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樓
白髮蒼蒼衰敗之老人,
尤作多年計畫度人生,
不思己如即滅之油燈,
將到中有應備行路糧。
雖已是滿頭白髮、身心衰敗的老人,心中卻還在作多年的計畫以期度過人生,而從未想過自己就如同即將熄滅的油燈,很快將要步入中有,此時應當趁早為自己準備好中有的行路資糧。
此頌中「多年計畫」與「即滅之油燈」相互矛盾,因為前者是緣現法希求久住的顛倒妄想,而後者卻是生命無常的不變事實。如果落入常執的顛倒中,便會障礙對生命無常的認識,也就不可能將身心轉入準備中有資糧的修行中。以貪執現法的力量驅動,即使死期將至老人仍不死心,依舊在心中反覆盤算五年、十年乃至更多年後的計畫。假如心中耽著子女,便會想:兒子何時成家,成家後自己要如何幫忙照顧孫子,待孫子長大後要上大學等等。如此這般的計畫無有休止,實際皆唯迷亂心的顛倒妄想罷了,但被常執蒙蔽心智老人,卻寧可將人生最後的餘光亦付諸癡心妄想中,而不願對切身的生死大事稍加用心。彼即如同待宰的牛羊,在被押往屠宰廠的路途中,還妄想著明日如何在草原上飽食嫩草般,愚迷不已。
佛陀曾告訴我們:人命只在呼吸之間,一氣不來便是隔世。青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老年人,所以世間老者們應有自知之明,仔細返觀自身:早已是雞皮鶴髮、耳聾眼花、神智模糊。因此,在人間存活的時日已經不多,如同夕陽頃刻便會落山,又如寒冷秋末的衰草很快便會凋零,故應早日了結世間一切瑣事,一心為後世準備。
下面再以公案說明,老人應當如何準備中有資糧。唯有隨學公案中的人物,捨棄現世一心修法,最終才能死得安樂。
清朝年間興化有一蔣氏婦女,四十歲時丈夫亡故,安葬丈夫之後,他哭著對兒子說:「一旦無常到來,誰也無法代替誰。假如今日我也如你父親一般死去,你也無可奈何。從今以後,我要一心持齋念佛,不想再被閒事牽纏。」兒子順從母意,在家旁邊建了一間房屋,母親住在裡面足不出戶,一心一意持念佛號,寒暑無間。五年後的五月二十日,她忽然對兒子說:「你買木頭作龕,我將於二十三日中午往生西方。」說完之後,她又到鄰居家告別。到了二十三日中午,蔣氏果於念佛聲中安然而逝,並且自放三昧真火焚燒木龕。
蔣氏以五年時間精進準備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因其下定決心了結現法,故能五年如一日,足不出戶一心一意念佛、修集淨土資糧。如是用功精純,所以臨終時灑脫自在,無一絲牽掛。
宋朝王龍舒是國學進士,博覽經史,曾撰著數十萬言的《六經訓傳》。一日,他忽然捨棄這些書籍,並說:「這些書只能增長業習,並非最終解脫之法,我要立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後便精進念佛,六十歲時生活仍非常儉樸,布衣蔬食,每日千拜,深夜方才眠臥。臨終前三天,他告別親友,臨終之日,照常讀書之後禮佛、念佛,忽高聲念彌陀名號,並說:「佛來接我!」言畢,站立而化。
聽聞上述公案之後,老年人心中應當有所觸動。在即將面臨死亡的風燭殘年,不應再去籌畫發展現世法、緣現法作五年、十年的計畫,而應盡快徹底放捨此生之事──現世眷屬、財產、地位、瑣事,然後唯一緣念死亡無常,準備中有的行路資糧(若欲求生西方淨土,則須事先修集好往生資糧)。若能如是事先了結,無論死亡何日到來,都可無牽掛地撒手而去,如此行持才是有智慧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