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崇禎本可不上吊:是誰把他逼上煤山

您是本帖的第 1368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崇禎本可不上吊:是誰把他逼上煤山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98
積分:1247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崇禎本可不上吊:是誰把他逼上煤山

歷史機遇總是稍縱即逝, 一步得生, 一步得死, 豈容貽誤。 僵化的思想、 狹隘的私利, 導演了崇禎皇帝君臣極不負責任的議事秀, 空留千古憾事。 可見, 改進文風會風, 清掃作風背後的垃圾, 關係事業成敗、 國家興衰, 是極其嚴肅的政治課題, 絕非枝節小事。

崇禎之前的三個皇帝簡直匪夷所思, 絕對是皇帝中的奇葩: 神宗30年不上班, 好幾茬高幹到退休都沒見過領導; 光宗是個花痴, 上台不到一個月, 直接犧牲在床上; 熹宗的木工和瓦工手藝絕對一流, 本職工作統統交給魏忠賢代勞。

崇禎帝卻一反常態, 是個勤政廉政的模範, 工作17年, 病假都沒請過; 對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很嚴, 為減輕財政負擔, 讓老婆做飯織布。

這樣一個不錯的皇帝, 卻於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深夜, 在離紫禁城一箭之遙的煤山(今景山)懸樹自盡, 在遺書中要求李自成不得傷害廣大群眾。 300多年後的今天, 人們在景山公園崇禎自縊處, 看著冰冷的紀念碑, 不禁替他抱屈: 老天爺咋不讓他多干幾年呢?

一個王朝的滅亡自有其必然性, 山都擋不住, 但歷史不是一條直線。 老天爺曾經給過崇禎兩次機會, 哪怕抓住一次, 他就可能不用上吊, 不用當大明的末代皇帝, 甚至有可能成為復興王朝的英雄。 但是, 僵化的大腦、 無休止的會議和一個又一個文件, 還是把他和他的國家逼上了煤山。

南遷計劃如何泡湯

第一次機會。 甲申年正月, 李自成大軍挺進山西, 兩個月就可攻進北京, 形勢瞬息萬變。 大年初三, 崇禎叫來太子辦公室的李明睿開小會, 研究應急方案。

李明睿的意見是南遷, 他認為, 只要向南進行戰略轉移, 就能緩過氣來。 當年宋高宗趙構毅然南渡, 在杭州建立了繁榮富庶的南宋, 趙家天下又延續了 150多年。 咱大明的條件比那時候強多了, 地方比它大, 物產比它豐富, 關鍵是祖宗當年遷都北京時, 設南京為陪都, 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在。

李明睿敦促, 只要您下決心南下, 東山或可再起, 大明中興有望。 沿途的河北、 山東、 江蘇的情況目前還不錯, 安全不是問題。 總之死守北京就是等死, 盡快動身為好。

李明睿說得有根有據, 崇禎聽得入神, 兩人深談了一晝夜。

不過, 按明王朝的制度, 皇帝的重大決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門支持; 而且崇禎還擔心, 如果自己出頭提出放棄首都和祖陵, 身後一定挨罵。 最好由政府部長們在會上先提, 自己假裝不同意, 部長一再勸遷, 這樣的決策過程最完美。

會上, 崇禎帝流著淚試探說: 「形勢都這樣了, 我想親自上前線, 戰死疆場, 你們都別拉著我。 」各部部長爭著要為領導分憂, 代皇帝出征, 就是沒人提南遷。

李自成大軍越打越近。 崇禎暗示李明睿寫一份報告, 把南遷議題公開化, 試圖倒逼政府。 政府首席部長陳演反對南遷, 故意把消息捅出去, 弄得沸沸揚揚, 謠言四起, 人心大亂。 他還嫌不夠, 指使一個小幹部向上遞材料, 攻擊南遷是別有用心, 是「邪說」, 要求嚴肅處理李明睿。

政府堅決反對南遷並非偶然:

一是意識形態上的。 士大夫階層長期被正統教育洗腦, 堅信撤退可恥, 在政治上是錯誤的;

二是為了保命和推卸責任。 南遷成功還好, 萬一失敗, 出主意的、 附議的, 肯定沒有好下場;

三是實際利益上的。 美宅良田不可能帶走, 丟了北京還不知便宜誰。 最要害的問題在於, 南遷之後, 南北兩個政府一合併, 肯定要裁員, 官員們思量的是: 俺的位子還有沒有、 好不好?

