就。一心才有成就,心不動了才有成就。如同用兩個尖的針無法縫制衣服,同樣,以兩個心修行就不能成就。心能夠成為一心,心能夠定下來了,依止上師善知識的目的就達到了。
無論是依止上師善知識,還是消業積福,我們修任何法都是為了心能定下來,能變成一心。其實沒有必要想那麼多,也沒有必要分別那麼多。一通一切通,心通萬法通。所謂心通了,就是心裡沒有障礙。一就是一切,當下就都是圓滿的。我們學佛就是要回歸自性,即心定下來了,成一心了。心本地是明;如果回歸自性了,光明就顯現了,一切就OK了。
無論在哪裡學、修,主要是靠一心,這是很重要的。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心不用動,一切都會過去的。如果心不定,處處都有違緣,處處都是障礙。心定下來了,也許一切的顯現都和你無關。無論是修法的時候,還是依止上師的時候,都要一心一意,不要攀太多的緣。這就是“於我常生歡喜心”,這是從顯宗角度講的,密宗裡還有更多更嚴的要求。大家都學習過《上師五十頌》,裡面也有很多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