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錢-永樂通寶
聽說過走私金銀珠寶、 珍禽異獸, 怎麼會走私不起眼的銅錢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 銅錢走私出口, 一方面是明朝政府禁止銅錢出口, 才會有人走私犯禁; 另一方面銅錢在海外各國的購買力要高於明朝國內, 否則走私出去也會無利可圖。
其實說到「禁銅令」, 從宋朝就已經開始了, 當時規定禁止把銅料運送到國外。 這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鑄造錢幣的需要。 中國古代黃金、 白銀奇缺, 本國又少有金銀礦, 所以用於鑄造貨幣的金屬主要是銅, 有時候甚至拿容易鏽蝕的鐵來充數。 隨著經濟的發展, 社會需要更多的貨幣參與流通, 否則就會造成經濟學所說的通貨緊縮, 交易受到限制, 經濟規模難以擴大。 所以中國古代各朝都非常重視銅錢的鑄造, 並不時向市場上投放新鑄造的銅錢, 滿足經濟的需要。 鑄造銅錢就需要銅料, 同宋朝以來中國繁榮的古代經濟相比, 中國境內的銅礦顯然不算充裕, 於是各朝各代都很珍視銅料, 按照現代的話語, 銅料關係到古代中國的金融穩定。 所以, 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明清, 中國多次頒佈禁銅令, 為的就是鑄幣需要。 然而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既然古代中國對銅料很需要, 需求帶來高額利益, 走私船隊應該從海外各國 採購銅料運輸到中國, 滿足這種需要, 以此牟利, 才符合經濟規律。 怎麼走私船隊反而向海外走私銅料和銅錢呢?
大航海家鄭和手下的翻譯曾經寫過一本《瀛涯勝覽》, 裡面談到: 「爪哇國通用中國歷代銅錢, 舊港國亦使用中國銅錢, 錫蘭國尤喜中國銅錢, 每將珠寶換易。 」其中爪哇國、 舊港國位於今天的東南亞, 錫蘭國就是今天南亞的斯里蘭卡, 即鄭和與錫蘭山國之間的錫蘭山之役的發生地。 這段記載說明, 當時中國的銅錢在海外許多國家大量流通。 在當時的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 它們在開展國內和國際貿易的時候, 迫切需要一種具有信用的貨幣, 能夠順利與別國做貿易。 假如自己鑄幣, 需要掌控銅礦, 或者至少有穩定的銅料來源; 還需要有足夠好的鑄造技術。 這些技術對於許多小國家來說, 太高端了。 此外, 鑄幣時還不能以劣質材料冒充好材料, 破壞貨幣的信用。 由此, 這些小國自己沒辦法鑄幣, 如何解決貨幣問題呢? 當然是拿來主義了, 從信用好的國家直接進口貨幣!
來自大明王朝的銅錢滿足了這些海外諸國的貨幣需要。 明朝鑄造的銅錢質量上乘, 而且國家長期強盛, 貨幣的信用有保障, 對於海外的一些小國家來說, 自己鑄幣還不如直接從明朝輸入一些銅錢, 作為本國流通貨幣來得容易。 而對於一些大的國家, 比如當時東亞的日本和東南亞的越南, 它們一方面輸入了許多明朝銅錢, 另一方面本國技術和銅料也有保障, 所以曾經大批仿鑄明朝的銅錢, 和明朝的銅錢一道在市面上流通, 供本國商貿人士使用。 國外考古也證實了當時明朝銅錢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 比如日本考古學家曾經對日本48處挖掘出銅錢的遺址進行分析, 在發現的55萬枚銅錢中, 幾乎都是來自中國的銅錢。 環南中國海和環印度洋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比如從泰國、 馬來西亞、 斯里蘭卡、 印度, 到阿曼、 伊朗、 肯亞、 坦尚尼亞, 都曾經出土過明朝的永樂通寶銅錢。
明朝前期, 國內貨幣量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腳步, 需要獲得大量的銅錢乃至黃金、 白銀, 但海外諸國對明朝銅錢的需求更加饑渴, 這從銅錢與白銀的比價上就可以 看出來。 比如明朝中期, 在中國境內, 1兩白銀可換700~800文銅錢, 而當時日本1兩白銀只能換約250文銅錢, 銅錢的購買力顯然比明朝強。 數倍的利潤足以驅使一些人走私銅錢和銅料出國, 到國外把銅錢留下, 採購一批貨物回到明朝賣掉, 換成銅錢再出海。 甚至更簡單一些, 拿著銅錢到國外去, 兌換成白銀, 然後拿著白銀回國, 兌換回更多的銅錢, 再帶著這批銅錢出國。 這種手法與今天世界上的炒匯非常類似。 比如, 當投機家們發現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被低估的時候, 他們就會大量地把手中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 等待人民幣升值, 回歸它應該具有的價值, 然後再換回美元, 手中的美元就增加了。 今天西裝革履在華爾街出入的投資家們其實並沒有多麼高級的智慧, 他們現在所使用的招法, 幾百年前明朝的走私商人們就已經玩得很熟練了。
猖獗的明朝走私炒匯活動會有什麼後果呢? 明朝境內的銅錢大量減少, 大量小額交易難以進行, 而明朝的自耕農們的經濟活動基本上都是小額交易, 他們要用生產的糧食換銅錢, 然後再用銅錢換其他生活用品。 物以稀為貴, 作為貨幣的銅錢少了, 銅錢相對於其他商品包括糧食的價格就提高了, 所以自耕農們用相同數量的糧食換來的銅錢就變少了。 這就叫做通貨緊縮。 對於經常處於溫飽線的自耕農來說, 收入減少就意味著家庭要陷入困境。 這是自耕農們不能承受的, 也是大明王朝的統治者不願看到, 更不願容忍的。 所以, 官兵與海盜就展開了捉迷藏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