這樣, 大家都覺得等等看看最保險, 不願輕易下賭注。

李明睿非常氣憤, 又加以回擊。 支持和反對的都撕破了臉, 一時間材料紛飛, 會議不斷, 轟轟烈烈, 就是沒有結果。

崇禎皇帝急得不行, 有一次開會前, 他甚至把話說白了: 「老陳, 這事兒請您替我擔待著點兒! 」但是陳演在會上一直笑而不言, 崇禎幾次逼他發言, 他都是笑笑而已, 氣得崇禎一腳踢翻了椅子。

這樣一折騰, 一個多月就過去了, 形勢更加凶險。 在二月二十七日的會上, 崇禎呼籲大家敞開說, 說錯了不要緊。 他尋思, 哪怕兩派勢均力敵, 他也好拍板。 但結果依舊。 緊接著, 李自成大軍攻下了居庸關和昌平, 北京危殆。

崇禎終於忍不住了, 他果斷跟李明睿等人攤牌: 「不管他們了, 這事我說了算, 咱們立刻南遷! 」李明睿嘆口氣: 「來不及了, 沿途我軍都被打散了, 北京城連只蒼蠅都飛不出。 」

明朝為何不受李自成的大禮

第二次機會。 不可思議的是, 事情到了這步田地, 大明王朝居然還有一口氣。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中午時分,闖軍正式攻打大明帝都北京。  

    攻擊先從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門開始,“四面如黃雲蔽野”,攻勢如潮,極具威勢。  

    一時間,“城上下炮交發,如萬雷轟烈,天地震懾,城外火光際天。”  

狂轟猛炸持續了一天,第二天,李自成在彰義門外設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監杜勛朝城上喊話,但聲音嘈雜,聽不清楚,依稀是教城上人停止放箭,他有話要講。  

    負責守城的襄城伯李國楨大聲回話:“我讓一個人下去為人質,你上城與聖上面講!”  

杜勛為了向李自成丑表功,表現得正氣凜然,答:“我杜勛一向無所畏懼,上城就上城,哪用得着你們派人質交換!”(《明季北略》)  

    於是軍士將他縋入城,跟大太監王承恩一同去見崇禎。

見了崇禎,杜勛假惺惺一副關切的模樣,說:“賊人馬強眾,鋒不可當,皇上當自為計。”  

接着,詳細地轉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順“割地講和”,即議割西北一帶,分國而王,大明犒賞大順軍銀百萬兩,從此以後,大順軍可為朝廷內遏群寇、外剿清妖。

    現在京城形如累卵,照理說,這是大明帝國、同時也是崇禎能僥倖逃過國滅身死的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了。  

    可是大明王朝自開國二百七十多年來,奉行的一直都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立國宗旨,事關國體,崇禎還是拿不準主意,問身邊的魏藻德:“此議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決之。”  

可就跟要不要放棄寧遠的爭議時一樣,魏藻德一言不發,只是鞠躬俯首。一任崇禎火燒眉毛急得團團轉,就是不作聲、不表態。  

    崇禎只得讓杜勛出城答覆李自成:“朕還沒想好,等想好了,再頒旨。”  

杜勛已走,崇禎再問魏藻德,還是支支唔唔,莫一衷是。崇禎大為掃興,推倒龍椅,拂袖而去。議和不成,就只有死拼到底了。  

    崇禎親自起草了一份《親征詔書》,稱自己要“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號召臣民,但有奮發忠勇,到軍前聽用的,“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  

    他抱定了身死社稷的思想,吩咐駙馬都尉鞏永固率家丁護送太子出逃,徐圖將來。可鞏永固的回答卻是:鞏家從不敢私蓄家丁,就算有,要衝出重圍的可能性也接近於零。崇禎嘆了口氣,只好讓太監王承恩召集內侍,死守宮城。  

    李自成收到了杜勛的回話,遂斷了和議之想,下令全線攻城。先前名列兵部官員魏提塘所發傳單榜首的曹化淳,果然按照事先開門迎接闖軍的約定,率先打開了彰義門。  

    曹化淳這邊一行動,其他榜上有名的官員紛紛行動,德勝門、平則門等次第打開。北京外城轉瞬宣告陷落。  

    宮城內的崇禎聽得外面聲如雷震,心知不妙,召問閣臣:“卿等知外城破乎?”  

