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 在宋代以前人口一直分佈北方比較多, 但其實很少吃小麥, 雖然小麥在漢朝就已經種植, 但由於當時人們還不知道把它磨成麵粉發酵, 只能帶著殼一起蒸著吃, 叫麥飯, 這味道很不好也不好消化。 所以普及一直很慢, 有句話叫「原湯化原食」, 最早就是因為古人認為小麥有毒性, 必須要和湯一起喝。
在中國古代, 從商朝到唐朝, 不管是軍隊還是平民, 最常見的軍糧其實還是小米粥! 不過一般會熬得很濃, 然後丟進鹽, 野菜, 如果運氣好還會有點肉什麼的。
小米非常容易保存, 據說小米可以保存9年, 大米卻只能保存5年。 所以太適合當軍糧了。
《裴注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諸葛亮病重之時, 每天食僅三升, 魏軍統帥司馬懿得知這個消息, 大喜過望, 斷言「其將死也」, 意思是諸葛亮只吃這麼點兒飯, 恐怕離死不遠了。 魏晉一升約合今天0.2023公升。 升是體積單位, 三升等於0.6公升。
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如果說諸葛亮吃的是我們今天的大米, 那麼三升大米有一斤重。
作為一個羽扇綸巾的文人, 病重時每天都吃一斤大米, 居然還有人說他快死了, 你相信麼?
有另外一個例子。 數百年後 , 南朝梁後期, 鎮北將軍江革被北魏軍隊俘虜, 一度遭到虐待, 「日給脫粟三升, 僅餘性命。 」「脫粟」就是去殼的小米, 江革一天三升小米, 覺得受虐待差不多快餓死了, 這情況和諸葛亮一對照, 很明顯, 諸葛亮吃的應該是小米。
當時正常人一天的飯量是六到七升, 軍隊裡一般分為兩餐, 宋朝以前鐵鍋也不常見, 一般都是個陶罐。 把小米, 水, 能弄到的一切都裝在裡面煮。
另外明軍還有一種辦法, 把米飯做成乾飯, 去除水分後攜帶, 吃飯時澆入熱水, 然後就可以吃了, 沒錯, 現在的方便米飯其實也是這樣的。 明軍野戰副食為把三升豉摻以五升鹽搗碎如泥狀, 捻作成餅狀曝曬乾。 要食用時剝一塊棗核食用, 以代替醬菜。
同時期的日本, 武士們行軍時吃的這種茶泡飯, 其實也差不多。 不過講究點的用茶水泡, 不講究的就用熱水罷了。
一般大軍出征會有一頓大餐。 比如唐軍出征宴會則非常豐富, 必有牛和酒。 酒酣拔劍起舞, 鳴笳角抵伐鼓呼。 絲竹之類的樂器是不可以使用的, 那會讓士兵銳氣沮喪。 出征宴會食譜包括, 一人2升酒, 2斤牛肉, 5合白米, 2張薄餅, 饅頭1枚, 蒸餅1枚。 散子一枚, 食羹三合, 菜5兩, 還有牛羊的頭肉和蹄子, 醬羊肝, 醬豬肝, 鹽三分之一合, 醬半合, 姜1兩, 蔥3兩, 醋一合。 一般士兵都是拚命的吃, 因為接下來就要過哭日子了。
另外說一下, 肉在中國古代軍糧裡是奢侈品, 基本只能靠士兵們自己想辦法, 所以古人大量有夜盲症, 在夜裡看不清東西, 所以傳統的「夜襲」戰法其實挑選少數晚上看得清的精銳士兵, 去偷襲對方, 也是打的是對方普遍有夜盲症的這個弱點。 鴉片戰爭時期那些只看三國演義的清軍軍官其實也用過夜襲戰法來偷襲英軍, 後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