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痛苦、最混亂的時期,遼闊的大地上,先後建立了十幾個割據政權,進行了長達一百三十多年的混戰,出現了七十多位君主。在這段歷史中,苻堅以其散發著人性光芒的行為,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一、腹有詩書氣自華
苻堅自幼聰明過人,慷慨好施,言談舉止猶如大人,八歲時就主動求師讀書。他的祖父苻洪驚喜地說:“我們戎狄部族世代只知道喝酒,你小小年紀卻要求讀書,真是太好了。”欣然滿足了他的要求。苻堅學習非常刻苦,潛心研讀經史典籍,隨着學識的不斷增長而立下了經世濟民、統一天下的大志。他還結交了許多當世豪傑,很快成了在朝野享有盛譽的少年英豪。
公元353年,苻生繼承帝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視殺人如兒戲、不光殺別人,連自己的皇后和幾個輔政大臣也殺掉了,弄得朝中人人自危,都希望知書達理的苻堅取而代之。
到了357年的一個夜晚,苻生喝醉了酒,對一位侍女說,苻法和苻堅兄弟也不可信賴,明天我就把他們除掉。偏偏這個侍女平時受了苻堅兄弟的不少好處,等苻生熟睡後,她秘密報告了苻堅。苻堅兄弟立即採取行動,召集親兵,分兩路進攻苻生的王宮。由於苻生平時的民憤太大,所以連給他值勤的御林軍也放下武器加入到苻堅隊伍中來,攻入內宮後,把睡懵懵的苻生拉到另外一個房間殺掉了。大臣們也早就恨透了苻生,對這種“搶班奪權”的行為不光給予默認,還非常高興。此後,在朝臣們的擁戴下,二十歲的苻堅在太極殿登位,號稱“大秦天王”,改年號永興,實行大赦。
二、赤子般的情懷
苻堅即位時,前秦社會一派混亂。前秦在戰亂中建國,法律、制度都很不健全,苻生又實施殘暴統治,為所欲為,就更沒有了規矩。苻堅決心開創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頓吏治,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德政。他廣招賢才,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參與朝政,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寒門出身的王猛。他信任王猛,重用王猛,讓他推行法治,整治不法貴族,使社會風氣大為好轉,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秩序,老百姓拍手相慶。
苻堅又開始了禮治建設,設立學校辦教育,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培養治國人才。他自幼學習漢族文化,仰慕儒家經典,於是他恢復了太學和地方各級學校,廣修學宮,招聘滿腹經綸的學者執教,並強制公卿以下的子孫入學讀書。
苻堅每月到太學一次,考問諸生經義,品評優劣,勉勵他們刻苦學習。苻堅還親自挑選品學兼優的學生,讓他們到各級權力機構任職。同時規定:棒祿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須“學通一經,才成一藝”。如果不通一經一藝,則一律罷官為民。由於苻堅的大力倡導,並同官吏的選任結合,前秦很快就出現了勸業競學、養廉知恥的風氣。不僅培養了官僚後備隊伍,提高了統治階層的文化素質,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融合。
為了迅速扭轉百廢待興的蕭條局面,苻堅決定停止征戰,大力發展生產。公元358年。前秦地區遭遇大早,為了同老百姓一起渡過難關,苻堅下令減少自己的膳食,撤銷歌樂,後宮皇妃以下的宮女改換布衣,不再穿綾羅綢緞。文武百官也相應地減少俸祿,以示與民共渡難關。同時,還下令開發山上的礦產林木,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漁業的禁令,使國家和老百姓共同分享。由於苻堅的措施得力,雖然遭遇大旱,卻沒有引起大的饑荒災難。