閣臣眾口同聲地答道:“不知。”  

崇禎搓着手問:“事亟矣,今出何策?”  

眾人的回答是,吉人自有天相,皇上洪福齊天,一定會逢凶化吉、遇險呈祥的。末了,又加一句:“如其不利,臣等巷戰,誓不負國!”  

話雖然說得好聽,但闖軍殺向內城時,守正陽門的兵部尚書張縉彥、守宣武門的太監王相堯、守齊化門的成國公朱純臣等爭先恐後地打開了城門,崇禎所期待的巷戰根本就沒有發生。  

    崇禎聽說外城被攻破之時,在殿廷徘徊了一天。當晚,夜不安寢,突有內侍驚慌失措地來報,內城已陷。  

    崇禎急問:“大營兵還在嗎?守城的襄城伯李國楨還在嗎?”  

內侍答道:“大營兵早散。皇上還是趕緊逃命吧。”一句話沒說完,就閃得無影無蹤了。  

    崇禎嘆了口氣,攜太監王承恩急往南宮,登上煤山,抬目遠眺,但見烽火燭天,內城確已陷落。  

    崇禎在山上徘徊踰時,心情漸漸安定下來,掉頭邁往乾清宮,布置應急善後事宜。  

    他先提硃筆傳書內閣,命人提督內外諸軍事,輔佐太子,然後命人溫酒,與周后、袁妃,同坐痛飲,慷慨訣絕。  

    他邊飲邊嘆道:“真是苦我的百姓了!”  

幾杯黃湯下肚,他突然又意氣自若起來,命人將三個兒子太子、永王、定王叫來。  

    三個兒子匆匆忙忙地趕來了,身上還穿着皇子的服飾。  

    崇禎板著臉,說道:“都什麼時候了?還不趕緊改換衣衫?”着令宮女取來舊衣,自己親手幫他們換上,細心地繫緊衣帶,一邊系一邊說:“社稷傾覆,必定使天地祖宗震怒,這一切,都是你父親的罪過。只是,朕也已經竭盡心力,無奈文武諸臣,各為私心,不肯後家先國,以致敗壞至此。如今不必再問禍福,只是按情理去做。朕問心無愧了。”(《明季北略》)  

    系好了衣帶,分別拍了拍三人的肩膀,叮囑說:“爾等今日是太子,王城既破,從此便為小民了,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戀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見祖宗於地下?爾等切要謹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當呼為老爺,幼者呼為相公;若遇平民,老者呼為老爹,幼者呼為老兄,或稱為長兄,呼文人為先生,呼軍人為戶長,或稱曰長官。”  

這一番話,全是一個父親對幼子拳拳愛護的肺腑之言,哪裡還有半點帝王的影子?  

    想了想,又囑咐說:“萬一僥倖逃得一命,將來報父母大仇時,不要忘了我今日說的話!”  

然後才千般不舍地讓侍從帶走,分送外戚。  

    看着三個兒子遠去的背影,他悲愴萬分地嘆道:“你們三人為什麼不幸生在我家?”  

周、田二貴妃淚如雨下地對周皇后說:“大事去矣!”  

周皇后頓首慟哭着對崇禎說:“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從不聽一語,至有今日!”追着出去,拊着太子、二王,流着眼淚,千叮嚀、萬囑咐,與他們訣別後,便慟哭着返回了坤寧宮。  

    崇禎自傷自憐,一壺酒喝盡,才舉步走向坤寧宮,發現周皇后已經上吊自盡,遂老淚橫飛,口中卻連稱:“好!好!”  

