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佈於廈門大學答疑
一、問:我是廈門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佛教哲學。請問,空性和如來藏是什麼關係?
答:這二者是不二的,也就是現空不二。所謂現空不二,“現”是指如來藏的光明分,“空”是指空性。當一個人開悟時,一定會同時具有現與空兩種境界。此時,因為他了達了空分,所以對任何法都不執著,也就是所謂的“看破了”;而因為同時也安住明分,所以會興起大悲,修持善法、積累資糧。從一地到十地之間,都是如此。開悟時既有智也有悲,這就是智悲雙運;進入修道以後,隨著明分越來越明清,功德也越來越增上;而這種不二的境界究竟了,就稱為佛。
因此,如果分開理解,空性和光明可以說是兩個,但從真實的層面上講,二者是無別的。
二、問:我是中國哲學的博士生。請問,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有什麼差別?
答:阿賴耶識,是具有微細分別的心識;而如來藏是眾生的佛性,遠離分別,不能與識混為一談。對於識與如來藏的關係,覺囊派一位大德曾以大海為喻:如來藏相當於大海的本體,阿賴耶識是大海的底層,而其他心識則是上面的波濤。動蕩的波濤,與相對平靜的海底,其實都是以大海為本體。同樣,所有心識的本體,就是如來藏。
問:那識和智有什麼差別?
答:所謂識,就是各種分別或無分別的識聚;而所謂智,是指斷除人我、法我後證得的通達一切萬法的有境。通過修行,識轉依後就成了智。
三、問:在您剛才講的那個比喻當中,如來藏和阿賴耶識是不同的,如來藏是大海,那阿賴耶識是什麼呢?
答:阿賴耶識是大海的底層。
問:那從作為其他識的本體的角度,它跟如來藏有何區別呢?
答:眼耳鼻舌等這些識,既以阿賴耶識為本體,也以如來藏為本體。但在如來藏這一層面,它就像大海的水;而其他的識,也包括阿賴耶識,可以從水的不同顏色這一側面來理解。
問:那如來藏它是動還是不動呢?
答:你說大海是動還是不動?
問:既算是動,也算是不動。
答:那如來藏也是一樣,可以算是動,也可以算是不動。
四、問:我是哲學系的教師。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您對我們漢傳佛教《六祖壇經》的看法?
答:我對《六祖壇經》的信心非常大!八年前,我有幸得到這個法本,反復讀了幾遍之後,發願以後一定要講,但一直沒講成。今年我又發願了,一定要開講。你們也知道,在佛教的歷史上,大德的作品一般都叫“論”,不叫“經”。但六祖的這部“論”,因為後人極為尊崇,所以就叫“經”了。這部經裡的思想,我對比過了,和密宗大手印、大圓滿的教言是一致的。可見,一個證悟者從自性中流露的文字,總是有著非同一般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