為了解決關中地區少雨易旱的問題,苻堅下令官府證調豪富之家的童僕三萬人,開發徑水上游,鑿山起堤,疏通溝渠,灌溉梯田和鹽鹼地,使荒蕪了多年的田地又重新長出了五穀。苻堅還親自耕作,他的夫人苟皇后也到近郊養蠶,以勸勉農民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和絲織。苻堅又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視,撫恤孤寡老人,勸課農桑,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獎勵努力種田的農民。後來,前秦再次遭遇大早災,苻堅考慮到農民欠收,就下令減免部分租稅,節約官府開支,再次降低官俸,並規定非當務之急不征派徭役。由於苻堅把發展農業作為基本國策,前秦的經濟恢復很快,幾年後便出現了安定清平、家給人足的新氣象。
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能夠自我節儉,能夠時刻以百姓的利益為先,這實在是平民百姓的福氣。
三、寬厚仁慈的心胸
隨着經濟實力的恢復,苻堅在平定內亂之後,開始實行他統一天下的大志,接連征服了前燕、前涼,瓦解了代國,使前秦空前強盛。
苻堅是個講究用人的君主。他任用了當時最有才能的漢人政治家、軍事家王猛為宰相。在王猛的輔佐下,滅前燕,俘前燕主慕容煒;滅前涼,俘前涼主張天錫;滅代國,俘代王涉翼健,基本統一了整個北方。苻堅對這些亡國的君主採取了史無前例的寬容態度,不但不殺掉他們,反而給他們蓋了漂亮的府第,封他們作大官;沒有文化的送他們人太學學習,當作貴賓招待;出征時,還讓他們帶領原部人馬,擔當重要任務。
苻堅是個天真的君主,他認為自己所行的是王道和德政,可以感化世上的一切人,甚至是敵國的君主。他覺得,敵國的君主能為自己所用,更顯出自己的偉大與仁慈,於是把這些亡國之君安排在都城作朝廷大官,而把一些本族的官員派到各地去戍守。對這種安排,宰相王猛始終持反對意見,當時前秦的大臣中許多有識之士也都對苻堅的做法強烈反對。後來事實證明符堅這種天真的豁達大度埋下了無窮後患。
四、功敗垂成無惡名
苻堅志在統一天下,經過二十多年的精心治理和征伐.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苻秦國富兵強,只剩下地處東南一角的東晉尚未征服,苻堅耿耿於懷,決定伐晉。
於是,他在太極殿召見群臣說:“我從繼承大業以來,將近三十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東南一隅,還沒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計算了一下兵力,能有九十七萬。我準備親率大軍東伐。你們以為如何?”面對苻堅的主張與發問,除秘書監朱彤表示贊成外,其餘大臣都紛紛反對,久議不決。
群臣退朝後,苻堅又留下弟弟苻融商議。苻融也不同意伐晉。他認為當時伐晉有三難:一是從星象看,天意不順;二是東晉上下安和,沒有災禍和挑釁行為,無隙可乘;三是秦多年征戰,士卒疲憊,人民厭戰。再說被征服的鮮卑、羌、羯等貴族也未誠心臣服。然而,苻堅聽不進去。苻融又勸諫說:我們的意見不聽也可以,難道連丞相王猛臨終時不可貪圖東晉的遺言也忘了嗎?此後,愛妾張夫人、太子苻宏也都勸苻堅不要伐晉。苻堅非常失望和煩惱,他想到自己多年來精勤治國,已擁兵百萬,為什麼不可以乘統一北方的勝勢征服東晉呢?
這時,懷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將軍幕容垂等人,都希望苻堅伐晉失敗,以便趁機恢復故國的統治,所以竭力慫恿苻堅南伐。結果苻堅在君臣認識不一的情況下,於公元383年5月下達了進攻東晉的命令。隨後調集九十多萬兵力,陸續向東晉進發,大軍旌旗相望,綿延千里。
東晉孝武帝雖然昏庸,但宰相謝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東晉出現了上下齊心、同仇敵愾的局面。他們趁前秦大軍尚未完成集結之際,主動在淝水(今安徽壽縣)決戰。苻堅在未經核實敵情、不明東晉意圖的情況下,不聽部將的勸阻,盲目指揮,結果,中了東晉的圈套,一敗而不可收拾,不僅前鋒統帥苻融被殺,苻堅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幾十萬大軍頃刻間土崩瓦解。
苻秦的敗亡,使中國的統一延遲了兩百年;然而,苻堅作為那個大亂世中少有的英明君王,他那勵精圖治、混一宇內的宏偉政治理想和抱負卻是那漫漫歷史長夜中的一抹亮色。