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在一旁號哭不已。  

    崇禎垂淚嘆道:“汝奈何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手揮劍,一劍劈向公主。  

    公主看見劍來,本能地以左臂一擋,臂被斬斷,當即昏厥倒地,“未死,手栗而止”。  

    宮中一時大嘩,人人均驚呼道:“皇爺動刀矣。”  

崇禎“遍召所御妃嬪數人,俱親殺之”,其中的袁貴妃上吊繩斷墮地,未死,崇禎往她的肩頭連砍了三劍,三劍砍完,兩手酸軟。  

    將這些妃嬪悉數處死後,他又召來太監王承恩一起喝酒,酒畢,吩咐內侍各自逃生。  

    他換了便衣,手持三眼槍統,和王承恩一起走出中南門。  

    時已至三更,但見宮中內侍狼奔遯突,四下逃命,而正陽門城上,高懸着三盞白燈籠。  

    前日,他曾密召守城官,發每座城門備白紗燈籠三盞,吩咐說:“軍情緩急,用這三盞燈籠為信號,敵人初攻城,則懸一燈;攻城急,則懸二燈;城破,則懸三燈。”  

看着這三盞白紗燈籠,崇禎徬徨無計,想起成國公朱純臣守齊化門,便想過去尋找,但有人告訴他,朱純臣外出赴宴未歸,於是嘆罵而去,到了安定門,門堅不可啟。  

    不知不覺間,天將曙矣。  

    五鼓時分,崇禎習慣性地走到前殿,親自鳴鐘,召集百官。  

    可是,這個時候,又有哪個官員還會來上朝?  

    崇禎看着空蕩蕩的大殿,嘆息了一會,走進內苑,又登上了煤山。  

    山下的火光與天邊的紅光交匯,天色快亮了。  

    崇禎以發覆面,與王承恩雙雙在山上自縊身亡,留遺書於衣帶中,云:“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在中國歷史上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由此宣告滅亡。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6/10/19 下午 04:42:02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10/19 上午 04:27:47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98
積分:1247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在諸多亡國之君中,恐怕很難再找出向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是在殫精竭慮、日理萬機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用死來宣告自己王朝的覆滅。也很難再找出一個想盡辦法救國而不為自己的家族考慮後路的末代皇帝。曾經與朋友們談起明之亡,也曾對此大惑不解,即使崇禎自己愛面子到了極點,不肯被人笑作臨陣脫逃,但怎麼也應該讓太子到南京暫避,這樣的話,北京即使陷落,他自己即使在煤山自盡,作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太子為中心建立名正言順無可爭議的「救亡政府」,何至於有什麼「福、潞之爭」以及多次的「北來太子案」?


 


可是,崇禎皇帝出了好面子之外,最大的弱點就是多疑,很難想像在他心中有什麼人是可以信任的,包括他的兒子。自己不去南京是因為面子,而不讓兒子去南京,就是多疑——他害怕自己成為李隆基第二,萬一要是北京沒有失守呢?已經16歲的兒子要是在南京自立為帝,奉自己為太上皇,把自己架空,該怎麼辦?所以,在擔心北京難保玉石俱焚的焦慮中,崇禎皇帝死死拉著他三個兒子與自己一起坐等著北京沉沒在農民軍的汪洋大海——很不符合常理和邏輯,可事實就是如此。


九門相繼落入敵手,崇禎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們殺死或賜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國,但對於三個兒子,總還是存著他們能夠逃出去重振社稷的希望,便把他們交給心腹太監們讓他們想辦法逃出去。但這個太晚的決定並沒有挽救皇子們的命運,那些平常里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監們可沒有什麼赤膽忠心,面對北京到處都是農民軍的情況,他們或是把皇子丟在街上讓他們自生自滅(這還算是仁慈),或是乾脆拿著皇子去向大順軍請功,於是,他們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取自《甲申核真略》和《定思小紀》的說法)。


 
李自成並沒有立即殺死他們,而是帶著他們去征討打著「克復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旗號來和他作對的吳三桂,為的是以皇子來要挾吳三桂——李自成自然不會知道吳三桂後來對南明永曆帝的所作所為,否則的話絕不會想出這個主意。在山海關,李自成被吳、滿聯軍擊敗,接著一敗再敗,三位皇子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並擺脫了大順軍,走上了各自不同但最後殊途同歸的路。


說「殊途同歸」,是因為三位皇子雖然相差了幾十年,但最後都死在滿清朝廷手中。


先說皇長子,也就是太子朱慈烺,他的身份最尊貴,運氣和遭遇也是最差。從大順軍中逃出後,可能是因為要尋找親人,他回到了已經落入滿清的手中的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寄居在了周家。並和自己的妹妹,那個被崇禎帝砍掉一隻胳膊的長平公主重逢,兄妹倆抱頭痛哭。然而周家人都是勢利小人,哪裡會保護安置這位燙手山芋?太子的舅舅周繹出面要剛安頓了兩天的太子馬上走人。在亂軍當中吃夠苦頭的太子早就一肚子怨憤,再見到這些臣子加親人的不忠不義,哪裡還壓得住火?與自己的舅舅大吵起來,以至於雙方拳腳相加,終於驚動了鄰里和巡捕,周奎見已瞞不住,便把自己的外孫子舉報了。


 
清攝政王多爾袞無端的抓住了大明王朝的真命天子,按說應該是喜出望外,可事實上明太子的落網並不那麼簡單,無論是殺是留都很麻煩。作為外來入侵者,滿清一方面為了收買人心可以禮葬崇禎皇帝,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另一方面對於他們一統中原的障礙決不會手軟。可明太子正好處在這兩中態度的矛盾當中,若是留著他,明朝的忠臣義士就會心懷希望的打著他的旗號前赴後繼。可如果殺了他,滿清精心炮製出來的為明朝報君父之仇的幌子就會不攻自破。



多爾袞不愧是精明的政治家,他很快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好主意,那就是——讓人指出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將太子殺掉。於是,一場「認證真偽太子」的鬧劇上演了。首先是親人指認,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繹自然領會了攝政王的意圖,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長平公主堅持說是真,被周奎打了一個耳光後也不敢再說話。原太子的侍奉太監有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認是真,馬上被處死,剩下的也就承認是假。連曾經是太子老師的原內閣大學士謝升也指出是假。雖然太子當眾說,謝先生,某年某月某日,你講書時說過某事,現在還記得嗎?弄得謝升啞口無言,怏怏而退。但結果已經出來了,太子是假的!還有人上表堅持說是真的?好辦,殺!一氣殺了十五個爭辯的大臣,終於沒人敢說話了。太子在被壓上斷頭台的時候也許明白了,他原本來北京時看到滿清禮葬他的父皇,以為也會厚待他,可父皇受到禮遇是因為死了,而自己是活的。他終於連以一個前朝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機會都沒有了。(以上史實出於《石匱書後集》和《甲申傳信錄》)


 
皇三子定王朱慈燦,一直以來下落不明。到康熙18年三藩之亂快要平息時,定遠大將軍安親王岳樂在湘中抓獲了一幫乘亂招兵買馬的草頭王,審問後發現他們還有同黨,是一個還俗的和尚,自稱叫朱慈燦。抓獲後,發現供述的情況與真正的皇三子情況極為相像,與順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著「朱三太子」旗號起義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燦。這回,清朝政府可比剛入關的時候成熟多了,康熙皇帝像彈灰一樣漫不經心的說道:「彼時朱慈燦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約是假。」便決定了這位「朱三太子」的命運——以一個打著太子旗號的混混的身份殺掉。(《八旗通志》和《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有載)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煥應該是兄弟姊妹中最幸運的一個,在大順軍中與兩個哥哥失散之後,與一位姓毛的將領逃到了河南,種了一年地。後因為清政府清查「流賊」,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個人流浪,後在鳳陽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給事中,老給事中念及皇恩,將他收養在家,並改姓為「王」。在王給事中去世後,朱慈煥又過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員,這位胡大人也是個心念故國的人,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從此朱慈煥以餘姚王士元為名靠教書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經七十五歲,並且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個孫子的大家庭。他對於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孫,他最終也沒能擺脫那高人一等的意識,他按皇家的傳統,在為所有的兒子取名時以「和」字排輩,最後一字都為帶有土部的怪字。這些舉動逐漸為人們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東起義時便打著他的旗號,終於使這位隱藏了幾十年的前明龍種遭到了滅頂之災。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煥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兒都自縊而死,男性家人無一漏網。朱慈燦否認自己參與造反,他對主審官說:「今上有三大恩於前朝:流賊亂我國家,今上誅滅流賊,與我家報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孫,從不殺害, 二也;吾家祖宗墳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掃,三也。況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髮皆白,乃不做反於三藩叛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叛亂者,必先占據城池,集屯糧草,招兵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話說得合情合理,而且也確實沒有他參與造反的證據,可是,他承認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條。康熙皇帝又玩起了多爾袞的那一套,拒不承認朱慈煥的真實身份。清廷九卿審訊之後奏報:「朱三供系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14年身故。又遵旨傳喚明代年老太監,俱不認識。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應凌遲處死。」


 

儘管朱慈煥說得非常正確,但清廷仍然將他們父子凌遲處死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記載崇禎第四子並沒有在崇禎14年亡故,而已經事過60多年的老太監且不說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認得當年的皇子?可惜,殺機已現,斷難挽回,這些連康熙自己都騙不了的證據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煥全家送上了黃泉路,朱慈煥凌遲處死,所有子孫除死於獄中的,全部斬立決。(以上載於《雞林舊聞錄》和《清聖祖仁宗實錄》)


至此,崇禎皇帝的子孫徹底被消滅,而且全都是以不是他的子孫的名義被消滅。清朝皇帝一直在高唱舉逸興絕,善待前朝帝裔,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寬仁大度和守禮好古,康熙皇帝還表示過:「朕意欲訪察明代後裔,受以職銜,裨其世受祀事。」但當真的前明後裔出現的時候,便開始「葉公好龍」了,都聰明的用不承認身份的辦法來食言,我是說過要保護善待你,可是你不是你,所以我殺你是理所當然的。中國統治者歷來都用這種辦法來保持自己的偉光正,我是說過要虛心納諫,但你說的不是忠言,是誹謗今上,所以你得死;我是說過要人人平等,但你是敵人,所以不能用平等來對待你;我是說過要提倡清廉,但你清廉是在沽名釣譽,所以我要整你……,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所承諾所標榜的經常改變,而偉光正是不會改變的。


摘錄「內閣大庫檔案」如下:


一、清世祖實錄,順治三年六月丁亥(十一日)大屠殺展開序幕。所頒「上諭」如下:


「諭兵部;聞青州大同,尚有故明親王郡王在彼居住,恐被流言誣害,致取罪戾,爾部可令各該督撫即為查明,並其眷屬撥官兵護送來京,勿致途次疏虞,違者重治。他省地方如有廢藩居住者,俱令查明奏聞。」

二、東華錄(非正史)載,順治叄年五月壬戌條:魯王等十一人私匿印信,圖植....」

三、順治三年八月,山西巡撫申朝紀揭帖:「為順治三年六月十日接兵部咨。轉奉六月十一日上傳,查報境內明季親郡王。查有六王朱效鑾,山陰王朱廷理二人,見(現)在潞安府及蒲州居住,先行奏聞」。(六月十一日頒旨,六月十九便送抵山西太原)「此即莽書中與明史不同處,六王名字與明史不同」

四、佚名(內閣大庫檔案殘本缺前頁)山西巡撫殘本:「查解山西境內明季各郡王,計送六王朱效鑾妻母二人,保定王朱效鑾妻子三人,沁源王朱效*(金和否加在一起的字)妻子及子媳五人……」(立即開始逮捕)

五、刑部等衙門會題殘本:「……及查兵部擋案,順治三年八月三十日,宣大總督馬國柱先解明季王子共九名,啟奉墨勒根王俱正法訖。其九人妻孥,據解到樂昌王子孫朱一王並劉氏,第二子朱國璋妻郭氏,朱君璋之妻王氏……(一連串男女王妃子女……)又一小孩子。該部里議得,王等婦人交與戶部,小孩子應斬……」(全部處死)

六、順治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刑部題本,查拏逃走明宗室朱淇江等案內稱:「該滿洲理事官老卻,同本司郎中王以約查審得,大同朔州宗室的兒子和媳婦們,兵部拏來給了廂黃旗馬拉希牛彔下該都里為奴……」(婦孺淪為奴)

從此官方書不再稱「明室」稱「偽」稱「逆」。

至康熙三十八年,大帝下旨清查,朱家的皇族都殺光斬絕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12/31 上午 09:10:48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4/12/30 上午 10:26:38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62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